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教体育 > 文 化 > 文化事业

镇雄/文化昭通

  • 定价: ¥79
  • ISBN:9787222172319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云南人民
  • 页数:258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这是一本关于昭通镇雄历史、人文、旅游的图文书。全书以文化大散文的笔调,对镇雄大地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历史做出了深情抒写。透过本书,我们可以看到镇雄大地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也能更加深入与全面地了解镇雄大地。

内容提要

  

    本书以历史的眼光,文化的视觉,文学艺术的手法,文化大散文的创作方式,来重新梳理镇雄的文化,把镇雄文化中那些散落的珍珠,一点点的串联起来,组合成独具魅力的文化园地。它的出版可以推动与繁荣镇雄文化的发展。

目录

总序
序:赤水之源大雄古邦
第一章  大雄古邦:古南夷道上的磅礴之地
  大雄古邦的风雨沧桑
  云端镇雄风生天际
  史上镇雄的璀璨绝笔
  极地边陲的古迹芳华
  近代镇雄的红色域名
第二章  赤水源头:乌蒙腹地的璀璨镜像
  赤水源头
  白水江畔
  温水记忆,乡绅的背影
  鸡鸣三省
  喀斯特地貌下的旷世奇观
  流韵小山峡
  烟雨洛甸春色田园
第三章  瑰丽民间:地域色彩中的民俗文化
  边地节日
  彝家嫁女图
  镇雄地方戏
  走笔民俗礼节
  民间的声响
第四章  品鉴大雄:生活在别处的诗意流淌
  镇雄八景诗
  文学艺术的镇雄方阵
  镇雄武林人
  酒香氤氲赤水魂
  味蕾镇雄的四面八方
  石头身形与灵魂蜕变
  指尖生花的尖山绣娘
后记

前言

  

