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耕海探洋(精)/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

  • 定价: ¥78
  • ISBN:9787553693767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浙江教育
  • 页数:418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项目为中国科学院、中国作协、中国科协三方资源共享、协同创作、精心打造的原创纪实性报告文学丛书。通过回顾新中国70年科技发展历程,系统梳理中国科学界创新成就。遵循“夹叙兼议,以叙为主;引评适度,简约为要;人事相彰,以事带人;有点有面,点为核心”的创作原则,谱写科技创新领域的“中国故事”。旨在宣传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成就,弘扬科技工作者科技报国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倡导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激励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砥砺奋进逐梦新时代。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作者跟随我国最先进的“科学”号科学考察船,前往西太平洋进行科学考察。以科考过程中写就的远航日记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发展历史为线索,生动地讲述我国的海洋科考历程——从第一艘海洋调查船“金星”号,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科学一号”,再到新世纪的国际一流的“科学”号。随着科考船的更新换代,我国海洋科学事业迅猛发展,终于从“望洋兴叹”到“走向深海大洋”,为国计民生做出了重大贡献。全书以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为主线,展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历程和成就。文笔清新、故事感人,讴歌了一代代海洋科学家呕心沥血、乘风破浪的传奇事迹和奋斗精神。

作者简介

    许晨,男,59岁,山东德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文学》杂志社原社长主编、一级作家职称。青岛市政协委员,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89年7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2003年12月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结业。出版有《居者有其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纪实》、《人生大舞台---样板戏启示录》、《血染的金达莱》、《钢铁铸造的岁月》、《巍巍“泰山”》、《真情大援川》和《再生之门》等十几部长篇报告文学。电视文学剧本《战歌没有消逝》、《鲁氏兄弟》(合作)。作品曾获得《人民日报》文学版一等奖、“冰心散文奖”、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电视剧飞天奖提名等多种奖项,并入选山东新文学大系。2014年6月至8月,许晨受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之邀,随同我国深海潜水器“蛟龙”号前往太平洋科学考察,走进一线,体验生活,经受住了种种考验,积累了丰厚的素材,为写作反映我国载人潜水器研发海试、及其重大意义的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科学”号
  (作家远航日记之一)
第二章  探寻海洋的奥秘
  一、人与海洋
  二、中华“宝船
  三、麦哲伦们的“疯狂
  四、“挑战者”的挑战
  五、新中国海洋科学的“摇篮
第三章  大海给了一个“下马威
  (作家远航日记之二)
第四章  浪花里的科学家
  一、童鱼:克隆先驱
  二、“我是大海的儿子
  三、永恒的“海洋之心
  四、照亮海面的“金星
  五、海洋大普查
第五章  西太平洋的热液
  (作家远航日记之三)
第六章  从春天启航的“科学一号
  一、艰难时世
  二、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三、献身海洋的“科学夫妇
  四、“棉兰老潜流
第七章  大洋上的“世界杯
  (作家远航日记之四)
第八章  “科学”号诞生记
  一、新世纪的邀请
  二、世界一流科考船
  三、首航西太平洋
  四、温馨的母港
第九章  风雨航程
  (作家远航日记之五)
第十章  蓝色的财富
  一、“海洋牧场
  二、守护一片清洁的海洋
  三、折断海浪之牙
第十一章  大洋上的“所庆
  (作家远航日记之六)
第十二章  深海大洋
  一、《开讲啦》来了“海洋人
  二、“海底沙漠的绿洲
  三、惊涛骇浪
  四、神秘的海山
  五、海洋大科学中心
第十三章  碧波上的凯旋
  (作家远航日记之七)
第十四章  站在太平洋西岸上
后记
丛书出版后记

前言

  

