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世界史

德国(一个国家的记忆)(精)

  • 定价: ¥198
  • ISBN:9787562476115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重庆大学
  • 页数:593页
  • 作者:(英)尼尔·麦格雷...
  • 立即节省:
  • 2019-07-01 第1版
  • 2019-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前大英博物馆馆长、洪堡论坛主持人、《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莎士比亚的动荡世界》等畅销书作者尼尔·麦格雷戈透过此书向我们展现一个国家如何从历史里找到自我认同,以及国家的意义。
    作者主持了英国广播公司BBC系列节目《德国:一个国家的回忆》,并在大英博物馆推出了同名展览,出版了配套著作。因为这一贡献,他获得德国弗里德里克·冈道尔夫奖、歌德奖章、德国国家奖,以及由英国科学院颁发的纳耶夫·阿尔-拉德汉“跨文化理解”奖。
    本书是德国史入门图书,全彩插图精美,语言平实流畅,以及独特的创作与叙述线索为读者带来很好的阅读体验。

内容提要

  

    在过去的一百四十年里,德国一直是欧洲大陆的核心力量。二十八年前,一个新的德国诞生了。我们对这个新生的德国有多少了解?它的民众又是如何认识他们自身的?
    尼尔·麦格雷戈认为,对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来说,想要构建一段清晰连贯又全面的德国历史都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在地理层面还是历史层面,德国总是动荡的。它的边界也在不断地游移。德国伟大的哲学家伊曼努埃尔·康德的故乡——柯尼斯堡现今是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德国伟大的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在斯特拉斯堡的大教堂里发现了德国艺术与历史的特质,而斯特拉斯堡如今在法国境内。本书讲述的内容时间跨度长达五百年。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德国由众多独立的政体组成,而每一政体都有各自独特的历史。1914年以前的德国人或许会讲述的那些自己民族与国家的动人故事,早已被之后三十年的诸多事件摧毁了。
    或许德国的历史天生就是破碎的,但它包含了大量广泛共享的记忆、意识与经历。对它们中的一部分进行检视便是本书的目的。从十五世纪古腾堡发明的现代印刷术开始,作者选取了那些在新生的德国仍然能引起共鸣的对象与观念、人物与场所,比如德累斯顿的瓷器及其废墟中的碎石瓦砾、包豪斯的设计和德国香肠、查理大帝的皇冠及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的营门,以此向我们展现它的集体想象。还从来没有一本书如此这般地讲述“德国”。

媒体推荐

    尼尔·麦格雷戈是一个伟大的博学之士……这是一本佳作……任何人想要了解德国,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英国《观察家报》
    作者以回忆的方式,着眼于人与物、地点与建筑……准确地选取了恰当的事物,通过它们将德国丰富的碎片化的历史鲜活地呈现出来。
    ——英国《独立报》
    极其精美的插图与精妙的文字。作者讲述了各个物品及其相关历史,呈现了一个从历史中走出的错综复杂的德国。
    ——英国《每日电讯报》

作者简介

    尼尔·麦格雷戈(Neil Macgregor),英国著名艺术史学者,2002年至2015年任大英博物馆馆长。
    1946年出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在牛津大学研修德文与法文,后在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之后在爱丁堡大学修习法律,1972年取得苏格兰律师执照。1973年在英国首屈一指的艺术史学院考陶德艺术学院研修艺术史。
    1975年至1981年,在英国雷丁大学教授艺术与建筑史。1981年至1987年,主编英语世界历史悠久的美术及装饰艺术期刊《柏林顿杂志》。1987年至2002年,主持英国国家美术馆。2010年,获英国女王颁赠功绩勋章。
    主要作品有《目睹拯救:艺术作品中的基督形象》《大师之作的诞生》《英国绘画》《莎士比亚的动荡世界》等。

