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两地

  • 定价: ¥45
  • ISBN:9787020152131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人民文学
  • 页数:205页
  • 作者:林海音
  • 立即节省:
  • 2019-10-01 第1版
  • 2019-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林海音的作品,显得特别,有其特质和与众不同的风格,是由于她更固执地把题材只限囿于女人身上,以女人的心眼和细致的观察来塑成一个世界;时代的推移,社会的蜕变,世事的沧桑,皆透过女人的心身来寻觅表现。
    《两地》是林海音早期也是重要的作品之一,写她自小成长的心灵故乡北京和实质故乡台湾——这是她一生喜欢的两个地方。

内容提要

  

    《两地》是散文集,是林海音早期也是重要的作品之一,写她自小成长的心灵故乡北京和实质故乡台湾——这是她一生喜欢的两个地方。早年住在北京时,她常常遥想海岛故乡的人和事,后来到台湾,又怀念北京的一切。北京栽培了林海音,台湾则成就了林海音。她以一支充满感情的笔,写下了她生命中的“两地”。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中国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台湾苗栗人,生于日本大阪。早年随父母到北京,曾就读于北平女子师范和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并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到台湾,曾任《国语日报》编辑、《联合报》副刊主编等职。1967年创办《纯文学》月刊,经营纯文学出版社。著有长篇小说《晓云》《孟珠的旅程》《春风》,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城南旧事(精)/经典文学名著》《婚姻的故事》,散文集《窗》《剪影话文坛》等。

目录

第一辑  北平
  北平漫笔
  文华阁剪发记
  天桥上当记
  黄昏对话
  吹箫的人
  虎坊桥
  骑小驴儿上西山
  重读《旧京琐记》
  难忘的姨娘
  思冰令人老
  模特儿“二姑娘”访问记
  英子的乡恋
第二辑  台湾
  新竹白粉
  爱玉冰
  滚水的天然瓦斯
  虱目鱼的成长
  珊瑚
  说猴
  台北温泉漫写
  鲈鳗和流氓
  台湾的香花
  艋舯
  二百年前的北投
  猪哥
  台南“度小月”
  穿山甲
  相思仔
  竹
  刣猪公
  爱与牵手——高山族少女的恋爱生活
  台湾民俗杂辑
  雾社英魂祭——一个不甘压迫的民族血泪故事
  我的美容师
  故乡一日
  我父亲在新埔那段儿

前言

  

