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我活在人间(陈漱渝的八十年)

  • 定价: ¥78
  • ISBN:978753174547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方文艺
  • 页数:488页
  • 作者:陈漱渝
  • 立即节省:
  • 2019-09-01 第1版
  • 2019-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一个文化人的八十年光阴;
    若干个时代的浪涛涤荡其间;
    他活在风波浩荡的人间;
    留给了呕心沥血的文字;
    陈漱渝先生精心增订《沙滩上的足迹》;
    于耄耋之年倾情呈献《我活在人间》。
    可以从作者的人生经历中看到不同时代的投影,以及不少著名现当代学者亲切的面影,书中也保存了文坛是非恩怨的记录。对于学人而言,又能从中获取中国当代学术转型期的一些历史资料,特别是当代鲁迅研究史的第一手资料。

内容提要

  

    《我活在人间(陈漱渝的八十年)》为资深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的自述文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回顾自己的一生。读者可以从其个体的经历中看到不同时代的投影,同时对于学人而言,又能从中获取中国当代学术转型期的一些历史资料,特别是当代鲁迅研究史的第一手资料。

作者简介

    陈漱渝(1941~),鲁迅博物馆前副馆长,鲁迅研究室主任。原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副会长、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名誉委员等,2005年版《鲁迅全集》编辑修订委员会副主任。曾参加1981年版《鲁迅全集》、2005年版《鲁迅全集》和1992年版《郭沫若文集》的部分注释工作。专著有《鲁迅与女师大学生运动》《鲁迅在北京》《鲁迅史实新探》《许广平的一生》《民族魂——鲁迅的一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鲁迅史实求真录》《宋庆龄传》《搏击暗夜:鲁迅传》等。合著若干。先后在报刊等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

目录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941—1945)
  第一节  在日本飞机的轰炸声中,我呱呱坠地
  第二节  钟灵毓秀凤凰城
  第三节  外公王时泽与辛亥革命
  第四节  命途多舛的母亲
第二章  求学生涯(1945—1962)
  第一节  从三一小学到会春一小
  第二节  雅礼中学的“丑小鸭”
第三节南开回忆三章  
第三章  粉笔春秋14载(1962—1976)
  第一节  走出寒夜,当了中学老师
  第二节  王震夫人王季青
  第三节  梦魇般的“文革”岁月
  第四节  《南开大学学报》
第四章  吃了32年“鲁迅饭”(1976—2008)
  第一节  我被调到了鲁迅研究室
  第二节  鲁迅研究室老主任李何林
  第三节  鲁迅研究室的顾问们
  第四节  钱谷融先生的真性情
  第五节  犹恋风流纸墨香
  第六节  我所了解的《鲁迅研究资料》
  第七节  我与《鲁迅研究月刊》
  第八节  我的短文上了《新闻联播》
  第九节  我编的书进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第十节  一个艰苦浩大的文化工程
  第十一节  怀胎30多年的《鲁迅大辞典》
  第十二节  风波迭起的中国鲁迅研究会
  第十三节  “予岂好辩哉?”
第五章  作协花絮
  第一节  我参加作协的三位介绍人
  第二节  从贝尔格莱德到黑山
  第三节  塞纳河的记忆
第六章  走一走、看一看
  第一节  “寻找面包,得到蛋糕”
  第二节  六赴扶桑结文缘
  第三节  我当了一天“倒爷”
  第四节  一次夭折的国际学术交流
  第五节  美国访学杂记
  第六节  狮城访史探幽
  第七节  他的裸足与大地亲吻
第七章  “位卑未敢忘忧国”:我的10年政协生涯
  第一节  两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二节  两次人民大会堂发言
第八章  我的杂学
  第一节  皎如白雪的宋庆龄
  第二节  “泥上偶然留指爪”
  第三节  扑火的飞蛾
  第四节  燃烧自己的心,点燃读者的心
  第五节  母爱的博大与脆弱
  第六节  “两脚踏中西文化”的林语堂
  第七节  帮助鲁迅改变命运的人
  第八节  鲁迅的同行者
  第九节  “怪人”“狂人”“疯子”
  第十节  呼唤温情
  第十一节  居然跟“性博士”沾上了边
第九章  退休,人生掀开新一页
  第一节  告别鲁迅博物馆
  第二节  家,避风的港湾
  第三节  难离不弃的书房
  第四节  学术上的新开拓
  第五节  我的这五年
  第六节  从丁酉到戊戌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三版后记
陈漱渝学术年谱

后记

  

