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艺 术 > 艺 术 > 戏剧艺术

天涯歌仔(时光深处的乡音)

  • 定价: ¥48
  • ISBN:9787511379474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华侨
  • 页数:212页
  • 作者:陈子铭
  • 立即节省:
  • 2019-09-01 第1版
  • 2019-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漳州锦歌(歌仔戏)是漳州市民间文化瑰宝,本书详细介绍了歌仔戏的特点和发展变迁,为闽南通俗文化长廊再现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
    作为闽南最古老的传统民间曲艺之一,它生动地描绘了闽南最古老特殊的风物事象和塑造了一批具有闽南性格的人物。

内容提要

  

    歌仔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着广大的受众与爱好者。文艺散文《天涯歌仔——时光深处的乡音》以一个局外人的眼光,谈论歌仔戏的前世今生。歌仔戏是现存剧种中唯一源起于中国台湾的戏曲剧种,它承载家国故事,演绎全球化时代社会变迁,探寻闽南族群的身份认同。情感,作为主线,贯穿一个世纪的时光,把碎片化的故事串成宏大的历史潮流。

作者简介

    陈子铭,漳州市作协主席,著有《一座城市和一个人的联想》《大海商》《历史转折时期的漳州月港》《生活在故乡》《时光之书》等,大型电视人文纪录片《历史漳州》《漳州商人》策划、总撰稿。作品一如既往地关注城市、历史及与之相关的人的生存状态。

目录

前传
  月港的岁月弦歌
时间浸过
  与远行有关的故事
  行歌互答
  宜兰乡野·阿助
  台岛,那些俗世风情
  128,白礁慈济宫的那场戏
  鹭岛,歌仔戏初来乍到时
  漳州,歌仔戏回到原乡
  南洋,歌仔戏的他乡
  战时岁月,夹缝求生
  1948,离歌
  1948,此岸
  惠北,别样“咸水腔”
  重逢的故事
镜像
  歌仔戏的似水年华
  当草根的赢了贵气的
  仿佛时代的某种倒影
  戏仙
  戏台
那些年
  那些年,我们一起听的戏文
  《陈三五娘》:一次爱情冒险
  《加令记》: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只鸟
  《白蛇传》:一桩闽南风情的人蛇之恋
  《山伯与英台》:有一种意境叫化蝶
  《薛平贵与王宝钏》:我身骑白马
  《十五贯》:只是记住了鼠辈
  《三家福》:细民的幸福观
当下
  打磨一部现代经典
  让正能量成为戏魂
  好一个“气”字了得
  月上榕梢头
  口述,那些往事
  嘉礼,那些好听的歌调
  七代人打造一把琴
对望
  同台戏弄
  一只1983年的雪狐
  唐山戏里的时光
且听吟唱
  林廷的故事
  传习
  凤凰花开时
后记
  只是岁月浮光

前言

  

