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自然科学 > 自然科学 >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

斯瓦尔巴德群岛(北极科研大本营)/自然科学考察丛书

  • 定价: ¥59
  • ISBN:9787115512574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人民邮电
  • 页数:206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自然科学考索丛书等是对中国科学家大规模综合科学坏险者察的记录,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重大科学考察成果,呈现了所考察地区的自然生态和地形地貌,生动再现了科学家考察生态环境时的艰辛历程。
    北极是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的地区,也是世界各国科学家干分关注的区域。位于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德群岛由于相对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适于长期进行极地科考科研活动,因此被称为“北极科研失本营”。2002年,一支中国科考队也来到斯瓦尔巴德群岛,第一次开展了中国科学家在北极陆地上的科考活动,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北极科考站。
    本书作者是这支科考队的随队记者。书中回顾了《斯瓦尔巴德条约》签署的历史,记录了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北极陆地上空时令人激动的场面,以及作者亲历的极地科考工作的种种艰辛与快乐。本书也简要介绍了斯瓦尔巴德群岛的发现、发展历史和现状,群岛的风土民俗,以及顽强地生存在那片土地上的各种植物和动物。

内容提要

  

    北极是对全球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的地区,也是世界各国科学家重点研究的区域。而在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德群岛由于其适宜的条件,适合人们长期在此地开展科研等活动。2002年,由中国科学院的一些科学家组成的科考队来到了北极,开启了他们的探险之旅。
    本书作者为科考队的随行记者,她通过本书回顾了《斯瓦尔巴德条约》签署的历史,记录下了我国国旗第一次飘扬在北极上空的过程,其中不乏遭遇的困难与国歌响起时人们的激动之情。作者通过亲身经历讲述了科考队员在极地工作的艰辛与快乐,通过所见所闻将地球北极城市的模样和人们生活的情景向我们娓娓道来。
    本书适合对北极与科考活动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孙丹平,《北京青年报》环保记者。于1999年6月、2000年2月及2003年6月三次深入可可西里无人区,参加反盗猎队伍在第一线的战斗,是我国第一位深入可可西里无人区腹地的女记者,也是我国唯一三次深入可可西里无人区腹地的女记者。她三次参加中科院组织的国际科学考察,作为随队记者,全程参与和报道了北极、澜沧江-湄公河、尼罗河的科考活动。

目录

1  斯瓦尔巴德群岛在哪里
  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地球最北群岛
  斯瓦尔巴德群岛印象
  冻土层上令人难以置信的绿色
  环境保护最严格的地方
2  北极科研的大本营
  《斯瓦尔巴德条约》造就的极地科考前沿
  地质科学的天堂
  地球最北的大学
  北极科学城
  “细菌木乃伊”与“末日种子仓库”
3  穿越77年找回你
  地球最北端升起五星红旗
  越来越“热”的北极冰海
  被中国人遗忘77年的《斯瓦尔巴德条约》
  中国人与北极的渊源
  《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
4  驻扎在世界最北的城市——朗伊尔城
  有人居住的最北群岛因煤而兴
  在朗伊尔城安营扎寨
  Hello,中国人
5  极地科考——累并精彩纷呈
  紧张的前期准备工作
  目睹建立大气观测站的艰辛
  世界上第一个在北极冰湖中钻取岩芯的科考队
  去冰盖上取雪样
  植物组采集了当地近一半的植物标本
  冰川组首次采集到雪藻
6  体验极昼
  极昼感受
  适应极地生活
7  斯瓦尔巴德的生命
  停在我们窗台上的燕鸥
  邂逅北极驯鹿
  斯瓦尔巴德的象征——北极熊
  北极雪橇狗
8  探访当地居民
  打“飞的”去邻近的居民点
  斯维亚煤矿,冰川下采煤
  俄罗斯社区——巴伦支堡
  地球最北的社区——新奥尔松
9  告别斯瓦尔巴德
  完成科考任务
  科考队拔营回国

前言

  

    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启动和实施了多项科技基础性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工作需要通过科学考察、调查等过程,对基础科学数据资料进行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以探求基本的科学规律。科技基础性T作长期采集和积累的科学数据与资料,为我国科技创新、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这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必要条件,也是整体科技水平提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经过十几年的野外科学考察,1994年中国科学家发现和论证了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1998年科考队首次徒步穿越了大峡谷,再次对大峡谷进行测量,进一步确定了其世界最大峡谷的地位。
    2000年,在对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多年考察的基础上,中国科学家首次提出了保护中华水塔、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议。
    2005年至今,中国科学家走出国门,与俄罗斯和蒙古的科学家共同考察了贝加尔湖地区、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及蒙古高原,取得了丰硕的科学考察成果,填补了中国在俄蒙高纬度地区长期缺乏数据资料的空白。这对中国同俄罗斯、蒙古等邻国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开展与周边国家的资源、生态环境、经贸及科技领域的跨境合作,维护东北亚国际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以科技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这套“自然科学考察丛书”涵盖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考察、北极地区科学考察、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科学考察、澜沧江-湄公河科学考察、亚马孙热带雨林科学考察、中蒙俄贝加尔湖科学考察、塔克拉玛干罗布泊科学考察。这些地区都是对当今世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人迹罕至、条件极其恶劣的特殊地区,也是世界自然资源考察的热门地区。参与此套丛书编写的作者既有科技工作者、新闻记者又有作家,这套丛书是他们亲临科学考察第一线的真实手记。各位作者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深刻体验记录了科学考察中的风风雨雨和酸甜苦辣。从这些手记中,我感受到了科学考察的艰辛和享受自然的乐趣,既被科学家可歌可泣的科学考察故事感染,也为他们生死与共的情谊感动。同时,这套丛书还能让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了解更多关于野外科学考察的基本知识和真实情况,是难得的科普佳作。
    在新时代,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希望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能发扬科学考察精神,不断探索未知,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孙九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