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心理学

儿童专注力培养方法

  • 定价: ¥45
  • ISBN:9787512511392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国际文化
  • 页数:174页
  • 作者:(日)林成之|译者:...
  • 立即节省:
  • 2019-10-01 第1版
  • 2019-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有没有提高注意力的方法?”
    “提高紧张感与提高注意力是不一样的吗?可以将紧张感转化为注意力吗?”
    “我一进考场就觉得大家都很聪明,一下子就无法集中注意力了。我该怎么做才能集中注意力应对考试呢?”
    “每次妈妈让我学习的时候,我都无法集中精力去学,这是为什么?”
    “虽然知道应该学习,但实在是没有动力,这种情况该如何是好?”
    “为什么越不擅长的科目越无法集中注意力呢?”
    “我一换学习地点,注意力就无法集中,拜托您告诉我该怎么办?”
    ……
    想必作为父母的你也特别想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本书回答了大家的各种疑问,给出了培养孩子注意力的多种方法。
    为了回应大家有关“我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种种困扰,本书从脑科学的角度,深入分析注意力的内涵、大脑的运转机制等注意力的本质,父母想帮孩子打好基础的注意力的内在原理等,给出了培养孩子注意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内容提要

  

    本书是林成之教授关于儿童注意力发展研究的前沿成果,指出影响注意力的关键因素是情绪;并根据儿童大脑发育周期,提出了“0~3岁:本能培养期”“4~7岁:习惯培养期”“7~10岁:自我成长期”的分期的婴儿注意力培养方法,帮助家长科学地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作者简介

    林成之,曾担任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日本大学综合科学研究科教授,长期致力于大脑认知前沿领域的研究。2008年他曾受邀为参加北京奥运会的日本游泳队队员进行了一场名为“胜负脑”的演讲,为提高该队比赛成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目录

前言
序章 孩子的大脑在10岁之前处于成长期
  孩子的大脑发展分三个阶段
  3岁、7岁、10岁为转折点
  “育脑”不存在“晚”的问题
  根据大脑的成长和发展打好注意力的基础
第1章  注意力就是情绪力
  “100分注意力”与“50分注意力”的区别
  首先从了解“大脑结构”开始
  “大脑的本能”产生行为与思想
  产生注意力的“基础四要素”
  献给那些不断提高注意力的孩子们
  练习:注意力资质检测
第2章  10岁前的养育方式影响注意力的发展
  提高注意力有什么好处?
  如何在10岁之前培养孩子注意力的资质
  最重要的是“间拔期”的相处方式
  8岁之后:父母要绕到孩子身后
第3章  造就孩子注意力资质的10个好习惯
  4岁开始就要重视的10个习惯
  姿势影响注意力
  锻炼“空间认知能力”
  重视孩子的节奏,而不是父母的
  练习:“毁掉孩子才能萌芽的禁词”与“激发孩子自主性的会话”
第4章  让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方法
  努力学习,成绩却无法提高的原因
  防止注意力无意识松懈的秘诀
  有成功经历的孩子,注意力更容易提高
  要有想达成的“目标”
  克服注意力不能提高、不能持续的方法
  有“MY ZONE”的孩子注意力更集中
  练习:通过视觉和听觉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第5章  让奥运会冠军都受益的注意力训练技能
  紧张是降低注意力的“坏蛋”?
  怎样才能在决胜时刻不紧张
代后记 我最想告诉爸爸妈妈们的几句话

前言

  

    提高注意力,能使孩子在学习方面表现更加出色,在运动方面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人们都想把孩子培养成为注意力集中的人,这是因为注意力集中,是孩子学习知识和技能,并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孩子具备了这个能力,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发挥潜力,做到最好,长大后亦能大展宏图,亲手描绘自己的幸福人生。
    是的,注意力是卓越才能得以发挥的原动力。
    然而,尽管大多数人都在谈论“注意力”这个词,可是很多人对于其产生机制、内涵却不甚清楚。
    我一直在给日本的奥运参赛选手和奥运候补选手介绍脑科学战术,锻炼他们的胜负思维。最终,这些选手不仅实力得到提升,比赛能力也有所提高,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荣获奖牌。
    由于脑科学战术中包含各种训练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因此我经常被选手们问到有关注意力的各种问题。
    另外,除了运动员,普通学生和备考的考生也会向我提出各种有关注意力的问题。
    “有没有提高注意力的方法?”
    “提高紧张感与提高注意力是不一样的吗?可以将紧张感转化为注意力吗?”
    “我一进考场就觉得大家都很聪明,一下子就无法集中注意力了。我该怎么做才能集中注意力应对考试呢?”
    “每次妈妈让我学习的时候,我都无法集中精力去学,这是为什么?”
    “虽然知道应该学习,但实在是没有动力,这种情况该如何是好?”
    “为什么越不擅长的科目越无法集中注意力呢?”
    “我一换学习地点,注意力就无法集中,拜托您告诉我该怎么办?”
    想必作为父母的你也特别想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在这本书中,我回答了大家的各种疑问,给出了培养孩子注意力的多种方法。
    为了回应大家有关“我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种种困扰,本书从脑科学的角度,深入分析注意力的内涵、大脑的运转机制等注意力的本质,父母想帮孩子打好基础的注意力的内在原理等,给出了培养孩子注意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何发挥注意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如果不理解注意力的本质,就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提高注意力,也就无法在真正需要的时候充分发挥注意力。
    “注意力”与人的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迄今为止,脑科学研究尚未对此有所涉及。
    本书中的这些新尝试,若能在发掘孩子潜能、丰富孩子人生方面起到助力作用,实乃荣幸之至。
    林成之

