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南方(精)

  • 定价: ¥58
  • ISBN:9787533957469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浙江文艺
  • 页数:292页
  • 作者:张抗抗
  • 立即节省:
  • 2019-08-01 第1版
  • 2019-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南方》是当代著名作家张抗抗亲自编选、审定,一个以地域为线索的散文系列之一。张抗抗生于杭州,在杭州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与外婆家所在的湖州德清、祖籍地广东新会也有着天然的血脉关联,而长期的北方生活,又使她成了南方“熟悉的陌生人”。阅读《南方》,既能看到从江南、华南到西南的风土人情,也能在字里行间发现南北文化交融的痕迹。张抗抗用优美又富有思辨的语言,记录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各个地域的发展、传承,以及在其影响下呈现出的各地人们的真实生活和心路历程,让人不由忆起自己的故乡,念起那些到不了的远方——无论是南方或是北方。

内容提要

  

    《南方》是张抗抗的一部散文自选集,收录了张抗抗二三十年来创作的与南方这一地域主题相关的散文,其中还包括一些其散文新作,具有文化散文的特点。作为一个出生在杭州,在杭州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后,离开南方去北方生活的作家,张抗抗有着特殊的创作视角,既能以北方人的视角看南方,也能以南方人的视角看北方。她以敏锐的艺术嗅觉感觉时代行进的脚步声,追求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建立与完善,提升思想的深度与哲学意蕴。

作者简介

    张抗抗(1950年—),生于杭州市,1966年杭州市第一中学(现为杭州高级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北大荒农场上山下乡,在农场劳动、工作8年。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业,1979年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文学创作至今。现为一级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第七、八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字著作权保护协会副会长。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被聘为国务院参事。已发表小说、散文共计600余万字,出版各类文学专著近90种。代表作: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张抗抗自选集》5卷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优秀中篇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第二届全国鲁迅文学奖”,三次蝉联“中国女性文学奖”。多次获“东北文学奖”、“黑龙江省文艺大奖”“精品工程奖”。曾获“黑龙江省德艺双馨奖”,“第十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小说金奖”,“第二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以及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奖。2015年获“第四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保护金奖”。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文,并在海外出版。曾出访南斯拉夫、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俄国、马来西亚、日本、印度,进行文学交流活动。

目录

第一辑  西湖的女儿
  橄榄
  母校
  “北佬”看杭州
  杨公堤随想
  说绿茶
  重识钱江潮
  文学梦想开始的地方
  西湖记忆 (三则)
第二辑  能不忆江南
  衢州一绝
  西施故里
  同里之思
  吴地三塑
  跨海一跃
  君子不独乐
  湖州韵味
  云和梯田
  乌镇的倒影
  松阳探秘
  江宁悠谷
  宛若剡溪
  仰视缙云
第三辑  摇到外婆桥
  夜航船
  水乡三题
  德清外婆家
  清秀仁德之地
  下渚湖湿地探幽
  防风神茶
  人踪史迹·文化密码
  洛舍·漾
第四辑  悠悠南国情
  新会印象
  南望长乔
  不见榕树
  西山小集
  傣家风情
  澜沧江溯水
  幔亭山房梦游
  嚼槟榔
  红树林思绪
  女儿湖隐喻
  重庆之最
  天生三桥
  江门是一扇旋转门

前言

  