    中国文史出版社策划出版一套“政协委员文库”丛书,因为我担任过十年全国政协委员,2011年又在东方出版中心出过一本自传—《沙滩上的足迹》,便建议将此书修订再版。鉴于原书排印有若干错讹,距今又逾五年,内容可作增补,我便欣然应诺下来。
    记得1933年12月15日,瞿秋白以鲁迅的名义发表了《儿时》一文。他认为生命没有寄托的人,才会觉得童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的经历格外宝贵,这种罗曼蒂克的回忆并不是他发现了童年时期的特别价值,而是感觉到了人过中年之后的衰退。言外之意是,回忆往昔反映出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萎靡。
    我今年七十有五,各种器官的衰退成了生活中的一种新常态,但精神并未萎靡,所以并未整天沉湎于回忆,也做一点带开拓性的事情。
    又有一篇短文,名为《年轻》,作者是德裔美籍人塞缪尔厄尔曼,文章说:“没有人仅仅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变得衰老,只是随着理想的毁灭,人类才出现了老人。”我认为这是为励志而采用的一种文艺性表述,并不完全属实。如果把人分为精神和躯体两个部分,那人躯体的衰老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自然现象,而人的精神则可以因理想支撑而永葆青春。我之所以在古稀之年鼓起勇气撰写自传,既不是想从往昔的经历中寻找些微的慰藉,更不是缺乏自知之明,觉得自己的生平有什么可以炫耀于人之处。在中国古代,除开司马迁、柳宗元等少数人外,历代史家大多为帝王将相作传,商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中国的“人之子”开始觉醒,普通人才名正言顺地步入了传记创作的殿堂。比如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倡导者胡适就亲自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李超立过传,因为在胡适看来,“小我”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和无量数小我有直接或间接的交互关系的,是和社会世界的过去和未来都有因果关系的(《不朽——我的宗教》)。我是一个普通的“小我”,一个普通的“学人”,还是一个社会转折时期的“知识人”。所以,我的这本自传既可以作为一滴小水珠,多少折射出一点时代的光辉,对于研究鲁迅学的学科史和跨世纪知识人的心灵史也许多少会有些裨益。
    人类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类演进经历了200万年的漫长历程。人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他们懂得了协作,然而充满悖论的是,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人类之间又一直充满了竞争,其中有些竞争是正当的、积极的、良性的,成了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而另一种竞争却是卑劣而残酷的,就像鲁迅所言,一只猴子想直立行走,其他匍匐着的猴子就想群起将它咬死,这就是所谓恶性竞争。这类竞争反映了人性的丑陋面,损人而不利己。我自传中的个别章节,就是通过平心静气的事实陈述来彰善瘅恶。这是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出来的。
    若干年前,台湾《中国时报》约我写过一篇短文,叫《挺直你的脊梁》,因书籍文稿杂乱无章,一时找不到了。记得写的大意是:我的脊梁和腰椎受过三次挫伤。第一次是“文化大革命”前带学生下乡秋收,那时叫作“抢收”。在“抢”的过程中垛麦垛,用木叉不停地把多捆麦秆垛到比我高出两个头的麦垛上,扭伤了腰,好几天趴着,动弹不得,下炕只能直身滚下来。后来卧床加治疗得到缓解。第二次在“文化大革命”中,一位15岁的红卫兵女将拿着军用皮带狠狠抽我,那皮带特别宽,大铜扣,铜扣准确无误地落在我的尾脊骨上,让我受了内伤。一个原本温婉腼腆的小女孩,一夜之间人性完全被兽性淹没,这应该是她自己和未经历过那种特殊岁月的人所难以相信的。第三次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把失去的那些黄金岁月夺回来,我常去当时位于北京西黄城根北街的北京图书馆报库查阅资料,我走在人行道上,边走边低头看卡片,不料整个人都掉进了一口井里。那井盖被撬开摆在路边,井口跟我的腰一般粗,正好把我卡住。原来园林工人打开井盖取水浇树,浇完在附近的草地上抽烟喝茶,没有及时盖上井盖。他们见我直通通地卡在井口,既未幸灾乐祸,也未伸以援手,任我狼狈地从井口爬出,连半句道歉的话也没有。那次之后,我的腰伤就发展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退休后到医院做核磁共振,发现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又长了骨刺。理疗无效,缓解方法只有手术。我不愿承担哪怕只有百分之五的风险,采用了保守治疗,而所谓保守就是卧床平躺,外加吃止痛药。 然而,已划入“极高危人群”的我并不甘心从此趴下,也不愿整天猫着腰过日子,我还要尽最大努力挺直我的腰板。这不仅是为了尽晚年余力继续写作,也是为了在各种现实的压力和诱惑下堂堂正正地做人,不屈服于金钱,不屈服于邪恶,不屈服于病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中国古人崇尚“但立直标,终无曲影”“磊磊落落,日月皎然”的“直道”,认为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应该正直如矢,像箭一样挺立;又如琴上的朱弦,玉壶中的冰块:“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鲍照:《代白头吟》),即使不容于时也不改变初衷,直到临终仍像《离骚》所说的那样,“伏清白以死直”。我想,即使我最终仍未能攀登上这种境界,但向往之心则是永恒不变的。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