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政治法律 > 政 治 > 世界政治

元老(近代日本真正的指导者)(精)

  • 定价: ¥72
  • ISBN:9787520143349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社科文献
  • 页数:360页
  • 作者:(日)伊藤之雄|译...
  • 立即节省:
  • 2019-09-01 第1版
  • 2019-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通过“元老”将日本的近代历史串联起来:从元老制的确立,可见藩阀制的没落,政党政治的确立以及民主化;从元老制的起伏危机,可见制度合理性;从元老与天皇的关系,可见君主机关说因人、因时、因事而异;从伊藤博文、山县有朋、西园寺公望等元老群像,可见个体才能、执政理念与权力运用。本书不愧是元老及元老政治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内容提要

  

    明治宪法颁布后,伊藤博文、山县有朋、西园寺公望等八位元老作为天皇的特别辅助相继登上政治舞台,全权掌管选任首相、内阁存废、战争、修改条约等重要国务,左右了近代日本的发展方向。他们是“政界黑幕”还是民主政治的先驱?元老在天皇与内阁之间如何自处?作为非正式组织的元老集团因何成为近代日本真正的指导者?元老位居日本权力中枢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其存在投射出近代日本政党政治不成熟的阴影,但它对于日本近代化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媒体推荐

    本书尝试解明“元老”这一游离于宪法之外的存在,是如何利用近代日本的立宪政治的,这种现象是历史的悖论……今天,我们都在讨论立宪主义究竟是什么,而本书就展示了尊重议论的中庸之道、熟练运用政党政治的重要性。
    ——学习院大学校长井上寿一,发表于《日本经济新闻(早报)》2016年8月21日
    伊藤之雄的《元老》详细记述了这种隐藏制度从诞生到成熟再到衰退的整个过程,并且明确了其背后的政治原动力,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处于近代国家青春期的日本的一个侧面。
    ——一桥大学教授楠木健,发表于《周刊新潮》2016年8月4日
    本书是一部回顾近代日本政治史的全新著作。作者一直以来写作、出版了为数众多且赞誉颇丰的研究著作和人物传记……我希望将其置于长远的历史视野下再次阅读。
    ——政治学者、东京大学教授牧原出,发表于《读卖新闻(早报)》2016年8月21日
    伊藤之雄的《元老》完全颠覆了“元老”被视为“政界黑幕”的传统印象。
    ——东京大学教授宇野重规,《读卖新闻(晚报)》2016年9月12日

