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生物科学 > 生物科学 > 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

人类的算法

  • 定价: ¥69.9
  • ISBN:978722011390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四川人民
  • 页数:232页
  • 作者:(英)罗宾·邓巴|...
  • 立即节省:
  • 2019-06-01 第1版
  • 2019-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人类的算法》是“邓巴数”提出者,著名进化人类学家,牛津大学进化人类学教授罗宾·邓巴经典著作。罗宾·邓巴“深度理解社群”四部曲之一。这是一套超全、超系统、超有借鉴性的社群进化指南,带你理解社群,理解人类,更好地面对互联互通的未来社会。同系列其他书有《最好的亲密关系》《社群的进化》《大局观从何而来》。

内容提要

  

    是什么让人类如此与众不同?人类是唯一拥有文化的物种吗?我们如何具备了心智能力?语言文化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我们选择了一夫一妻制?社群如何给我们带来集体感和归属感?……这些问题将带你重新认识自己,揭秘人类卓尔不群的6大特质。
    《人类的算法》是“邓巴数”提出者、著名进化人类学家罗宾·邓巴的经典著作,是湛庐文化重磅推出的罗宾·邓巴“深度理解社群”四部曲之一。邓巴教授通过进化、心智、伴侣关系、语言本能、高级文化、群体意识6个角度展现了人类卓尔不群的特质,从社群的底层逻辑——“人”开始讲起,并揭示了遥远的过去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现在,人类又如何在社群和未来的商业社会中发挥作用。带你深度理解社群,理解人类,更好地面对未来社会。

媒体推荐

    除了拥有语言和心智这两大独特的能力,人类还是一种具有高群体意识的物种,所以社交关系是人类天生的行为偏好,社群则是人类不断进化的必然产物。随着人类大脑新皮层的不断增大,社群行为也进化出了各种各样的模式,比如我们越来越愿意去追寻亲密关系,也对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充满期待。罗宾·邓巴的这套“深度理解社群”四部曲将从社群的底层逻辑——“人”开始讲起,透视人类卓尔不群的特质,并解答如下问题:如何建立亲密、稳定的社会关系?社群该如何进化?小规模社群如何迁移至无限连接的互联网社会?这套书将为我们搭建起一个“认知社群”的思想体系:了解社群,才能更了解人类自己。
    ——彭凯平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
    互联网极大地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但事实是,虽然我们“认识”的人多了,“交往”的人却不多——简单的点头并不能解决人类之间的社交问题。著名人类学家、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提出的“邓巴数”,则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关于社交层次的思维工具。这套“深度理解社群”四部曲,正是围绕着邓巴数以及由邓巴数得出的核心思想所著的作品。除了通过一系列案例得出有趣的结论,我更感叹于穿插其中的设计精巧的心理学和群体行为学实验,这些的确能够给读者带来很大的启发。 ——尹烨
    华大基因CEO
    罗宾·邓巴在人类浪漫行为的生物学解释与有助于形成亲密关系行为的心理、历史、社会和进化背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经济学人》
    这是一次引人入胜的人性之旅,从人类社交的根源到故事讲述的兴起,由邓巴带你逐一领略。
    ——《自然》

作者简介

    罗宾·邓巴(Robin Dunbar)现任英国牛津大学进化人类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遗传学”。他提出的“150定律”(“一个人能够维护的朋友只有150个”)已经成为社交领域的常识。已出版的图书包括《科学的烦恼》(The Trouble with Science),《人类的故事》(The Human Story),和《你需要多少朋友》(How Many Friends does one Person Need?)等。他的作品被媒体誉为“带着最新研究和新成果的热气”“强劲有力,且发人深省”。

