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凡心已炽/走向经典

  • 定价: ¥48
  • ISBN:9787220113840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四川人民
  • 页数:434页
  • 作者:弋舟
  • 立即节省:
  • 2019-09-01 第1版
  • 2019-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更多人经历着内心自我的劝退,当我们年轻的爱情与一座城市遭遇,我们还只是赢弱的孩子,蜷缩在一个角落里,当我们的爱情轰然破裂的时候,在这座城市的怀里只发出一声细碎的叹息……70后作家是过渡的一代,也是坚守理想的一代:他们是独特的,他们完成了自己,正走向经典。

内容提要

  

    《凡心已炽》为著名作家弋舟自选之中短篇小说集,收录弋舟最具代表性的中篇小说八篇。70后作家弋舟在当今文坛中成绩斐然,曾获郁达夫小说奖中篇提名奖、百花文学奖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等。可以说,弋舟获得的这些荣誉是实至名归的。弋舟的小说大多以当代都市生活为主题,描写城市男女在生活和精神上的困境与挣扎。弋舟非常善于细致刻画都市人内心不为人知的深处,并从人物或主动或被动的命运中,折射社会的残酷、人性的贪婪与现实的虚妄啊。他的现实主义的叙述冷静客观,对人物心理描写精准细腻,力求将人物包裹在最接近真实生活的状态中。即便如此,在每个故事中,作者仍会忍不住留下一个机会给人物,让人物在黑暗中探寻内心的光芒。

媒体推荐

    弋舟将探索的笔触指向小人物与边缘人物,在他们的生存与精神困境中,探索着时代与人物的精神边界。
    ——作家、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李云雷

作者简介

    弋舟,1972年出生于西安,本名邹弋舟,祖籍江苏无锡。中国作协青年创作委员会委员。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后客居兰州近二十年,做过老师、平面设计师,年近而立开始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创作。连续四届获得甘肃省最高文学奖“黄河文学奖”一等奖,连续四届获得甘肃省委、省政府最高文艺奖“敦煌文艺奖”,两次入选“甘肃小说八骏”。曾担任甘肃省作协副秘书长、兰州市作协副主席,被兰州市委、市政府授予“金城文化名家”。
    著有长篇小说《跛足之年》《蝌蚪》《巴格达斜阳》《春秋误》《我们的踟蹰》等多部,小说集《刘晓东》《丙申故事集》《丁酉故事集》等十多部,随笔集《从清晨到日暮》《犹在缸中》《无论那是盛宴还是残局》等,长篇非虚构作品《我在这世上太孤独》等。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
    历获第三、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首届中华文学基金会茅盾文学新人奖,第二届鲁彦周文学奖,首届“漓江年选”文学奖,第四届《小说选刊》年度大奖,第十六、十七届《小说月报》百花文学奖,第四届《作家》金短篇小说奖,2015年《当代》长篇小说年度五佳,第十一届《十月》文学奖,以及《青年文学》《西部》《飞天》等刊物奖。
    2018年短篇小说《出警》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同年调至陕西省作家协会,任《延河》杂志副主编。
    2019年,入选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目录

李选的踟蹰
年轻人
金枝夫人
隐疾
凡心已炽
碎瓷
我们的底牌
天上的眼睛
戈舟主要创作年表

前言

  

