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爱情书简(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文集)(精)

  • 定价: ¥30
  • ISBN:9787540786991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漓江
  • 页数:150页
  • 作者:(智)加布列拉·米...
  • 立即节省:
  • 2019-09-01 第1版
  • 2019-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巍峨的群峰造就了她的品格,动听的鸟语陶冶了她的灵性,那“芬芳的土地”培养了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她,就是“抒情女王”——米斯特拉尔,拉丁美洲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热情而真挚地抒写智利的民族精神,寄寓对未来的渴望,是仁慈和母爱的伟大歌者。

内容提要

  

    本书收入米斯特拉尔散文15篇、书信24则。
    第一部分《散文》,主要有《女教师的祈祷》《母亲的诗》《魂影》《如果死神降临》《墨西哥素描》等篇目,语言典雅,结构精巧,充满智慧,饱含着深沉的母爱与浓浓的拉美自然风情;第二部分《爱情书简》里滚烫的字句,毫不掩饰地倾诉着作者对她心目中的情人,一位仪表不俗、风格隽永的诗人——曼努埃尔·麦哲伦·牟雷的敬意和爱慕,纯真而炽烈。
    米斯特拉尔看上去“以为她是大理石,其实却是活生生的肉体”,她热情而真挚地抒写智利的民族精神,寄寓对未来的渴望,是仁慈和母爱的伟大歌者。

媒体推荐

    她那富于强烈感情的抒情诗歌,使她的名字成了整个拉丁美洲理想的象征。
    ——194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这位本来无足轻重的乡村小学教师一步步登上了拉丁美洲精神皇后的宝座。
    ——瑞典科学院院士雅尔玛·古尔伯格
    加布列拉的风景有一种分不出日期的模糊。她的中心标志是岩石,这是冷却了的岩石的太阳,是化作坚硬物质和绿色苔藓的时间,是对复活的承诺。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
    在这位“女神”身上,我十分欣赏她那极富个性化的口语,这绝不是修辞的轻而易举,也不是日益老化墨守陈规的粗俗;这险峻的口语带给我们的是她的智利和她的美洲同胞的口语的魅力。
    ——[智利]贡萨洛·罗哈斯

目录

序言  洒向人间都是爱——加布列拉·米斯特拉尔的生平与创作
散文
  女教师的祈祷
  母亲的诗
  最悲伤的母亲的诗
  忆母亲
  痴情的诗篇
  四瓣花
  魂影
  如果死神降临
  艺术篇
  修女胡安娜·伊内斯·德·拉·克鲁斯
剪影
  少一些神鹰,多一些小鹿
  墨西哥素描
  致墨西哥妇女
  歌声
  墨西哥印第安妇女的身姿
爱情书简
附录
  授奖辞
  获奖演说
  加布列拉·米斯特拉尔生平及创作年表
  主要作品集目录

前言

  

