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文学理论 > 中国文学研究

王立群妙品古诗词

  • 定价: ¥48
  • ISBN:978752071083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东方
  • 页数:343页
  • 作者:王立群
  • 立即节省:
  • 2019-09-01 第1版
  • 2019-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2019年新作。完整呈现中国诗词大会点评精华,百度上查不到,鉴赏辞典看不到,作家选本上找不到,课堂上学不到!
    王立群教授甄选98首语文统编教材必读经典古诗词,讲解课本上学不到的诗词知识。
    集合王立群教授数十年学术造诣与个人悟性,讲你读过的古诗词,但从未读出的文化与精神!
    全书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流行语言让人心动不已,能让古老的诗词在当下的语境中活过来的点评比比皆是。比如“佛系男神”,比如“宝宝心里苦”,比如“确认过眼神,遇见了对的人”等。

内容提要

  

    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新“人间诗话”。中国自古就有评点的传统,王立群教授以数十年学术造诣,将长时间教学教授古诗词的独特感悟著作成书。
    全书对诗歌的解读,不追求一字一句的详细解释,不追求一句一联的全面鉴赏,而是从个人的评点感悟出发,努力立足诗词语境,针对经典名句,抽丝剥笋,旁敲侧击。
    全书见解独到,发前人所未发,道今人所未言。深入浅出的流行语言让人心动不已,能让古老的诗词在当下的语境中活过来的“神点评”比比皆是。比如“佛系男神”,比如“宝宝心里苦”,比如“确认过眼神,遇见了对的人”等。
    既可供读者长时间细致研读,也适合百忙之中“走马观花”。阅读中可以不断刷新读者的审美,冲击读者的阅读视野与阅读期待,从而让我们生命的脚步不再匆匆,让平凡的日子也能过出诗的精彩。

作者简介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先后出版《现代(文选)学史》《(文选)成书研究》等著作。2006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人物并出版相关图书,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最佳学术主讲人”,是七年来连续在《百家讲坛》担任主讲人的学者。