目录

前言  隐形制度的形成
  《大日本帝国宪法》下选定首相的方法
  非正式组织的意义
  凡例
序章  何谓元老
  ——“元勋”“黑幕”与制度
  “元老”这一用语的模糊感
  “元勋”“黑幕”“元老”这些词的用法
第一章  明治维新后领导人的选定
  ——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岩仓具视的时代
  废藩置县之前
  正院“内阁”
  非正式的权力
  “内阁”与征韩论政变
  以“内阁”为中心的国家决策
  元老院的创立
  大久保体制下的当权者
  西南战争与大久保体制
  伊藤体制的形成
  伊藤博文的优势
  大隈重信的野心
  明治十四年政变与元老的萌芽
  近代内阁制度与伊藤博文
  藩阀当权者的地位排序
第二章  宪法的制定与元老制度的形成
  ——伊藤博文与山县有朋的对立之始
  疑神疑鬼的明治天皇
  作为调停者的天皇的诞生
  受到宪法约束的天皇
  首相和阁员主导下的继任首相推荐
  “元勋优待诏书”
  越来越受天皇信赖的伊藤博文
  藩阀政府与民党的对立:山县有朋的崛起
  缺乏统治能力的松方正义内阁
  自称“元勋”和“黑幕”
  元老制度形成的开端
第三章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定型
  ——明治天皇与伊藤博文
  政党的抬头与藩阀的分裂
  伊藤博文与天皇的合作
  “元老”代替“元勋”
  为何使用“元老”一词
  天皇扩大裁量权的举动
  增至七人的元老
  新闻媒体同样认可
  “元老”之内涵的扩大
  对元老的批判
  元老的作用与宪法
  执政党的出现
第四章  元老与东亚秩序及近代化
  ——战争、条约与元老群像
  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指挥
  庚子事变的对策
  日英同盟与最初的元老会议
  关于日俄战争的元老会议
  明治时期的元老群像
  少有腐败是近代化获得成功的一大要因
第五章  政党崛起导致的制度动摇
  ——伊藤博文之死
  没有元老介入的继任首相选定
  伊藤博文得到的破格待遇
  以成为伊藤博文那样的元老为目标的桂太郎
  对山县有朋形成威胁的桂太郎
  从英国政党政治出发对元老进行的批判
  元老减少对政治的干预
  明治天皇驾崩的冲击
  桂太郎参加元老会议
  不认为自己已经成为元老的桂太郎
第六章  第一次护宪运动引发的危机
  ——山县有朋的应对
  大正政变:受到动摇的元老制度
  以维持元老制度为目标的山县有朋
  桂太郎未被视为元老
  内相原敬、首相山本权兵卫、伏见宫贞爱把
  元老山县有朋逼入困境
  西门子事件的影响
  山县有朋的反击
  山县有朋向大正天皇展示元老权力的优势
  内阁主导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特例吗
第七章  元老制度的存亡之战
  ——山县有朋和大隈重信的攻防战
  大隈重信的挑战
  兀老未参与“对华二十一条要求”的制定
  两种元老论和山县有朋
  把大隈重信纳入元老集团的设想
  增补西园寺公望为元老
  大隈重信的失败
  “对华二十一条要求”的影响
  下达给大隈重信的“诏书”
  象征元老资格的诏书
  对兀老正当性的批判声尚未高涨
  是否将大隈重信视为元老
  兀老制度的衰退趋势减缓
第八章  原敬内阁统治下的首相权力扩张
  ——山县有朋的抵抗与妥协
  建立真正的政党内阁的构想
  原敬和西园寺公望的合作
  拉拢山县有朋
  使参谋本部妥协的首相原敬
  首相原敬在宫中的权限扩大
  元老山县有朋依靠首相原敬
  大隈重信的新“元老”形式
  大隈重信和三位元老的意图
  面对元老制度存废问题的大隈重信与原敬、山县有朋
  大隈重信表露想成为元老的意愿
第九章  如何渡过危机
  ——山县有朋去世后的西园寺公望
  大隈重信未能成为元老
  摄政下发的“诏书”的意思
  山县有朋之死与两位元老
  舆论暂时认可元老
  元老制度的第四次危机
  元老西园寺公望主导的继任首相推荐方式
  咨询内大臣的意义
第十章首相推荐新方式
  ——掌权者西园寺公望
  西园寺公望不增补元老的原因
  牧野伸显担任内大臣
  作为元老西园寺公望的“预备后继者”的内大臣牧野伸显
  西园寺公望一人改变继任首相推荐方式
  昭和天皇统治下的第一次政权更迭
  元老正当性的确立及西园寺公望的课题
第十一章  昭和天皇的青春年少与理想
  ——西园寺公望的不安与苦恼
  对年少的天皇的批判
  对皇姑屯事件的应对
  史无前例的倒阁善后政策
  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作为
  未能阻止《伦敦海军条约》签订期间的上奏被拒事件
  一人元老制的问题
  西园寺公望辅佐的极限和可能性
  如何处理三月事件
  对“九一八”事变的谏言未被采纳
  在推荐继任首相上的绝对权力
第十二章  “九一八”事变后进入军部势力抬头的时代
  ——西园寺公望的灵活应对
  对“满洲国”建立一事的应对
  “五一五”事件后的首相推荐
  良策难觅
  继任首相推荐程序的变更
  继任首相、枢密院议长、宫中人事实权的保持
  渡过天皇机关说事件的难关
第十三章  “二二六”事件与元老的权力
  ——西园寺公望对军部的压制
  “二二六”事件与天皇政治能力的成长
  “二二六”事件引发的强烈震荡
  元老的重担
  宇垣一成组阁未竟,西园寺公望万念俱灰
第十四章  太平洋战争真的无法避免吗
  ——天皇的努力和内大臣的辅弼
  天皇和内大臣汤浅仓平的合作
  心灰意冷的西园寺公望
  反感三国军事同盟的天皇
  对陆相人事任命的介入
  天皇影响力的局限性
  天皇对米内光政内阁的态度
  内大臣木户幸一与“重臣会议”形式的定型
  元老西园寺公望的婉拒奉答和辞世
末章  元老制度与近代日本
  元老在近代日本发挥的作用
  与天皇的关系
  元老制度的形成与确立
  如何确保制度的正当性
  一人元老制形成的原因和真实情况
  以内大臣为中心的继任首相推荐和昭和天皇
注释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

  

