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文学理论 > 中国文学研究

生命的深度(三体的哲学解读)(精)

  • 定价: ¥40
  • ISBN:9787108066268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三联书店
  • 页数:170页
  • 作者:吴飞
  • 立即节省:
  • 2019-08-01 第1版
  • 2019-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三体》是一部现象级的科幻巨著,问世以来,从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科幻文学等多个角度的解读和阐释不绝如缕,王德威甚至把刘慈欣与鲁迅比肩。吴飞这本书是从哲学角度切入和解读的,围绕《三体》三部曲层层推进的情节设计,分别从黑暗哲学、人性之恶与生命尊严三个维度解析这部被命名为科幻小说的宏大史诗,应该是迄今对《三体》最有人文深度的理解与分析。

内容提要

  

    北大哲学系教授吴飞新作,从哲学角度解读刘慈欣的《三体》。全书围绕《三体》三部曲层层推进的情节设计,分别从生命与人性、死亡与不朽、社会契约与差序格局三个维度解析这部宏大史诗,认为《三体》诉诸的最终问题是“生命”,全书的关键词是“宇宙很大,生命更大”。因此尽管小说贯穿了“黑暗森林”理论和“既没有物理学也没有神学、自然与道德彻底虚无”的“宇宙社会学”,但《三体》的全部指向则是在这暗无天日的宇宙中找到意义。因此,小说虽然始终围绕着黑暗森林中的生存问题展开,却始终没有脱离美好生活的主题;三体危机的实质,即是在黑暗森林中无处不在的死神面前,思考生命的意义。
    作者认为,《三体》以天才的想象力,构建了一部恢宏壮阔的宇宙史诗,其中有着人性的真实、文学的真实和哲学的真实。“刘慈欣在生活经验和文学写作中对这些重大哲学命题的探讨,远远超过学院中的许多哲学工作者。这部史诗使以前停留在哲学层面上的东西突然变得很现实很具体了。”

作者简介

    吴飞,1973年生于河北肃宁,2005年获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基督教哲学、人类学、中西文化比较、礼学等,著有《浮生取义》(2009)、《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2013)等。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宇宙很大  生命更大
  一  从自然状态到黑暗森林
  二  黑暗森林的层次
  三、宇宙层面的黑暗森林
  四  宇宙的真相
  五  冷酷的神学
  六  生命的维度
第二章  生之谓性
  一  叶文洁的心路历程
  二  地球三体运动的两条思路
  三  面对人性之恶
第三章  心在生命深处
  一  映射宇宙  隐藏自我
  二  面壁计划
  三  三个面壁者
  四  编外面壁者章北海
  五  活着本身就很妙
  六  面壁者罗辑
  七  留白与破壁
第四章  死亡与不朽
  一  生命的爱与力
  二  生命及其尊严
  三  面对生命的毁灭
  四  人性与兽性
  五  生生不息

前言

  

