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作品集

浅风过烛

  • 定价: ¥45
  • ISBN:978754726110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吉林文史
  • 页数:191页
  • 作者:王成杰
  • 立即节省:
  • 2019-05-01 第1版
  • 2019-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为作者精选的随笔集。书中以轻快文艺的语言记述了作者经历的那些青春岁月,学习、成长及工作中的心灵感悟。这些文字流畅自然、隽永清新、娓娓道来。读来会使我们每一个人产生共鸣,从而让我们记起埋藏在岁月深处的故事,让我们对当下的生活有着更加清晰的认知。

内容提要

  

    该文集大多是作者年轻时的旧作,是作者在岁月之中寻找出的文字碎片的合集,其中包括部分随笔和小说,那些记忆里的感悟多是作者经历的那些青春岁月,内心波澜时留下的痕迹。
    这些文字描述了作者年少之时的迷惘、焦虑或追寻不到方向时,如同身处迷雾,以及在经历那些风雨、穿过场场迷雾之后,让我们终会回忆起的那些过往。从而对现在的生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生离死别,情感纠葛,孤独、落寞,这些人生必经的阶段,或许在年轻的心口划出过伤痕,但也因为如此,那些记忆的伤口总能让人更加看清生活的本质,明白岁月无常,勿忘初心……仅以此书纪念曾经的那些年轻时光。

作者简介

    王成杰,男,安徽省凤阳人,本科毕业,现任职于凤阳县武店镇灵泉村党总支部。学业期间爱上写作,内心时有波澜,便随笔记录心绪,个人文风纯净清浅,“相信凡与我有相似经历的读者,便能与我产生共鸣”。

目录

一朵相似的花
倒影和脚印
另一个自己
所谓是非不过是非
有些感情,历久弥新
逆水之鱼
小小城
玻璃人生
母亲的老家
另一个世界
雨后阳光
一刻的记忆,一生的珍贵
一秒之遥
迹念
梦境之境
少年随笔
陌路不再,与你同行
曾经,叶是叶,花是花
恰似当年
人生总有一段走走停停毫无方向的路
风骨
我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写抨击、批判社会的文字
成功和失败的“质量”其实一样
最近我又总是想起高中那几年
金子
坏孩子
一棵小树
一个彩虹小镇的故事
青春剪影
青春碎语
后记

前言

  

    序:心湖上的灯
    这一年,我写完了青葱的过往。那盏忽明忽暗的灯,不知道何时立在心湖上的灯,它的光时而刺目、时而柔弱,由逝去的那段岁月过来,随着风走向未来。
    我以为那些年后,我的心已是平淡如水,即便有点儿涟漪,也难以掀起风浪。但人生总归没有一成不变,那片湖再宽广,也有承载的极限,我毕竟不是不惑之年,又如何放得下一切的青葱执念。
    那盏忽明忽暗的灯始终未灭,它总是立在遥远的心湖之上,它的光并没有把我的世界点亮如同白昼,但不管我走到哪里,那些遥远的光芒。使我看清了道路中的疮痍,也避免让我踏进其中看不见的沟壑。

后记

  