目录

引言 是什么让人类如此与众不同
  谁创造了美轮美奂的史前壁画
  开启探索与自我发现之旅
01 直立的思想家,双足与大脑的完美组合
  人猿何时分道扬镳
  基因测量工具的使用
  进化的难题和补丁
  再见了,猿类兄弟
  尼安德特人的谜题
02 心智探奇,会思考如此重要
  读心是门学问
  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
  欺骗是门艺术
  思考的深度和力量
  大脑和新皮质的那些事儿
03 伴侣关系,我们选择了稳定的一夫一妻制
  森林里的田园牧歌
  做爱而不作战
  不是冤家不聚头
  生育、伴侣和杀婴
04 语言本能,高效的沟通方式为我所用
  八卦可是件大事
  口吐人言,绝非一日之功
  语言何时产生?
  逗人笑就是在“梳毛”?
  音乐曼妙,大家一起来跳舞
05 高级文化,人类是唯一拥有文化的物种
  语言文化:说话有多重要?
  物质文化:石头、棒子,不容小觑
  医药文化:赤脚医生上场
  社会学习:追寻圣杯的菜鸟们
  猿类文化:到底是否存在?
06 群体意识,信仰是一把双刃剑
  够用的框架,幸福的承诺
  宗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社区:集体与归属感
  花衣魔笛手与集体性狂热
  宗教领袖是稀有的
  墓穴做证,逝者能言:又见尼安德特人
结语 不断进化的我们

前言

  

    反复斟酌,我认为只能从2016年10月4日英国皇家学院的临床心理学家论坛第一主讲人的自我介绍开篇。这位主讲人,“Robin Dunbar。(罗宾‘邓巴)”,首先需要有一个更优雅的中文姓名。在2018年春季学期北京大学我的“行为经济学”(本科生与研究生合班实验教学)课堂的第六周(参阅图P—1),我详细介绍了他和他的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团队发表于《行为脑研究》(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2018年2月的一篇论文“Th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Brain Networks That Support Human Social Networks”,这一标题,符合脑科学传统的翻译是:《支持人类社会网络行为的脑解剖结构与脑功能结构》。这篇论文的叙事风格是社会学或人类学的,非常不同于以往我在课堂上介绍的那些脑科学文献,根据我的印象,它应当是2012年以来在脑科学领域里迅速崛起的“脑联结组学”(human connectomics)张量弥散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我通常译为“全脑拓扑成像技术”)用于研究人类互联网行为的第一篇论文。根据这篇研究报告,互联网社交行为可在30天内显著改变被试脑内参与社交的诸脑区之间的脑白质(而不是脑灰质)拓扑结构。注意,根据《神经科学手册》(2004年),恒河猴的实验表明,脑的功能结构(脑灰质功能区)可在30天内显著改变。但是脑的解剖结构的显著改变,必须借助于2012年开始实施的“全脑拓扑成像技术”才可检验。从著名的“邓巴限度”(又译“邓巴数”)到社交网络行为脑的研究(参阅图P一2),结论不变:在几百万年里演化形成的人类的灵长类心智,尚未获得超过邓巴限度的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平均而言,这一限度大约在150~200人之间。(邓巴限度是指:“A measurement of the cognitive limit to thenumber Of indlviduals with whom any one person can maintain stable relationships.”我的翻译是:一个人与他的任何朋友之间维持稳定关系所需认知能力的限制而形成的朋友人数的上限。)邓巴限度对沉溺于社交网络的年轻人而言是解毒剂,为此,邓巴教授受邀在各地演讲,我也为此写了一篇长文《情感模式:微信群规模与社会脑假说》。我推测,一个人的姓名从统计上来看,可以显著地影响他的学说在社会记忆里能够被保存和传播的范围。有鉴于此,我决定为邓巴教授物色更为典雅的中文姓名。2019年2月7日(正月初三)风清月朗的黎明,我反复吟诵“Robin Dunbar”的时候,很可能与民国时期的翻译传统有关,“饶敦博”这个名字自然呈现于我的意识。我知道,这就是他应当有的中文姓名。当时正值寅时,这番议论,发表于我的“跨学科教育在北大和在东财”微信群。那儿的主要成员,我称为“九君子”,我常与他们探讨最初呈现在我意识中的构想。
    上面介绍的饶敦博1988年的专著和2007年的两篇回顾文章,足以说明他长期以来的核心思路是“社会脑的演化”(机制、功能、个体发生学与群体发生学)。我为图P.5写的注释结论是,新脑皮质(前额叶在最近50万年甚至最近5万年里扩张形成的部分)必须适应三方面的约束:第一,外在威胁;第二,群体规模;第三,脑容量允许的新脑皮质扩张幅度。我在介绍关于非洲大象的行为学研究报告时,借用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Buchanan)关于“集体决策”的成本分析画过一张草图(参阅图P一7)来演示由生命个体组成的任何群体的“最优规模”。
    我这篇序言显得过于冗长,因为我必须调用我保存的39篇饶敦博的作品来说服读者相信,贯穿饶敦博全部主要作品的是“社会脑”假说。基于这一假说,未来10年,不难预期,饶敦博的研究,如他自己所称,将为我们带来新的社会学——演化社会学,这一思路十分明确地呈现于《大局观从何而来》(Thinking Big)中。这是他的第三次“轮回”,注意,他在牛津大学已逗留了了年,于是需要为他物色下一个“系科”。

