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水利工程 > 建筑科学

地铁站情景空间塑造

  • 定价: ¥58
  • ISBN:9787112230402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
  • 页数:218页
  • 作者:陈岩//唐建//胡沈...
  • 立即节省:
  • 2019-10-01 第1版
  • 2019-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内容提要

  

    “情景空间”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概念。作为地铁站室内环境设计范畴中的内容,“情景空间”的最终目的是为乘客创造特定的空间环境,将乘坐地铁变成一种舒适的享受。在本书中“情景空间”既涉及心理学和行为学的“人景”维度——“情境”;也包含建筑学和类型学的“物景”维度——“样态”;还包含社会学、文化学和环境美学的“场景”维度——“景域”。对于地铁站而言,“情景空间”既是一种物质空间(指“物景”维度:“样态”);也是一种精神空间(指“人景”维度:“情境”);还是一种空间的“特性”(指“场景”维度:“景域”)。“情景空间”理论因为自身所带有的文化色彩,决定了其关注点既囊括了客观的物质世界和主观的精神世界,又提供了理解民族和地域的方式,它帮助设计师将平淡的地下空间环境转化为具有人文关怀的地铁站室内场所。
    本书主体框架分为“情境一样态一景域”三个部分,分别对应“情景空间”理论中的“人景”、“物景”和“场景”三个维度。全书运用学科交叉的方法,以社会学的视角解读“情景空间”,并尝试着在开放的理论系统下审视和澄清当代地铁站室内环境设计中出现的“去精神化”问题;通过对情景空间理论的全面解析,从观念、认知和技术层面展开对地铁站室内空间环境的案例分析与验证,阐述了表象繁荣背后隐潜的困境与悖论;进而从情境、样态、景域三个层面,对以“情景空间”方法论为主导的多途径探索进行归纳,总结出了地铁站情景空间的构建模式,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地铁站情景空间的建构策略,为当前我国地铁站室内空间环境的设计实践提供一种相对可操控的具有实践意义的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地铁站中的“去精神化”现象
  1.2  地铁建设的高速发展
    1.2.1  国外地铁建设的发展
    1.2.2  国内地铁建设的发展
第2章  情景空间的基础理论
  2.1  地铁站情景空间的相关学科及理论
    2.1.1  现象学(Phenomenology)
    2.1.2  环境行为学(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
    2.1.3  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1.4  文化社会学(Cultural Sociology)
    2.1.5  地下建筑学(Underground Architecture)
    2.1.6  环境美学(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2.2  情景空间的概念
    2.2.1  情景的模糊性与情景空间的复杂性
    2.2.2  情景空间概念的定义
    2.2.3  情景空间概念的辩证观
  2.3  情景空间的理论构架
    2.3.1  情景空间的理论基础
    2.3.2  情景空间的理论核心
    2.3.3  情景空间理论的人景因素——“情境”
    2.3.4  情景空间理论的物景因素——“样态”
    2.3.5  情景空间理论的场景因素——“景域”
  2.4  情景空间理论的整体评价
    2.4.1  情景空间的理论逻辑
    2.4.2  情景空间理论的价值取向
    2.4.3  情景空间与场所精神的联系和区别
    2.4.4  情景空间理论的现实困境
    2.4.5  情景空间理论在当代地铁站设计研究中的定位
  2.5  情景空间理论的方法论意蕴
第3章  情景空间的人景因素
  3.1  人景与“情境”感知
    3.1.1  “情境”的概念
    3.1.2  感知、感觉与知觉
    3.1.3  情境与个体感知
    3.1.4  情境与人景空间
  3.2  “情境”感知的表达机制
    3.2.1  情境感知的过程
    3.2.2  情境感知的途径
    3.2.3  情境感知的艺术维度
    3.2.4  情境感知的叠加效应
  3.3  地铁站人景空间的特性
    3.3.1  地铁站情境感知的相对性
    3.3.2  地铁站情境体验的“定势性”
    3.3.3  地铁站情境体验的“联觉性”
  3.4  “情境”创设——地铁站人景空间的构建模式
    3.4.1  知觉体验模式
    3.4.2  意义解读模式
    3.4.3  情感互动模式
  3.5  地铁站人景空间的建构策略
    3.5.1  “情”-“境”关联策略
    3.5.2  事件参与策略
    3.5.3  多维感知调动策略
第4章  情景空间昀物景因素
  4.1  物景与“样态”
    4.1.1  “样态”的概念
    4.1.2  室内空间样态
    4.1.3  空间样态的“理性”与“感性”
    4.1.4  物景空间的构成元素——形、光、色
  4.2  地铁站的“理性”空间样态特性
    4.2.1  理性空间中的“形”样态
    4.2.2  理性空间中的“光”样态
    4.2.3  理性空间中的“色”样态
  4.3  地铁站的“感性”空间样态特性
    4.3.1  感性空间中的“形”样态
    4.3.2  感性空间中的“光”样态
    4.3.3  感性空间中的“色”样态
  4.4  “样态”创设——地铁站物景空间的构建模式
    4.4.1  空间感知模式
    4.4.2  节奏均衡模式
    4.4.3  主题发掘模式
  4.5  地铁站物景空间的建构策略
    4.5.1  空间引导策略
    4.5.2  艺术转换策略
    4.5.3  主题塑造策略
第5章  情景空间的场景因素
  5.1  场景与“景域”
    5.1.1  “景域”的概念
    5.1.2  群体认同的概念
    5.1.3  景域与场景空间
  5.2  “景域”的认同特征
    5.2.1  时代性与多元化
    5.2.2  地域性与差异化
    5.2.3  文化性与有机化
    5.2.4  文脉性与延续化
  5.3  地铁站场景空间的功能作用
    5.3.1  定位功能
    5.3.2  叙事功能
    5.3.3  识别功能
    5.3.4  演进功能
  5.4  “景域”创设——地铁站场景空间的构建模式
    5.4.1  情感认同模式
    5.4.2  环境认同模式
    5.4.3  文化认同模式
  5.5  地铁站场景空间的建构策略
    5.5.1  精神认知归一策略
    5.5.2  空间印象塑造策略
    5.5.3  多元文化融合策略
  5.6  技术进步的两面性:当代地铁站室内环境面临的新问题
  5.7  面向未来的哲学思考:开放系统的延续
附录A  世界各城市地铁信息汇总表
附录B  人名索引(中外文对照)
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