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的40部小说(附长篇小说卷1978-2018共5册)(精)

  • 定价: ¥400
  • ISBN:9787517131199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言实
  • 页数:1532页
  • 作者:编者:王干
  • 立即节省:
  • 2019-06-01 第1版
  • 2019-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套书是想通过对这40年小说的回顾、梳理,同时也是对改革开放的重新理解、重新认识,从而对小说创作所呈现出来的风貌与改革开放的关系进行一个学术性研究和历史性回顾。通过这次40年的回顾,可以看到我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果,同时也能够看到我国社会前进的艰难。用小说来展现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同时也是把小说放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里来考察,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实小说40年的进步与发展。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40年小说论坛暨最有影响力小说评选”由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杂志社、中国小说学会、人民日报海外网主办,共评选出改革开放40年来最有影响力的小说40篇,其中,短篇小说10篇、中篇小说15篇、长篇小说15篇。透过这40部小说,感受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形象地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就,形象地展示了一个不断崛起的中国。在图书出版后不久,受到国内外各出版商青睐,并与一些出版单位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作者简介

    王干,评论家、作家、书法家。1960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师院中文系毕业,文学创作一级。曾任《文艺报》编辑、《钟山》杂志社编辑,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室副主任,《东方文化周刊》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文学选刊》主编、《小说选刊》执行主编。2010年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现任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教授、扬州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名誉院长。已出版《王蒙王干对话录》、《潜京十年手记》、《夜读汪曾祺》、《王干文集》(11卷)等著作。

目录

《短篇小说卷》
  总序
  改革的呼唤  小说的开放——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小说
  为兄弟国瑞善后
  春之声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班主任
  狗日的粮食
  受戒
  爱是不能忘记的
  陈奂生上城
  哦,香雪
  乔厂长上任记
  附录
  改革开放40年小说论坛答记者问
  改革开放40年小说论坛暨最有影响力小说评选
  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小说入选篇目
《论坛论文集》
  总序
  改革的呼唤  小说的开放——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小说
  40年,铸就文学的时代品格——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学发展成就与经验
  文学还能否“高于生活”
  吴义勤谈新时代文学
  我们与当代小说40年来的阅读缘分
  四十年长篇小说素描
  走出泛化,走向深化
  改革开放40年,小说从未缺席
  时间的证明——从长篇小说《白鹿原》说起
  中国小说的现状与走向——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小说论坛暨最有影响力小说评选活动”研讨会上的发言
  以人民为中心与现实主义
  改革开放与小说思潮的演变
  改革开放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一个作家与时代的命题
  文学要正确叙写党的革命和建设史
  寻找下一个十年最有影响力的小说
  改革开放与小说观念变迁
  开放的小说之我见
  在改革开放的大视野中看路遥
  以现实主义度量当代小说40年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学的创新之路
  文学40年:再想象与再结构——一个简要的提纲
  改革开放40年长篇小说文体演变的一种描述
  写作无权蔑视“现在”
  改革开放与小说思潮的演变
  现实主义的永恒魅力是怎样炼成的
  以个体人生质疑历史主义——改革开放40年小说里的历史反思
  改革开放四十年文学:逻辑起点和阶段史建构
  历史转型的书写与回应
  渐成气象的小小说
  革新、拉伸、裂变与重生
  附录
    改革开放40年小说论坛答记者问
    改革开放40年小说论坛暨最有影响力小说评选
    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小说入选篇目
《中篇小说卷1978-2018共3册》
  总序
    改革的呼唤  小说的开放——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小说
  (一)
    绿化树
    黄金时代
    风景
    你别无选择
    玉米
    棋王
  (二)
    今夜有暴风雪
    美食家
    高山下的花环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人到中年
  (三)
    人生
    活着
    红高粱
    妻妾成群
  附录
    改革开放40年小说论坛答记者问
    改革开放40年小说论坛暨最有影响力小说评选
    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小说入选篇目
《长篇小说卷》

