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典著作 > 经典著作 > 学习与研究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Ⅲ马克思和美国)

  • 定价: ¥36
  • ISBN:9787520711050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东方
  • 页数:220页
  • 作者:(日)内田树//石川...
  • 立即节省:
  • 2019-08-01 第1版
  • 2019-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为“青年们,读马克思吧!”系列图书的第三部,作者为日本著名学者内田树、石川康宏。二人以书信往来的形式,从分析马克思与美国的关系入手,以两种独特迥异的解读方式,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对《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曾办过移民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手续、成为美国最大报刊的专栏作家、马克思对美国资本主义的研究和认知、马克思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现在再学习马克思主义有什么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恰如其分地解读。内容行文流畅,通俗易懂;体裁富有创意,别具一格。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全新的马克思,同时也让我们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内容提要

  

    日本著名学者内田树和石川康宏先生以书信往来的形式,对马克思经典著作、马克思和美国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没能在美国扎根、马克思一直以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青年们为什么要读马克思等问题进行了解读。内容行文流畅,通俗易懂;体裁别具一格,富有创意。两位先生文风不同,对同一问题的态度、观点及视角不尽相同,这种形式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可读性,能使读者以轻松愉悦、快乐自由的阅读方式品读马克思、了解马克思。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系列图书在日本出版后,销售达百万册,后被翻译到世界各地,为全球青年所热爱。《青年们,读马克思吧!》中文版自2013年出版后,迅速成为中国通俗理论读物领域的重点畅销书,并被列为中纪委推荐给党员领导干部阅读的56本图书之一。

媒体推荐

    工人阶级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而只是要解放那些由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
    ——马克思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来往书信:《法兰西内战》
第二章  报告与评论马克思和美国
第三章  报告与评论: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第四章 给新华社的回答《青年们,读马克思吧Ⅰ》作者谈200岁的马克思
后记

前言

  

