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不管海水多么冰凉/跨度长篇小说文库

  • 定价: ¥68
  • ISBN:9787520511360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文史
  • 页数:333页
  • 作者:张晓光
  • 立即节省:
  • 2019-09-01 第1版
  • 2019-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小说故事发生在百年前的民国时期,讲述了大时代下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一群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这其中有家境富裕的少爷小姐,也有出身贫寒不屈奋斗的侠义少年,还有一群沦落风尘却心性高洁的梨园子弟,在时代的冲击和个人的性格驱使下,每一个人都走上了独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小说以写情为主,人物鲜活,各具面貌,可读性强。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有关英雄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沈石头带着发小从贫穷的家乡出走,一路之上,他做过乞丐,做过杀手,做过家仆,做过土匪……他想出人头地,但不是为了自己的物欲。他出身卑微,但是为了他一起长大的兄弟,为了他初恋的姑娘,为了扶助过他的朋友,为了艰险岁月相伴的妻女,他把自己变成一个英雄,他是他们的英雄。在民国这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下,一群小人物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激荡出一曲命运的悲歌。

作者简介

    张晓光,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共党员,民盟盟员。1990年2月生于宾县,现任宾县文联副主席、宾县作家协会主席、《宾州文苑》杂志主编。民盟黑龙江省直第四届新盟员总支第五支部主任委员。哈尔滨老年人大学客座教授。萧红文学院第十六届中青年作家班学员。在《北方文学》《鸭绿江》《参花》《读书文摘》《北极光》《海燕》《青春岁月》《青年作家》《青年文学家》《诗林》等刊物发表大量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被多家选刊选载收录。已出版长篇小说《墟上春绿否》等。

目录

英雄气质与历史情怀
引子
第一章  离乡
第二章  初到
第三章  挣扎
第四章  转机
第五章  初染
第六章  少爷
第七章  追寻
第八章  小试锋芒
第九章  相逢
第十章  小姐
第十一章  祸根
第十二章  前兆
第十三章  眼乱
第十四章  心魔
第十五章  玉碎
第十六章  情谊
第十七章  归来
第十八章  春心
第十九章  染洁
第二十章  疑云
第二十一章  谋算
第二十二章  前程
第二十三章  破阵子
第二十四章  纳妾
第二十五章  暗约偷期
第二十六章  艰屯之际
第二十七章  心意
第二十八章  危在旦夕
第二十九章  命运
第三十章  女儿
第三十一章  穿荆度棘
第三十二章  生活
第三十三章  团长
第三十四章  故人
第三十五章  会师
第三十六章  求财
第三十七章  即见
第三十八章  七年
第三十九章  重整
第四十章  柳暗花明
第四十一章  大义
第四十二章  清平乐
第四十三章  身陷囹圄
第四十四章  养育
第四十五章  人生如戏
第四十六章  崭露头角
第四十七章  大仇得报
第四十八章  无可奈何
第四十九章  下下签
第五十章  前途未卜
第五十一章  天塌地陷
第五十二章  劫数难逃
第五十三章  听天由命
第五十四章  白眼狼
第五十五章  风起云涌
第五十六章  槐南一梦
断章  循环往复
蜂围蝶阵乱纷纷(代后记)

前言

  