后记

  

    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尔给我们留下了一份遗产。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他强化了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差异性,从而为人类不公正地对待地球上的其他生灵提供了合理的依据,不仅如此,他还使得人类对自己的看法日渐膨胀。。当然,笛卡尔的确正确地强调了人类和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人类当然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在关键的心理学方面。也的确是这些不同之处使得我们能够发展出语言、文化、宗教和科学等特质。人类曾有幸与众多动物一起度过漫长岁月,有了这些特质,人类才脱颖而出,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而据我们所知,这种精神生活是举世无双的。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从一个适当的角度来审视这些看似显著的现象。仔细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些现象只是一些非常基本的生物和心理过程结合在一起涌现出来的结果,而这些过程都是人类与大多数的灵长类动物表亲所共同拥有的,区别仅仅在于人类运用这些能力的规模。
    历史上的各种变故都对我们的先祖们提出了严苛的要求。与他们同时代的很多人并没有通过这些挑战,也没有留下任何后裔,但确实有少数人在关键时刻扭转了乾坤。而为了生存和繁殖,他们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对各种紧急情况所采取的反应,其实和他们的祖先所做的事情一样,都出于其灵长类动物的生物本性。也许我们可以找出人类的某一个特质是在哪一个时间点出现的。然而,并没有一个时间点,能让我们指着它说:“看,我们是在这里变成人了!”也不存在一条“通往大马士革之路”。,走着走着,猿类突然洗心革面,从“非人”变成了“人”。相反,进化过程是各种特质循序渐进式的积累,每一次面对从未遇到过的环境,每一次遇到特殊的挑战,其实都是在为这个长期的渐变过程铺平道路,这样才造就了今日的我们。
    历史给了人类一个难得的大展身手的机遇,但实事求是地说,有时,我们在使用这些卓越能力的时候动机不良。信仰自然也不能独善其身,同样有着自己的黑暗历史。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必须完全废除宗教。宗教可以帮助人们凝聚力量、应对挑战,在人类事务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些绝不能被急匆匆地抛弃掉。即使在今天,宗教对人类心理健康的正面影响也不容小觑。这就会让我们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如果没有宗教,人类要怎么办?
    在一个理性主义的世界里,正如笛卡尔所设定的那样,宗教最终将与精神控制无异,我们的自然反应~定是尽快摆脱它。但真想这么做的话,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宗教的替代品。正如罗伯特·普特南在他的《独自打保龄》(Bowling Alone)一书中指出的那样,有很多证据表明,融合良好的社区,反社会行为和犯罪造成的危害都较轻——毫无疑问,部分原因在于内部治安的投入,但也是因为社区成员愿意遵守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从而具备了相应的义务和社区意识。当代的理性主义者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在不借助宗教的情况下使这种社区意识重生。即便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放弃理性思维,投入神秘主义的怀抱,宗教仍然会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
    你可能会说,人类真是一个奇怪的、反复无常的物种,是一个不断进化、总喜欢折腾的物种。但进化生物学家们指出:进化并不是为了制造完美无缺的产品,而是在需求出现的时候,竭尽所能地在现有基础上做出调整,并创造出新的特质。同时,任何进化都不是免费的:凡是在设计上能带来好处的变化都必然要付出代价。进化过程只是要确保最终收益要超过成本。因此,人类其实是一堆特质的大杂烩,在某个时刻看起来似乎是个挺好的设计,但事后来看,或许可以更好,或者完全可以采用不同的设计。在这方面,我们与任何曾经住在一起的动物没有任何区别。人类所面对的挑战,一直都是在不完美的情况下生活下去,而且要让世界比我们当初遇到它时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