    赤水之源大雄古邦
    云贵高原无限延展的身形到了乌蒙山地区,不再大快朵颐地释放一望无际的群山之脊与橙色的土地,而是另辟蹊径,有一处无一处地写意海拔差异上的犀利,变得更加坦白、招摇和放肆。作为乌蒙腹地的镇雄,在表达喀斯特地貌四季物候特点的同时,仍然在肉眼所及的段落上勾勒出与众不同的陡峭与雄壮。伟人长征至这一处,写下了“乌蒙磅礴走泥丸”的不朽诗句,大多数人都看得出来,镇雄应该是“磅礴”的诗眼,也是“泥丸”的核心。除此之外,要读懂镇雄,还得从地理表述上诸如“境内多雄关要塞”等语句中去体味和揣摩。
    历史沿革上,从周代“屈流大雄甸”起,到战国隶属夜郎,西汉置南广,迄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无论是作为郡,还是州、部、府、县,镇雄始终是一个在地域符号上有着明显标志的地方——乌峰山直插云端,赤水河恣肆流淌,白水江浅唱低吟,每一种华丽都代表了一种高度,且无可替代。
    在“一带一路”构想全面拓展的今天,我们亦能在山河体系中阅读到镇雄远古时期的辉煌。南丝绸之路或许只是一个线索,现在还能在镇雄境内找到的,也就只有汉代南夷道的遗迹了。不过,“金腾越,银镇雄”的美誉绝对是事实上的绝唱,被一条金线串起来的镇雄、宣威、腾冲,今天同样享有省财政直管的殊益,在地域上巧妙地印证了国家经济发展思路的现实梦想。
    在乌蒙山区的群山之巅,镇雄属遥边之地。雄州巨构,立面突围,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批注,地域文化的繁荣发展必少不了。由此,我们在认真梳理本土文化脉络、用文学手法记录大镇雄底蕴的同时,需要高山远望、踮足凝神,切不能低眉玩墨、掩卷沉吟。基于此,“赤水之源,大雄古邦”也就成为一个确切的定位,意在指点古蕴、挈领未来,给镇雄披上一种独特的色彩。
    发源于镇雄境内的赤水河,目前是全国范围内保护得最好的一条河流。数百里的流域内,乔木葱茏,百鸟吟唱,加之河流两岸千百年来滋长了无数美丽的传说,让人心驰神往。然而,给赤水河戴上华丽锦缎的,除了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奇兵战略,便是“不出百里必有好酒”的生态神话,以国酒茅台、习酒、郎酒为代表的美酒典范,让赤水河享有“美酒河”的美誉。赤水河从镇雄县赤水源镇罗汉林山箐出发,在镇雄境内迂回曲折,经过十几个乡镇和无数美丽的村落,最后到达坡头镇德隆村,与贵州的渭河融为一体,直奔贵州茅台镇去了--o在大交通网络还未彻底形成的今天,世人只注意到赤水河下游的名酒,很少有人把目光投向赤水河的上游。实际上,很多年来,那些遍布在赤水河上游两岸的小酒坊,一直都坚持着古法酿制,每一个临水而栖的村落,都飘散着浓烈的酒香。
    很多人只知道“镇雄”一词为“镇守雄关”之意,却不晓“雄关”何在、“镇守”何为。在边远得毫无遐想的乌蒙腹地,石头断不会发动兵变,流水也绝不能一翅冲天,古人以顽石喻草莽,以宝剑誉英雄,其实也是恣意之举。遥远的镇雄,是西南地区彝族文化的发祥地,古芒部的绵绵细雨孕育了土司文化的雏形。但是,多年来由土官统治的镇雄,在时间的刻度上,难免生出多于安定因素的各种事端。“改土归流”需要大手笔、大气魄的政治手段,历史风云点染到这一段,当然会有较之于其他地方更为精彩的篇章。于是,各路“英雄”纷纷倒在马踏残阳的余韵里,“镇雄”一词横空出世,“大雄古邦”便成为一个美丽的注脚。
    今天的大多数镇雄人,内心都熟稔一段谣曲:“麻城县,孝感乡;王家园,李家庄。大石板为记。”初识此言,真同谣曲,实际上,它是大多数镇雄人的祖籍地密码,就像流浪者身上的胎记。镇雄原为彝芒之邦,明末清初之前的镇雄境内,居住的大多是彝族子民,小部分为苗族同胞。“改土归流”之后,流官制度给这片神奇的土地带来全新的政治风气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部分外来人口。中原地带的汉族人民在短短几十年间深入到镇雄的每一个角落,乌蒙地区的大部分地方成为祖先们的“飞地”。与此同时,商贾迁徙的力量给镇雄注入了新的活力,古南夷道重新焕发了光芒。在外来人口中,从江西(今有一部分地方属于湖北)过来的不在少数,当然,这拨人到来的时间相对晚一点,与其他迁徙者相比,更是充满戏剧色彩,我们更愿意把他们视为一个个天涯寻梦的流浪者。
    “雄关”缴械之后,镇雄迎来了数百年来的世事变迁,到今天,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却是另一番景象:高楼鳞次栉比,四围大道通衢,美丽乡村次第怒放,生态样板上的各项指数得到了幸福和尊严的见证。
    在镇雄,最不缺乏的,就是丰饶的自然景观。旅游事业发展到今天,其实已经有不少人在迷途知返,懂得真正的旅游元素其实是在“遥远的地方”。我们平常最熟悉的那么多词,比如家乡、家园、桑梓……它们都指向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词语——故乡。然而,在每一个旅行者的心中,“故乡”已不再是字面意义上的“出生地”,而是世界的原先,旧时的月色,过去的时光。滇之镇雄,在大地的高处,彩云南翔之始,物华人稀,岁月驶离天造地设的襁褓,造就山中四季、墨色天下。36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是沟壑纵横、雄关漫道,每一个旅行者要找的地方,应该是这样的故乡。乌蒙山在地势上的完美错身,留下旧时文人墨客用诗词命名的“内外八景”,清代文人吕崇姬对“八景”题有七言,首首叫绝。从“乌峰耸翠”开始,一山苍翠掩映雄州半壁天光,风撑云际,梧桐古韵,杨柳荫浓佛寺高悬;东望龙头,有凤翅斜卧,人文毓秀尽收眼底;白人仙影不染一丝风尘,气出金银;平坝远眺,纵横阡陌之间,事农桑者解读春耕快意,风来笠散,杏花春雨,两岸渔樵,喜得满眼生机,众话丰盈;桂矶秋钓者,矶畔桂树丛生,晓日蓑披,晚风竿斜,悠扬笛韵唤你归来;梅坳流云处,雾结烟霏,山环水绕,坐看不随闲客;月窟禅光层岩烟霞,皎皎夜色留人小住;一星拱斗外,人间七石,天上三阶,听珠玑灿烂,看妙手文章;二水怀珠披一身光阴,行人竟不知年岁,不问江湖……八景至今犹在,只是换了几个地方,或将之前内外八景整合呈现——当然这是摄影家和诗人们的事。只要足够漂亮,就会有人惦记。
    底蕴深厚的古邦文化有着历史沿袭的传承,远的自不必说,从清末宫廷画师曾兰芳到近代民间很多说不出名号的“高手”,就可窥见一斑。镇雄民族民间文化的精髓实际上应该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淀下来的东西,如彝族祭祀舞蹈《喀红呗》,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酒礼歌》等人情风俗中的艺术成果,都是比较高级的东西。当然,当代镇雄的文学艺术成就也是非常高的,“镇雄诗人群”已成型,众多诗歌写作者在国内大型文学杂志上亮相,并频频获奖,成为“昭通作家群”的中坚力量,有力地从精神上诠释了“昭通文学现象”。镇雄民间的歌谣有着泥土的颜色,朴实到一开口发音就让人流泪,是真正的“乡音”和“乡愁”,从骨髓里牵着几十万在外务工创业的游子,告诉他们,家就在抬眼处的云端。文以载道,武以立志。在镇雄,可谓文武双重、气韵相衬。镇雄的武术以全国著名武术家陈庭华先生为代表,其带领众多弟子在全国各类大赛中获得殊荣无数,从传统意义上绘制了镇雄精神的硬度。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各种地方艺术产品也不甘寂寞,一纷纷走进全国市场,最有特色的,当数紫砂石壶和尖山刺绣,深受全国各地客户好评。来过镇雄的人,自然对镇雄美食念念不忘。镇雄小屹有乌蒙腹地阴雨弥漫中小小的深闰韵味,是时光发酵之后在大街小巷的美丽邂逅。美食之美,其实不在于形体的妖娆,从这一点来说,镇雄美食凝聚了高山峡谷的野性,在镇雄人的心中,没有哪一个地方的人怀念家乡美味会像我们一样执着和伤感。在昆明、广州或北京,只要有镇雄人的地方,就有镇雄美食。
    镇雄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当然,镇雄之前的“故事”,是不能用一本书就可以写完的。我们今天姑且以文化来命名,把最能表达镇雄本身的记忆或现实呈现在世人面前。一个苍茫遥远的边陲一隅,一个承载着近170万人民生息的高原极地,一个曾经备受争议的穷乡僻壤,她本身应该携万千群山与河流,站在历史与现实的接合部,命令我们交出骨头里的所有真诚,去热爱她的每一寸肌肤,去开垦她美好的未来。

