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伦理学

哲学与人生(全新修订版)

  • 定价: ¥58
  • ISBN:9787559628503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联合
  • 页数:579页
  • 作者:傅佩荣
  • 立即节省:
  • 2019-08-01 第1版
  • 2019-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耶鲁大学、辅仁大学哲学双料学者,影响全球华人、备受年轻人HUAN迎的国学导师傅佩荣教授经典代表作,畅销多年,全新修订版重磅推出!
    在旧版基础上,新增十余万字,涵盖了作者近几年对人生的全部领悟,心得与新见远超旧版。全书重新讲述,文字更加通俗易懂,更符合当下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习惯。
    周国平、朱大可、阎崇年、王潇等众多名家名人一致推荐。
    近年来各种哲学类推荐书单、必读书目、好书榜频繁收入的哲学入门经典。入选“高等学校哲学通识教学指导专家推荐用书”。

内容提要

  

    《哲学与人生》是傅佩荣教授的代表作,本书在旧版基础上新增50%内容,十余万字,并对全书进行了全新修订。全书以西方哲学为经,以东方哲学为纬,辅以宗教、艺术、教育与文化视野,拓展生命格局。
    本书的前半部分探讨哲学的思考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西方伦理学、存在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学的途径。本书的后半部分则探索中国哲学的起源、深入浅出介绍各家学说、讨论善恶与正义、变化与永恒、安身与立命,强调人的生命要设法实现各种价值。
    西方将哲学界定为“爱好智慧”,哲学的爱好智慧,不仅仅是理性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自我的修炼,慢慢摆脱本能的冲动和欲望的困扰。学习哲学,正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价值,明辨是非,指引人生方向,带领我们步入快乐的生活。

作者简介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傅教授积累四十余年在中西哲学方面的训练,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成就。其学术论著贯通古今中西,结构严谨,创见迭出,是当代华人世界公认的一流国学研究专家。
    傅教授是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的嘉宾主持,被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并获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特优奖、台湾大学生社团推荐最优通识课程。其作品曾获台湾中正文化奖、最高文艺奖。
    傅教授著作甚丰,出版《哲学与人生》《易经与人生》《推开哲学的门》《心灵的旅程》等图书逾百种。