目录

《诗经》时代的“白富美”
  ——《诗经·卫风·硕人》
被误解的天蝎座
  ——《诗经·豳风·七月》
《生僻字》的知音之叹
  ——《诗经·小雅·伐木》
男子化妆亦疯狂
  ——屈原《离骚》
万水千山总是愁
  ——张衡《四愁诗》
此心安处是吾乡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我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自己
  ——张九龄《感遇》其一
无解的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
宰相也被圈粉了
  ——王湾《次北固山下》
唐朝的英雄主义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一首诗成就一座楼
  ——崔颢《黄鹤楼》
我也曾经年轻过
  ——王维《使至塞上》
一经相遇即为永恒
  ——王维《汉江临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王维《终南别业》
窗前那株思乡梅
  ——王维《杂诗三首》
后生可畏
  ——李白《上李邕》
轻歌一曲少年游
  ——李白《渡荆门送别》
越是民间的,越有生命力
  ——李白《杨叛儿》
青梅竹马无嫌猜
  ——李白《长干行二首》其一
李白的劝酒艺术
  ——李白《将进酒》
云想衣裳花想容
  ——李白《清平调词》其一
最爱那朵解语花
  ——李白《清平调词》其三
情到深处人孤独
  ——李白《怨情》
李太白的孤独疗法
  ——李白《月下独酌》其一
一个有温度的李白
  ——李白《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
一轮明月一生情
  ——李白《古朗月行》
快人快语写快诗
  ——李白《早发白帝城》
暮云春树遥想见
  ——杜甫《春日忆李白》
战争的目的是和平
  ——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一半是激情,一半是忧虑
  ——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
杜甫的黍离之悲
  ——杜甫《春望》
重遇遗失的美好
  ——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英雄泪,只为英雄流
  ——杜甫《蜀相》
一夜春雨一城花
  ——杜甫《春夜喜雨》
黄昏青冢琵琶怨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悲天悯人杜子美
  ——杜甫《又呈吴郎》
岳阳楼上老杜泪
  ——杜甫《登岳阳楼》
世事沧桑两老翁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何惜百死报家国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无畏小子思故园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浪子的华丽转身
  ——韦应物《滁州西涧》
塞下一曲有余音
  ——卢纶《塞下曲》其三
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孟郊《游子》
月下小夜曲
  ——刘方平《月夜》
见字如面写秋思
  ——张籍《秋思》
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节妇吟》
看的是风景,也是心情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永不退缩韩退之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风吹杨柳不见人
  ——刘禹锡《杨柳枝词》其六
桃花运·桃花劫
  ——崔护《题都城南庄》
写不尽的送别:从白居易到李叔同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一笑一哭总关情
  ——白居易《长恨歌》
自作聪明的小把戏
  ——白居易《池上二绝》其二
悯农诗人悯农否
  ——李绅《悯农二首》
才华与理想之间
  ——贾岛《剑客》
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贾岛《寻隐者不遇》
脸妆与心妆
  ——张祜《集灵台二首》其一
徘徊在鬼神的边缘
  ——李贺《李凭箜篌引》
英雄有用武之地却无法用武的悲哀
  ——李贺《马诗》其五
湿漉漉的诗,湿漉漉的情
  ——许浑《成阳西门城楼晚眺》
最霸道的一首情诗
  ——徐凝《忆扬州》
常识容易蒙蔽人
  ——杜牧《清明》
历史能否假设
  ——杜牧《赤壁》
谁能叫得动一个装聋的人
  ——杜牧《早雁》
这首诗只有他一个人懂
  ——李商隐《锦瑟》
确认过眼神的悸动
  ——李商隐《无题》
惊鸿一瞥洛神去
  ——唐彦谦《洛神》
我是一棵小小的松树
  ——杜荀鹤《小松》
乱世的白骨与功名
  ——曹松《己亥岁二首》其一
温庭筠的“候人歌”
  ——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冯延巳《长命女》
笑话与神话合体的李煜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山园小梅暗香来
  ——林逋《山园小梅》
露花倒影柳屯田
  ——柳永《破阵乐·露花倒影》
最美的诗献给最美的人
  ——范仲淹《江上渔者》
太平宰相的富贵闲愁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半山园中一半山
  ——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宵一刻值千金
  ——苏轼《春宵》
心甘情愿,随遇而安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哪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开的生活
  ——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听琴图》中有风声
  ——蔡京《题听琴图》
一曲新词尽风流
  ——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
自信满满花仙子
  ——李清照《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敢爱敢恨一易安
  ——李清照《夏日绝句》
报国无门志不酬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弥留之际的无奈与期待
  ——陆游《示儿》
田园的苦乐年华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选三
童心未泯杨万里
  ——杨万里《稚子弄冰》
童真童趣写萌娃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杏花雨·杨柳风
  ——志南《绝句》
拒之门外的惊喜
  ——叶绍翁《游园不值》
闲愁最能催人老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辛弃疾的生态农业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可惜这是梦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株墨梅写平生
  ——王冕《墨梅》
虎臣的雄歌与牢骚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一个王朝的末世挽歌
  ——龚自珍《己亥杂诗》第125首
后记

前言

  