目录

地图
导言  纪念性建筑与记忆
第一部分  德国在哪里?
  第1章  从勃兰登堡门望去
  第2章  分裂的天空
  第3章  失落的都城
  第4章  流动的城市
  第5章  权力的碎片
第二部分  想象德国
  第6章  德意志民族的语言
  第7章  白雪公主对拿破仑
  第8章  歌德影响下的民族
  第9章  先贤群英殿
  第10章  一个民族,多样香肠
第三部分  延续的历史
  第11章  查理大帝之争
  第12章  雕塑精神
  第13章  波罗的海的兄弟
  第14章  铁血邦国
  第15章  源自1848年的两条道路
第四部分  德国制造
  第16章  发端于印刷机
  第17章  德意志民族的一位艺术家
  第18章  萨克森的白金
  第19章  金属匠作大师
  第20章  现代的摇篮
第五部分  每况愈下
  第21章  铁匠俾斯麦
  第22章  苦难的见证者
  第23章  危机中的货币
  第24章  肃清堕落艺术
  第25章  在布痕瓦尔德营区门口
第六部分  与历史同行
  第26章  被驱逐的德意志人
  第27章  重新开始
  第28章  新的德国犹太人
  第29章  巴拉赫的天使
  第30章  德国复兴
尾声
致谢
图片来源
参考书目

前言

  