目录

新版序:每个人都是哲学家
初版序:哲学与人生
第一章  哲学是什么?
  第一节  欢迎来到哲学的世界
  第二节  人的天性是爱好智慧
  第三节  爱好而非拥有智慧
  第四节  哲学是练习死亡吗?
  第五节  理性反省是关键
  第六节  我思故我在
  第七节  智慧要完整思考人生
  第八节  智慧探讨的根本问题
  第九节  发现而非发明真理
  第十节  人生价值需要印证
  第十一节  培养思考习惯
  第十二节  掌握整体观点
  第十三节  确立价值取向
  第十四节  力求知行合一
  第十五节  哲学天地任我遨游
第二章  思想方法
  第一节  从逻辑思考入手
  第二节  说话即是判断
  第三节  三段论法
  第四节  双刀论证
  第五节  诡辩的陷阱
  第六节  有用无用之间的智慧
  第七节  语言的有效表达
  第八节  说话的几种类型
  第九节  打破常见的假象
  第十节  不受干扰与影响
  第十一节  由描述找到真相
  第十二节  自由想象法
  第十三节  阅读的立足点
  第十四节  它究竟说了什么
  第十五节  它想要说什么
  第十六节  它能够说什么
  第十七节  它应该说什么
第三章  人性的真相
  第一节  为什么要谈人性
  第二节  打遍天下无敌手
  第三节  认识你自己
  第四节  善用理性的力量
  第五节  信徒最多的宗教
  第六节  人是神的形象吗?
  第七节  人有原罪吗?
  第八节  怎样才可得救
  第九节  这个时代黑暗吗?
  第十节  天翻地覆的近代
  第十一节  进化论在说什么
  第十二节  人是猴子变的吗?
  第十三节  人与动物有何不同?
  第十四节  人有自由吗?
  第十五节  人的出现与任务
  第十六节  跨过反省的门槛
  第十七节  人的未来何在?
  第十八节  我该何去何从?
第四章  神话与悲剧
  第一节  神话是迷思吗?
  第二节  万物互相转化
  第三节  神的恩怨情仇
  第四节  由神话而理解
  第五节  比历史更真实
  第六节  跨过生命缺口
  第七节  世界有意义吗?
  第八节  都是神的问题吗?
  第九节  谁创造了世界
  第十节  谁来拯救人类
  第十一节  文化超人来了
  第十二节  英雄不死
  第十三节  今天需要神话吗?
  第十四节  悲剧并不悲哀
  第十五节  希腊悲剧之父
  第十六节  俄狄浦斯王
  第十七节  命运使人伟大
  第十八节  近代欧洲的悲剧
  第十九节  神话与悲剧的启示
第五章  苏格拉底
  第一节  从神话走向理性
  第二节  灵魂是一种精巧的“原子”?
  第三节  人是万物的尺度吗?
  第四节  第一位街头哲学家
  第五节  雅典谁最聪明
  第六节  谁对神不敬
  第七节  听到精灵说“不”
  第八节  人死之后呢?
  第九节  德行可以教吗?
  第十节  灵魂存在吗?
  第十一节  一心追求真理
  第十二节  传统是立足点
  第十三节  人格的魅力
  第十四节  柏拉图这样的学生
  第十五节  不能没有苏格拉底
第六章  西方伦理学
  第一节  为什么要谈价值
  第二节  什么是道德判断
  第三节  怎么做道德判断
  第四节  人是利己的吗?
  第五节  使德行成为习惯
  第六节  如何培养德行
  第七节  大多数人的利益
  第八节  如何计算利益
  第九节  康德迎向挑战
  第十节  人生四大问题
  第十一节  严谨的生活态度
  第十二节  善意超过一切
  第十三节  目的与手段
  第十四节  人与人互相尊重
  第十五节  对行善的省思
第七章  存在主义的形成
  第一节  浪漫主义之后
  第二节  丹麦一哲人
  第三节  绝望是致死之疾
  第四节  勇敢地跃过去
  第五节  选择做自己
  第六节  小牧师不信神
  第七节  上帝死了
  第八节  超人是大地的意义
  第九节  求力量的意志
  第十节  精神有三变
  第十一节  忧患生智慧
  第十二节  向上提升之力
  第十三节  人生的界限
  第十四节  解开密码
  第十五节  四大圣哲
第八章  存在主义的发展
  第一节  海德格尔上场
  第二节  从时间看人
  第三节  向死而生
  第四节  推崇老子的西方哲人
  第五节  孤独是唯一痛苦
  第六节  为什么不重要
  第七节  走出自我的框架
  第八节  最讨厌伪善
  第九节  人被判决为自由
  第十节  存在先于本质
  第十一节  《异乡人》的作者
  第十二节  以荒谬为方法
  第十三节  只有自杀是个问题
  第十四节  心理治疗新方法
第九章  中国哲学的起源
  第一节  中国有哲学吗?
  第二节  分辨六家学说
  第三节  永恒的理想
  第四节  最初的五行
  第五节  政治的架构
  第六节  最高的正义
  第七节  分别对付善恶
  第八节  人算不如天算
  第九节  善恶报应
  第十节  《易经》很神奇
  第十一节  谁写了《易经》
  第十二节  谁来说明《易经》
  第十三节  乾坤是硬道理
  第十四节  居安要思危
  第十五节  乐天与知命
  第十六节  占卜很准吗?
  第十七节  解卦不容易
  第十八节  《易经》的启示
  第十九节  人生自强不息
  第二十节  永远向上提升
第十章  儒家的风格
  第一节  面对虚无主义
  第二节  孔子是个典型
  第三节  儒家成为学派
  第四节  人性有无问题
  第五节  自我要觉醒
  第六节  没见过好人
  第七节  总是心平气和
  第八节  孝顺要有智慧
  第九节  从政要有原则
  第十节  为什么要谈志向
  第十一节  孟子承先启后
  第十二节  养浩然之气
  第十三节  人心的力量
  第十四节  真诚是关键
  第十五节  君子的三乐
  第十六节  修养有六境
  第十七节  诚意的方法
  第十八节  中庸是用中
  第十九节  修炼的秘诀
  第二十节  向善的人性
第十一章  道家的智慧
  第一节  另一种虚无主义
  第二节  悟道的是圣人
  第三节  试着说说道
  第四节  认知可以提升
  第五节  练习用减法
  第六节  老子的警句
  第七节  一定要觉悟
  第八节  三个法宝
  第九节  道法自然
  第十节  困境助人觉悟
  第十一节  怎样才会逍遥
  第十二节  有用真的有用吗
  第十三节  见利要思害
  第十四节  与自己要安
  第十五节  与别人要化
  第十六节  与自然要乐
  第十七节  与大道要游
  第十八节  生死是一体
  第十九节  智慧的顶点
  第二十节  与道教不同
第十二章  艺术与审美
  第一节  美是什么
  第二节  艺术家在做什么
  第三节  共同的感受
  第四节  文化的雷达
  第五节  反叛死亡
  第六节  高昂的代价
  第七节  美有什么用
  第八节  与美游戏
  第九节  比真理更重要的
  第十节  全方位的遭遇
  第十一节  潜意识没有冬眠
  第十二节  刹那的灵光
  第十三节  审美的创意
  第十四节  情感的升华
  第十五节  真正的自由
第十三章  宗教与永恒
  第一节  好好批判宗教
  第二节  社会的工具吗?
  第三节  心理的拐杖吗?
  第四节  空话连篇吗?
  第五节  信仰有三种
  第六节  专门回应难题
  第七节  想到终极关怀
  第八节  超越界是什么
  第九节  独断的教义
  第十节  巧妙的仪式
  第十一节  深刻的戒律
  第十二节  儒家是宗教吗?
  第十三节  注意低级宗教
  第十四节  小心迷信陷阱
  第十五节  宗教还有用吗?
第十四章  教育与自我
  第一节  合作的大业
  第二节  怎样教孩子
  第三节  中学怎么念书
  第四节  大学要高瞻远瞩
  第五节  全人教育可能吗?
  第六节  文化资源可贵
  第七节  从学习到品味
  第八节  利己与利他
  第九节  自己做选择
  第十节  自然界可爱吗?
  第十一节  我需要超越界吗?
  第十二节  我认识自己吗?
  第十三节  我往何处去
  第十四节  越大越懂事
  第十五节  老了也开心
第十五章  文化的视野
  第一节  有人有文化
  第二节  传统行不行
  第三节  各自有中心
  第四节  文化也会老
  第五节  越方便越好
  第六节  人都考虑自己
  第七节  没理想没未来
  第八节  怎么看宇宙
  第九节  社会是丛林吗?
  第十节  内心很复杂
  第十一节  新的挑战来了
  第十二节  后现代的困扰
  第十三节  休闲生活
  第十四节  重建概念
  第十五节  让自己开放
第十六章  拓展生命
  第一节  人不应该自杀
  第二节  有人关心真好
  第三节  受苦助人成长
  第四节  什么是重要的
  第五节  不被盲点所困
  第六节  勇于承担使命
  第七节  信仰有正途
  第八节  情商可以提高
  第九节  逆商可以改善
  第十节  哲学给人方向与希望

