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

互动视域下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制度建构研究

  • 定价: ¥59
  • ISBN:9787010210896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人民
  • 页数:226页
  • 作者:肖兰兰
  • 立即节省:
  • 2019-08-01 第1版
  • 2019-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制度建构研究,不仅关涉国际气候制度的治理效力,而且影响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相当程度上还关系到全球公共问题治理的制度化走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总体上把握国际气候制度与中国的互构关系,客观理解国际气候治理的实质意义以及全球性和国家性之间的关系。

内容提要

  

    本书在互动视域下,以“中国参与的历程、态度和原因——中国对国际气候制度建构的作用和影响——国际气候制度在中国的内化——后巴黎时代中国的战略选择和作为”为逻辑主线,梳理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合作的历程,总结中国在国际气候制度建构中的作为和特点,探讨中国与国际气候制度的互构。这一方面有利于中国更好地认识国际气候制度与国家行为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中国的国际气候话语权对中国自身及国际气候制度治理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有利于国际社会构建更加符合现实需求的气候制度,提升国际气候制度治理的效力,从而促进日趋严重的全球气候问题的更好更快解决。

作者简介

    肖兰兰,山东潍坊人,法学博士,青岛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访问学者。兼任山东省高校中国革命史教学研究会理事、青岛市委宣传部讲师团成员、青岛高校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球环境治理、中国外交等。曾在《现代国际关系》《当代亚太》《社会科学》《太平洋学报》《国际展望》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软科学项目1项、地厅级项目多项。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国际气候制度建构的背景与发展历程
  第一节  气候问题的性质界定与国际制度治理
    一、气候问题“人类共同关切事项”的法律定位
    二、气候问题“全球公共物品”的经济学界定
    三、气候问题的国际制度治理
  第二节  国际气候制度的建构历程及发展演进
    一、气候问题的科学主导阶段
    二、《公约》谈判及生效阶段
    三、《京都议定书》的谈判及实施阶段
    四、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阶段
    五、《巴黎协定》谈判及生效阶段
第二章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制度建构的历程、态度和动因
  第一节  气候问题科学主导阶段中国的参与、态度和动因
    一、气候问题科学主导阶段中国的参与
    二、中国参与的态度:懵懂却积极
    三、中国懵懂却积极参与的动因
  第二节  《公约》谈判及生效阶段中国的参与、态度和动因
    一、《公约》谈判及生效阶段中国的参与
    二、中国参与的态度:积极但被动
    三、中国被动却积极的动因
  第三节  《京都议定书》谈判及生效阶段中国的参与、态度和动因
    一、《京都议定书》谈判及生效阶段中国的参与
    二、中国参与的态度:谨慎且保守
    三、中国态度转趋谨慎且保守的动因
  第四节  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阶段中国的参与、态度和动因
    一、后京都气候谈判阶段中国的参与
    二、中国参与的态度:积极而务实
    三、中国态度转趋积极而务实的动因
  第五节  《巴黎协定》谈判及生效阶段中国的参与、态度和动因
    一、《巴黎协定》谈判及生效阶段中国的参与
    二、中国参与的态度:建设性引领
    三、中国态度转向建设陛引领的动因
第三章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制度建构的作用和特点
  第一节  中国与国际气候治理科学话语权
    一、国际气候治理中的IPCC
    二、中国专家参与IPCC评估报告的状况
    三、中国对IPCC报告内容的话语权建构
  第二节  中国与国际气候治理道义话语权
    一、气候治理目标之争——环境优先还是发展优先
    二、碳排放标准之争——单位GDP排放还是人均排放
    三、气候治理原则之争——共同的责任还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第三节  中国与国际气候治理制度话语权
    一、气候治理的谈判载体
    二、气候治理的制度建构形式
    三、气候治理的指导原则及法律地位
    四、气候治理的议题设置
  第四节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制度建构的特点
    一、介入谈判的“先占”性
    二、谈判应对的被动性
    三、自身角色的双重性
    四、与整体外交的相关性
    五、制度建构的公平性
    六、稳中有变的渐进性
第四章  国际气候制度在中国的内化:表现、动力和影响
  第一节  国际气候制度在中国内化的表现
    一、气候管理归口单位的设立和调整
    二、政府气候相关议事日程的调整和变化
    三、具体气候政策与实践应对
  第二节  国际气候制度在中国内化的动力
    一、利益认知
    二、制度压力
    三、生态损益
  第三节  国际气候制度在中国内化的影响
    一、生态理念的变化
    二、环境治理方式的调整
    三、低碳理念的践行
第五章  后巴黎时代国际气候制度的新变化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对国际气候制度治理的影响
    一、美国“去气候化”政策
    二、美国退约对《巴黎协定》履约的影响
    三、美国退约不会逆转国际气候制度进一步建构与完善的趋势
  第二节  后巴黎时代国际气候制度的新变化及特征
    一、《巴黎协定》与国际气候制度的新变化
    二、美国退约与国际气候制度的新变化
    三、后巴黎时代国际气候制度治理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后巴黎时代中国在国际气候制度建构中的身份定位
    一、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三、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引领者
  第四节  后巴黎时代中国的气候战略选择
    一、引领低碳发展潮流,掌握道义话语权方向
    二、推动构建以《公约》框架为主体、多元联动的气候治理复合机制,提升制度话语权
    三、加强气候科学的基础研究,提升专业话语权
    四、通过策略选择,提升气候治理的整体话语权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