    灵泉
    山泉、小路、银杏树,这是我对家乡最深刻的印象。“文明村”“飞人村”,村委会外的宣传牌上依旧书写着它曾经的岁月和荣誉,这就是我的家乡——灵泉村,而那些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记忆,如今则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人口口相传,清泉般流向未来,记录于书册之中……
    由武店镇东行三里,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山,名曰“燕子山”,相传此山从天外飞来,山下有一泉窟,窟粗如斗,泉水冬暖夏凉,昼夜流淌,四时不竭,人称“灵泉”。距灵泉百步之遥有座寺庙,名“灵泉寺”,始建于东汉年间,寺内两棵银杏仙树乃“九华山地藏菩萨”所栽。自盘古以来,神泉之水就川流不息,水质甘甜,养育着当地百姓,浇灌着肥沃的农田。
    据灵泉寺碑文记载,东汉时期,江南宣州太守张明军,其家世代为官,在任宣州太守期间身患重病,不能处理公务,为此访遍天下名医,最后均未能治愈。眼看其生命垂危,受一“得道高僧”指点:“张公”欲治重病,需天赐一洁乳神泉圣水,享用一年后,保证重病自愈,但病愈后必须遁入空门,说罢驾云西南而去。张公自叹:此乃神灵驾到,拯救吾公也!
    随后“张公”便和书童,走访天下名山名水,先到“淮水”(现怀远县城)荆山白乳泉,见此泉水流甚小,且出泉水洁净、乳度淡薄,不足大用。后来到凤阳西南六十里地燕山脚下,又见一清泉,周边丛林茂盛,洁乳般的泉水滚滚涌出,饮一口后,养神醒目、甘甜沁腑,张公对神灵仰面抱拳,鞠躬万谢,从此便和书童设驿住下,每日敬拜神灵,授神泉圣水。
    半年后,病情大有好转,一年以后果然病愈。从此,泉水能治百病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故来饮此泉水治病的患者络绎不绝,治愈者亦不计其数。
    后来,张明军便在该泉西百步之内建了寺院,因泉水能治百病,所建寺庙也因泉水而得名为“灵泉寺”。寺庙建成后,云游高僧莅临寺中,传经文与张明军,让张明军做了第一任灵泉寺庙住持,名日“治愈长老”,之后驾云而去,众僧方才知晓是“地藏菩萨”点化。
    自此泉水传遍周边百里,寺庙香火一度旺盛。而后“地藏菩萨”从九华山上移两棵银杏“夫妻树”栽于寺中,两树相距五十步。雄树为银杏大仙,雌树为百果仙子(已于“文革”期间毁坏),雄树根盘数丈,树干粗壮,五人搂抱难搭其手,雌树枝叶茂盛形如巨伞,每年结“仙果”数担,为众僧和百姓治病,甚有灵气。
    灵泉寺庙自“治愈长老”主持以来,香火逐年旺盛,数年内“观音大殿”“大雄宝殿”和十八里寺庙全部建成,形成南北一里一殿的佛堂圣地。每日钟鼓齐鸣、香火缭绕。据说每晚僧人关殿门须骑快马,绵延上百里,否则不能返程回殿夜宿。故有“大门开在燕子山”之说。
    据传,当年薛仁贵东征时路过此地,人困马乏。天黑时将马拴在这棵树上,自己在树下纳凉解乏,突然问虬枝作响,顷刻间树伸枝干,排列地长出一张床,正好让薛仁贵睡到上面,真乃逍遥欲仙。薛仁贵高兴地称之为“如意床”。该奇闻传到唐太宗耳边,他亲自询问当时的奇情:听罢之后,特别感慨,遂封它为大唐银杏之尊。从那以后,李白、苏东坡和王安石及宋代名将岳飞都在此如意床上下榻而眠。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乾隆皇帝南巡时,来到灵泉寺亲笔写道:“万古灵泉石上流,千年宅刹载春秋。燕子欲飞恋故地,老树盘根似龙虬。”这里的人们只要一到夏天都争着去睡如意床,讨天灵神运,这里的百姓祖祖辈辈把此床视为珍宝,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可惜的是,“文革”期间,此床被破坏,只是银杏依旧在,不见梦境如意床。如今这棵千年银杏又春枝绿叶,大有返老还童之势。 