    洒向人间都是爱——加布列拉·米斯特拉尔的生平与创作
    加布列拉·米斯特拉尔(Gabriela Mistral,1889—1957)是拉丁美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迄今为止,获此殊荣的西班牙语作家中唯一的女性。“她那富于强烈感情的抒情诗歌,使她的名字成了整个拉丁美洲理想的象征。”
    值得注意的是,在智利这样一个千万左右人口的国家,却产生了两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加布列拉·米斯特拉尔(1945)和巴勃罗·聂鲁达(1971)。无论是诗品还是人品,两位诗人都恰恰代表了智利的两种相反相成的自然品格:如果说聂鲁达宛似南方波澜壮阔的大海,米斯特拉尔则像北部巍然屹立的高山。然而在这高耸入云的大山下面,却翻腾着炽热的熔岩,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看上去“以为她是大理石,其实却是活生生的肉体”。
    米斯特拉尔生前主要发表了四部诗集:《绝望集》(1922)、《柔情集》(1924)、《塔拉集》(1938)和《葡萄压榨机》(1954)。此外,她还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她死后的第二年,智利圣地亚哥太平洋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部散文集《向智利的诉说》。1967年,在巴塞罗那又出版了她的《智利的诗》。
    翻开米斯特拉尔的诗集,尤其是《绝望集》,我们很快便会发现。它并不是以语言的典雅和形象的优美令人瞩目,更不是以结构的精巧和韵律的新奇使人叫绝,而是以它那火一般的爱的激情感染着读者。这里所说的爱包括炽烈的情爱、深沉的母爱和充满人文情怀的博爱。正是这种奔腾于字里行间的爱的激情,使她的作品在群星灿烂的拉美诗坛上发出了耀眼的光辉。
    米斯特拉尔的青年时代正是拉美现代主义诗歌的晚期,“逃避主义”已为“新世界主义”所取代,但新的诗风尚未形成。米斯特拉尔与现代主义诗人们迥然不同,她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是水乳交融、难分彼此的。因此,要研究她的诗作,首先要了解她的人生。
    加布列拉·米斯特拉尔的原名叫卢西拉·戈多伊·阿尔卡亚加,1889年4月7日(一说为6日)生于智利北部艾尔基山谷的倒数第二个小村上。巍峨的群峰造就了诗人的品格,动听的鸟语陶冶了诗人的灵性,那“芬芳的土地”培养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对于她的血统,有人说她是西班牙巴斯克人的后裔,有人说她是迈斯蒂索人(白人与美洲土著的混血)的后裔,还有人认为她的家族有犹太人的血统。后者仅仅是根据诗人对犹太人的同情和对《圣经》的态度推断出来的,不足为凭。
    米斯特拉尔的父亲名叫赫罗尼莫·戈多伊·维亚努埃瓦,曾是小学教师,但他生性好动,像个“吉卜赛人的国王”,能够弹着吉他像行吟诗人一样即席演唱。在女儿三岁的时候,他离开了家乡。诗人曾回忆说:“由于他总是不在,我对他的记忆可说是痛苦的,但却充满了崇拜和敬意。”女儿从他那里继承了好动而又坚毅的性格、诗人的气质、出色的记忆力和一双绿色的眼睛。诗人的母亲叫佩特罗尼拉·阿尔卡亚加·罗哈斯,这是一位俊秀而又善良的女性,她与诗人的母女之情是感人至深的。在米斯特拉尔的童年,有两个人曾对她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一位是她的祖母,另一位是她同母异父的姐姐艾梅丽娜。每当星期天,母亲就叫她去看望“疯祖母”。祖母是村上唯一有一本《圣经》的人,并且不厌其烦地叫孙女一遍又一遍地朗诵,从而使它成了米斯特拉尔的启蒙课本。使这本“书中之书”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扎下了根,给她的一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实际上,她对《圣经》的记忆比对祖母的记忆要深刻得多。艾梅丽娜也是小学教师,比卢西拉年长十三岁,是她真正的启蒙老师。这是一个十分不幸的女性:母亲的私生女,从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生身父亲,结婚不久丈夫就死了,后来又失去了唯一的儿子。艾梅丽娜给妹妹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评论家们认为,《乡村女教师》就是诗人对她的缅怀和颂扬。向姐姐学习了最初的知识以后,卢西拉曾进过艾尔基山谷的维库尼亚小学。校长阿德莱达是一位盲人,需要有人为她领路。卢西拉不卑不亢地接受了这个工作,就像后来在斯德哥尔摩接受诺贝尔文学奖一样。阿德莱达委托她为女学生们分发教材,但这些姑娘连领带偷。当这位“有眼无珠”的校长发现少了教材时,竟在全校师生面前将她当作小偷来训斥。不擅言辞的卢西拉无法申辩,当场昏了过去。晚上回家时,偷教材的姑娘们早已在街上等着她,沿途用石块对她进行袭击。当她跑回住处时,已是头破血流。多年之后,米斯特拉尔已是著名诗人,有一次又回到维库尼亚,正赶上一个人的葬礼,她就信步跟着人群走到墓地。一位陌生人还送她一束鲜花,叫她放在死者的棺材上。当她询问死者是谁时,人们告诉她:“就是阿德莱达,小学的校长。她是盲人。您不记得了吗?”加布列拉听后立即答道:“我永远也忘不了她!”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在卢西拉坚毅的性格中又添加了孤僻的成分,并在她的心田上播下了神秘主义的种子。
    ……
    《葡萄压榨机》于1954年发表,其中收录的大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作品。战争给诗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她对野蛮的战争充满了仇恨,为了和平事业而大声疾呼。当纳粹集团大规模屠杀犹太人时,她愤怒谴责“希特勒使德国丧失了部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无法用物质来估量的损失”。她从自己隐居的地方对世界各地的被压迫者、对战争中失去双亲的孤儿和集中营里的受难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积极的声援,这使得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大为恼火。二战以后,她积极参加保卫和平运动,为维护妇女和儿童权益而四处奔走,在外交活动中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这一切使她的思想感情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她更加同情广大的劳动人民,因而创作了像《工人的手》和《织布机的主人》这样的作品。
    就在《葡萄压榨机》发表的第二年,米斯特拉尔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到1956年,她几乎已经不能进食。她患有糖尿病和动脉硬化,而最终夺去她生命的是胰腺癌。1957年1月10日凌晨,她在纽约的医院里逝世。联合国当天就召开了特别会议,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她的遗体由智利大使护送回国,当时安葬在圣地亚哥公墓。1960年1月23日按照她生前遗愿,将她重新安葬在故乡蒙特格兰德的山坡上。墓前的石碑上刻着:
    灵魂为躯体之所作
    正是
    艺术家对人民之所为。
    编译者赵振江
    改于20t5岁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