    大家好,我是内田树。
    包括《青年们,读马克思吧》以及其外传《倾听马克思》在内,这已经是《青年们,读马克思吧》系列图书的第四本了,这是我没想到的。在此,我要对广大热心的读者以及松竹伸幸主编表示由衷的感谢。
    的确,我最初是希望写本马克思的入门书,让中学生、高中生也能对包括《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在内的马克思的所有着作有所涉猎。虽然我嘴上说得好听,在和大家讲述我这个“宏大的企划”,但其实,我内心总觉得我这个企划会中途“流产”(一直没和大家说我的真实想法,实在抱歉)。但是,我这样想也是有原因的——毕竟我要写的书是《青年们,读马克思吧》啊!一旦青年们不喜欢这本书,那就没有“后话”了。
    我们之所以想要出版这样一本书是因为我们面临着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即如今的青年们已完全不读马克思了。因为我们的这个企划是以“没有市场需求”为前提的,因此,即使事实证明市场的确没有这种需求,被退回来的书堆积如山,我们也只能认了。
    但事实上,2010年出版的《青年们,读马克思吧Ⅰ》成为了畅销不衰的热门图书,三年后被收录角川Sophia文库,甚至被翻译成韩语、中文,这令我感到非常意外。
    该书被翻译成韩语出版,我还是能理解的。这是因为韩国没有研究马克思的历史。朝鲜王朝灭亡后,朝鲜半岛被日本侵占,沦为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朝鲜半岛摆脱日本,重获独立。但,又爆发了朝鲜战争。韩国视马克思主义为“敌对思想”,到20世纪80年代,还保留着“反共法”,仅是阅读马克思着作就会被判处徒刑。因此,韩国不可能存在研究马克思的历史。由于我们的定位是“细品马克思原文的字里行间、逐条阐明内在含义并纵观其历史意义”,因此,我能理解有不少的韩国读者想要读一读我们这本书的想法。
    但是,《青年们,读马克思吧》系列图书被翻译成中文出版是我所没想到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公认的政治思想。因此,中国理应是研究马克思的“主场”。但是,我们所写的这本“马克思概论”竟在中国成为了畅销书(据说是这样的)。
    这大概是因为中国没有这种类型的书吧!即使是在现在的中国社会,我想还是会有人对着年轻人说:“你起码得先去读马克思!”但是说这样的话的人多为党政机关的公职人员、知识分子、学校老师等“拥有权力的一方”,而年轻人大概会打心底里反感这种“傲慢”、带有说教意味的要求吧(仅是我个人的猜测)。与之相对,我们的书完全不“傲慢”。我们的书不仅不“傲慢”,还在努力“讨好”年轻人。我们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谦卑”,试图赢得年轻人的欢心,让他们乐意阅读我们的书。我们两位作者由衷地尊敬马克思,抱着敬畏之心阅读其智慧之作,并邀请年轻人一起来品味其中的精妙之处。我们这本研究马克思的入门书正是抱着这种纯粹的敬慕之情和教导之意写成的。这样的书即使是在中国或者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很少见吧(或许是这样吧)。
    我没想到我们的这本书会那么受欢迎。因此,《青年们,读马克思吧》系列图书也得以相继出版。在和池田香代子女士一起遍游德国到英国的旅途中(虽然这九日八晚的旅行对我来说宛如噩梦。因为在旅途中,我全程感冒,发着烧四处游览,还不断进行演讲、访谈。),我产生了写本有关“马克思和美国”的书的想法。
    对马克思的着作进行解读的书不尽其数,但是我想应该没有人用日语写过,仅用来研究讨论“马克思和美国”的文章吧。当然,可能会有英语、德语版的相关文献。
    有关从欧洲移民至美国的社会主义者,即所谓的“48年人”(Forty-eighters)的活动,有关马克思和创办《纽约论坛报》的霍勒斯格里利之间的关系,有关总部设于美国时的第一国际的活动……我在研究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发现了更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有关这一点,我在本书中也有所提及。我想,一定有部分美国历史学者写了相关的论文。但是,考虑到我年纪大了,似乎已经没有时间去收集更多的资料并对其进行整合了。所以,我希望之后能出现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继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我还想再补充一点。我听说美国可能会重新对马克思进行评价,这令我很激动。
    我定期订阅着美国的外交杂志——《外交事务》的日语版(由于其内容基本是日本媒体没有报道过的“美国真相”,因此有助于我了解“宗主国”人民真正的想法)。2018年8月,该杂志的卷首语题为《马克思的世界》,卷首语如下写道:“虽然有些采用苏维埃以及其共产主义模式的国家都先后被颠覆了,但是马克思理论依旧是批判资本主义最为尖利的武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正如这40年问我们所经历过的一样,马克思清楚地明白当不进行国家干预时,资本主义的矛盾将被激化。马克思一直深知其缺陷和弊端。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过时,还被视为掌握现状所不可或缺的理论。”(Robin Varghese,《马克思主义者的世界摸索能够抑制资本主义的政治形态》,《外交事务》,No.8,2018,p.7)
    不久后,美国就会因引进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而面临大规模失业。保守估计,大约会有14%的岗位将被自动化取代,在最坏的情况下,该数值可能会达到30%。若对这些失业者不管不顾,如果政府认为“找一个不会因机械化而被取代的工作是每个人自己的责任”,将他们赶到大街上,那将会有数以百万的无业游民在美国的大街上游荡。市场缩小,经济衰退,治安、公共卫生也越来越糟糕,行政服务中断。最后,社会就会沦落到如同《疯狂的麦克斯》末日论中所描述的那般。如果不采取措施,寻求实现充分就业的对策,那我们已经可以预见到这一悲惨的局面。但是,企业经营者为削减人员开支,不会对引进新技术死心的。在此,政治与经济相互矛盾。
    正如《富裕的资本家》和《贫穷的劳动者》这两幅画作中所描绘的那样,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互相对立,不断激化。要想让资本主义能继续发展下去,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市场的支配地位,使社会各阶层都能分配到生产资料,进行政策干预以实现充分就业。我们从学生时代起就不断阅读、书写这些内容,但没想到,如今这些话竟也会从美国的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口中说出来。这令我有些惊讶。
    这次,石川康宏先生对“马克思和美国”这一难题的见解、分析依旧非常精彩。在此,我由衷地向他表达我的佩服之情。
    石川先生从学术的角度对话题进行到位、准确的分析,而我则“稀里糊涂”地与大家分享我的所思所想。我们的这一分工也就这样持续了九年。正因为有了石川先生的协助,我才能够完成我的“突发奇想”。我由衷地感谢石川先生能够包容我的“随性”。(不过,说不定石川先生有时候也会在心里觉得:“这人真麻烦啊!他又在说什么没道理的话啊?”)

