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归去来兮

  • 定价: ¥70
  • ISBN:9787532170715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上海文艺
  • 页数:568页
  • 作者:唐宁
  • 立即节省:
  • 2019-08-01 第1版
  • 2019-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这部书稿是关于上个世纪60年代,国家决策三线建设,即从沿海发达地区调遣关于国防、民用工业的企业至山高路险、沟壑纵横的大西南,为此,在当时工业最发达的上海,大批工厂的技术人员及家属,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纷纷踊跃报名参加,由此揭开了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建设大幕。书稿以当年建设者的口述实录,生动再现了这一段艰难而光辉的岁月。作者唐宁查阅逾千万字的资料和文献档案,采访上百位亲历者,并实地踏访当年建设现场,讴歌建设者们的奋斗精神。资料翔实,感情真挚,细节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内容提要

  

    上世纪六十年代共和国制定了建设西南大三线的战略决策。一场规模空前、史无前例的工业大迁徙,随即秘密而神速地展开。上千万建设者告别东部城市,举家西行,在偏僻的崇山峻岭中开山平地,安营扎寨,筑起一座座新时代的屯堡。
    斗转星移,岁月更迭。很多人已将此生与子孙献给了国家。这一时期的很多屯堡在20年内皆成了废墟,沉落在历史的洼地里。只有少数仍在呼吸,长成了一个年代的活化石。
    许东蜂、王小帅和吕克勤的父辈们垒砌的屯堡,贵阳新天光学仪器制造厂,便是这样一颗年代的活化石。

作者简介

    唐宁,高级记者,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供职新民晚报38年,获上海市范长江新闻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奖。上海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著有《上海小姐》《喜欢上海的理由》《生逢其时》《谢晋画传》《日出江花》(合著)等。

目录

引子:梦回千打垒
第一章  准备打仗
  新来的书记
  092会议
  第一办公室
  定址贵阳
第二章  先遣队
  风中的芦苇
  紧急出差
  老兵不老
  代号
  老单身
  闯入者
第三章  集结号
  调兵遣将
  血书
  户口
  临危受命
第四章  新的家园
  人在旅途
  一罐黄金
  开学了
  医务室
  城与乡
  部落式族群
  小谷垅农场
  海试
第五章  风云骤起
  两难之间
  南下点火
  贵州小月亮
  混战
  两地书
  罪与罚
  魔怔
第六章  混乱时局
  出气筒
  葛家失联
  逃离新添寨
  误伤
  梅兰山之夜
  大联合
第七章第二次建设高潮
  解放葛民治
  赤光厂
  “外工”的诱惑
  小贵阳
  嫁到新添
  赵氏家族
第八章  象牙塔外
  设备的陪嫁
  分居两地
  隐形的帽子
  蹉跎岁月
  潮起潮落
  车轮滚滚
  花开两枝
第九章  山里春秋
  寸寸山河
  河上礼堂
  职工医院
第十章  成长之路
  阳光灿烂的日子
  家属工
  知青点
  厂办技校
  漫漫求学路
  剑走偏锋
第十一章  薪火相传
  出山探海
  之一、去厦门
  之二、上北京
  之三、回上海
  告别
  茅台乡飞出金
  凤凰
  风从东方来
  阿拉族酋长
  小谷垅的春天
第十二章  谁主沉浮
  孔雀东南飞
  考察杭嘉湖
  党员关系没了
  人才流动
  午夜昙花
  曲折求生
  重返三线
  不曾离去
第十三章  小城故事
  去湖州
  另类球体
  被逼改制
第十四章  山外青山
  高原明珠
  洋顾问
  转型蓝图
  无言的结局
  拓荒牛
  麦克奥迪
第十五章  流浪的工匠
  命运的过山车
  李家儿女
  神手袁杏宝
  天上人间
  黄金海岸
  新空气
  钟表匠
  后来
第十六章  上海屋檐下
  第三专业
  我们离婚吧
  重新开始
  华山路1928号
  西渡人家
第十七章  乡关何处
  飞翔的心
  小船拖大船
  奶奶的宝贝
  驶向波士顿
  企业破产
  减员卸货
第十八章  重振旗鼓
  推行现场管理
  错失良机
  娘家行
  抱团取暖
  改善待遇
  迟到的欢聚
第十九章  乌当的儿女
  守望者
  王家兄妹
  景云山上
  情义无价
  飞翔的第三代
  尾声
后记
人物索引
附录1  上光厂首批支内人员花名册
附录2  采访对象名录

前言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到七十年代末,在国家三线建设战略部署中,数百万东部沿海城市职工携家带口,迁往西部山区和内陆腹地。仅上海一城就有304个项目、411家工厂、9.2万名职工迁往大三线地区,随迂家属难以计数。由上海光学仪器厂拆分援建的贵阳新添光学仪器厂,只是其中一家。
    本书中人物无一虚构。经同意,全部使用真实姓名。故事由当事人向笔者口述,部分引自他们的书信和笔记。
    谨以此书献给为共和国作出巨大奉献的三线建设者们。

后记

  