前言

  

    改革的呼唤小说的开放
    ——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小说
    王干
    改革开放40年(1978—2018)的小说无疑是当代文学史最浓墨重彩的部分,今天我们来探讨这样一个历史时段的文学,既是近距离,又是远距离。远距离是时间已经过去40年,从1978年开始的新时期文学,已然成为历史。而正在发展变化的文学过程,刚刚过去,又是超近的距离。我在这里重点阐发改革开放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时期对小说的外部和内部产生的巨大影响,它催发出的小说思潮和小说变革成为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的又一个高光时刻。在恰逢改革开放40年之际,本文将40年改革开放与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从社会背景、写作理念、叙事、语言、美学以及阅读主体构成的变化等多方面纳入一个整体中来予以系统考察,多维度地呈现出改革开放后文学创作的生长性面貌和特有的历史节奏感,以推动改革开放文学经典化的研究继续走向深化。
    “兴废”:改革策动与小说回应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的这句话用来描述改革开放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是非常确切的。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历史性的变革、历史性的发展、历史性的成就,文学与改革开放是一起呐喊、一起前进的,成为改革开放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文变染乎世情”。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在1978年被推至一个临界点,这一时期既意味着巨大的机遇,也意味着一个持续的“乍暖还寒”的险境。1977年《班主任》的发表也是呼应了时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从封闭保守、强调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到认同现代化大趋势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大势。
    1978年底,《文艺报》和《文学评论》两家刊物联合在新侨饭店礼堂召开了140余人参加的“作家作品落实政策座谈会”。以这次会议为新起点,文艺界才开始“落实政策”,恢复大批作家的名誉和自由。平反政策的落实让从事文艺创作和评论的工作者在心理上找到了认可和慰藉,逐步获得了相对合法的身份,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为文艺创作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1979年第4期的《上海文学》推出了李子云和周介人的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并提供专栏展开讨论。这是文学对政治过度介入的一次公开的反拨,也是一次对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呼唤。这次“为文艺正名”的讨论具有一种历史性开端的意义。
    现在的文学史把“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作为历时性的三股文学思潮,好像是不断进化的一个文学的过程,而今天我们重新来阅读这些作品,发现这个过程不是直线的进程,三者有时候是相互交叉的,在批判揭露“极左”思潮的错误的同时自然会反思历史伤痕形成的原因,在如何摆脱历史困境寻找未来出路时,当然会发出变革社会的呼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作为短暂的文学潮流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大众对于民族灾难和个体创伤的哀怨,接下来需要重新面对新的生活,因此改革文学代替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主潮也是时代所需,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国的作家先感受到时代春风的来临。同时,文学也反映出人民的心声,能够及时地传达老百姓对社会变革、对社会进步的诉求。作家通过写作品来呼唤时代变革,呼唤社会进步,呼唤我们对旧有的陈规陋习进行变革性的改造,比如王蒙的《说客盈门》、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刘心武的《班主任》、何士光的《乡场上》、张抗抗的《夏》都隐隐地昭示着现实的变通的诉求,《说客盈门》带有“问题小说”的直白和真切,它首先感到现实的困局,期待时代的变革,是改革的潜在的呼唤。
    “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共时发展。改革是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作家自然成了马前卒,文学也吹响号角。改革文学借助于改革之风点燃激情,记录下万物生长的历史瞬间。改革文学是一种对中国当代现实的发展变化做出直接回应的文学,不仅客观记录了改革的进程和艰难,也呈现出现实的种种弊端。可以说,改革文学全景式地展现了转型与改革的社会场景,并深刻地书写出中国人对于现代化的期待与渴望,以及对于纠缠于新旧之间的改革的忧与思。如果说改革是一场大戏,那么改革文学则是这场戏剧的生动的脚本,里面记录了民族心理的脉动。《乔厂长上任记》《三千万》《沉重的翅膀》《鲁班的子孙》《花园街五号》《祸起萧墙》《改革者》《燕赵悲歌》《鸡窝洼的人家》《新星》《开拓者》《彩虹坪》等都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优秀的改革文学作品。
