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教体育 > 文 化 > 文化事业

岭南十章(岭南文化简明读本)

  • 定价: ¥66
  • ISBN:9787218134857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广东人民
  • 页数:305页
  • 作者:编者:傅华
  • 立即节省:
  • 2019-05-01 第1版
  • 2019-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是岭南文化简明读本,梳理、解读、阐析了岭南文化的概念、内涵、性质、特点等问题,可谓理论探索有精度。此外,它也有文化普及的广度,能抓住重点,突出亮点;文字简洁,写得清楚,读得明白。可以说,它是一部学术性、思想性、文学性、普及性兼具的读本。

内容提要

  

    本书分章详细叙述了岭南历史文化的整体框架、形成历程、基本脉络、主要内容等。本书以海丝、侨乡、粤剧、红色文化、六祖慧能、孙中山等关键词入手,贯穿起两千多年的岭南文化发展历程,将广东最有文化价值的亮点作了一个整体呈现,既有学术性又通俗易懂,是广东省广大干部全景式了解岭南文化的最佳选择,对提高广大干部思想文化修养具有显著效果。

目录


第一章  岭南文化:中华文化一奇葩
  一、何处是岭南
  二、岭南的族群与方言
  三、“岭南”的文化构成
  四、岭南文化的几次重大转折
  五、岭南文化与中华文化
  六、岭南文化与外来文化
  七、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海丝”:我站船头击风浪
  一、“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
  二、中国外贸中心与对外开放门户
  三、东西方宗教传播与科技文化交流的纽带
第三章  华侨:奋勇艰辛闯天下
  一、下南洋闯金山
  二、挥洒汗水贡献世界
  三、心系桑梓报效家国
第四章  六祖慧能:创宗立派扛大旗
  一、慧能的家世
  二、传统文化对慧能的影响
  三、慧能与中国禅宗的创立
  四、《坛经》的主要内容和版本
  五、“一花开五叶”:南禅的发展与传播
第五章  孙中山:壮志未酬—伟人
  一、敢于担当的民族英雄
  二、敢为人先的革命先行者
  三、寻求富强的近代化先驱
第六章  艺术:姹紫嫣红映南国
  一、岭南画派
  二、粤剧
  三、广东音乐
  四、岭南建筑
  五、岭南织造
  六、岭南工艺
第七章  “非遗”与民俗:厚硕粲然竞风流
  一、亦庄亦谐的庆典和赛会
  二、异彩纷呈的礼仪习俗
  三、娱乐升平的民间节俗
  四、“自奉甚厚”的岭南食俗
第八章  革命文化:红旗漫卷舞东风
  一、革命思想之先声
  二、革命文化之孕育
  三、革命文化之初成
  四、革命文化之影响
第九章  各族共聚:精诚合力建家园
  一、多族共聚的古往今来
  二、广东世居少数民族
  三、流动的少数民族
第十章  风鹏正举:改革开放再起航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溯源
  二、广东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
  三、广东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成就
  四、改革开放再起航
后记

前言

  