    英雄气质与历史情怀
    ——《不管海水多么冰凉》代序
    邱华栋
    张晓光曾是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在鲁院学习的时候他很活跃,他形象俊朗朴实可爱,很快就融人到大家当中,将明快和活泼、坦诚和友善、进取和热情的东北人突出的气息播撒在学员之间,所以大家都很喜欢他。
    我也觉得这个小伙儿很棒。他热心为大家服务,积极参与班务和学习,他读书很勤奋,思考很深人,写作也非常进取,年纪轻轻就出版了几部厚厚的作品,让这个青年作家班的一些同学刮目相看。
    那么离校之后,我们还保持着联系,我也很关注他。我觉得他有两方面的才能:一方面自然是文学创作,我觉得他能写出独特而优异的文学作品;另外一方面,他还能在文学组织和服务工作上做出成绩。我就叮嘱他在这两方面都应该不断进取。特别是写作,要多写、常写,写作是个手艺活儿,不写了手艺容易生疏,手感没有了,就越写越糟。现在我们的时间都被切碎了,要保持一种能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的能力。因此,等到我收到他发过来的这部作品的电子版,我内心里十分欣慰。晓光在写作上的确是取得了新的进展,而作品就是一个作家成长壮大的刻度盘和明证。
    阅读晓光的这部作品,我想,也许我们时常认为自己的生活毫无质感,似乎每一天都很平常。比如在清晨,当阳光穿过百叶窗,洒在沉睡的人身上,拨弄着他的眼睑,他不得不去触摸震动的手机叫醒,一天开始了,习惯随手在墙上撕下一页薄薄的时光。如果是在某个单位上班,那交通工具就载着你驶向更加庸常的工作状态。这是一个日常的、非常不好书写的状态,这是大部分人一般的状态。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再寻常的状态里,都埋藏着宝贝,就看你有没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感受的心灵。在城市和楼盘的限制中,在制度和规则的规训里,种种有形或无形的限制牵制了我们的理想与可能性,很多人会耽于庸常,会忘记了内心里对英雄的渴慕和崇敬。
    那么,张晓光的这部作品,就是对一种英雄情结的呼唤,是对这种情结的形塑。对英雄的崇拜,是人类传说和史诗时代以来的心灵史,有着由来已久的心理积淀的历史,无论是原始图腾崇拜的符号,还是史诗中的伟大的英雄,再到近代和当代社会里的普通的英雄人物,这些独异和超拔的人,都能折射出人类不断进步的轨迹。张晓光很希望在他的作品中呈现他的英雄的情结甚至是英雄的塑造,他通过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他努力的成效和收获。
    小说的主人公沈石头这个人身上,就这样寄托着张晓光对“英雄”的所有理解。他在解放前的动乱岁月里度过了一段传奇人生:从进城讨生活的小乞丐到行刺富家老爷的杀手;从小混混到公馆里的家丁头子,再到差点被中央军招安的土匪。他的前半生纵横在民国最混乱的时期,游离在军阀、梨园、官场、杀手、土匪、日本人之间,成为了那段被反复提及和书写的历史的亲历人和见证人。一个在乱世中能奋勇前进的青年,在1969年却带着因曾受日军残害而发疯的发小归隐山林;将近二十年后出山,换了个新名字,去了自己觉得适合养老的青岛,当了一个算命先生,每天操心的只是给同样衰老的发小吃什么好吃的。
    这种在历史情境中展开一个人的波澜起伏的命运安排和架构,是晓光的文学新尝试,是能够探人到时间之海的深处打捞人物和记忆的。据说这部小说的素材,来自于张晓光对胶东半岛历史纵深的深入窥探和采风。因此,小说中,历史时势、机缘巧合对主人公石头命运的每一次的安排,都与20世纪上半叶的大历史进程息息相关,使得这部带有英雄情结和气息的小说,成为了大历史的个人叙事的脚注。张晓光通过这样的时间、记忆和背景性关联,赋予了主人公丰富的人生起落背后的逻辑价值和对历史本身的打量,也表明了他对一段时间以来甚嚣尘上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摒弃。与其说这种写法偏于传统,毋宁言,这是作者有意向读者展露的写作态度,那就是,对英雄气质的追寻,对历史情怀的塑造。
    其次,张晓光在这本小说中,统合了他对人性的丰富体察,反映了他在强化自身理解的现实题材创作上的努力方向。那就是,必须牢牢地书写细节,抓住特征。尽管小说的背景故事发生的时代没有被完全架空,但小说中的人物心理、行为及掩藏其下的种种人性复杂性的暗涌,终究不可能离开现实生活的全面观照。如果我们看不到晓光的这部小说,我们不会知道主人公这个算命先生的背后会有这样的人生。小说中一个生动的细节在提示我们:1999年,试图采访主人公沈石头的大学生也是因为要讨论街头残存的命相传统文化,但当他复述取新名字的人的原话并且解释自己名字的典故时,两个人真正产生了交集。然而,正当他心下感慨万千想要讲出自己的故事时,大学生因为他发小的出现被吓跑了。
    因此,人的过去纠缠着现在,现在的人则不断地推远着过去,很难真正地面对那已经过去的记忆。当人谈起自己的过往,真正艰难的部分其实被遮蔽了,往往一带而过。晓光在处理主人公的艰涩岁月时,我很感叹,他展现的是他少年老成的写作笔法。正如前文提到,沈石头少年时在民国乱世能够发达于世,有如此毅力的人在战乱之后的青年时期选择归隐山林、苟全性命;恐怕并非作者不想细写,而是沈石头本人就避而不谈。这个老人的年纪,从行文推算,接受采访时已经八十一岁,小说主体讲述的是1932年到1945年的事情,也就是主人公十四岁到二十七岁这十三年里发生的故事,这十三年对于八十多岁的年龄而言,在人生中所占比例很低;而面对靠近他的年轻人,他则在心中感叹,五十年了!这五十年如此漫长,于他的意义却远不及那十三年的动乱岁月。这恐怕就是这个人的时间感,是他一生中最闪耀的时候;那段岁月如此深重而闪耀,五十年后依然回响在青岛的街头。由此可以揣测,在石头看来,那段时光结束之后,剩余的人生都只是苟活于世的行尸走肉,曾经再多的不凡、再盛的锋芒,在那之后都收敛进一具没有光泽的躯体,承载过一段惨痛记忆的老人,最终无欲无求,以算命先生的视角看待和平年代的花花世界,活成街头与任何人无异的众人,一个有着英雄气质的人最终隐没于人间众生。
    确实,对于每个人来说,所有的岁月只对经过的人有意义,正所谓风华在少年,无名亦英雄。也许昔日再精彩的故事,多年之后当事人只把它视作生命中很寻常的一部分,你若不问,我不必提及,就算我给你讲我的故事,讲故事的是现在的我,听故事的是现在的你。这种独特的视角和悲悯的情怀,是张晓光的人生况味,是他的历史情怀;这种情怀,也是对我们当下所需要的英雄气质的一种呼唤。
    作品是一个作家存在的理由,也是一个作家向世界贡献的审美的世界。张晓光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实力派青年作家的成长和成熟。这是被重新讲述和不断组织的世界,晓光显然通过这部作品找到了他叙事的视角、结构的能量、打量历史的勇气、透视人性的钥匙,以及塑造人物的法门。让我们祝贺他这部作品的诞生,并在阅读中体验这部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和欣悦吧。
    2019年4月