    导言  纪念性建筑与记忆
    德国的纪念性建筑与别国的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
    自19世纪中叶以来,造访巴黎、伦敦及慕尼黑的游客在这些城市中都可以见到一座宏伟的古罗马风格的凯旋门。1792年至1815年,欧洲爆发了一系列的战争,这些凯旋门便是各国为了纪念战争中所取得的胜利而建。比如在伦敦的海德公园角,就有一座当年英国人为纪念威灵顿公爵而建的凯旋门。约一个世纪之后,拱门顶部又加装了一座巨型的驷马双轮战车塑像。这座凯旋门坐落于当时伦敦城西的边缘地带,不过正好面对着滑铁卢战役的胜利者——威灵顿公爵于伦敦的居所。宏伟壮观的巴黎凯旋门则处于数条宽阔的林荫大道交会处的星形广场的中心。凯旋门上的浮雕展现了开赴疆场的将士。而林荫大道中有三条是用拿破仑对普鲁士及奥地利所取得的胜利战役命名的。
    慕尼黑也有一座凯旋门,它建于19世纪40年代,用以纪念巴伐利亚在国内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中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与其参照的原型——罗马君士坦丁凯旋门相似,慕尼黑凯旋门的装饰也极为丰富。北面上部东西两侧饰有浮雕,顶部立有一尊铜制雕像,象征着巴伐利亚的胜利女神驾驭着四头雄狮牵引的战车,傲然面向北方——大多数胜利者的入城方向。在雕像正下方有一行文字:“Dem Bayrischen Heere”,意思是“献予巴伐利亚军队”。兴建此座凯旋门,正是为了向其功绩致敬。
    至此,它都是完全合乎传统的。第一眼看上去,你或许会认为威灵顿凯旋门、巴黎凯旋门和慕尼黑凯旋门是以同样的方式表达着同样的内涵。但令慕尼黑凯旋门别有意趣的,是它的另一面。它述说着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座凯旋门受损严重。然而,复原工作并没有试图去修复那些毁于轰炸中的经典雕饰细节。在其南面顶部,仅是一片空白的石壁。在这一片稍显突兀的空白下方,是一段文字:“Dem Sieg geweiht,vom Krieg zerstort,ZUm Frieden mahnend”,意即“献予胜利,毁于战争,警示和平”。
    伦敦与巴黎的凯旋门只回顾那些重大的胜利时刻。它们虽然有所选择却是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讲述着国家的胜利。而慕尼黑的凯旋门不仅夸耀着促成其兴建的荣光,也述说着它后来被摧毁的境遇。与另两座凯旋门不同,这座凯旋门最初用以庆贺的目的被一种涉及失败与罪责而令人极不舒适的警示削弱了。它在向世人宣示一条格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今在德国,历史功用最与众不同的特点,或许是它不仅清晰地陈述着历史的观点,更是毅然决然而深怀劝戒地为过往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就像这座凯旋门一样。
    若说德国的纪念性建筑不同于其他国家,那是因为德国有着不一样的历史。几百年问,不列颠和法兰西两国均处于强大的中央权力的影响之下。所以,两国可以(或多或少地)用可信的方式来呈现单一民族国家的历史。而德国的政治版图长期处于松散的状态,并分化为众多独立自治的邦国。这使得其历史进程不可能与英法相似。因此,德国的大部分历史所讲述的并不是单一民族国家的故事。神圣罗马帝国曾经覆盖了欧洲绝大多数通行德语的地区(见图1)。它为德意志的归属感提供了一个框架,但很少去协调组成帝国的诸多政体,更不用说对它们发号施令了。因此,德国的大部分历史往往是由不同区域的故事构成的,有时它们之间还相互矛盾。
    这种矛盾最为鲜明的例子或许就是18世纪中叶普鲁士的国王——弗里德里希大王。若在其他国家,其军事成就可能早已确立了他民族英雄的地位。但是,弗里德里希当政期间开疆拓土的主要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损害德意志其他邦国为代价的。因此,他在柏林是位英雄,在德累斯顿却成了反面人物。在“七年战争”(1756一1763)期间,普鲁士完胜萨克森。1760年,萨克森的首府德累斯顿遭受到弗里德里希大军的巨大破坏。贝纳多·贝洛托。的许多画作都以巴洛克时期的德累斯顿为主题,描绘了这座欧洲最美的……来。对1806年奇耻大辱的记忆已然融入全体德国人的意识中,一直持续至19世纪末期,乃至此后的岁月。
    四大创伤中最具灾难性、也最为棘手的莫过于第三帝国。纳粹政权渗透进德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造成巨大毒害。希特勒检阅纳粹冲锋队的儿童剪纸模型就是反映其危害程度的一个示例。第三帝国在德国和整个欧洲犯下的罪行,以及几乎来自每个德国家庭的成员在那些罪行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种普遍的共同记忆——许多情况下是一种共同的沉默。时至今日,这种记忆充斥在民众的脑海中而远未清除。德国民众从帝国东部。逃离或是被驱逐,从而付出的高昂代价,以及汉堡与德累斯顿等众多城市遭受的毁灭性打击(详见第27章),则是第三帝国遗留给几乎全体德国人的又一种记忆。
    纳粹发动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四大同盟国进驻并占领整个德国,使其长期分裂为西部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东部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分裂造成的人员损伤代价目前仍在评估,这种代价集中体现为那些不顾一切试图穿越柏林墙而失去生命的德国人。
    时至今日,柏林墙倒塌已有二十五年,距一个全新德国的诞生也已过去了二十五年。在这段时间内,德国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勇敢而清醒地反思自己国家的历史。德国在“二战”中犯下的那些罪行,长期以来被简单地归咎于“纳粹党”。伴随着对当年德国大多数民众在其间的胁从行为进行更为清晰的历史性考察,德国重归统一。随着柏林完成重建,人们有意识地试图将那些最为痛苦的记忆公之于众。其中最典型的范例便是欧洲遇难犹太人纪念碑群。由此,也可以说德国的纪念性建筑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就我所知,世界范围内没有其他哪个国家在其首都的心脏地带兴建纪念物,用以展示自己极不光彩的过去。与慕尼黑的凯旋门一样,那些纪念性建筑的存在不仅是铭记历史,或许更为重要的是以史为鉴,确保一个不一样的未来。正如杰出的政治评论员米谢尔·施蒂默尔所述:“在德国,很长一段时问内历史的功用就是确保其永远不会重演。”
    前面两页的照片展现了现代柏林中心地带的三座伟大的纪念性建筑。处于画面中景右侧的勃兰登堡门是本书第一章的主题。在其身后的是国会大厦,本书最后一章的主题。前景则是欧洲遇难犹太人纪念碑群。它所纪念的众多事件,将在本书后续篇幅中进行讨论。这三座纪念性建筑及其意义,一并传达了现代德国的一种独特尝试,那就是与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复杂多变的记忆进行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