    初夏岭南,杂花生树,我有幸读到《岭南十章》的书稿。作为世居岭南的学人,顿觉煦阳在眼,也加深了对岭南文化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到弘扬和研究岭南文化的重要意义。
    当前,世界面临历史大转折的关键时刻,我国各地和各族同胞,也面临振兴中华,同圆“中国梦”的重大机遇。弘扬中华文化,研究中华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让伟大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迭代传承,又不断发展更新。所谓“文化”,简言之,无非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所呈现的总和。我国区域广阔,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群,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以及不同的方言,从而呈现为吴越文化、巴蜀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等多种景观。它们多姿多彩,各具特色,而又百川归海,共同汇成中华文化的洪流。至于岭南文化,它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既和我国各地文化密不可分,又有着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加强对它的研究,简明而深入地阐明岭南文化,有助于培育广大群众的家国情怀。
    岭南,是指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大庾岭、骑田岭)之南,这五岭位于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省交界处,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在交通极不便利的古代,峰高隘险,关山难越,延绵横亘的五岭山脉,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岭南与中原地区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加以方言区不同,思想也不易沟通,使远古时代岭南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孟子说,“南蛮觖舌之人,非先王之道”,这确是事实。加上岭南的先民,多数还惯于刀耕火种,在经济上也落后于中原地区。
    但是,岭南地区的地理环境,也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五岭以南,多属丘陵地带,越往南走,特别是到珠三角地区,越是港汉纵横,沃野连绵,一物产丰富,种类繁多。在宋代,苏东坡曾被贬到被认为是“蛮荒之地”的岭南,却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首诗,虽然是苏轼藉夸大荔枝的魅力以发泄牢骚,却在客观上传递了岭南的四季如春,硕果常鲜的信息。特别是,岭南面朝南海,烟波万里,处于气候温和的亚热带,也有利于农业、渔业、畜牧业交叉繁育。这里大陆性经济与海洋性经济相辅相成,从来就不是单一性的生产方式。存在决定意识,因此,即使在古代,岭南人的祖先,在思想层面上也具有兼容和进取的素质。
    秦汉以来,中原战乱连年,人民大量向南迁徙避难。历史上,中原人民出现过三次向岭南地区大迁徙的移民潮,与此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进一步在岭南地区生根结果。本来就同属中华民族的岭南原住民,向往中原的地灵人杰,其原有文化便与中原文化相融合,成了中华文化的其中一脉。
    岭南的首府是广州,广州又名羊城。对此,我曾大惑不解,因为广州一带,很少人以牧羊为业;在饮食中,也没有把烹羊、吃羊置于重要位置。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广东绵羊,少有所产”,“边海之民,有不知羊味者”。这就怪了,怎么广州偏偏会被称为羊城?对此,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其实,如果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也并非难以理解。
    原来,羊城之得名,乃出自传说。屈大均说:“晋吴修为广州刺史,未至州,有五仙人骑五色羊,负五谷而来,止州厅上,其后州厅梁上图画以为瑞。”从此,广州就以羊城为别名。《太平御览》说得更详细,说是有仙人领着五匹羊,羊含着谷穗,后来这五匹羊化成为石。所以,广州除为称羊城外,又可称为“五羊”“羊石”和“穗城”。
    在远古,我国西北边鄙,有古老的部族——羌族,他们以牧羊为业,也以羊为粮。后来羌族分为两支,一支徙往西南;另一支,则进入山陕和中原一带,融合为汉族的组成部分。于是,中原人民有了牧羊吃羊的习性,也把它作为审美的符号。君不见,“美”“鲜”“善”等字形,不是都与“羊”有着关联吗?
    晋代,正是中原人民因躲避战乱,大规模迁徙进入岭南的年代,也正是中原文化融入岭南的时代。在这时候,广州出现五羊的传说,绝非偶然。大家知道,所谓神话传说,实际上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意识的折光。广州刺史作为当时地方的行政首长,梦见仙人携带五匹羊进入岭南的首府。五者,伍也;五羊者,亦即羊的队伍也。羊的队伍来到广州,意味着随之而来的中原文化,传进了岭南。人们把五羊的到来,视为美好的梦,并且把羊作为广州的“图腾”,这正好说明,岭南人对具有深厚传统的中原文化无限热爱,无限景仰,也说明岭南人早就具有乐于和善于吸取先进文化的基因,说明岭南人始终以中华文化为依托,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以及交融创新的精神,开拓进取。
    岭南濒海,从古以来,晴波万顷,也成为岭南与域外沟通的道路。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早在唐代,广州已设有“蕃坊”,东南亚和西方来客,大量到珠三角贸易经商。从宋代到明清,国门时开时阖,而岭南,总是或明或暗,成为中华与西方文化交汇的桥头堡。在清代,广州作为唯一对外通商的口岸,让世人把目光和财富,向广州集中,广州也被视为“天子南库”。
    到近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中外人士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而世界的经济和文化,也沿着全球化的道路越走越近。在这特定的历史时刻,岭南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和对外开放的门户。不错,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入到岭南人的骨髓,他们曾以血肉之躯,抵挡船坚炮利的西方侵略者,同时,也敢于以开放心胸,接受西方文化的精华。于是,岭南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它既是向外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也是吸纳西方文化向内辐射的前沿阵地。
    地理环境、历史机遇,以及从古以来潜藏在岭南人骨子里的遗传基因,让岭南文化呈现出求实兼容、交融创新、独具一格的特色。这一点,贯穿在音乐、美术、工艺、建筑,风俗、饮食等方方面面。很明显,开放兼容的胸怀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敢于也善于把中外文化融会贯通,成为岭南人特具的气质和禀赋。在唐代,惠能在融合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立了禅宗,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在近现代,孙中山先生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引进了西方的政治理念,与我国当时社会形态和状况相结合,提出“三民主义”的学说。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为我国做出了开创性的业绩,名留青史。他们既是岭南文化结下的硕果,也是岭南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的明证。
    近百年,岭南人在我国充当过两次历史的“火车头”。一次是20世纪初期,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发动民主革命,推翻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岭南成为中国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另一次,是20世纪后期,邓小平同志做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在岭南“画了一个圈”,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在这两次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岭南文化显然是推动历史车轮的重要驱力。当前,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以预期,在为振兴中华,进一步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岭南文化必将又一次发挥重要的作用,有望促使岭南又一次成为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火车头”。
    《岭南十章》的出版,是学术园圃中茁放的一树新花。这本书,有着如下的特色。其一,它有学术研究的深度,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其二,它有理论探索的精度,对岭南文化的概念、内涵、性质、特点等问题,进行梳理,有所解读,有所阐析。其三,它有文化普及的广度,能抓住重点,突出亮点;文字简洁,写得清楚,读得明白。可以说,它是一部学术性、思想性、文学性、普及性兼具的读本。
    以上,是我展读《岭南十章》的一点心得。献芹献曝,谨候指正。
    2019年4月3日于中山大学