后记

  

    蜂围蝶阵乱纷纷(代后记)
    张晓光
    我一直对民国这个时期情有独钟,相较于古代,民国离我们并不算多么遥远,不过一百年的时间,又不是太近,近到没有新鲜感,令我们丧失探索它的欲望。
    民国的历史复杂而饱含冲突,即使在中华泱泱五千年的历史中,毫无疑问,它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处在一个特殊的节点,新与旧的交替,民主共和政体与封建专制政体的冲突,社会风俗方面翻天覆地的转变,以及中国与世界的权力转移。在民国之前,中国沉沦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已经太久太久,忽然有一天,这个梦碎了,被洋枪大炮粗暴地打碎,原本我们嗤之以“蛮夷”的外国人仿佛一夜之间变得无比强大,曾经繁荣安泰的国家一步步被战火所吞噬。在恐怖的战争面前,所有中国人,上至高官下至百姓,都要为了生存而奋力挣扎,人性在战争中显露出极其复杂的一面,这是和平时期很难体现出来的,而这一点,就是我写作这部小说的初始动机。
    那么,就先来说说这个名字吧。主人公沈石头晚年以默为名,但内心依然有表达欲,就像大海虽然平静,内心藏着暗涌,时光虽然沉淀,犹有峥嵘往事。在被战争蹂躏过后的沉默废墟,是否仍然能生出希望之芽?我们的民族,是否能有复兴强盛的那一天?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现代人都很清楚,可是故事中的角色,局限于那个年代里,是没有办法得到答案的,他们只能把这个疑问压抑在心里,默默地问一问自己。而小说里的很多人,实际上终其一生也没有看到结果,比如死在抗战胜利前一个月的齐清梧,比如在三年困难时期活活饿死的颜如玉,比如疯了的沈夏生。
    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我尽力避免把人物写得脸谱化。既然写作的初衷是为了探讨民国这个特殊历史时期下人性的复杂与多面,那么写一个高大全的英俊男人或是一个贤良淑德的模范女人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每一个主要人物,我都会赋予他们一些比较明显的缺点,而这些缺点,与他们的出身和人生经历也是息息相关的。我在写作的过程中,会尽量让自己设身处地,或者说把自己代人角色中,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下笔之前多想一想。在同一个事件里,一个手握重兵的军阀会如何反应?一个无权无势的升斗小民会如何反应?一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会如何反应?一个生在农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乡间女子会如何反应?
    石头是这部小说里的核心人物,我不会说他是男主角,因为戏是一群人的戏,单他一个人,担不起这场跨度几十年的大戏,但我确实在他的身上倾注了很多的笔墨。石头的出身很低,不过是一个偏远山村的普通少年,甚至比村里的其他孩子更差一些,因为童年时期就没了爹妈。可正是因为如此,才激发了他“出去闯一闯”的念头。普通人的身上总有一种惰性,如果不是被逼到绝境,想必很难放弃一切去改变什么。我从来不把石头定位成多么杰出多么天才的人物,我只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的少年来写,很多时候他的人生转变是由命运所推动的,正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如果石头的父母健在,那么他就不会挨饿,也就不会想着跟夏生一起出去闯。然后呢?然后他大概会快快乐乐地过上十几年,被冯瑞德带来的大军毫无怜悯地杀死。别忘了,在石头和夏生离开沈家庄的第二天,冯瑞德就因为几个逃兵而赌气屠了整个村子。 但石头身上也有着很多非常可贵的品质,正是这些品质,让他在今后几十年的沉浮中始终不倒,留得一条性命安度晚年。首先,他很忠诚,尽管经历了许多艰难残酷的事情,但他始终忠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大少爷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一直全心全意地跟着大少爷,在齐家遇难之际不惜赌上自己的命也要把大少爷救出去,这可以称之为“侠”。