    对科幻小说,我本来没有特别的兴趣。刘慈欣和《三体》的名字在我耳边响过很多年,我既提不起兴趣,更找不到时间来读。直到2017年秋季,我写完了与丁耘兄讨论“生生”的文章,稍微轻松一点,才第一次翻开了《三体》的电子版,出乎意外地被它征服了。小说的文字虽然不算很精致,人物塑造也并非完美,情节设计也不无瑕疵,但史诗般的故事和深刻宏大的思考,却远非我听到的各种评价所能穷尽。读完《三体》之后,我也读了刘慈欣的几本小说集,其宏大虽未必比得上《三体》,但对许多根本问题的思考也相当惊人。《乡村教师》中的乡村师生、《中国太阳》中的打工生活、《地火》中的山西煤矿、《镜子》中的官场百态、《全频干扰》中的战争场面,好像不是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的人物与场景,甚至比起许多现实主义作品都更加真实,散发出浓重的泥土气息。然而,这些活生生的中国人,却呈现在对茫茫太空的想象之中,与整个宇宙的命运息息相关,从各个角度追问着人类的未来、地球的毁灭、时空的本质、宇宙的意义和目的等终极问题。他的宇宙想象,又被称为“硬科幻”,即不是凭空想象的未来世界,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物理学理论之上,这就更加难能可贵。以真正的生活经验面对真实的人类问题,这便是刘慈欣最吸引我的地方。
    但在读了这些小说之后,我也还没有想到《三体》与“生生”有什么关系,更没有定意为它写一本书。一年之后,我又被一大堆文债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赵汀阳老师约我和立华兄写文章讨论《三体》中的哲学问题,在《哲学动态》上组一个专题。这时距离我被刘慈欣的小说感动已经很久了,兴趣早就慢慢淡了下去。直到寒假,我到香港道风山基督教丛林访问,山上静悄悄的,几乎没有什么人,十字架前空空荡荡,只有一群猴子跑来跑去,羞涩的野猪偶尔出来觅食。天气虽然不怎么晴朗,却也让我得到了近年来难得的一小段悠闲,就又把《三体》重读了一遍,这一遍比第一遍感触多了很多,于是开始动笔写《哲学动态》约稿的文章,就是本书第一部分。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人们都说《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是对霍布斯自然状态的重写,但其中也有和霍布斯不一样的地方,这些差别到底意味着什么?反复参详,我越来越觉得,刘慈欣和霍布斯之间的差别很可能意味着相当重大的不同,指向的是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向。我很怀疑刘慈欣在写小说的时候,真的想到了霍布斯。书中不断提到的是达尔文,也谈到了不少其他的启蒙思想家,却唯独没有谈霍布斯。与霍布斯的这种异同,很可能都不是自觉的,而是沿着故事的脉络自然发展出来的。真实的生活经验面对真实的问题,就会产生真实的哲学思考。《黑暗森林》中白蓉讲的小说理论,应该是每个有过写作经验的人都心有戚戚的,更应该是刘慈欣的真实经验。一部伟大的小说,其中的问题当然是有哲学深度的问题,更何况,刘慈欣自己也多次有意识地提到终极问题。
    在道风山的那几天,我自己似乎也进入了这种写作状态。每天早晨锻炼两个小时之后就开始写作,写到下午三四点钟,然后下山上山走一趟,回来再写,有几天每天都能写一万多字,已经远远超出一般期刊论文的篇幅,而自己想到的问题,也已经早已超出了我的控制,思之所至,欲罢不能。而我也这才意识到,小说的核心问题,正是我这些年最关心的生命问题,“宇宙很大,生命更大”这句话,其味无穷。
    后来又从道风山去台湾,然后回到北京,把《哲学动态》的文章交稿之后,又把《三体》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感觉渐渐清晰起来,越来越觉得,书中所讲关于生命的故事,和我正在思考的性命哲学非常契合,可以帮助我解决不少问题。在年末三联的聚会上,见到了赵汀阳老师,和他以及三联的朋友们谈起读《三体》的感受,就决定暂停其他工作,把这些想法写下来。其后的一个月时间,虽值过年,事务也并不繁冗,便陆陆续续写了九万多字,可以算一本小书了。写完后正好开学,再把《三体》读一遍,然后略作修改,就将这本书稿交给了冯金红。然后,再回到常规的备课和研究当中,虽有些耽误,却也帮我梳理了一些重要问题,增加了许多新的思考角度。
    早在很多年前研究自杀问题的时候,阿甘本的生命理论就成为我思考的出发点。生命与生活究竟有何区别?存在与生命到底有什么关系?哈姆雷特问题到底该怎样翻译和理解?近两年来重新审视生生与性命问题,当年的这些疑问又不断敲击着我的思考。对《三体》的反复研读使我意识到,这正是小说呈现出的思想面向,虽然不一定是刘慈欣自己有意为之的——伟大作品的意义往往会溢出作者的构想,这是司空见惯的事了。霍布斯自然状态中赤裸裸的生命逻辑,在黑暗森林中虽然呈现得更加恐怖,但当这个故事讲圆的时候,却是与霍布斯完全不同的风景。正如光速飞船留下的航迹虽然会暴露地球的位置,很多光速飞船同时起飞就能成为安全声明,当自然状态变成黑暗森林的时候,我们读到的不止是恐怖,却也有生命的节律。同样的物理学理论,同样的宇宙模型,但带着不同的生命体验去理解,就是完全不同的生活世界。虽然物理世界未必就是完全不同的生活世界。虽然物理世界未必就是不自然的,但绝不是只有一种讲述的方式。以我们的方式讲出一个全新的世界历史,这应当是我们和刘慈欣共同的处境和希望。
    在道风山的时候,一边读书,一边写下几句歪诗。不揣浅陋,录在这里,算是对这段思考的一个纪念:
    猿啸高天十字前,奇书展卷丛林边。
    未识昨夜弹星客,谁悟他年破壁禅。
    存亡怅恨千载梦,恩怨迷离一丝烟。
    今古上下何堪寄,大德生生是自然。
    近闻丁耘兄的《道体学引论》即将付梓,这本小书,或亦可看作我的“性命论导引”吧。
    己亥仲春识于仰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