    隐形制度的形成
    《大日本帝国宪法》下选定首相的方法
    自明治维新后近代国家形成以来,日本的政策最初是以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岩仓具视等维新的领导人物为中心制定的;后来随着近代内阁制度的创建,形成了在大多数情况下以首相为中心的决策机制。
    众所周知,《日本国宪法》规定首相由国会议员投票产生。然而,在《日本国宪法》颁布以前,特别是在二战之前,首相产生机制不是公投,并非如现在这样民主。虽然《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的条文规定,在形式上,首相应由天皇选定并任命,但实际上从惯例来看,天皇并不会如此深入地参与政治。
    19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一旦内阁陷入危机,或是首相向天皇提交辞呈等情况发生,天皇就会询问被称作“元老”(又作“元勋”)之人的意见。元老们在商讨后决定内阁存续与否,若决定解散内阁则会选定继任首相,并将其推荐给天皇。按照惯例,如果元老们一致推荐某一位继任首相候选人,那么天皇必定会任命其为首相。元老虽然不是《大日本帝国宪法》中规定的机构,只是非正式的组织,但作为经常为天皇出谋划策的集团,已成为惯例性的公开机构。
    在日本近代历史上,负责选定继任首相等工作并辅佐天皇的元老有以下八人:伊藤博文(长州出身)、山县有朋(长州出身)、黑田清隆(萨摩出身)、井上馨(长州出身)、松方正义(萨摩出身)、西乡从道(萨摩出身,西乡隆盛之弟)、大山岩(萨摩出身)、西园寺公望(公家出仕出身)。不过,并没有哪一个时期是这八人同时担任元老的。除了伊藤博文、山县有朋、黑田清隆、井上馨和松方正义以外,西乡从道、大山岩、西园寺公望只是替补,在意欲强化元老集团或是元老去世的情况下出任元老。
    获得任命的首相选定阁僚,并上奏给天皇。除却明治天皇治世初期的例外,对于首相上奏的阁僚名单,天皇均给予任命。根据《大日本帝国宪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大多数情况下,首相被认为与其他阁僚处于同等地位。然而,首相得到了元老的推荐,是天皇指定的第一人,能够在实质上决定阁僚人选,而且能够向天皇上奏罢免个别阁僚。从这个意义来看,首相具有比其他一般阁僚更高的地位。
    另外,从史料看,表示臣下向天皇进言的有“上奏”“内奏”“奏上”“言上”等各种各样的用语,其用法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上奏”是最正式的,一般用于让天皇做出原则性的“是”与“否”的判断。
    元老向天皇推荐继任首相这一重要惯例形成于明治中期,当时人们并不认为众议院第一大党派的党首会必然成为首相,实际上也基本如此,因为二战前的首相并不是通过民主主义性质的程序产生的。另外,元老有时通过互选成为首相,有时又借由向天皇上奏或向内阁提议等手段在外交、内政、财政等方方面面发挥影响力。然而,尽管元老是如此重要之存在,但如同接下来的序章将会展示的那样,关于元老制度的形成过程,以及哪些人堪称元老,直至今日都尚未有定论。
    非正式组织的意义
    一般来说,如同元老这样的非正式组织并不是民主主义的,而是在暗地里运用权力操纵正式组织,故而不应当受到推崇。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真是如此吗?
    在明治维新这样的大变革之后,创立近代国家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必须因应日本的发展阶段,一边试错一边改革,不断探索怎样的组织形态才是合适的。然而,适当的组织形式的形成需要时间,对于其间产生的混乱予以应对的就是元老。这是一个维新后以萨(萨摩)长(长州)两藩为中心的由藩阀中颇有实力之人构成的非正式集团,于19世纪90年代形成并固定下来。
    随着日本国民在外交、内政方面成熟起来,并且以此为背景的政党与议会政治也相应发达,元老及元老制度就逐渐变得可有可无了。然而,政党政治在英国自17世纪以来发展了两百多年才得以成熟,遗憾的是,在帝国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的制约下,日本很难在维新后的五六十年间就发展出成熟的政党政治。因而,以推荐继任首相问题为中心,元老不得不继续存在下去。
    然而,元老制度也存在局限性,比如当元老候补不足,只剩下高龄的西园寺公望一人等情况发生时,这一位元老的权力就会受到各组织间本位主义(sectionalism)的限制,这些组织包括陆海军在内,均拥有高度发达的官僚体制。《大日本帝国宪法》也具有局限性,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前半期,它无法帮助日本统合制定适当的国策并发挥提示作用,从而导致日本走上太平洋战争的不归路。换言之,近代日本虽然国力增强了,但并没有顺利培养与之相应的国民意识和发达的国家统治组织,以及首相和阁僚等有能力统领国政的领导人才。
    日俄战争前夕,新闻媒体开始讨论应该废除元老及元老制度。但是在昭和时期,人们期望仅存的元老西园寺公望能够弥补未成熟的近代立宪国家机能不足的缺陷,哪怕其作用微乎其微。这一事实就象征着日本近代化的苦恼。
    从国家层面来看,元老是非正式的一些人及组织;如果从更小一些的层面来看,在企业的创业与合并、官公厅国家与地方公共团体的办公场所。与大学的新组织的创立等早期阶段,非正式的人及组织使得正式组织能够顺利运营的情况并不少见。非正式组织总有一天会被废除,这是众望所归。但是当正式组织因本位主义而机能不全时,又或者正准备进行大的变革时,非正式组织在当下常常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个意义上,元老及元老制度并非过去的问题,而是现代的问题。

