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综合性图书 > 综合性图书 > 百科全书类书

科学全知道(那些古怪有趣的科学现象)

  • 定价: ¥45
  • ISBN:9787548069171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江西美术
  • 页数:288页
  • 作者:(英)安妮·鲁尼|...
  • 立即节省:
  • 2019-07-01 第1版
  • 2019-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25个让你脊背发凉、脑子停转的科学现象VS剑桥大学资深教授安妮·鲁尼外科手术式解读科学细节。
    《生活大爆炸》编剧灵感源泉!
    鼓励质疑、求知或“科学”的方法,提倡尊重奠定现代世界基础,并且结构严谨的知识。

内容提要

  

    两千年后,人类会不会进化成大脑袋、小短腿?
    如果获得恐龙的DNA,我们能否复原“侏罗纪”?
    黄石公园的火山爆发会引发地球文明的终结吗?
    黑洞是不是连接另外一个宇宙的窗口?
    这些问题是不是想起来就觉得脑子不够用?
    这一次,英国剑桥大学殿堂级科学大师安妮·鲁尼外科手术式的解读,将完全揭开这些让人脊背发凉、脑子停转的现象后蕴含的科学道理。
    《科学全知道:那些古怪有趣的科学现象》曾入围国际科普图书大奖“万安特”奖,以妙趣横生的笔触和深入浅出的思维解读人类诞生以来的一系列有趣科学现象,涵盖生物、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各门学科,有趣好玩,发人深省。现在,她来到了中国!

目录

第一章  人类是进化的巅峰吗?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不在水上开车?
第三章  彩虹是怎么形成的?
第四章  为什么猫总是脚先着地?
第五章  为什么土壤是褐色的?
第六章  我们为什么不去火星?
第七章  我们能复活恐龙吗?
第八章  超级火山会要了我们的命吗?
第九章  我们能活到1000岁吗?
第十章  为什么人造卫星不会掉下来?
第十一章  如果你掉进黑洞将会怎样?
第十二章  为什么我们不能让鸡蛋煮不熟?
第十三章  我们能和动物对话吗?
第十四章  气候怎么了?
第十五章  抗生素时代就此结束了吗?
第十六章  干细胞是未来医学的方向吗?
第十七章  毛毛虫是如何变成蝴蝶的?
第十八章  怎么开车最省钱?
第十九章  山上什么会有贝壳化石?
第二十章  植物能感觉到痛吗?
第二十一章  我们看到的颜色是一样的吗?
第二十二章  我们能找到治愈癌症的方法吗?
第二十三章  智能机器能取代人工吗?
第二十四章  人和莴苣有什么不同?
第二十五章  宇宙将如何终结?

前言

  

    为什么科学如此重要
    了解科学,就是了解我们周围的事物和所处的这个世界,了解它是如何运转的。这远比我们在学校中学习的科学课程内容要广泛得多。实际上,“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知识”(scientia)和“告知”(scire)、表示“了解”的意思。真正的科学并不局限于任何学科,而是所有知识的集合。
    历史悠久
    人类对科学的探索始于很早的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是在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然而,科学发展的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有些地方,它很长一段时间被回避,甚至被禁止。这段时间,人们用精神或神秘学说等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一些现象,认为只有某些特定领域的知识需要被探索,所以这一观念往往扼杀了人类对科学的追求。
    如今,科学被视为组织知识的一种特殊的方式。这种方式在17、18世纪得以发展,那时,人们对发现这些支配着自然世界运转的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科学方法
    基于现代科学核心的科学方法,是在科学启蒙运动时期发展起来的,那是一个对探究自然和物理世界重拾兴趣和信心的时期。这些方法源于经验论——也就是说,人们能够客观地进行观察和测试,而不仅仅依靠理性来思考问题。
    一个想法、一个理论或假设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观察,和对“它为什么像现在这样”的思考。也许,有人注意到田野中面向阳光的植物比背朝太阳的植物长得好,便提出了“阳光有助于植物生长”的说法。而这个假设随后就能通过实验或结构化的观察检验出来,同时,客观公正的检查结果决定了大众是否支持这个假设。
    我们大多数人都能解释一些在学校的科学课程上也能遇到的简单实验。比如糖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更快,或者卡车在下陡坡时比下缓坡时开得更快。但是在学校的科学课上,老师和课本(通常是学生)已经知晓答案。而现实生活中的科学,答案往往未知,有些初步的假设被证明是错误的,另外一些看起来很明显的假设,在能作为准确的事实表达之前,仍要进行测试。
    仅仅依靠对事物外观的判断,我们很有可能对事物的状态做出错误的论断。大约在公元1600年,显微镜还未发明之前,人们合理地假设过:像跳蚤这样的小虫子是世界最小的生物。但现在我们知道,世界上最小的生物比它要小得多,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得见,因此就有了“微观”这个术语。而由于显微镜的发明,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和对其做出的推论也随之发生改变。
    为什么要了解科学
    说来奇怪,在20世纪末,号称对科学和数学一无所知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人们普遍认为,科学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与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是相背离的,但实际上,这对它来说很重要。1959年,英国科学家和小说家查尔斯·珀西·斯诺(CP.Snow)发表了一场著名的演说,谈及自然科学和艺术或者说人文科学。这“两种文化”间的差异甚至是敌对的。他认为,思想界中深深的隔阂阻碍了人类的进步。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分歧仍然存在,甚至会更大。如今或许它正不断缩小,但并不会完全消失。
    现在有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解科学并不代表低俗,反而代表着很有学识。我们周围的世界和它所遵循的规律,以及我们是如何发现这些规律,这一有见识的评价让我们能更好地享受我们的个人生活,珍视地球给予人类这一物种的诸多资源。
    我们默哀荒原的失去,追随华兹华斯(Wordsworth)和梭罗(Thoreau)的脚步并不能使环境得到恢复和保护。只有让我们用艺术展现资源的流失,用科学的方法延缓环境的恶化,为破坏世界平衡的作为感到懊悔,才能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拿出更加有效和实际的行动去认识科学。
    时刻准备着
    了解科学能让我们做出明智的决定,使不知情的公众免受一些社会团体的欺骗。些许知识就能让我们远离危言耸听的消息和骗局,促进我们对周围世界的了解,让别人对我们感到惊讶。
    当然,这本书并不能涵盖科学的每一个层面,也许仅仅能使我们了解新闻报道或时事问题背后的真相。但这会让我们更仔细地考虑所遇到的情况和这个自然的世界。它鼓励质疑、求知或“科学”的方法,提倡尊重奠定现代世界基础,并且结构严谨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