    我曾说过自己是个“跨地域”作家,也是一个故乡在远方的“无根”作家。我不是井,我是一条河,一条从广东发源,流经江南,一直流向了遥远的东北平原,最后辗转回到北京的“运河”。
    由于“运河”一路补充汇入的水源,气质(水质)有点浑浊不清,就像我的口音。南方人说我已经是个“北佬”,而北方人总是很快就发现我不是“永定河”“潮白河”,而是起自杭州的运河(不敢加“大”字)。
    我这条载着各式人物、载着自己载不动的忧思的“运河”,几十年缓缓流过很多地方,水流经过之处,船头冲开的浪头,船桨划开的水迹、水线其实都嵌留在岸上。河水继续兜兜转转往前,岸边四时不同的风光总是吸引我的视线,使我无法停下来成为一个湖泊一汪池塘或一口井。尽管国外有不少伟大的作家一生都住在某个偏僻的小镇,就像有人一生都在同一个地方打井,但也有人一生像一条河一样流淌。如今人生已过大半,很多事情都已无法重来,我只好安慰自己定下心来,做一条宽阔平缓的运河了。
    如若把我的人生地理节点连接起来,是一条长长的斜线:广东—杭州—黑龙江。中年以后,斜线回返,到达北京并停留下来,目前已长达三十多年。
    很多人不明白我怎么会和广东扯上关系,但我的父亲和奶奶爷爷确实祖祖辈辈是广东新会人(现划归江门),我的祖籍当然就是广东啊。我的爷爷和大多数广东人一样外出谋生,但他没有下南洋,而是去了上海。我父亲在上海虹口区的广东人子弟小学受教育,抗战时期成为一名进步青年记者,在浙北敌后来去时,在德清洛舍小镇,与一个进步女学生结识并相恋。这个女学生后来成为我的母亲。
    1950年,我在杭州出生并度过了少年时代。十九岁离开杭州去北大荒农场上山下乡,20世纪70年代开始自学写作,二十七岁到哈尔滨上学,后来留在哈尔滨工作,在东北的时间长达十四年。三十三岁以后在北京定居至今。算下来,我在北方生活的时间,早已超过了南方。我生长于南方,成长于北方。
    厘清以上的来龙去脉,就是这套散文集《南方》《北方》的由来。
    中国当代文学一直到“寻根文学”那个阶段,才开始重新审视并探讨地缘文化因素对作家及作品生成的影响。不同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产生的文学作品,除了方言俚语之外,真正的差异在于内在的气韵,气韵的运行不是通过故事,而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体现。南方温暖富足,空间相对狭隘,没有巨大的气候压力和紧迫感,情感细腻温婉,语言也因此变得甜腻而琐碎。而北方的旷达与寒冷,使得人们渴望热切的交流,痛快淋漓的宣泄,故语言粗犷豪放,具有天然的幽默品格。20世纪50年代后,进入“语言大一统”时期,南北语言趋同的年代,就像“男女都一样”。近年来,南北文学的差别逐渐加大,有了更多“只能属于那个地方”的作品。几十年历练下来,如今我写江南的故事,通常使用带有江南情致的句式,比如《赤彤丹朱》《把灯光调亮》等。而在书写北方人物的时候,则用北方的语气和腔调,例如《作女》《在北京的金山上》等。而《情爱画廊》这类“双城故事”,则两种语言交替。对于这种切换,我已经驾轻就熟。在我刚完成的长篇新作里,将有更多展现,可谓来去自如,游刃有余。南北方兼具的“跨地域”写作,带给我莫大的创作乐趣和语言快感。
    我虽然已在北方生活了几十年,但由于每年都回杭州探亲或采风,对江南并不陌生。我对母亲的故乡德清始终保留了美好的思念之情,对浙江的美丽山水及人文历史传统,一直抱有亲近感和认同感。只是常年在北京,南北文化错杂,国外和国内的许多地方都会吸引我的注意力,西北和东北、广东和西南,视野内的景物太多,江南仅是其中一角。然而大半生兜兜转转,最终发现除去国外纪行,我所有的作品,可归结为两大板块:南方与北方。
    那些“小说”之外我亲历的种种美景美地,千里万里之遥,南方北方之异,南北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我几十年来大量的散文作品中,都留下了鲜明的印记。那些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留在我的散文作品里。
    很多年前,我曾打过一个比方,杭州是我的原生血肉,黑龙江是我的骨骼,北京是我的大脑和心脏。我在黑龙江锻炼了成长期的骨骼硬度,在北京这个大气象的都市里,训练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杭州对于我,是一个休憩补血之地。
    在中国,如我这样“跨地域”的作家相当不少,然而,如我这般一年年记录下南方和北方文化如何滋养了自己的作家,也许并不很多。
    很多年来,我一直想把自己这些“文化散文”进行分类,把我几十年来写的所有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散文,分成《南方》《北方》两部散文集。我可借此回望、审视自己写作的本源与变化,读者也可借此看到地域文化在一个作家身上发生了哪些潜在的影响,如何塑造或修改着一个作家的文化基因。在我看来,即便是那些地域落差极大的作品,作家对生活的爱与思考也是恒久不变的。地域对于一个作家并非是决定性的,重要的是文学品质和思想内涵。
    感谢浙江文艺出版社圆了我这个梦。编完稿子后我才发现,几十年来,这竟然是我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第一套书。
    现代人热爱行走或迁徙。我愿南方或北方的读者,都能从这部书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