    看起来很遥远,其实就在身边
    什么最能够简洁却不粗暴地呈现大干世界的寒来暑往、人类生活的秋收冬藏、百姓平常日子的仪态万千,答案毫无疑问,当然是诗词。
    因此,南朝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春日的暖风,处处啼乌;秋目的明月,寒蝉凄切;夏天的乌云,狂风暴雨;冬日的冷月,彻骨严寒。这些四时节令气候的变换,肯定会触动人类敏感_白勺心灵,诗人自然就把它写在诗歌中。大家聚在一起,其乐融融,诗人却想到了未能聚会的亲朋,于是就写诗来寄托思念;离开家人朋友,一个人形单影只,诗人就写诗来表达忧伤哀怨。至于那楚国的大臣被迫离开不舍的国都,汉朝的女子无奈辞别汉家的宫阙;疆场上的士卒尸骨横在北方的荒野之中,魂魄追逐着飞去的蓬蒿;守边的士兵扛着戈矛镇守一方,战斗的豪气直冲云霄;在边关的客子衣裳单薄,闺中寡居的女子眼泪哭干;有的士人解下佩印,辞官离朝,一去不归;有的女子有蛾眉扬起,入宫受宠,再次顾盼,倾国倾城……所有的这些场景,所有的这些遭际,深入内心,让心灵悸动,不写诗用什么来展示其中的情义?不歌咏用什么来抒发其中的情怀?
    由此看来,诗词这种凝练的、短小的文学体裁,其实容纳了人类所有的生活,浸润了全部的情感。
    诗词中有故事。大致而言,一首诗歌,一阕歌词,都有其生成的“现场”,而这个现场是可以被叙述的,这就是故事,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隐晦罢了。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用如椽大笔,全面记录了那一个兵荒马乱、江河日下的时代,的确是一句诗歌一掬泪;岑参的诗,写尽了大唐边地的奇异风光,到处洋溢着守边将士的豪情万丈;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许浑的“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龚自珍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写的都是一个末世王朝的悲哀和无奈;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的是一次艳遇、一段情感,其中有惊喜,有落寞,有感伤,有团圆;孟郊的《游子》,写的是年迈的母亲日日伫立门前,遥望远方,明知不会却依然如故地盼望游子归来的身影;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写尽了一个半壁江山的无奈和其中的铮铮铁骨……总之,每一首诗词,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历史一一个人的经历,百姓的往事,家国的历史。读诗词,就是读历史。
    诗词中有生活。诗词高于生活,但从来没有脱离生活。一首首诗词,就是一幅幅风俗画,它们真实、细致地记录了古人平凡的、不平凡的日子,画出了他们日常生活的艰辛、快乐与平凡中的不平凡。《诗经·七月》写了西周时期百姓一年四季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其中有春耕、采桑、染绩、缝衣、狩猎、秋收、冬藏、建房、酿酒、劳役、宴飨,全面展示了那个时代;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则写了他从官场归隐到田园之后的劳动体验及欣喜之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种自给自足的桃源世界,有东晋那个时代的真实,也有陶渊明式的理想;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写尽了八百年前江南乡村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自然流转的景色,写尽了农民生产劳作、日常生活的风俗面貌,有艰辛中的欢乐,有苦难中的哀愁,有现实的自足,有渺茫的向往。每一句诗词,无不是古人生活的投射,是古人日常的白描。阅读古诗词,就是阅读古人的生活。
    诗词中有文化。孔子说,阅读《诗经》,就能够认识大量的鸟兽草木虫鱼。这是因为,诗词本来就是文化的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知识。“七月流火”,这是说的天象;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维的“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这是说的地理;苏轼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是说的河流的局部走向;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写的气候节气;“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写的节令;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这是写的音乐;李贺的《马诗》,写的动物,杜荀鹤的《小松》,写的植物;蔡京的、《听琴图》,王冕的《墨梅》,这是写的绘画;范成大的“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柳永的《破阵乐·露花倒影》,这是写的风俗、写的游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写的哲理……阅读诗词,就是阅读古人的思想;阅读诗词,就是学习古人的知识;阅读诗词,就是继承古代的文化。
    诗词中有情感,诗词中有哲理,诗词中有古人的责任与担当、豪情与抱负,诗词中有古人的创造与深思……
    读诗词,怎么读?
    读诗词中的故事,读诗词背后的故事,读诗词记录的生活,读诗词隐藏的生活,读诗词记载的文化,由此触摸古人的心灵,感受古人的心跳,阅读古人的人生,体验他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他们经历的兵荒马乱,体验他们的豪情壮志,体验他们的爱恨情仇。以前有位老先生给学生讲诗词,总是喜欢闭着眼睛,用他那独特的方言慢慢吟诵一过,然后一句“妙哉”就完成了,至于如何妙,则是从来不讲的。其实,吟诵的过程中,早已穿越,从今到古,又回到了古人的现场,又回到了古人的世界,重新体验了古人的内心世界,灵魂相通,而一句“妙哉”,则又回到了现在,完成了这次穿越。一句“妙哉”,就足够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无穷的言说,而是吟诵、体验与不期而来的心悸,然后才会有“心有戚戚焉”的感同身受。
    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产生了数不胜数的诗词。在这些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总有一首诗会令你怦然心动,总有一句词会让你泪流满面,为什么?因为他们描写的生活,我们还在继续;他们抒发的情感,也是我们的所思所想;他们创造的文化,我们在继承发扬。一句话,古诗词看上去很遥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因为诗词的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多了一丝诗意,多了一些文化,多了一份精彩。