    改革文学带有某种倡导性和探索性,引起强烈反响的同时,也引起了争论。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乔厂长上任记》刚发表的时候,遭到当时的天津市委的批判,是中宣部和中国作协给予了直接的干预,肯定了蒋子龙以及小说的意义。《人民日报》也登载了对《乔厂长上任记》《燕赵悲歌》等作品的肯定性评价,因此,改革文学反过来又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对社会转型起到了很好的建设性作用,也有很强的介入现实生活的功能。而且,这种介入是全方位的,比如《乔厂长上任记》倡导的是工厂人事和技术革新,《沉重的翅膀》是对改革现实的书写,《彩虹坪》呼唤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星》关注的则是基层政治生态的改进。
    改革文学之所以受到欢迎和关注,也是因为这种文学真实地展现了民族变革的热望并承载了大众的梦想,作品中改革者的形象为民族提供了可以参照甚至膜拜的偶像,契合了大众对英雄的期待心理。时代造就了英雄,也呼唤着书写英雄的文学,许多作家被时代改革的氛围所感染,陆文夫在创作《围墙》时就说他的目的就是支持改革者。也就是说改革文学的创作者与时代的步伐是休戚相关的,迎合了时代审美的“胃口”。《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光朴、《新星》中的李向南、《沉重的翅膀》中的郑子云等都是改革文学浪潮中的英雄,作家通过文本建构出一个个有魅力、能产生正向价值影响的改革者形象,这些形象受到了热烈的追捧,反过来也激励着现实改革中的类似形象的现身,因为民族的新生需要偶像的重构。
    ……
    这里不得不说风靡文坛多年的“新写实小说”。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王安忆的《小鲍庄》,李锐的《厚土》,刘恒的《伏羲伏羲》,余华的《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刘震云的《塔铺》,朱苏进的《第三只眼》等小说超越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既有范畴,既体现出了对西方文学流派的借鉴,同时也显现出了对中国小说传统的继承和回归,被命名为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在今天来看,是现实主义在中国踏出的坚实脚印,它为先锋文学的落地和转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1985年前后,先锋文学如火如荼,马原、余华、苏童、叶兆言登上文坛,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毋庸置疑,先锋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从肇始之初的“先锋实验小说”到后来的“返璞归真”,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饶有意味的文学创作之路。《米》《妻妾成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的发表,意味着先锋作家减弱了形式实验和文本游戏,开始关注人物命运,并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对人类的生存和灵魂进行感悟,现实深度和人性关注又重归文本。
    先锋的转型反过来又影响到原先比较写实的作家,像陈忠实、刘恒、刘震云、阎连科等原本是非常写实的叙述,之后融进了一些新的叙述理念,用一种客观的、没有任何主观意向的叙述语调,将生活原生态进行了还原,因而,小说没有价值观的导向,没有爱憎,人物既不崇高,也不卑贱,他们只是本色地活着,存在着。新写实小说不按照某种理想来选取生活现象,也就无须突出什么、回避什么、掩饰什么,正是这种客观还原和零度叙述,使得小说具有了作者和读者“对话”的可能。
    “新写实”之后被放大,被泛化,不论是90年代出现的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刘震云的《一地鸡毛》还是今天马金莲的《长河》、石一枫的《世间已无陈金芳》,无论是90年代的《长恨歌》还是今天的《繁花》,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叙述语调的平和和冷静,可以看出小说叙述者叙述态度的一脉相承。
    或许这正是一种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写作,既不同于福楼拜的自然主义倾向的现实主义,也有别于巴尔扎克的批判现实主义,同时也区别于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更不是法国“新小说派”物化的现实主义,而是融合中国现实精神和传统文化内蕴的新写实精神。同时又是开放的现实主义,对外来的小说精华大胆地拿来。这是开放的小说硕果。
    2018年11月1日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