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艺 术 > 艺 术 > 戏剧艺术

中国剧场史(精)/中国史略丛刊

  • 定价: ¥36
  • ISBN:9787506873451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书籍
  • 页数:145页
  • 作者:周贻白
  • 立即节省:
  • 2019-08-01 第1版
  • 2019-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中国剧场史》一书收录周贻白先生的《中国剧场史》及《中国戏剧小史》。书中对戏曲艺术的发生、发展、演变做了系统的梳理与独到的阐释,对戏曲从业者及爱好者了解戏曲发展历史有帮助。本次出版,由作者儿子,戏曲研究专家周华斌教授重新审定并作序。

内容提要

  

    本书立足于“非奏之场上不为功”的戏剧观,从中国戏剧的上下场切入,力图“以史为证”“以史为论”,深入探索和把握中国戏剧发展的历史规律。

作者简介

    周贻白(1900—1977),湖南长沙人,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自幼家贫辍学,后搭班学艺,1927年参加田汉主持的南国社。曾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复旦大学、中央戏剧学院。曾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演出并出版的话剧作品有《李香君》 《花木兰》《金丝雀》《阳关三叠》《连环计》《天之骄子》等;参与拍摄的电影有《苏武牧羊》《卓文君》《聂隐娘》《红楼梦》《李香君》等;著有《中国戏曲史略》《中国剧场史》《中国戏剧史讲座》《中国戏剧史长编》等。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剧场的形式
  第一节  剧场
  第二节  舞台
  第三节  上下场门
  第四节  后台
第二章  剧团的组织
  第一节  剧团
  第二节  脚色
  第三节  装扮
  第四节  砌末
  第五节  音乐
第三章  戏剧的出演
  第一节  唱词
  第二节  说白
  第三节  表情
  第四节  武技
  第五节  开场与散场
附录  中国戏剧小史
  第一章  中国戏剧的形成
  第二章  唐、宋间的戏剧
  第三章  南戏与北剧
  第四章  明代戏剧概况
  第五章  昆曲与乱弹
  第六章  皮黄剧的勃兴
  第七章  文明戏与话剧
  第八章  中国戏剧前途的展望

前言

  

    周华斌
    先父周贻白(1900—1977),籍贯湖南长沙,是与20世纪同龄的戏剧人。他与田汉、欧阳予倩过从甚密,少年演剧,青年写剧,中年以后论剧。从30年代中叶到60年代中叶,他由简而繁,由繁而简,一共撰写了7种中国戏剧史专著,分别是:
    《中国剧场史》(1936,商务印书馆),
    《中国戏剧史略》(1936,同上),
    《中国戏剧小史》(1945,上海永祥书局)
    《中国戏剧史》(1953,中华书局),
    《中国戏剧史讲座》(1958,中国戏剧出版社),
    《中国戏剧史长编》(1960,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60代中叶“文革”前完成,遗著,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中国剧场史》,是周贻白1936年撰写的《中国剧场史》和1945年撰写的《中国戏剧小史》合集。《中国剧场史》是向培良和徐公美主编的《戏剧小丛书》的约稿。当时,作为“旧剧”的戏曲和作为“新剧”的文明戏、话剧、歌剧等戏剧业已通行于社会(尽管是雏形),丛书的立意是“供给戏剧各部门知识”,“以切合实用为主”。
    作为戏剧人,周贻自从“剧场”人手,从事戏剧的创作与研究。其观念是:
    “剧场,原文为Theatre,其语源出于希腊的动词theasthai,原意为‘看’。沿用至今日,便成为一个含义广泛的名词,所包括者有戏剧、剧团、舞台、客座……,换言之,便是戏剧的全部。”
    因此,《中国剧场史》并不局限于剧场建筑形态,还包括“剧场的形式”、“剧团的组织”、“戏剧的出演”,也就是说包括“戏剧的全部”。除了《中国剧场史》以外,他还同时撰写了另一本小册子——《中国戏剧史略》。
    他认为:“二书虽能并行,然已离案头与场上为二,昧厥初心,不无耿耿”。于是,经“十年斟酌,三易其稿”,又以“综合艺术”的观念于1947年完成了上、中、下三卷本的《中国戏剧史》。当时上海的中国戏剧学者赵景深看到书稿,在《中央日报》撰序称,“到现在为止,我们还不曾有一部比较完备的中国戏剧全史,有之,自周贻白《中国戏剧史》始。”(1947年4月18日《中央日报》“俗文学”副刊)。1953年,三卷本《中国戏剧史》的书稿经田汉推荐,由中华书局出版,成为周贻白的主要代表作。
    周贻白戏剧史观的主要特点是:
    一、“案头与场上”并重,强调戏剧的本质属性——“演员扮演故事”。他认为:“戏剧本为上演而设,非奏之场上不为功”,“不比其他文体,仅供案头欣赏而已足”。尽管“故事”以文学为主要手段,但并不等同于场上表演的戏剧,因此其戏剧史著作区别于戏剧文学史。
    二、作为史著,“不在记述往迹,而在务其流变”,兼及各代戏剧扮演情形”。因此,其戏剧史论著以沿革和发展的眼光来关注历朝历代戏剧的变革。
    三、史料丰富翔实,动态性研究。其专著以史实为依据,往往结合戏曲文物、戏曲唱腔,涉及到戏曲表演的脚色行当和南腔北调的声腔剧种。有新的材料发现后,便加以补充完善和观点修正。
    周贻白的“戏剧”观念原包括20年代始称的“话剧”。他在《中国戏剧史》“凡例”中声明:“话剧为另一系统,近年虽颇呈兴盛,但与中国戏剧无所渊源。本书不以列入,庶免另出线索,自乱体例。”
    他经历过20世纪初的话剧和电影实践,约写了20余部话剧和电影剧本。1945年,上海永祥书局又出版发行了他的《中国戏剧小史》,包括源于日本和西洋、由“文明戏”发展而来的话剧形态。在他的几种戏剧史著作中,唯独这本《中国戏剧小史》,对话剧的诞生源流和艺术特征有翔实明晰的阐论——即他所说的“另据渊源“。虽然依然是小册子,但是在尚无话剧史出版的情况下,可视之为中国话剧的信史。
    20世纪,戏剧与时俱进,呈现为多元态势。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以阐论舞台戏剧和“场上”戏剧为主流,拓展到文学剧本、声腔剧种、脚色行当和表演艺术流派。至于木偶戏、皮影戏,西洋歌剧、芭蕾等戏剧形态,乃至以屏幕为载体的影视剧及蒙太奇视听语言,则当另作别论。
    周贻白的戏剧戏曲论著尚包括《中国戏曲论丛》(1952、中华书局)、《曲海燃藜》(1958,中华书局)、《明人杂剧选》(1958,人民文学出版社)、《周贻白戏曲论集》(1960,中国戏剧出版社)、《戏曲演唱论著辑释》(1962,中国戏剧出版社)、《周贻白戏剧论文选》(遗著,1962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周贻白小说戏曲论集》(遗著,1986年齐鲁书社)等。
    此次中国书籍出版社以《中国剧场史》为名,再版其36岁撰写的《中国剧场史》和《中国戏剧小史》,同时再版其解放后50年代出版的《中国戏剧史讲座》,可见其30年代期起从事中国戏剧研究的学术起步途径及其戏剧观。
    2019.5.6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