后记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只要是中国人,从咿呀学语的幼儿,到满头白发的妇翁,谁不会背诵几首古诗词呢!可以说,在今天,不能随口来几句古诗词,都不好意思说自已是中国人。
    中国古代诗词,既可言志,又能抒情,含蓄精炼,意味深长。中国的诗词不计其数,既适合长时间的细致研读,反复涵泳,可作为终身事业;中国的诗词大都形制短小,也适合百忙之中的“走马观花”,浏览一过,有空的时候再去慢慢品味。在知识碎片化成为时代显性特征的今天,这种阅读对形制短小的诗词,倒是适合。须知,天长日久,日积月累,不知不觉间,诗词的涵养会让生命的脚步不再那么匆匆,生命的长度和厚度都在逐渐增长;不经意间,粗糙的生活也有了些许精致,平凡的日子也能过出诗的精彩。
    这本小书,是我在零碎时间阅读诗词,瞬间感悟、随手笔记的基础上完成的。中国自古就有评点的传统,或圈圈点点、勾勾画画,标注名句;或于字里行间,纸页留白之处,记录三言两语的感悟。虽然不成体系,理论不足,但发自肺腑,来自体验,故能深入作者之心,往往一语中的。这部小书,就是从我平日里评点的诗歌中选出来的。中国人对数字有讲究,所以选了一百首。在此基础上,又略加改写,稍加敷衍,增加一个标题,使每一首形成一篇文章的样子,然后大致按照时代、作品时间的先后,排比编次,于是就形成了这本书。陶渊明诗歌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故不怕浅陋,献曝献芹。
    晋代的陆机《文赋》中讲:“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是说文章写作要有经典的句子,有这样的名句支撑,文章才能“站起来”。诗歌亦然。
    一首诗歌能够成为经典,从诗歌本身而言,经典名句的存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些经典诗歌能够被历代反复传诵,不少是从其中的经典名句开始广为人知的。因为名句的惊警,蕴藉的丰富,它甚至能够脱离诗歌原初文本,独立出来,具备超越诗歌本身的意义。因此,对诗歌经典名句的聚焦与解读,一方面,是捕捉到了诗歌的关键与核心,有振领提纲之功;另一方面,并非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而是关注经典名句的文本意义、传承及演化。故本书对诗歌的解读,不追求一字一句的详细解释,不追求一句一联的全面鉴赏,主要是从个人的评点感悟出发,努力立足诗词语境,针对经典名句,抽丝剥茧,旁敲侧击,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前后勾连,左右照应,力图建立另一种理解诗词核心的“语境场”。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除却诗词本身必须写得好的因素,诗词还必须具备能够时刻指向当下的质素,也就是说,诗歌所写,能够时刻呈现于今天。虽然不少诗词距离今天已经很遥远了,但是经典诗词仍然能够为我们提供足以借鉴的东西,仍然能够不断刷新我们的审美,仍然能够不断冲击我们的阅读视野与阅读期待,所以诗词的解读不能脱离它产生的时代,更不能离开解读它的时代。这正是诗词生成已久却历代阐释不断、魅力常新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讲“诗无达诂”,西方文论中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说文本本身含义的丰富性、读者解读的多种可能性。这本书对诗词的解读不过是个人的理解领悟,至于解读是正解还是误解,误解是正误还是反误,是否符合作者的本来意图,与作者的意图是否比较接近,那就需要读者多多批评了。 王立群 2019年5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