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中国哲学

中日间的思想(以东亚同时代史为视角)

  • 定价: ¥68
  • ISBN:9787108064417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三联书店
  • 页数:496页
  • 作者:赵京华
  • 立即节省:
  • 2019-07-01 第1版
  • 2019-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是作者十余年学术成果的结集,是其追求“构筑中日间的‘东亚’同时代史”目标路途上阶段性成果的汇聚。这批文章既有广阔的亚洲近现代史视野,也注重以实证分析为基础,力图开拓出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是中日(东亚)思想史、文化史方面值得仔细阅读的著作。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构筑思想、文学上的中日同时代史。上编以日本与亚洲-中国的相互关联为主要议题,下编则以中国与亚洲-日本的彼此互动为讨论对象。这样的结构安排,目的在于努力实现中日间你来我往的“思想连锁”。
    书中的“亚洲”,既是作为思想传播媒介的实体空间,也是方法论视角上的想象空间。正如我们不能在一国内部讨论近代历史一样,中日间的思想、文学也需要在广阔的亚洲空间下叙述。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现代化理论出现以来,中国学界受其影响形成了从西方或日本的“冲击”下来思考20世纪中国问题的思维定势。中日同时代史的构筑,则是要改变这种状况,还原20世纪东亚思想、文学的历史原生态。

作者简介

    赵京华,1957年生,吉林人。1987年毕业干吉林大学(文学硕士),1997年毕业于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2004年起在日本琦玉大学,爱知大学东京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中日近现代文学比较、战后日本思想史研究。著有《日本后现代与知识左翼》(2007)、《周氏兄弟与日本》(2011)等。译著有《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世界史的构造》、《人歌人哭大旗前》等。另主编有中文版《柄谷行人文集》(全6卷)。

目录

代序  世界政治秩序的重组与东亚现代性问题
引言
(一)世界政治秩序的重组与日本现代性的叙述
(二)“近代的超克”座谈会的主要议题
(三)战后日本有关“近代的超克”论的解读史
(四)日本“脱亚入欧”的国家战略与东亚现代性问题
(五)东亚的未来在于走出“脱亚入欧”模式
(六)简短的结论
上编  日本与亚洲-中国
  一  福泽谕吉“文明论”的等级结构及其源流
    (一)问题的所在及其观察视角
    (二)欧洲中心文化传播主义与福泽谕吉的文明论
    (三)《文明论概略》在战后日本的解读史
    (四)《文明论概略》在中国的传播
    (五)全球史视角与对文明等级论的批判
  二  近代日本有关“中国”和“东洋”的知识生产
    (一)近代日本有关“中国”的知识生产与橘朴的位置
    (二)橘朴研究中国的理路和方法论特征
    (三)核心概念:通俗道教、官僚阶级统治与乡村自治体论
    (四)橘朴的王道自治论与东洋共同社会论
    (五)简短的结语
  三  社会革命与亚洲改造的大视野
    (一)如何解读尾崎秀实的中国论述
    (二)社会革命与亚洲社会主义大视野
    (三)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在于社会解放
    (四)对国民政府的观察与敏锐的战况跟踪剖析
    (五)综合动态的中国社会论——《现代支那论》
    (六)“东亚协同体”论辩与帝国主义批判
    (七)中日“农业革命”并行论与国际主义理念
    (八)尾崎秀实中国论的历史地位及其遗产的价值
  四  战后日本的中国革命及鲁迅论述
    上篇  作为“同时代史”的中国革命
    下篇  活在日本的鲁迅
  五  在东西两洋之问重述“亚洲-中国”
    (一)如何认识近代日本的中国学
    (二)两个七十年:从东洋学到中国学的历史转变
    (三)在东西两洋间定义“亚洲”、重述“中国”
    (四)另一种世界、亚洲视野下的中国论述
    (五)简短的结语
  六  另一时代语境下的日本亚洲主义
    (一)冷战体制、《旧金山和约》与日本战后的吉田茂外交路线
    (二)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日本对东南亚的“赔偿/经援外交”
    (三)20世纪70年代:日本对东亚的关系正常化与“贷款外交”
    (四)战后日本:对苏联外交的曲折与东北亚问题
    (五)20世纪80年代:日本“文化外交”的可能性
    (六)简短的结论
下编  中国与亚洲-日本
  七  “亚洲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消退及其后果
    (一)19世纪区域主义的潮流与日本的亚洲主义
    (二)晚清至“一战”前中国人的亚洲意识
    (三)日本“大亚细亚主义”论在中国的反应
    (四)李大钊世界革命视野下的“新亚细亚主义
    (五)亚洲意识在中国的消退及其启示
  八  在东亚历史剧变中重估鲁迅传统
    (一)历史剧变与现代东亚复杂的结构关系
    (二)鲁迅的仙台记忆与东亚意识在中国的消退
    (三)鲁迅在战后东亚成为文化英雄
    (四)体现于鲁迅身上的20世纪东亚精神之一侧面
  九  “五四”时期有关“道教中国”的认识互动
    (一)橘朴对鲁迅的访谈——有关科学与道教迷信的思考
    (二)“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鲁迅与橘朴道教观的同异
    (三)“比我们中国人还了解中国”——橘朴中国研究的总体风貌
    (四)后期橘朴的政治歧途与鲁迅的“相忘于江湖”
  十  国民时代的中国文学史编撰体制之创建
    (一)国民时代之“文学”历史主义研究的发生
    (二)鲁迅与盐谷温学术交往始末
    (三)《中国小说史略》在日本的译介传播
    (四)文学史编撰体制的建构及其两人方法论上的同异
    (五)政治上的不同道
    (六)鲁迅与日本战前的中国文学研究
  十一  普罗文学的政治性和世界性
    (一)重返世界普罗文学运动的历史现场
    (二)作为“科学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与日本普罗文学的兴起
    (三)《蟹工船》对资本主义结构性批判的政治深度
    (四)20世纪30年代中日两国普罗文学的世界性
    (五)《蟹工船》在中国的传播及普罗文学的国际主义
    (六)质疑“审美优先”论与新国际主义的建构
  十二  游走于中日间的文化人的宿命
    (一)观察周作人民族国家意识的视角和方法
    (二)“爱国心”与“乡土爱”的区别:基于个体独立的国家意识
    (三)外部民族国家的存在与周作人国家意识的形成
    (四)对政治国家的失望与对文化民族的退守
    (五)如何面对代表全国民的“国家之大法”
    (六)简短的结语
外编
  我观“骡子文化”
  灾难共同体与文化国家的选择
    管理社会的结构性问题
    新型共同体的建构
    文化国家的可能性
鲁迅后期的国际主义问题
被遗忘的那一代学人
后记  构筑中日间的东亚同时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