后记

  

    《法兰西内战》本定于在巴黎公社的斗争中发布,但是,国际工人协会没拿到本该从当地获得的信息。(马克思也对此感到很焦虑,相关的信件保留至今)于是,国际工人协会在公社因法兰西政府的军事力量而瓦解后的第二日,即5月30日便通过了《法兰西内战》的定稿文本。
    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首个由以工人为主的市民通过选举成立的政府,而法兰西的统治者则蛮不讲理地以暴力将其葬送。《法兰西内战》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巴黎公社的高度赞扬以及对法兰西统治者的猛烈批判。恶劣的政治家对公社实施暴行、各国统治者、媒体不断诽谤公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和国际工人协会发布了这一指明公社大义和真相的重要论战文书。
    我在《青年们,读马克思吧I》的《共产党宣言》这一篇中也有提到,马克思在1848年的德意志革命中曾为争取男女平等的普选权而挺身奋斗过,这之后,他也一直在探索“获得多数人赞同的和平革命的道路”。
    全体人民迫切要求和平与民主。马克思一直在探寻能满足人民这一意愿的革命形式。
    大家觉得这本书怎么样?我是本书的作者之一,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意思。
    我现在在从北海道回关西的飞机上。昨天我在札幌和我高中时的朋友一起愉快地小酌了几杯(我与朋友已43年没见面了,但我们竞一下子便消除了彼此间的隔阂,真是不可思议),前天我有幸受邀参加了在钏路召开的以“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与未来社会”为主题的讲演。
    该讲演的题目是由主办方决定的,我也很少有这样面向市民直接讲述马克思的机会。开始前我担心没人来听我的讲演,结果竞来了140多人。加上提问的时间,此次讲演持续了近3个小时,是一场听众人数众多、持续时间长的活动。
    我心目中的钏路是这样一座城市:机场附近有野生的丹顶鹤(羽毛有些脏兮兮的),叼着猎物的北极狐从开往城区的车前横穿过去。晚上,海鲜和本地酒很美味。晚餐的地点处于湿地地带,因此没能吃上米饭。连续五年人口不断流出。此外,有140多位市民来听有关马克思的讲演。
    实际上,本书除了关于《法兰西内战》的来往书信外,本打算收录有关大家一起去美国四处参观的内容以及在当地的对话的。这对出版社和旅行社来说都是一举两得之事。可以说这对出版社、旅行社甚至我们作者(虽然我不太喜欢去时差大的地方旅行)三方来说都是件好事。之前出版的《倾听马克思》所记录的便是我们对德国和英国马克思有关故地的探访。我们本想把这本书做成《倾听马克思Ⅱ》。
    但是,“福无双至”。由于报名人数没有达到成团的最低人数限制,因此我们的旅行计划就“流产”了。于是我们便在京都妙心寺大心院进行了小规模的讲演。这本书便是在以上的背景之下诞生的。
    大约在25年前,我住在京都的花园一带。那时,妙心寺是我和年幼的孩子们休息日一起散步的路线之一。因此,对我来说,不仅是在妙心寺谈马克思这一设定很不可思议,另外,在妙心寺演讲还让我想起了许多往事,这让我觉得自己稍微年轻了点的同时,也令我切实感受到了时光的流逝,这也是很不可思议的。 我在将自己所说的话文字化时,经常会对其内容进行大幅度修改。内田树先生应该也是这样吧。这是因为过了一段时间后,当将自己所说的话转化为文字时,就能够把本在讲演时就想说的内容或者没来得及说的内容都补充进去。这种时候,我便会按照自己那个时期的兴趣、意愿来写。这已是我的一贯风格了。 京都的讲演是在2018年3月末进行的,而本书的整理、编辑工作则是在7月末到8月间进行的。在这4个月间,我做了些自己的调整、整理。这些都是费劲但又愉悦的工作。 我刚才看了一下,在《青年们,读马克思吧I》中我和内田树先生的第一封书信始于2009年。今年已是我们开始“青年们,读马克思吧”相关工作的第10年了。在我看来,这项工作持续的时间已经很久了。期间我们也想过要出与恩格斯相关的书籍,不过这个提案后来被否决了,因为我们觉得现在这样就蛮好的。经历了种种事情,看样子该系列终于将迎来其“最终篇”——我和内田树先生以书信往来的形式谈论《资本论》。 仅谈论一卷《资本论》就需要写好几封书信吧。当我迷迷糊糊地思考这些问题时,传出了出版社和旅行社又谋划着不久后进行“一举两得之事”的谣言。我想这一定是想让包括作者在内的三方都满意吧。 我们下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