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世界史

彗星年代(1918世界重启时)(精)

  • 定价: ¥52
  • ISBN:9787549627257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文汇
  • 页数:271页
  • 作者:(德)丹尼尔·舍恩...
  • 立即节省:
  • 2019-07-01 第1版
  • 2019-06-28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一战版《人类群星闪耀时》,揭露22个大人物成名前的隐秘生活。
    此书堪称一战版《人类群星闪耀时》,聚焦22位之后将影响世界的各领域人物,揭露他们未成名时的不同遭遇:作家伍尔夫、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纳粹指挥官鲁道夫·赫斯、越南革命领导人胡志明、圣雄甘地……
    超好看的历史故事!从希望到绝望的彗星年代。
    此书展示了1918年这个少被关注但初露倪端的关键转折点,窥视此后世界格局变动的苗头:失落革命青年将掀起独立革命,战败士兵则成长为纳粹杀人狂魔——人类历史从未如此混乱,也从未如此耀眼!

内容提要

  

    1918年11月11日,法国元帅费迪南·福煦和德意志代表马蒂亚斯·埃茨贝格尔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这一天,德国士兵鲁道夫·赫斯从前线赶回战败的祖国,美国军官哈里·杜鲁门正懒洋洋地享受着蓝莓蛋糕和胜利,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日记中抱怨安静的生活被庆祝所打破。
    所有人都背负不同的过去,面临相同的现实,迎向未知的未来:福煦在和平时期被人遗忘;埃茨贝格尔回国后遭遇刺杀;赫斯成为奥斯维辛集中营指挥官;杜鲁门退伍参政,以总统身份参与另一场世界大战;伍尔夫再也难寻内心的安静,直到投河自尽……
    全书包括了超过20位历史人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这些人物在1918年至1923年的不同遭遇和走向:胡志明、甘地、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阿拉伯的劳伦斯》原型)、乔治·格罗兹(德国讽刺画家)、阿诺德·勋伯格(著名作曲家)等等。通过整理他们的书信、日记和相关报道,以他们的个人视角来重新还原他们当时眼中的世界。借以非虚构的叙事手法,作者不仅向我们生动地讲述了这些今后将影响世界走向的不同人物的不同故事,并且将他们的命运串联起来,表现了1918年这个历史转折点。
    1918这一年就如同彗星般炽焰燃烧又稍纵即逝,整个世界被撕裂成两半,处于激情和幻灭、狂喜和毁灭之间。千万种可能性在前方招手,所有人将要为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开始奋斗,或挣扎。

目录

前言  彗星之核
第一章  新的开始
第二章  天涯共此时
第三章  革命
第四章  梦乡
第五章  虚假的和平
第六章  复归结束
结语  彗星之尾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前言

  

    1918年11月11日这天早上,德意志帝国的皇帝被悬吊于纽约两座摩天大楼之间。毫无生命迹象的国王陛下在长绳的一端摇摆着,身边阳光普照,彩纸飞扬。自然,这并非威廉二世本人,而是一个饰有威风凛凛的八字胡、戴着尖顶军盔的巨型戏仿人偶。人们从楼上扔下的白色纸带,在皇帝的军盔上稍作停留后,便以一种帝王般的从容姿态缓缓飘落到其下的人间街谷。
    美国东部时间清晨5点,协约国与德意志帝国之间正式停战。“匈人”(Hunnen)——自战争爆发以来美国人对德国人的称呼——四年来顽强作战,此刻终于屈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全世界1600万人的性命为代价由协约国取得胜利。成千上万的纽约人在打开早报后涌上街头,高楼与高楼之间是一片片欢庆的海洋。盛装打扮的人们,与身着制服的士兵及护士肩并肩、手拉手,互相敬礼和拥抱。钟声和礼炮声不绝于耳,进行曲与军号演奏此起彼伏,加上不计其数的欢笑、歌唱和齐声呼喊,连成一片如同巨浪拍岸般的轰鸣。汽车叭叭作响,载着热烈挥舞旗帜的乘客在人群中缓缓穿行。铺天盖地的手绘海报,自我标榜的演说家,三五成群的乐手,在马路上载歌载舞的人们:整座城市陷入一场即兴的街头狂欢。在这胜利的日子里,纽约人放下手头的一切工作,信心满满地认为整个世界即将实现和平。
    莫伊娜·迈克尔(Moina Michael)是佐治亚州一家女子学院的舍监兼教师,不久前她暂时离开了岗位。这位年近半百、身体依然壮健的女士,这几个星期以来一直在为基督教女青年会举办的训练营工作。训练营设于曼哈顿的哥伦比亚大学,在那里,莫伊娜协助一些即将派往欧洲的男女青年进行准备工作。他们之中表现优异者很快就将作为民间志愿者横跨大西洋,为那里的前线士兵建造临时供应站。就在正式停战前两天,莫伊娜·迈克尔偶然得到一本((妇女家庭杂志》(Ladies Home Journal),上面刊登了加拿大军官约翰·麦克雷(John Mccrae)的战争诗《在弗兰德斯战场上》(In Flanders Fields):“在弗兰德斯战场上,虞美人花绽放于/十字架之间……”诗句旁生动地画有双眼凝视天空的英勇士兵形象。她被吸引住了。在诗的末尾,作者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即将死去的士兵,奋力抬起他无力的手,将战斗的火炬传递下去。诗句和画面在莫伊娜的心中不断浮现,她觉得这首诗像是写给她的,那些死去的人仿佛正透过文字呼唤着她。就是她!她必须伸出手来,牢牢握住那正在下坠的火炬:和平与自由!她必须贯彻这一信念,并为之奋斗:数以百万的牺牲者不能被忘记,他们的血不能白流,他们的死不能没有意义!
    麦克雷的诗深深触动了莫伊娜和她心中的使命感,于是她抓起铅笔,在黄色的信封上写下自己致虞美人花的诗句,“这些为死者绽放的花”。她用一组朗朗上口的诗句高呼,把“来自弗兰德斯战场的教训”传给还活着的人:“现在我们接过火把,并将那红色的虞美人花/穿戴在身上以致敬逝者们/不要畏惧,否则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意义/我们将把教训传递下去/那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在弗兰德斯战场。”

