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史学理论

中国近现代史学思潮与流派(1840-1949上中下)

  • 定价: ¥180
  • ISBN:9787100164696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页数:1337页
  • 作者:胡逢祥
  • 立即节省:
  • 2019-07-01 第1版
  • 2019-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史学的兴衰递变,历来与社会的风云变幻息息相关。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治乱兴衰、民生的升降荣枯、王朝的盛衰存亡、疆域的分合消长,无不激起过史学的种种变化。
    本书除详考史学思潮的来龙去脉、表现及对现代史学建设的实际影响外,还对各时期史学运行制度的建设和相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史学活动、贡献和得失等做了讨论。

内容提要

  

    本书凡三册九章,以近现代史学思潮与流派的起伏演变为主线,论及鸦片战争前后的经世致用史学思潮、洋务思潮与史学、二十世纪初的新史学思潮、辛亥革命时期的国粹主义史学思潮、新文化运动以后的科学实证思潮、现代新人文主义史学思潮、唯物史观思潮的初盛与社会史论战、抗战时期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壮大。作者详考近现代史学思潮之流变,述论其对史学发展之影响;揭橥史学研究诸要素的兴衰递变,铺述史家流派相关活动及成果。

作者简介

    胡逢祥,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吴泽先生攻读史学史专业研究生。1981年毕业留校,于中国史学研究所任教。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和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学史和学术文化史、史学理论、历史文献学教学和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与张文建合著)、《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等,发表专业论文近百篇。

目录

上册
  绪论
  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后的经世致用史学思潮
    第一节  晚清社会变局与经世学的复兴
    第二节  西北史地学的兴起
    第三节  “开眼看世界”的外国史地探讨
    第四节  蔚为风气的当代史著述
  第二章  洋务思潮与史学
    第一节  洋务思潮的性质及其文化意义
    第二节  “中兴史”和外交史的编纂
    第三节  探求“富国强兵”的科技史和军事史著
    第四节  走向世界的外国史地考察
    第五节  光绪朝的元史学
    第六节  来华传教士的史书编译及其影响
  第三章  二十世纪初的新史学思潮
    第一节  新史学思潮与近代史学的开启
    第二节  西方近代史学的输入及其影响
    第三节  新史学的奠基人梁启超
    第四节  政潮起伏中的外国史研究
    第五节  新式历史教学与教科书的编著
  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国粹主义史学思潮
    第一节  国粹史学的形成
    第二节  国粹派的治史方法与学术成就
    第三节  国粹派的“民族文化论”及其局限
    第四节  国粹史学的巨擘章太炎和刘师培
中册
  第五章  现代科学实证思潮
    第一节  从“科学”到“历史科学”
    第二节  科学方法热与西方现代史学的输入
    第三节  科学化进程中的史学制度建设
    第四节  科学实证史学流派之一:科学方法派
    第五节  科学实证史学流派之二:古史辨派
    第六节  科学实证史学流派之三:新考证派
  第六章  新人文主义思潮与现代中国史学
    第一节  新人文主义的输入及其影响
    第二节  学衡派的新人文主义史学建构路向
    第三节  新人文主义的史学实践
  第七章  唯物史观思潮的初盛与社会史论战
    第一节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史学意义
    第二节  社会史论战及其影响
    第三节  唯物史观史学潮流的初盛
    第四节  《食货》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下册
  第八章  抗战时期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潮
    第一节  从传统“夷夏”观到现代民族主义
    第二节  抗战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与史潮
    第三节  抗战时期民族主义史学流派之一:禹贡派
    第四节  抗战时期民族主义史学流派之二:战国策派
    第五节  抗战时期民族主义史学流派之三:民族本位文化派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壮大
    第一节  走向成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建设
    第三节  古史研究及其分期讨论的新进展
    第四节  近代史研究的成就
    第五节  中国通史体系的形成
  附录一:六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学史研究
  附录二:主要引用文献及书目一览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