前言

  

    每个人都是哲学家
    五十年前我开始念哲学。
    我的学习顺序是:先西方,再中国。这种顺序使我了解一套高明的哲学必须兼顾三点,就是: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这三点听起来像是专业术语,是少数哲学家才能做到的要求,事实上不然,每个人都是或隐或显、或大或小的哲学家。
    “哲学”的原意是“爱好智慧”。凡有理性之人,无不希望知道多一点、深一点,到了最高层次,不正是爱好智慧吗?平常与人聊天,少不得要澄清概念:“我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这一类的话可以减少误会,改善沟通效果,使彼此更为明白真实的状态。希腊时代的柏拉图留给世人一部《对话录》,其中大多数篇章没有明确的结论,因为对话过程即是思想的辩证过程,谁对谁错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判断,像“今天很冷”“张三很勇敢”。任何判断都需要衡量的标准,称为判准。那么,判准要如何设定呢?到法院去旁听一场律师的辩论,就会明白庄子在《齐物论》所谓的:当两人辩论时,天下没有人可以担任裁判。哲学的任务在此更进一步了,要分辨“真假、善恶、美丑”等的判准。分辨的过程远比结果更具启发性,因为你由此知道双方的立场,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有神论还是无神论,理性论还是经验论,生命哲学还是历程哲学,然后再往下细分。一个人不必争取天下人的认同,但至少要了解自己在说什么以及为何这么说。
    澄清概念与设定判准之后,面对最大的挑战,就是建构系统。可以建构系统的,才是哲学家。所谓系统,是指能够回答一个问题:自然界与人类有没有“来源与归宿”?来源与归宿是一体之两面,从哪儿来的也回哪儿去,庄子在《大宗师》说“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意即:那妥善安排我出生的,也将妥善安排我的死亡。我是如此,万物亦然。在庄子看来,答案即是“道”。在西方,则答案包括:柏拉图的“善之理型”,亚里士多德的“第一不动之推动者”,中世纪以来的“上帝”,或“存在本身”。这些名称都指向那唯一的来源与归宿。
    能做到建构系统,才可以清楚回应“人生有无意义”的问题。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至此确立。由此不难理解为何要说:“没有哲学,人生是盲目的;脱离人生,哲学是空洞的。”我自一九八五年起,在台湾大学为全校同学开了一门通识课程,名称就是“哲学与人生”。这门课被同学们评选为最优通识课程,反映了年轻心灵对人生的关怀与对智慧的向往。以上课录音为底本,修订成书于二○○三年出版,又于二○○五年在大陆出版,印行的正版与非正版的总数约有八十万册以上。
    二○一六年秋,大陆开始流行在线课程,我受邀把“哲学与人生”重讲一遍,每集十分钟,共二六○集。我珍惜这样的机缘,于是认真思考这些年的学习心得,在三个月内完成这个工作。由字数与篇幅看来,新版的材料比原版增加百分之五十以上。增加的部分有西方的也有中国的。对西方哲学,我努力做到选择重点与忠实介绍;对中国哲学,我的心得与新见就远远超出原版的范围了。我还在继续学习与思考中。
    新版的完成,要特别感谢王喆先生与他的工作团队。王先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是核工程方面的高才生。他事业有成而热衷求知,参加我在民间开设的一系列国学经典课程,熟悉我的哲学立场与人生观。最初他表示有意把“哲学与人生”的音频改写为文字时,我还有些疑虑,怕给他添麻烦,也担心工作成效未必理想。结果呢?只能用“喜出望外”来形容我的心情。他还为许多重要引文找到出处,方便读者参考。总结自己五十年来的哲学心路历程,这本书无疑是最贴近时代与社会的,希望与读友共勉。
    傅佩荣
    2018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