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生物科学 > 生物科学 > 动物学、昆虫学

自然之书(动物的本能智慧和情感)

  • 定价: ¥58
  • ISBN:9787121368554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电子工业
  • 页数:203页
  • 作者:(美)约翰·伯勒斯...
  • 立即节省:
  • 2019-08-01 第1版
  • 2019-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读者会发现,本书的某些基调和精神和我之前的著作大相径庭,特别是我对动物智力的看法。眼下看来,不管是鸟类还是四足走兽,我都在它们身上充分发掘出了智慧之光,我常常会认为自己对野生动物期望太高,让它们拥有了自己并不具备的“智识”。这是自然爱好者常有的倾向,他们喜欢将人类的特质强加给身边的野生动物,用自己的性格和情绪来解读所有眼见之物。此事我从未有意为之,至少没有故意误导读者,但后来有些自然作家正是犯了这个错误,在他们笔下,野地和森林里常见的野生动物的活动被夸大和扭曲了,甚至达到了荒唐的地步,这让我心中五味杂陈。因此我开始用前所未有的方式研究起动物生活和本能这个宏大的课题。

内容提要

  

    作者是“美国自然文学之父”,他的文字让我们与动物、树木、岩石和花朵……联系在一起。书中,他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温暖的人间天堂。这本书文字风格清新,饱含浪漫的诗意及深沉的哲理。书中的描述没有过多的修饰却极具画面感,小动物们庸庸碌碌又充满个性,很有远见又轻率无比。读之,既能感受到动物的可爱与聪明,又能看到山水自然的壮丽,还能体悟到大自然母亲对我们的爱。作者将深邃的思想寓于通俗易懂的纯朴语言中,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探究了动物在自然界的生活中展示的本能、才智和情感。总之,阅读本书,既能了解动物的内心和本来面貌,又能感受到自然中无处不在的喜悦、美和启迪。

媒体推荐

    伯勒斯掌握了一种真正的艺术——那种不去刻意追求、顺其自然的艺术。在成为作家之前,他首先是个农夫。那便是他成功的真谛。
    ——沃尔特·惠特曼
    他帮助人们把自然研究当作一种时尚的追求,确立了自然文学的写作标准。
    ——拉尔夫·H.卢茨
    一个带着双筒望远镜的诗人。一个更为友善的梭罗。装束像农民,言谈像学者,一位熟读自然之书的人。
    ——爱德华·卡彭特
    通过在其家乡卡茨基尔山脉一带的敏锐观察,在爱默生和梭罗的影响下,他成为继两位超验主义大师之后自然散文领域的伟大作家。
    ——《牛津美国文学词典》

目录

01  充满野性的大自然
02  美和启迪
03  自然界中的冬天
04  一只会想家的公鸭子
05  动物能有多聪明?
06  动物是如何彼此交流的?
07  大自然的指令
08  动物们都知道些什么?
09  动物们与生俱来的智慧
10  动物们的感觉世界
11  动物们很多时候像个孩子
12  人类不是奇迹
13  如何读懂自然之书?
14  一些关于动物的趣事

前言

  

    读者们会发现,本书的某些基调和精神和我之前的著作大相径庭,特别是我对动物智力的看法。眼下看来,不管是鸟类还是四足走兽,我都在它们身上充分发掘出了智慧之光,我常常会认为自己对野生动物期望太高,让它们拥有了自己并不具备的“智识”。这是自然爱好者常有的倾向,他们喜欢将人类的特质强加给身边的野生动物,用自己的性格和情绪来解读所有眼见之物。此事我从未有意为之,至少没有故意误导读者,但后来有些自然作家正是犯了这个错误,在他们笔下,野地和森林里常见的野生动物的活动被夸大和扭曲了,甚至达到了荒唐的地步,这让我心中五味杂陈。因此我开始用前所未有的方式研究起动物生活和本能这个宏大的课题。
    人性化低等动物的趋势愈演愈烈,所以我在1903年3月的《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真假自然史》一文,对此发出了最响亮的抗议。该文读者甚众,引起了广泛讨论,最终在很多问题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大部分成果都健康向上,但也有一些是负面的。出于显而易见的理由,本书没有收纳该文,但我在书中呈上了所有脱胎于我内心思想和探究成果的文章,而且基本是按照写作顺序排列,所以读者或许能从中看出我是如何就这个问题不断深化自身思想和观念的。我必须承认,现在我还是认为低等动物只表现出了微弱的思考和反思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正是从感性知觉中演化出思想的关键,在这方面只有犬类和猿类略显出众,大象或许也是个例外。公众会想当然地以为某些动物行为是出于理性,但它们都不过是本能在环境中产生的适应和改变。动物凭借本能冲动和印象行事,而我们依靠思想和观念。和我们的能力相比,我认为动物只是拥有知觉、感觉记忆和记忆联想,仅此而已。没有这些感觉,它们的生活就难以为继。
    我深知本书有很多重复之处,而且很多章节的标题似乎截然不同,但其中探讨的内容却有相似之处。
    我小时候住在农场里,那时候大家会用手持连枷打谷子。我们的规矩是在地上铺满一捆捆谷草,先从一边打一遍,然后给它们翻个身,又从另外一边接着打,随后解开它们再打一遍,接着把谷草翻个面打最后一遍。恐怕读者们会觉得我在很多文章的写作中也是如此。我把同一堆谷草打了一遍又一遍,但每次都换了一个角度,而且我相信自己从中发现了更多真理的谷粒,让这番努力有所斩获。
    希望本次讨论和深挖的结果不会减少读者们对动物的喜爱,而是让你们更加热爱真实的动物。
    19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