后记

  

    我对元老和元老制度这一课题的兴趣,可以追溯到本人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就要从京都大学文学部毕业的1974年秋天。我的毕业论文以元老为主题,我于1976年1月提交了一份由两百多页四百字规格的稿纸写就的论文。我从其主要部分提炼出约四分之一后发表了《关于元老的形成与变迁的若干考察——以推荐继任首相的功能为中心》。
    当时为了撰写论文,我每天都在思考元老和元老制度的问题,晚上伊藤博文和山县有朋等人甚至会出现在我的梦中。即使算上之后的人生历程,这种体验也是绝无仅有的,年轻时的热情真是令人怀念。
    在此后的四十多年的岁月中,我也是一有机会便开始研究元老的问题。如今,我已六十三岁,这在过去已是退休的年龄,在这个节点能成书一册真是令人感慨万千。然而要充分勾勒出元老、元老制度的轮廓,还需要对近代日本的三位天皇以及各位元老的理念、权力、人物性格等形成系统的理解,完成这些工作比想象中耗费了更多时间。
    我在京都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最初的学生之一泷井一博(现为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在这十年中曾多次向我建议,希望我将一直以来对元老的研究成果整理成册。虽然我最初也是这样打算的,但中国学者等对可称为近代日本政治特色的元老制度十分关心,在与他们的答疑互动中,我改变了想法:比起研究论文集,将其以新书的方式来出版将更有意义,这样也能获得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本书的初稿是在2015年4月到9月,也就是我在牛津大学日产研究所做研究的期间写就的。在牛津大学时,我虽然会经常拍摄有关英国近代远东政策的原文书,或者参加英国史及其他各种主题的研讨会,但我的写作时间十分充足,这主要得益于京都大学法学研究科允许休假的制度。
    此外,我还想对接纳我为教授的日产研究所所长S.Konishi教授以及牛津大学的各位同仁表示感谢。拥有多种学科背景的Konishi教授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研究生,我由此能经常参加各种他们的讨论会。离开牛津之前Konishi教授夫妇邀请我与他们共进晚餐,以为我送行,这一切都成了我美好的回忆。
    此外,在牛津大学时,我遇到了同样前来海外研究的庆应大学的八代充史教授夫妇和法政大学的白鸟浩教授,我也深受他们的照顾。在“八代亭”的三次用餐中,八代充史教授的夫人大展身手做了美味的日式料理,再配上红酒,大家完全超越了各自的专业背景畅所欲言,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放松。白鸟浩教授亲自驱车带我前往苏格兰的六天旅行,也成为我在英国期间的亮点。我们参观了古罗马时期的历史遗迹和博物馆等,一边感受着英格兰、苏格兰的自然和风土人情,一边谈论英国和欧洲(尤其是北欧)与日本在政治、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异,这也成为宝贵的经历。
    从2015年开始,叙利亚和非洲等地的难民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蜂拥至欧洲。英国的卡梅伦首相和德国的默克尔总理等的应对措施整日在BBC(英国广播公司)的电视台上播放,同时我也看了纪念滑铁卢战役二百周年的展览和特别节目。在我思考历史中个人的作用,以及面对环境的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等问题时,它们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本书的完成起了很大作用。 由于照顾家母和家中老狗,妻子未能随我来到英国。在我独自一人的生活中多亏她一直支持着我。在完成拙作之时,妻子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上广伦理财团为我提供了包括往返英国的旅费等研究费用,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最后,中公新书编辑部长白户直人先生为本书的构架等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在此也深表谢意。 伊藤之雄 2016年3月28日  于樱花盛开的鸭川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