后记

  

    在广东文史学界,岭南文化向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力量不少,研究成果颇丰,这就规限了重新编写一本相对“通俗”的岭南文化读物的难度。省社科联在接到这个任务后,很快联系了在岭南文化研究领域深耕细作的专家学者进行商议,确定了编写的基本原则:尊重历史事实,不可无据杜撰;简明深入,雅俗共赏;在通俗中见学力,尽可能体现新的研究成果。
    依此原则,林有能同志草拟了全书的大致纲目。经过讨论,确定了全书的基本内容和章节结构,并以各自所长作了分工:第一章由左鹏军(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撰写,第二章由李庆新(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撰写,第三章由张国雄(五邑大学教授)撰写,第四章由林有能(广东省社科联原副主席)撰写,第五章由胡波(中山市社科联主席)撰写,第六章由周彝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撰写,第七章由陈忠烈(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撰写,第八章由胡波撰写,第九章由盘小梅(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研究员)撰写,第十章由周鑫、王潞(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撰写。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傅华同志不仅首先提出编写此书的动议,而且亲任主编,在本书编写、出版的过程中,多次听取汇报,提出编写意见,对相关工作给予具体指导。
    本书的具体组织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召集和主持相关会议,审议提纲,审核书稿。学术研究杂志社做了大量的日常联络协调工作。
    本书的出版单位广东人民出版社,从一开始就直接参与其中,社长肖风华、总编钟永宁和王俊辉主任等,提出了许多好的编写建议,责编胡扬文认真负责,编校细致,美编精心设计,确保了本书的顺利出版。
    本书作者都是学有所长的专家学者,编写相对通俗的读物非其所长,加上编写时间较紧,错漏与不足在所难免,敬祈读者赐正。
    本书编写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