几天前,我带着即将两岁的女儿骑车来到这棵银杏树下,望着今年新发的青色树叶,郁郁葱葱的覆盖着被雷劈断足有水桶粗的枝干,参天耸立,古朴苍劲,心中不免敬佩它顽强的生命力。 老院内的古银杏,便如同村落的守护神一般,而关于这棵树还有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原本这里有两棵银杏,南为雄、北为雌,两棵银杏树以风为媒结为了夫妻,根体相连,情深意切。1959年夏某日正午,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大殿南面那棵雄银杏突然起火,火借风威,呼呼作响,火舌通天,由于火势太旺,无法救援。就在人们狂呼乱作一团的时刻,天气突变,瓢泼大雨忽至,大火熄灭,树却从此死去,不久这棵雄银杏被伐掉,只留下北边的雌树了。树高三十多米,要五六个人才能抱得过来。 现如今,“灵泉寺”早已不在了,改为小学宿舍,后该小学迁入新农村后,这座古老破旧的寺院在历经岁月的风霜后,废弃在了院里。古银杏的树干则缠满了岁月的皱纹,‘凸显了它的遗世独立。千百年来,古树静立,听泉声人语,观四季之景,赏烂漫山花和啾啾鸟鸣,沐浴着世间最纯净的阳光雨露,得尽了天地日月精华。银杏树迷离神秘,哪年哪月哪天、是冬季还是夏天,是谁把小银杏树栽种在这里,谁也不清楚。有老人讲,是风吹来的果实在灵泉村落下并发芽成材;有的讲,是天上的神仙看见这里很有灵气,就扔下了颗银杏果,让其发芽成树;还有的讲,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采集仙果时,不小心将一颗银杏果丢在了村里,后来长成参天大树。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比较可信,就是在燕子山修行的一位高僧种下了两棵树,后来,这位高僧在燕子山下创建了灵泉寺,泉水环绕、钟灵毓秀、环境幽美,堪称佛家圣地。一年四季,周边许多山民都会来此朝拜,祈福求安,热闹异常,正是“树因寺生,寺因树灵”的写照。后来,灵泉有人种下了这棵树,也种下了时间,如今这树伟岸冲天。别看它皮已破,而树干依然完整;别看它身已损,而生命依然顽强;别看它不光不净,甚至有点儿丑陋,树下却成为人们的祈福、欢乐场地。 以前,质朴的村民们把古树当作神灵敬奉,树上挂有许多红绸带,那是人们美好的祝愿。当地民众说,此树上住有神仙,如有人攀枝折叶、摘其果实,就会遭到报应,所以该树从来无人敢乱动,只等果熟叶落,方可进行采拾。也许那是善良淳朴的灵泉人敬重古树、爱护古树的一种最好的方法。古银杏树同一代代灵泉人结为朋友,它不言不语,却知道这个山村的前世今生。也许,灵泉的老银杏树比不上其他地方的银杏树老,比不上其他地方的银杏树绿,但它是灵泉的树,它记录着灵泉的历史,有它独特的个性,唤起了灵泉人对它的敬畏,敬畏它的历史,敬畏它的无私无畏的精神。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天下青山,亘古如常。然大道茫茫,传世之间,独剩灵井伴古木,古刹换苍凉。如今燕子山下的灵泉水,仍然流淌着甘露,无怨无悔,悄声无息地养育着周边的人们,参天的古银杏与燕子山和灵泉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并毫不逊色地共度春秋。 金阳西下,望着如今重生般的银杏古树,让人不禁念起那首留存下来的诗句: 千年古刹在灵泉, 银杏长在寺中间。 风雨剥蚀寺终灭, 唯有老树伴清泉。 写到最后,我想说一下,此篇文章内容多为摘抄故事书册,以家乡灵泉村的传奇故事作为开篇之序,是我临时起意的,女儿一转眼已经两岁,记得她刚出生那会儿,我就想把自己喜欢的文字送给她,如今再次整理一下曾经的文字,留作纪念。另外,灵泉是我的出生之地,那是根之所在。一个人不管他在生命旅途中开出了怎样绚烂的花朵,最终不能忘记的永远是这个“根”,因为那里有养育之人、有养育之水。一个人,只有不忘初心,方能安得始终!所以,我仅以此篇文章纪念故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