    一九二三年,林海音五岁,随父母离开台湾到当时还叫“北京”的北平,在城南定居下来。小时候,他们全家人常常围坐在灯下,摊开地图,看那个小小的岛。母亲告诉她,故乡四周是水,他们是坐大轮船,又坐火车,才到这个北京城来的。
    她在北平一住四分之一个世纪,在那里读书、就业,嫁入像《红楼梦》里般的典型中国书香大家庭。这个来自海岛台湾的小姑娘,完全融入了那个几千年历史的古老北方社会,是真正的“台湾姑娘,北京规矩”。
    一九四八年底,林海音带着母亲、幼妹及三个孩子,仓促中离开北平,回到台湾。她长年幻想的遥远模糊的故乡,如今突然出现在眼前,怎不叫人兴奋呢?
    一上基隆岸,林海音就迫不及待要认识自己的家乡。只要一有空,她就和先生何凡(夏承楹)到处旅行。她天性好学,对生活充满好奇及热诚,她随身带着笔记本,认真看,用心听,随时问,还不忘随手记下来,就像她当年在北平当记者时一样。
    那时她每天不是出去找工作,就是从寄居的东门二妹家,沿着仁爱路,走到新公园的省立博物馆看书、找书。郁永河的《裨海纪游》、黄叔礅的《台海使槎录》、梁启超的《台湾竹枝词》以及日文的《民俗台湾》、棍原通好的《台湾农民生活考》等,都是她的参考书。那时馆里的日文书不能外借,她竟然连细目都一一抄下来。
    她也曾花“高价”八块钱,买了一本二手的日本作家池田敏雄的《台湾家庭生活》,这本书她一直珍藏到老。
    每次从博物馆看完书出来,走在仁爱路的椰林大道上,林海音看着在微风中摇曳的椰子树,想到自己似熟悉又陌生的家乡是如此美丽,心里却很焦急,不断地告诉自己,孩子这么小,要努力啊,得找工作啊!忧愁不禁袭上心头。
    她很快地就重拾写作之笔,到台湾的第一年,她写了近百篇文章,大部分是有关台湾民俗风情的。一九五一年夏天,“台湾青年文化协会”主办了一个“夏季乡土史讲座”,林海音报名参加,是全团唯一的女性,也是最认真学习的学员之一。当时的讲师有杨云萍、黄得时、戴炎辉、卫惠林、方豪等学者。那是个开卷有益的夏天,从这些课程里,她对台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笔也就更勤了。
    从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三年,初抵台湾的四年间,林海音发表了将近三百篇散文和小品文,这一系列介绍台湾民情风土和历史典故的文章,拥有许多读者,尤其受当时从大陆来台的外省读者欢迎。收在本书“第二辑台湾”中的二十多篇文章,就是从中选出来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亲友接风叙旧,对她乡音未改很欣慰。而林海音常常不自觉地拿台湾和她生活了二十五年的北平作比较。台湾四季绿油油,但绿的颜色看多了,她竟觉得很闷慌;她是那么怀念四季分明的北平:冬天的枯枝、白雪,秋天的红叶,还有那胡同的泥泞、尘土,都使她忘不了。
    她不敢想北平,也不敢想在那儿的亲人朋友,她说:“想起北平,就像丢下什么东西没有带来,实在因为住在那个地方太久了,就像树生了根一样。”
    有一天,朋友给她带来一张北平地图,客人走了,夜深人静,她一个人在灯下,细细地看地图上的每条胡同、每条街,牵回自己的童年。
    于是,她把思念转成文字,写了一篇又一篇怀念北平的文章。收入本书“第一辑北平”中的作品,就是那时写成的,写作时间从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四年,就在同时期,她还完成了另一本回忆童年的自传体经典小说《城南旧事》。
    写怀念北平及童年文章时,林海音离开北平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但仍保有许多生动的北京语言,像“老肥老肥…‘车轱辘话”“心气儿这么高”“多咱”“数叨”“磕膝盖”“成年价”等。这些质朴透明的北京话,就像树生了根一样,永植她的心里,下笔时很自然地流泻出来。
    一九九九年春天,我应台北天下远见出版公司之邀,撰写母亲的传记——《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我从定居的澳大利亚飞到北京,追寻母亲在城南二十五年的岁月。著名的京味作家老舍的儿子、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谈到这些年他与母亲接触的感受时说:“林先生的北京话没变,也没少样儿,整个儿一个原汤原汁,和四十多年前的老北京话一模一样,在惊讶中有一种久违的狂喜。她一会儿蹦出个老,感动得老北京们一阵好,把她当成最大的知己。”
    今天北京胡同里学生说的话在变,但林海音的作品却保留了那个时代、那个阶层人的语言,这点是很重要的
    林海音到底是个北平化的台湾作家,还是台湾化的北平作家?这是个颇饶趣味的问题,文学评论家叶石涛说:“事实上,她没有上一代惑或怀疑,她已经没有地域观念,她的身世和遭遇替她解决了大半无谓纷扰,在这一点上而言,她是十分幸运的。”
    《两地》虽不是母亲的第一本书,却是她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因为书中收录了她自一九四八年回到台湾后的最早作品,我们可从中看到她早年的生活和心情。
    《两地》出版于一九六六年,那年母亲四十八岁,正值写作编辑最旺盛的时期。四十年后的现在,三民书局重排这本书,母亲已离开人世整整三年了。四十年前,当时习惯称北京为北平,而母亲在“自序”中说:“总希望有一天喷气机把两个地方连接起来,像台北到台中那样,朝发而午至,可以常常来往,那时就不会有心悬两地的苦恼了。”又说:“台湾和北平是我喜欢的少数中国的一省和一特删市”都是以文学的笔触书写心念两地故乡的心情,四十年后的今天,世变迁,若以政治角度来解读,那就大相径庭了。这点值得好好深思
    三民书局编辑嘱我写篇重排序言,我在南半球的家中校阅本书时,常常会随着母亲的文字,悠悠然回到我们住了二十五年的台北城南日式小屋,仿佛看到母亲正在灯下埋首写作的身影,心中不禁充满对父母亲及那段岁月的怀念和回忆。
    夏祖焯
    二○○五年元旦写于墨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