    我在新民晚报当记者期间,素昧平生的陆际衡老师曾陪同新光子校的老同事,来找我反映户口回迁的遭遇。说到四处奔走求告无果时,退休教师声泪俱下,像一个无辜的孩子。2005年,我第一次接触大三线建设者,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
    第二年春天,我跟随娘家行的老职工来到贵阳新天厂,一处四周见山的地方。很多人携家带口在这里工作几十年,不少人就此扎根。“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新民晚报以连载形式刊出了我的报道。随后,潜望镜总师马燮华的儿子马晓理给我打过电话,另一位本书中出现的张淑珍后来告诉我,她随迁前单位的同事根据报上线索找到了她。十年之后,本书的几位受访者给我看他们精心保存的老报纸,而上面并没有他们名字。熟悉的工友和厂名,与他们血肉相连。
    陆老师后来又找我几次,为一对老同事的户口问题,托我向公安局长转交信件;带我去奉贤西渡走访因病致贫的同事;介绍我认识肉迁去四川锦江、湖南常德等地的三线建设者。我听到不少曲折的故事,渐渐萌生了为他们写一本书的想法。
    2015年我开始专题采访时,很多创造过辉煌的大三线企业已经成了工业遗址。第一代建设者都已退休,他们中有新中国培养的大中专生,有痴迷于科研的技术人员,还有身怀绝技的工匠。大部分人月退休金在2【)00元左右,远低于上海同期水平,当年的时代精英,成了需要帮困救助的弱者。然而在讲述投身大三线建设的热血青春时,他们依然神采飞扬。也有很多人敞开心扉,坦陈自己经历的坎坷、所遭受的不公。从资料准备到整理成稿的三年多,那些人物一直在脑海中盘桓,让我无法放下。
    我无意、也没有能力去书写新光厂的历史,本书只写了上百位新天人的亲身经历。由上海光学仪器厂援建的贵阳新光厂,在大三线建设中是个中等规模的企业,鼎盛时期有过4()00多名职工和上万名家属,我只采访了其中一小部分,书中呈现的也仅为部分受访者的人生片段。生活和历史远比我想到、听到、并能够呈现的更为复杂多样。但我以为,书中人物的经历也会发生在其他新天人乃至所有三线建设者身上,他们都对国家有过无私的奉献,在改革开放转型路上,步履同样的蹒跚与艰难,这也是本书写作的初衷。三线建设在很长时间里都是秘而不宣的历史,我希望更多人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祈望他们得到温良的对待。
    于我个人而言,这是一次极具挑战的写作。受访者从各自的角度讲述了发生在同一时期和地点的经历,有大量真实又丰富的情节,也有不少重叠之处,在筛选与取舍、结构和铺排时,有不少技术难题。尽管很多受访者敞开心扉,毫无顾忌地对我述说,由于涉及个人隐私,在采用真名实姓的非虚构写作时,我必需顾及职业伦理的尺度。
    在采访写作的三年中,我个人也经历了一些艰难时刻。父亲罹患重病,最后三个月我每日去病房照料,他总是催促我回家、回家,他知道我在写这本书。在我唯一陪伴通宵的那个凌晨,他闭上眼睛不再睁开,嘴角浮现一丝笑意,留下深厚的仁慈与护佑。在采写过程中,与我父亲同龄的多位受访者也先后离世,还有人丧失了记忆。随着一代人的年迈体弱和离去,那些故事也将随风而逝。光阴似箭,生命无常,当我也得了一场大病之后,等不及复元,又开始了码字。 本书故事都由采访者讲述,相关章节也经由本人或亲属核对。由于部分受访者年事已高,不排除因个人视角和记忆等原因可能出现的误差。在这里,我要感谢所有接受采访的人,如果没有你们坦诚相告,本书无法完成。由于篇幅所限,部分受访者的讲述未被采用,我将陆老师制作的采访名录表作为本书附录之一,以表歉意和感谢。个别受访者出于个人原因,最终未同意公开发表自己的故事,我理解他们的心情,尊重他们的选择,也表示感谢。葛大庆、王小帅、马晓理、何开钧、虞沁璇、贾春等提供了珍贵资料;已故的李世英先生曾在2006年赠送我一本潜望镜专辑,冥冥之中为十年后的这次写作埋下了伏笔;何兆麟先生转赠两本贵州省政协编辑的大三线建设文史资料,我从中看到了葛民治撰写的回忆录;王杰(海生)为我联系走访贵阳乌当区内其他三线企业;朱建华大姐为我采访贵阳新天人提供了不少帮助;陈海英、陆际衡夫妇帮助我搜集、整理图片资料、制作表格;新天老朋友“会务组”成员为我采集了200多份情况调查表,很多新天人提供了珍贵的老照片资料,原上海光学仪器厂的赖英先生也提供了相关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诚挚谢意。 我还要感谢中共党史专家陈东林先生给予的指导,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主要撰稿者之一;感谢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王春才老先生、上海大学徐有威教授等提供的三线建设史料图书。特别感谢上海文史馆馆员、今年105岁的书法家顾振乐先生欣然题写书名,老人家两个女儿都是新天建设者。最后,感谢吕克勤博士拨冗阅读初稿,以新天二代、经济学者和企业家的多重思考提出了宝贵意见,感谢上海文艺出版社陈征社长,感谢责任编辑郑理先生为此书出版付出的辛劳,还要感谢我家人们给予的后援。 回望来路,我在写作中获得如此丰厚的信任与帮助,心里充满感恩。深深敬谢所有的相遇,再一次谢谢你们。 唐宁 于2019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