后记

  

    本书第六章以鲁道夫·赫斯对他1923年谋杀罪行的回顾告终。不过这已是1918年世界重启的尽头?在1918年闪亮登场的彗星年代,到此便已画下句号?它成为一个特定的历史年代了吗?1923年是一个真正的转折点吗?无论如何,最近有些历史学家——如罗伯特·格瓦特(Robert Gerwarth),本书文献参考中有其作品——便赞成将1917年至1923年划为一个时期。它始自俄罗斯革命,终于1923年——这一年,许多国家结束了战后的危机和骚乱,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稳定。
    乍看之下,一个像鲁道夫·赫斯这样的人并不符合本书开篇所描述的走钢丝人的形象。然而,他也同样受一种激情撺掇,在万劫不复的深渊上方大胆游走:让赫斯不可自拔的,是极权主义早期的魅惑,以及他作为士兵首次获得的杀人体验。从他的行为中可看出虚假的和平如何发展为独裁和战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只牺牲了超过3倍的人,其间对平民百姓所施行的有组织的计划性屠戮,其规模和形式都是一战未曾有过的。
    然而,如果单单从1939年和平梦碎的角度来思考彗星年代,这会是错误的。1918年所生发出的美好愿景仍对其后数十年乃至更遥远的将来产生影响:马蒂亚斯·埃茨贝格尔所为之奋斗的魏玛共和国,即使在德国为纳粹运动彻底破坏,它的遗产对战后的联邦德国仍具有重要意义——哪怕是作为和它划清界限的负面教材;国际联盟无力阻止国际纠纷升级为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但当今世界的政治依然有其烙印,因为联合国在许多方面都继承自它;美国黑人士兵在一战后落空的解放希望,在20世纪下半叶则赢得了决定性的成果;一些在1919年没能有机会实现独立的国家,如伊朗、印度或越南,最终还是得偿所愿。就连之后的生活方式也深受一战的影响深远,尤其是像阿尔玛·马勒所实践的自由恋爱和性解放,以及路易丝·韦斯所支持的新时代女性,都一定程度上使得女性得到和男性平起平坐、享有同等的权利。
    至少,这会是1918年给我们的安慰。100年过去了,我们仍旧生活在不安的现实中。自1989年以来,整个世界一遍又一遍地经历希望和危机,光明和黑暗的未来版本并行不悖。也有许多次,重新洗牌的现实改革宣告失败,毁灭性的危险力量——专制政府、民粹运动、恐怖主义、新的战争和越来越肆无忌惮的资本主义——显得就要夺取整个世界;但就像1918年那瞬间的璀璨所告诉我们的那样,它不是命中注定的,更不是无可避免的。因为说到底,在历史和人生里,一切都总是处在变动中。每一个状态、每一个处境都是暂时的,如同在克利的画中,彗星追着自己的尾巴绕圈。
    “彗星年代”的挑战之一,是回答这一问题,即历史学家应该在多大程度上运用主观性,包括时代见证者和他自身,后者不可避免地会和每一种对过去的讲述产生混淆。我有意把焦点拉回到本书主人公的个人表述上,有些甚至先于史实——正如后记开头所引用的乔治·格罗茨的话:“感谢上帝,人们无法一帧一帧地拍摄回忆。”在像马琳娜·于洛娃或乔治·格罗茨这样回忆被文学化、充满事后戏剧性的人物身上,我便是这么做的。同样,还包括胡志明部分作者不明的文本,或者像威廉皇储、索格门·特赫里瑞安和鲁道夫.赫斯的叙述,他们出于自我辩护的原因,总是单方面地阐述事实或有意识地加以扭曲。为了叙事的密度,让那些矛盾的人物在他们温和的自我表述下表现得过于正面,这所付出的代价是否太大,请读者自行判断——同样留给读者的,还有这一问题,即他是否给予作者小小的发挥空间,在逐字转录材料上已有的句子时释放他的想象力。本书绝不能被视为对历史事实的客观叙述,它应该作为证言的拼贴来阅读,看看形形色色的活跃人士如何经历、回忆、呈现、诠释,完全从他们个人的角度描述1918年前后的事。 正是出于这一原因,列出本书所依据的文献非常重要,如此读者可以追溯出处,并与传授确凿历史知识的学术研究作对比。我还想通过文献索引来表达我对一些引证丰富的作品的感谢——如雷金纳德.伊萨克(Reginald Isaac)关于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的专著,弗朗西斯·J.科斯特洛(Francis J.costello)关于特伦斯。麦克史威尼的传记,或努里亚·合恩伯格(Nuria Schonberg)对她父亲“个人遭遇”的搜集,他们在历史人物及其浩瀚的一手材料上都给予我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