    70后作家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位置
    ——“走向经典丛书”序
    70后作家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文学界,到现在已经20年了。20年间,他们从当初文学的“新生力量”,到现在已经成长为文坛的“中坚力量”。现在70后作家已经占据了重要文学刊物的半壁江山,也有一些70后作家推出了重要的长篇小说,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与此同时,他们置身其中的中国文学界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为他们的成长与“经典化”带来新的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
    变化之一是网络文学的崛起。20年间网络文学从无到有,到蔚为大观,已经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但70后作家大多没有加入网络文学创作,而仍延续着“新文学”或“纯文学”的传统,坚守着自己的文学理想,他们的创作在网络文学的视野中被称为“传统文学”,这固然有着轻蔑与意图超越的因素,但如果从长时段的历史来看,70后作家可以说是处于“纯文学”与“网络文学”夹缝中的最初一批作家,他们的理想主义让他们的坚守带有悲剧色彩。
    变化之二是市场机制的出现。市场经济在90年代初出现,对于中国是一个新事物,也对文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市场机制不仅影响着文学的生产、流通、接受等外部环境,也影响到文学的内在评价标准。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好的文学?在单纯的市场逻辑中,只有能够畅销的文学才是好的文学,韩寒、郭敬明等80后作家的异军突起便借助了无坚不摧的市场逻辑。但文学作品不是简单的商品,而是一种带有审美意味的精神产品,这样特殊的商品如何进入市场?可以说至今我们仍在探索之中。但70后的创作处于市场机制带来的最初震荡时期,这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变化之三是文学位置的改变。在80年代,中国文学在社会领域中处于先锋位置,那时文学一方面通过率先提出并讨论社会与精神议题,引领社会进步的潮流,另一方面也对文学自身的形式、语言、叙述方式进行探索,拓展了文学的表现力。但进入90年代之后,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文学在整体社会领域中的位置迅速边缘化,在影视、网络等强势媒体的压力之下,文学只能固守一隅,这为70后作家的成长造成了重重阻碍。
    这种种不可预料的重大变化是70后作家的成长背景与环境,如此巨大的变化可以说是“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史上所没有的,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与50后、60后作家相比,70后作家身上延续了他们的文学理想,将文学视为一种精神或美学的事业;另一方面,70后作家普遍接受了高等教育,这让他们的知识更加丰富系统,但在社会阅历与人生经验上他们则不如50后、60后作家更加曲折、复杂与宽广。而与80后、90后作家相比,70后作家则经历过物质匮乏时代,大多是非独生子女,没有受到社会与家庭过多的关注与宠爱;但是他们也不像80后、90后作家普遍受到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影响,并不将文学视为娱乐、消遣之物。在多个层面的意义上,70后作家可以说是“过渡的一代”或者“独特的一代”。“过渡的一代”是指在70后作家身上,既有50后、60后作家的理想气质,也有80后、90后作家的务实品格,在文学的气质与观念上有一种“过渡”性质;“独特的一代”是指70后作家的经历与经验是独特的,无法复制的,他们置身于巨大的文化断裂带之上,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内心世界都经受了巨大的冲击,而他们的作品也正是在这种独特的环境中所绽放的花朵。
    70后作家内部也是丰富复杂的,他们成名有先后,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70后作家的成长与经典化之路并不顺利,他们所处的时代正是文学机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旧有的文学机制已经失效,而新的文学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他们与中国文学一起处于困顿与摸索之中。如果与前后时代的作家比较一下,这一点将会看得更清楚,在60后作家开始写作的时候,一篇小说或一首诗歌就可以全国闻名;在80后作家开始写作的时候,一部作品就可以畅销全国,但是70后作家没有这样的幸运,他们大多在写作之路上摸爬滚打了许久,才以自己的实力获得文学界的认可。
    现在年龄最小的70后作家也已迈入40岁的门槛,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完成”了自己,或者至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阶段,但相对于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他们“经典化”的程度尚嫌不够,尚未得到文学界与社会各界的足够关注。这也是我们编辑这套“走向经典丛书”的主要原因,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丛书向社会展示70后作家所取得的成就,也希望这套丛书能有助于他们“走向经典”。在70后作家中,我们选择了付秀莹、魏微、石一枫、弋舟、李浩、海飞、刘玉栋、吴君八位作家作为第一辑推出,以下我们对这些作家的创作历程与特色简要做一些介绍与分析。