后记

  

    镇雄是云南第一人口大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由于历史原因,自西汉以来,史官之笔几度停顿,镇雄这个域名在朝代更迭之中被悄然隐去,留下过多的空白。古“芒部”自然是显赫的,彝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印证了一切。然而,遍览所有史料,竟也是碎碎之志,难成体系,有待后校。
    作为“大雄古邦”,镇雄留给世人的,更多的是雄关漫道之间的苍劲和隐忍,是36%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每一颗滚烫的心灵突围艰险的刚强意志,是无数镇雄人在平凡生活命题中铸就的“镇雄印象”。无论过去有多具体,我们始终看不到一个遥边之地的完美前世,因地势险要、交通闭塞,几千年亦步亦趋地伸展,竟然到了今天才得以完美提速,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昭通·镇雄》的出版,及时成立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相关事宜,并成立了创作团队,在经费、人员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写作人员认真思考了镇雄文化方方面面的元素,制定了写作思路,报请领导小组批准后,全身心投入创作。历时一年,撰写文稿近二十万字,搜集、拍摄图片五百余幅,经过反复删减和筛除,完成了本卷的编撰工作。
    可以这样说,《文化昭通·镇雄》这本书与其他县区的写作有所不同,一是基于历史成因,我们不追求地方过去的可塑性创造,没有在地方史志浩如烟海的事实上拿捏和扩充,而是采取了脉络上的“过度”;二是考虑到文化遗产的琐碎性和片段性,我们没有将所掌握的事件进行强拆和重组,而是保留了它的原生味道,最大限度释放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三是着眼于“小”,把笔触伸向那些行将消失的有镇雄特色的文化遗留,尽可能呈现它的张力和可创造性,在“故乡”原色上留下思考的空间;四是行文风格上趋向自由,不局限于某种固定的表达,侧重于让“文化散文”回归到散文;五是着力于地域标志上的生态表述,把自然元素的人文构造融入“文化”视野,体现更多的“未来性”;六是文字和图片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以文字的力量弥补图片缺失的不足。
    《文化昭通·镇雄》的编撰,得到县内广大写作者和摄影艺术工作者的大力支持,他们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尽管本书还存在很多在现实层面上无法弥补的欠缺,我们仍然要发自内心地感谢社会各界的大力关心和帮助。正因为我们每一个镇雄人都用心地爱镇雄、歌唱镇雄、呵护镇雄,镇雄才有今天的繁荣景象,才有一个我们都看得见的未来!
    《文化昭通·镇雄》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