夏生是他的好兄弟,他在十四岁那年对夏生许下保护他的承诺,就真的践行了一生,即使夏生后来疯了,不认得他了,他依然任劳任怨地拉扯夏生,这可以称之为“义”。颜如玉是他的结发妻子,很难说石头与颜如玉之间有没有过爱情,但石头却恪尽了为人夫君的义务。冯芷瑶是石头心底的朱砂痣,可是石头并不因此而亏待颜如玉半分,在发达之后也不曾嫌弃过颜如玉土气、见识少,亦不曾动过纳妾的念头,石头对于婚姻的坚守,可以称之为“情”。 其次,石头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良善的人。这里似乎有点矛盾,因为他确实为了生存做过很多恶事。杀过人的人,难道还配称为善良吗?这个问题困扰着石头,也困扰着我。直到整本书完成之后,我才能说,石头依然是个善良的好孩子,他从未主动害过人,虽然不那么完美,但我也不能否定他灵魂的闪光之处。 最后,石头一直有着强烈的求生欲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人在低谷的时候要一直保持乐观是不太容易的,然而石头就是这样做的。事实上石头的意志比这本书里的很多人物都要强硬得多。纵然世事险恶,前路渺茫,他也很少会感到绝望。他像是一株长在角落里的野草,貌不惊人,可是偏偏生命力惊人,好也能活,赖也能活,金樽斗酒与露宿街头,他都能泰然接受,并不会因为巨大的心理落差而失衡。这样的品质,对我来说是朴素而又珍贵的,也是我一直想要学习的地方。 说完了石头,再来说说这本书里的其他角色吧。相较于石头的卑微出身,齐清梧与冯瑞德则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幸运儿。齐家家财万贯,冯家有权有势,优越的成长环境赋予了他们很多便利,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们能够安度一生。齐清梧在家破之前一直活得很天真,他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可是对于人生的认识却是理想化的,在父亲的庇护下他是堂堂齐家大少爷,父亲去世,他立马被打回原形,变得什么都不是。他开始领悟到“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这种残酷的人生哲学,并付诸实践,这其中的转变对于向来温文尔雅的他来说有多么艰难,也就不必赘言了。 冯瑞德这个人,应该是属于比较坏的。他杀人如麻,贪婪敛财,处处留情,除了一副好皮囊和对于亲妹妹的悉心维护,别的似乎与其他大腹便便的军阀没有任何区别,而那副好皮囊,也只是基因传承的功劳,与他本人没有什么关系。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性格,与亲情的缺失是有直接关系的。冯瑞德的亲生母亲去世得早,父亲又有着许多如花似玉的姨太太要宠幸,对他的关爱自然十分有限,在缺乏父爱母爱的情况下,妹妹冯芷瑶变成了他感情方面的全部寄托。他很少对女人动情,因为从小到大所见的都是父亲与女子间的逢场作戏。但妹妹是独一无二的,是他的掌中宝、心头肉。所以在妹妹死后,冯瑞德不但不珍惜别人的命,也不珍惜自己的命。唯一的光明被剥夺了,他对这个世界只剩下麻木与憎恨。从他的角度来说,加入军统并非爱国,而是为了报复。 还有夏生,夏生所引出来的是民国时期一个重要又特殊的群体——戏子。京剧在今天被我们称之为国粹,毫无疑问是一门非常优秀的艺术形式,但在一百年前的民国,戏子作为下九流的行当,遭到了很多人的轻贱。我写了梨园行里的君子,如顾壁成、周挽容,也写了小人,如顾云澜。当然,最重要的,我花了很多笔墨来塑造这个可怜的小戏子——夏生。如果说石头还有一股向命运抗争的狠劲儿的话,夏生则软弱得多,他一直随波逐流地活着,没有反抗的力量,也没有反抗的思维,他最后的悲惨结局既是因缘巧合,也是那个年代很多小人物的现实写照,我把他的艺名取为周生怜,也包含了我对他的怜惜与感叹。 最后,再来说说这个故事里的女性角色吧。我必须要承认的是,这个故事中我对于女性角色的塑造是有所欠缺,不够饱满的。民国时期涌现了许多传奇女子,她们各有各的才华,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心机,而这本书里的女性角色尽管我已竭力挖掘,但写完之后回头审视,却发现她们仍然处在一种相对次要的地位。颜如玉淳朴善良,可是封建意识浓厚;沛珊温柔娴雅,但很遗憾的是在独立人格方面展现不多;周洁空负美貌,可惜命数不济,一步步沉沦泥沼。今后如果有合适的题材,我想会尝试着从女性的角度来探索小说和女性主人公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