    付秀莹最初以《爱情到处流传》《旧院》等小说为文学界所熟知,其后推出长篇小说《陌上》《他乡》,引起了更多关注。其小说继承了《红楼梦》等中国文学的美学传统,但又融入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质感与内心波动,语言灵动,叙述自然,娴熟地运用白描、留白等古典小说技巧,她的作品表达的是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细节,及其情感与心灵的隐蔽幽深之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生活理想,以及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方式。她对传统中国美学与现代抒情小说传统进行了创造性继承,不断探索着新的中国美学的表现形式。
    魏微是70后作家中较早成名的,她早期的小说《化妆》《大老郑的女人》《乡村、穷亲戚与爱情》等已成为经典。魏微也是70后作家中较早推出长篇小说的作家,她的《流年》《拐弯的夏天》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她的小说注重对人物内心隐秘心理的挖掘,文笔细腻深刻,挖掘人性入木三分,其小说似乎是萧红小说与张爱玲小说的结合,既有张爱玲式的对人性幽微的洞察,又有萧红式的大气与孩子气,魏微将之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属于自己的风格。
    石一枫以《世上已无陈金芳》《地球之眼》等小说引起了文学界的集中关注,他的长篇小说《心灵外史》《借命而生》也受到了广泛欢迎,石一枫早年的小说受到王朔、朱文等作家影响,行文犀利,语言幽默,但近年来的小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色,他善于在时代的变迁中观察与塑造人物,在人物的成长与变形中突显时代的奥秘。石一枫重新回到了老舍和茅盾的传统,老舍对底层小人物命运的关注,茅盾的社会分析与经济学眼光,在他笔下融为一体,不断探索着现实主义新的可能性。
    弋舟的小说具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探索气质,他的《所有路的尽头》《而黑夜已至》等小说深刻细腻,对时代的精神氛围有着出色的把握,在他的笔下,每个人物既是精神性的存在,又是病态性的存在,他们的病态隐喻或突显了时代的精神病症,但在另外的小说如《随园》《出警》《李选的踟蹰》中,弋舟又将探索的笔触指向小人物与边缘人物,在他们的生存与精神困境中,探索着时代与人物的精神边界。弋舟小说的独特气质使其成为当代文学界不可或缺的人物。
    吴君通常也被归于70后作家来讨论,她的小说擅长表现深圳新移民的经验,她对深圳打工者的生活与精神困境有着深刻而细腻的体察,在《深圳西北角》《樟木头》《福尔马林汤》等小说中,她描述了底层生活的艰难与尴尬。而在另外一些小说中,她则对新的都市现象与新的都市人群有着独特的观察。吴君的小说坚持现实主义的笔法与精神,她以自己的小说关切着都市中不同阶层的人群,并在他们生活的对比中发现独特的戏剧性,对都市新经验、新现象、新人物的发掘体现了吴君的敏锐,也显示了她的现实关怀。
    以上只是对这八位作家创作特色极为粗略的描述,我们期待读者通过这套丛书,可以对他们的创作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这八位作家只是70后作家的代表,在他们之外,还有一些70后作家值得关注,比如鲁敏、乔叶、徐则臣、张楚、田耳、李宏伟,等等。如今,70后作家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也是最富创造力的年龄,现在的创作成就可以说完成了他们创作生涯的“第一阶段”,我们也期待他们在今后的创作中不断超越前人,不断超越自我,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完成”自己。
    目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每一卷,都是每位作家自选的最具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为了让读者对他们有更深入地了解,我们在每一卷后都附有作家的创作年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按图索骥,对他们的更多创作广泛涉猎。70后作家在一个大的转型年代,通过自己的创作突显了时代的精神特色,他们的创作既是一个时代的重要表征,也是一个时代的重要收获,他们的创作正方兴未艾,他们的前途不可限量。我们希望能以这样的形式从整体上展示他们目前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以此呈奉于读者朋友,请读者朋友不吝批评教正。
    2019年5月2日
    (李云雷,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作家、评论家,
    现任职于《文艺报》。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