    据现今科学研究,生命是从海洋生成并起步上岸的。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地球文化的根本源。可是,因为海洋辽阔,风浪汹涌,环境复杂,一直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研究,即使到了今天这样的阶段,也还似乎是表层和浮浅的。所以,“耕海探洋”,既是一个伟大的目标追求,也会是一个艰难曲折和充满诱惑与欢乐的过程,更是一个展示人们的智慧、毅力、精神、性格和情感的巨大舞台。也正是因为这些,作家走向海洋、文学与人们认识探究海洋的活动紧密联系,就是富有广阔前景和不断展示新景观的有益活动,需要给予赞赏和期待!
    近些年来,当代作家许晨自2014年6月登上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工作母船“向阳红09”船,开始深入采访,创作出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此后又跟踪追访我国不幸失踪的当代单舟单帆航海探险家郭川的生命事业历程,创作出长篇报告文学《郭川的海洋》;到2018年7月登上“科学”号出海,现场观察感受和描绘我国海洋科学调查的情景,创作出这部长篇报告文学《耕海探洋》,许晨已经在这个海洋文学创作的平台上精彩展现多时,并且有很好的收获了。这是他继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之后,又一部成功的海洋纪实文学新作,非常值得祝贺与肯定!
    关于海洋的文学创作,此前国内外都有不少,但多数是源自于想象的神话传说和小说、童话作品。这些作品写到了海洋的神秘奇异、海洋探险、海洋丰富多彩的存在等丰富情形,对于普及传播海洋知识有很大价值。但是,在面对浩瀚神秘和诡异丰富的海洋对象时,这些文学的感受表达,显然因为作家自身的局限和人类对海洋认识了解的肤浅而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也有一些探险家闯荡海洋,探求神秘的行动记录,可是也因为当时各项条件的简陋而过于稀少与零碎简单。因此,伴随着人类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持续走向海洋的脚步加快,认识海洋和主动以文学的方式表现人类的海洋科学考察活动,将是一个非常具有诱惑力和新鲜意义的文学创作领域。许晨在这个领域率先有为,或许会成为一个出征的号角,让更多的人产生方向的意识,对丰富和推动中国的海洋意识,繁荣海洋文学创作发挥积极的作用。
    《耕海探洋》,是作者依据自己的海洋文化研究和科学考察现场见闻感受,真实书写的文学报告。作者巧妙地以“科学”号的一次实际考察过程为经,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发展历史为纬,在经纬两条线的交织互动中,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海洋科学考察情形,做了清晰而又形象生动的梳理描述。这在报告文学文体上也是有所创新的。“科学”号的出现,是我国海洋科学考察研究由近海走向远海大洋,由落后进入先进的一个标志。我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是一个海洋大国。虽然存在着很丰富的有关海洋的神话传说,明初还有过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的辉煌壮举,可是后来在封建王朝的躲避推却中,却自我禁海数百年,造成与海相背、人为封闭的局面,疏远了与大海的联系,对海洋的调查研究更无从谈起。这是民族委顿悲哀的历史,也是导致我们的海洋海权意识淡薄和研究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破除海禁,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们的海疆保卫和海洋研究利用还只能够是“在近海打转转”,时常有着“望洋兴叹”的遗憾。可是,即使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著名胚胎学创始人童第周在“童鱼”培植、海藻学奠基人曾呈奎在海藻植物培育、郑守仪先生在有孔虫研究等领域,都获取了世界性的领先成果。尽管如此,还是应当承认,在对海洋的科学研究等很多方面,我们是落后于世界领先国家的,差距十分明显。……
    许晨是一个有激情和担当的作家,富有社会建设性和人文情怀。这次,他宁愿忍受在大洋上颠簸晕船的痛苦,身临现场观察采访,因此《耕海探洋》中的很多第一手资料的获得和作者的直接感受,就真实地表达出科研现场的浓烈氛围和动人情趣。那些乘风破浪深入远海大洋的艰辛情景,不少很难再经叙述呈现的内容,就得以鲜活地保存,具有了生动感人的力量,不愧人们称他为“海洋作家”。当然,相比于对科学家命运起伏的描写,这种科研历程的描述文字如再多展示些丰富的细节就更好了。
    《耕海探洋》是报告文学伴随我国深入大洋远海,以现代科技手段调查研究海洋情形的开“先河”作品。其中关于人类走向海洋的很多传奇经历,中国由“望洋兴叹”到深海扬帆的现实表现,中国在海洋调查和科研过程中几代科学家的使命担当和智慧追求、坚定意志品格等,都有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文学书写。这种文学对大海行者的观察思考和艺术描绘,很好地丰富了文学的天地内容,使作品具有了大海的气息和波浪翻卷的景象,为发展我国海洋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感谢所有从事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人们,感谢作家许晨1
    2019年春天写于北京
    (本文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专委会副主任、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会长、《中国报告文学》杂志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著有《文学感知集》《小说艺术论》《国学宗师——胡适》《生活·文学与思考》《当代中国报告文学流变论》等著作。)