    时光歌仔
    一种古早时流行的歌调,传唱了那么多个世纪,简朴到没有具体的称呼,这就是“歌”。生活在九龙江水滨的人,按照自己的发音习惯,加了个尾缀,这就是“歌仔”。
    石板街、“五骹距”(街廊)、宋城壕,榕荫如盖、凤凰花开,城在水中、歌行水上,这就是歌仔倒映着的历史镜像。
    没有人说得清歌仔具体的源起时间,唐时有俚歌,宋时有弦歌,到了明代,一位龙溪知县索性在自己衙门口树了两根石坊,一根是“一方民社”,一根是“百里弦歌”。那时,歌,想必已经穿透了城市的灵魂。
    歌仔来历有点复杂,有人说它曾是中原军人的纵酒欢歌,有人说它是蛋民的水间吟唱,也有人说它不过是乡野村夫的随意呼喝……渔歌、樵曲、佛音、道乐……闽南土音、中州古韵,不问出处,信手拈来。一群乐天的人,生活在水滨,每曰对着圆山落日、东海云霞,歌之吟之,舞之蹈之,这就是歌仔。
    歌仔,像炊烟,缠绕在田间地头、屋前院后;像远客,浪迹天涯,四海为家。歌仔,是藏匿于岁月的歌之精灵,循着它奔跑跳跃时留下的蛛丝马迹,我们几乎无法理清它的来龙去脉。
    率性自由、了无拘束,开口即唱,倒头则眠,纵马行舟,踏歌而行,一曲歌仔,仿佛可以唱到星垂平野、江入大荒。光阴流转,城市从化外之地,变成海滨邹鲁。歌仔,与它同声同气,古韵风流。
    说到底,歌仔,最初不过是农夫裤脚边的草籽,村妇鬓角的野花,微贱、简单、低颜值、没家世、存天然、去雕琢,但它是榕树下的梦,待人平和,予人温暖。
    它曾经时尚、流行,但从不作为奢侈品。
    它是草根的歌,而且一直如此。
    在岁月之河,有一群迁徙者,从中原到海滨,从海滨到海的对岸,歌与他们同行。他们似乎总在路上,背着行囊,生活简单,精神粗放。他们系舟登岸的地方只是生命旅程中无数个停靠点中的一个,有一天,人们铺盖一卷,松开缆绳,终点便成了另一个起点。
    他们在生命旅途中边走边唱。
    走着唱着,有了词。
    走着唱着,成了调。
    有一天,那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歌调,不能再满足丰满起来的心。毕竟经过最初的筚路蓝缕,人需要精致一些的生活。于是,走着唱着,有了动作,有了故事,有了传说,有了美丽的服饰,有了年轻或不年轻的男男女女。就像那无数的家庭的日常生活,开始有些局促,但细水长流,不知不觉间,熬出了滋味,终于日渐丰富起来。
    那时候,他乡已经成了故乡。
    他们本来就是外乡人,水边的土地敞开胸怀接纳了他们,当他们成为土地主人,也一样敞开胸襟,安放所有能够安放的。他们仿佛时光走廊中的寻味者,面对满满当当的食材,行色匆匆,饥肠辘辘,等不及料理出一桌豪华大餐,就那么将就着扎堆成团,不分来历,搭灶生火,烹出什锦,彼此分享。五味杂陈,成了他们的人生至味;什锦歌仔,成了他们的精神符号。
    有一天,人们跳上大帆船,扬帆出海,汇入一个大时代,这个时代,就是欧洲人说的“大航海时代”。
    当歌仔随着漳州商船飘过海峡、飘过天涯海角,莎士比亚正在不列颠的露天剧场上演一幕幕人间悲喜剧,汤显祖正在为他的杜丽娘忧伤。歌,被远道而来的欧洲人带回自己的图书馆,长眠不醒。直到若干世纪以后,人们才意识到,它的身上记录了晚明社会正在发生的深层次的改变。东西方文化对流中突然丰富起来的物质,让歌在那个海滨社会弥漫。
    在那个时段,在海峡对岸,一个移植型的社会正在高速形成,伴随着原乡的语言、原乡的宗教、原乡的习俗、原乡的地名一丝不漏地出现在新居住地。人们走向台北盆地、台中平原、宜兰平原……人在哪儿,歌在哪儿。
    到了民国初年,在漳州移民聚集的一个叫宜兰的地方,歌仔回眸一笑,开始华丽转身。在那儿,歌成了戏,那些古早时的戏文,讲着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传奇,以及潜伏在他们心中的欲望、他们的是非善恶观。
    再过10年,歌仔戏回到300年前出发的地方,龙溪白礁慈济宫(龙溪县于1960年8月15曰与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成了它最初登陆的地点,随后歌仔戏风靡漳厦。
    再过二十几年,一场家国离乱,歌声不再在海峡上空飘荡。各自弹唱的日子,故事还是那些故事,传说还是那些传说,我们不知道,那歌里戏里,哪些是漂泊,哪些是沧桑,哪些是温暖。
    等风来,歌仔还是歌仔,七字调还是七字调,还有什么,比一种文化基因更能穿透一个群体的灵魂?
    时光流转,我们看到时势是怎样催动一个族群的形成与繁衍,看到物质和精神在海峡两岸的积累与流动,我们还看到了文化与观念的变迁。我们也发现,一个逐渐粗壮的文化脉络正在一路向东、向南伸展扩散。
    歌仔,最初不过是一个村姑,水湄出生,乡下初长,嫁入城市,散枝对岸,欢然归家,不忘初心。

后记

  

    只是岁月浮光
    这本书所记录的,只是一些岁月浮光。
    与其说那是歌仔戏的身世,不如说是一个局外人对歌仔戏和芗剧的远观与随想。那些散落在城市与乡野、隐匿在岁月角落的歌与舞,就好像透过时间光波映射出来的时代镜像,不管是碎如春泥,还是繁如锦梦;不管是真实在握,还是镜花水月。它是数代人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辨识,在已经弥散着疏离感的时候,追着时代的步伐回归。
    歌仔戏(芗剧)是许多人的成长记忆。
    还记得那一夜,跟祖母去府埕听歌仔,在一户人家的三楼砖坪(闽南话铺地砖的露天阳台),汽灯呼呼地响着,有风,一群人在等一个人。那个人来了,坐定,弦声起,那人开始唱,歌声有点沙,一首跟着一首。曲终人散,万籁俱寂,路灯已灭,踩一地月光回家,脚步声响了一条街。
    那一夜唱了什么,不知道;那个人是谁,不甚了了;那个人牛什么模样,不记得!
    只是自此后,逢月夜,那歌声,常思想起。
    埕,在闽南话里,类似于公共空间,如台北的大稻埕。府埕,是知府衙门前边的广场,旧时光的中心,坊间消息的交流所,商肆林立,各种食物在那里发出美好的香,还有让人忘了回家的游艺。
    闽南古街长成现在所能看到的模样,也是歌仔戏开始流行的时间。那些穿着好看的衣衫的艺人,和南洋风的城,像影子和身形一样相随。那是城市的成长记忆。如果歌仔戏不曾流荡在城市的上空和“麦嘉顿”遗风的街廊,这个城市,一定少了许多动人的表情;如果歌仔戏没了,那些闽南风情的城市,无论在海的这边,还是在海的那边,一定少了可以轻轻握住的动人的脚注。
    我们看着芗剧《三家福》开始我们的启蒙,当然我们也看卓别林的默片和黑白电影《七十二家房客》。邓丽君还没来,物质很匮乏,颜色很稀有,那些故事,开了一块块可以看得见美好的天窗。
    到了又有同学跟父母去南洋的时候,生活中色彩慢慢绚丽起来。台上唱戏的也越来越漂亮,城里乡下的戏班把日子,搅得热闹滚滚。
    再往后,海峡两岸可以往来了,我们也知道,歌仔戏和芗剧背后还藏了一段家园故事。
    自此,遥看,对望;回眸,前瞻;就这样,到了21世纪。
    这就是歌仔,这就是芗剧,有身世的歌仔,有身世的芗剧。
    书里,只是岁月浮光。
    故事,在书外。
    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