后记

  

    我最想告诉爸爸、妈妈们的几句话
    在本书中,我以“专注力”为主题,介绍了很多培养孩子“文武双全脑”的才能所必需的方法。读者看到这里,可能还是会怀疑自己“我做得到吗?”“还是觉得很难啊!”。
    的确,如果要实践书里的所有内容,各位妈妈需要相当努力才能做到。
    但是,在你退缩之前,请三思。
    想必手持这本书的读者朋友,一定抱着“希望孩子转变成这样”“希望孩子成长为这样的大人”的愿望。
    只要有这个愿望,你就可以把你的孩子培养成为优秀的孩子。希望读者朋友能牢记这一点。
    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成为德才兼备的“超一流人才”的潜力。
    在培养孩子脑力、拓展孩子能力、促进孩子人格成长方面,父母的力量不可或缺,特别是母亲——妈妈是一个重要的存在。
    孩子的大脑从胎儿时期就已经开始发育。孩子在妈妈的子宫中,一边听妈妈体内的声音,一边发展大脑。降生到这个世界之后,孩子也沐浴在妈妈的爱里,通过跟妈妈不断地互动来了解这个外部的世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母子是“一心同体”的关系。从脑科学的角度而言,培养孩子大脑、培养孩子专注力的任务只有妈妈能够胜任。
    因此,我希望各位爸爸、妈妈一定要有自信。一定要将本书中提到的“大脑的结构”“发挥专注力才能的育脑方法”活用到每天的育儿当中,心里一定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是我的任务、我的使命。”
    育儿不以自己为标准
    我在正文中说了很多遍,如果仅仅依靠单方面的教授式的“教育”,大脑功能就无法发展。
    “作为父母,我这里没做好,那里也有不足。所以,至少我不希望孩子变成这样。”即便父母教育孩子时抱有这样的想法,但如果父母不以身作则,不“与孩子一起做”,那么很遗憾,孩子的能力也不会有所提高。
    妈妈如果只以“教育”思考育儿这件事,就会将自己当作标准,说“那个不行”“这个不行”,训斥孩子的次数就会增加。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却指示孩子“去完成它!”这样的情况就会增加,甚至有时还会压制孩子:“别狡辩,抓紧做!”“按我说的做!”总之,父母给孩子营造了一个大脑无法成长的环境。
    所以,妈妈育儿不可以自己为标准。
    大脑的机制是:有人参与才会发挥功能,“共育”才能成长。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父母也要有“共同成长”的心态。
    尊重孩子,即便有困难,也要抱有如下想法:“与孩子一起思考、一起烦恼,然后共同变优秀。”如果你能认为“有这个孩子,我也能成长”,那么你就可以把孩子当作重要的人来尊重。
    …… 不以teacher为目标,要成为professor 从父母想把孩子的大脑培养成专注力高度集中的“文武双全脑”这个角度来说,我也希望各位能以成为“professor”为目标,而不是以“teacher”为目标。 所谓professor,是一个以动词性的“profess”这一哲学用语为词源的词。“profess”这个词的意思是:不为眼前的条件所迷惑,预测未来并面向未来踏踏实实地完成这些事。 “teacher”是指单纯“教授别人知识的人”,而“professor”则是指兼具预测未来和踏实做事能力的人。 妈妈要成为“professor”,不为孩子的现状所束缚,要从长远来看孩子是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孩子。抱着“放弃哕唆的说教,用心关注孩子”“现在孩子有喜欢做的事情,就先这样吧”的心态去培养孩子将来可能得到拓展的能力。 我希望各位读者妈妈能拥有“我就是育儿专家”的观念。正因为现在整个社会都受到重视眼前的绩效主义的影响,所以我更加希望各位育儿专家能够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不计较眼前得失和胜负的人,让孩子能够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社会,能够抱着一颗奉献之心开辟自己丰富的人生。 我相信:每一位妈妈都有这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