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寻找时间的人(普鲁斯特传)

  • 定价: ¥35
  • ISBN:9787540786830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漓江
  • 页数:215页
  • 作者:(英)亚当·瓦特|...
  • 立即节省:
  • 2019-08-01 第1版
  • 2019-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不是谁都能成为普鲁斯特,但每个人都有值得追忆的似水年华。
    普鲁斯特是20世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作家,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已经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巨著。瓦特作为资深普鲁斯特研究者,本书从浩繁的文档资料和生平经历里,择取了传主的生平主要事迹、交往人物和重要的创作经历,并结合其作品内容和艺术形式,加以点评述说,详略得当,严谨有趣。本书对普鲁斯特本人及其作品和思想的解读和研究均有裨益。

内容提要

  

    普鲁斯特说:“当一个人不能拥有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记。”一小块玛德莱娜点心所引发的是一段已经成为文学传奇的记忆桥梁,成就了只属于普鲁斯特的人生魔镜,所有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悲与欢、死与苦,无论历史,无论未来。
    本书不仅揭示了普鲁斯特的早年生活对其艺术创作的重要影口向,还全方位地描绘了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的马拉松式创作与出版,以及与之相伴的普鲁斯特与多种疾病的不息搏斗。
    作者亚当‘瓦特驾轻就熟地以克制、机智、幽默的笔调,将普鲁斯特复杂的个性和多面的才华悉数展现,对海量普鲁斯特书信和相关文献的扎实梳理也显示出一流学者的功力。
    一部传记,关于全巴黎最令人捉摸不透的男人。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医生,治好你的儿子
第二章
  缺席的哮喘患者/军人马塞尔
第三章
  大学生,批评家,斗士
第四章
  知识分子,译者,送葬人
第五章
  开始与结尾
第六章
  《在斯万家那边》出版,阿尔弗雷德“消失”
第七章
  世界大战
第八章
  赞誉与陨落
文本与缩写说明
参考书目
致谢

前言

  

    1908年,一位37岁的虚弱病人正处于紧张的创作时期。他久居内室。双亲离世,饮食没有规律,依靠咖啡因和其他兴奋剂维持着奇怪且孤僻的作息习惯,追寻着笔耕不辍的意义。他写道,“工作——这种追寻的过程其乐无穷”。虽然因不抛头露面而对外人显得颇为神秘。但这种生活方式却让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乐在其中,他将为这一回报丰厚却又代价惨重的追求奉献余生。当小说的雏形尚处于他的头脑和笔记本里时,写作已被他视为一种“追寻”,一种以快乐为核心的探索活动。这并非一项枯燥的、纯知识性的事业,而是广泛地探求我们从与环境、同伴乃至整个世界的感官联系中所获得的财富。普鲁斯特坚持在写作中运用感官形象(我们将在他的小说中发现大量例子),在整部小说赖以成形的笔记里.他简洁而优美地写道,幸福“只是琴弦最细微的触碰所发出的颤音,一道阳光足以使其歌唱”。
    对这一意象的憧憬与欣喜,支撑着普鲁斯特度过创作《追忆似水年华》的那些年——从1908年直至1922年去世。几乎整个成年阶段.普鲁斯特都在与其内心的一种病态做着挣扎,他始终在猜测着与世隔绝的病房之外有一个极可爱的世界,而自己却不得而入。但是普鲁斯特的生活里绝不只有隐居、药物和自怜。他的创作生活大部分是孤独、缺乏光照且呼吸困难的,然而这些卧床捉笔的岁月,因其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旅行、友谊和爱情,因其经历了巴黎的美好年代,因其在晚宴、剧场和歌剧院度过的时光而丰富多彩。由于其出色的转化能力,他创造了一部广受赞誉的艺术作品,其中人物众多且阶层井然,色调明丽且充盈着音弦的颤动,引人歌唱。《追忆似水年华》得以卓尔不群,除了其厚重而结构精巧的内容,还在于耦合聚拢这一宏伟建筑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普鲁斯特根据自己的经历构建了这一人物,融人了自己的热情、失落与转瞬即逝的快乐,以及对自我的反思。但他不是普鲁斯特:他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形象。
    普鲁斯特拥有出色且精确的文化标尺,他总能敏锐而精细地察觉并审视时代的艺术潮流和先锋运动。在童年的夏日和那些就读巴黎孔多塞中学的时间里.他大量地阅读书籍.在其日后隐居的创作生活中,这是取之不尽的滋养。时代的发明让他得以不与外界脱节:电报和电话(通常是由他人以他的名义在详尽细致的指导下操作)连接起他和世界;电话戏剧则将巴黎歌剧院和剧场里实时上演的剧目带到他的床边。青年普鲁斯特还是一个兴奋的乘车者,搭乘着飞驰的汽车穿行在诺曼底夏日的乡间.从完全隔世的内室驶入互相勾连的人间。在世纪更替后不久、父母辞世以前,普鲁斯特四处远游。在荷兰和比利时,他的艺术之旅让他从古代艺术大师那儿得到启发。威尼斯的石头和水道在作家的脑海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在后来的人生里。他却谢绝了去伦敦的邀请——这位乔治·艾略特、哈代、斯蒂文森和罗斯金的读者从未踏足英国的土地。
    在通常的观念里,普鲁斯特被视为一位晦涩难懂的作家,高雅文化的偶像。他被禁锢在一套安逸的陈词滥调里:一口浸了茶的蛋糕意外引来了一场潮涌般的回忆——可大多数人哪怕连描述这一场景的那几页文字都没有读过,更别说之后的几卷书了。然而,如果我们几个星期、几个月地继续读下去,我们将在往日的回响、期待、重复与重演中,获得自己关于重现时光的感觉。普鲁斯特的大胆实验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想写书而不能写的人的生活,展示了创作之路中那些难以避免的障碍物:欲望、虚荣、嫉妒、拖延、疾病和自我怀疑。当我们再接着往下读,越过这位向导的肩膀望去.听着他时而狂热时而激烈的想法时,我们将与这位出类拔萃的智者、这位对人类及其所有弱点洞察于心的见证者越来越亲密。我们与普鲁斯特的叙述者一同生活,沉浸在他的世界里。在小说的结尾,当他如艾略特笔下的普鲁弗洛克一样,看到“(他)伟大的时刻闪烁”,看到“永恒的男仆拿着(他的)外套,窃笑着”,他自然会感到害怕;然而他同样坚信,他所经历的生活为他必须现在着手撰写的书提供了原材料。
    普鲁斯特的生活历经了激烈的社会和文化变迁。普鲁斯特如此丰富(不论从其摄取咖啡因、书信写作还是手稿添补的数量来说),为他及其作品写一部小书是个很大的挑战。我从让一伊夫·塔迪埃(Jean-Yves Tadie)和威廉姆·C.卡特(William C.Cart-er)的权威传记里获益良多,同样还需感谢菲利普.科尔布(Philip Kolb)和吉川一义(Kazuyoshi Yoshikawa)的研究,以及普鲁斯特长达21卷《通信集》的每一位编辑,还有其中珍贵索引的编者。有赖于以上及其他著述,本书作者才得以试图去讲述一个极其独特的人的生活,以及他如何创作出了这部列入20世纪最重要文学作品的著作。以批评的眼光来看普鲁斯特的生活——他的爱情、疑惑和痛苦,他坚定、深刻、富于创造性的思考——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普鲁斯特创作的土壤。我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将注意力转到这部伟大的作品本身,这也是普鲁斯特所曾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