后记

  

    1978年前后,在方毅同志的支持下,《哥德巴赫猜想》《小木屋》《胡杨泪》等一批反映科学家和科技创新的报告文学作品相继问世,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些被人们认为反映了“科学的春天”到来的激越文字,已经或依然在影响着很多人的人生选择。
    2013年5月,中国科学院启动了新一轮机关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科学传播局。在传播局的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创作一批反映科技创新、歌颂科技工作者的高质量文化产品,争取可以传世。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同志、中国科学院文联主席(现任名誉主席)郭日方同志、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同志的倡议下,这一想法明确为创作出版一套反映新中国科技成就的报告文学作品。由此,中国科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三方达成联合创作一套大型报告文学作品的高度合作共识。2015年1月,中国科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要领导联合会签工作方案,正式将其定名为“‘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
    知易行难。经选题遴选、作家推荐、研究所对接,到2015年11月13日,“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项目举行第一批选题签约仪式,6项选题正式开始创作。其后,项目进入稳步有序的推进阶段,先后组织了4批选题的编创工作。
    这是一个跨部门、大联合、大协作的项目,从工作设想到一字一句落墨定稿,数百人为之操劳奔走,为之辛苦不眠,为之拈断髭须。在选题、作家遴选阶段,中国科学院12个分院近60g院属单位提交了选题方向建议,多家研究所主动联系项目办公室,希望承担选题创作支撑任务;白春礼、侯建国、钱小芊、白庚胜、谭铁牛、王春法、袁亚湘、杨国桢、万立骏、陈润生、周忠和、林惠民、顾逸东、王扬宗、彭学明等20余位院士、专家直接参与统筹指导、选题遴选工作,为从根源上保障丛书水准出谋划策;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给予项目高度支持,细心考虑多方因素,源源不断地推荐最合适的优秀作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调研创作阶段,30余位作家舟车劳顿,不辞辛劳深入科研一线调研采访,深挖一人一事。以“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项目”“东亚飞蝗灾害综合治理”“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灾后心理援助十周年纪实”“从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研究到人工全合成核糖核酸研究”“从‘黄淮海战役’到‘渤海粮仓…“包头、攀枝花、金川综合开发项目…‘中国植物分类学发展与植物志书编纂”“中国科大‘少年班”一‘李佩先生相关事迹”为代表的选题,因涉及年代较为久远,跨越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时光,部分重大工程参与单位遍布全国,部分中国科学院外单位甚至已经取消或重组,探访困难。纪红建、陈应松、薛媛媛、秦岭、铁流、李鸣生、杨献平、彭程、李燕燕、冯秋子等作家,在选题依托单位的支持下,以科研成果为中心,不囿于门户,尽最大可能遍访相关单位和亲历者,尊重历史、尊重科学的初心始终如一。以“从‘望洋兴叹’到‘走向深海大洋”一‘从无缆水下机器人研究到‘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猕猴桃属植物资源保护、种质创新及新品种产业化”“我国两栖动物资源‘国情报告”一‘中国泥石流研究”“文章写在大地上——植物学家蔡希陶”“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冻土与沙漠地区工程建设支持西部发展”“唤醒盐湖‘沉睡’锂资源”“澄江生物群和寒武纪大爆发”为代表的选题,采访、调研的客观条件较为恶劣。许晨、徐剑、李青松、裘山山、葛水平、李朝全、毛眉、李春雷、马步升、董立勃等作家,出远海、访林间、探深山、翻石冈、巡雨林、穿沙漠、过盐湖,亲历一线采风,与科研人员同吃同住同工作,以自己的亲身见闻,撰写出最生动的文章。 “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项目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宣部共同开展统筹协调工作。项目执行单位先后设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前前后后,数十人为之操劳奔忙,他们是中国科学院的杨琳、胡卉、储姗姗、李爽、陈雪、崔珞、王峥、孙凌筱、张颖敏、岳洋,中国作家协会的高伟、范党辉、孟英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孟令耘等。这个团队持续跟踪选题创作和审读进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保障了丛书的顺利出版。 感谢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以及浙江教育出版社的精诚合作,感谢各位专家、作家和工作人员对此项工作的辛勤付出,相信“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的出版能够有力地传承科学文化,推进科技与人文融合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出独特作用。 “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项目组 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