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中国史

一眼识大唐

  • 定价: ¥98
  • ISBN:9787513337182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新星
  • 页数:180页
  • 作者:刘传铭
  • 立即节省:
  • 2019-10-01 第1版
  • 2019-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以“又见大唐”文物展的展品为切入点,贯穿千年历史,纵横中西文化,既是对“又见大唐”展的深度解读,也是一本了解大唐历史和文化的绝佳著作。
    策展人刘传铭深入解读了十二幅与唐代有关的中国古代书画,从作品内容到艺术审美,从时代背景到个人性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了解大唐的视角,展现了历史的必然与偶然相关照下,令人怦然的惊喜和令人颔首的遗憾。
    作者提出了许多新鲜有趣又极具价值的观点,其开阔的视野、扎实的史论功底、飘逸灵动的文字,造就了这本个性化评论和优美文体相结合的好读本,为解读历史上强盛的大唐之国,提供了一个生动而直观的认知途径。

内容提要

  

    本书通过阅读欣赏十二幅古代绘画经典,讲述12组中国古代故事。优雅而不失时尚,轻松而兼融哲思,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令读者在审美愉悦和静静阅读中穿越千年,梦回大唐。

目录

第一篇  挽重若轻《步辇图》
第二篇  一幅美人图半部大唐史
第三篇  牛眼里的“开元盛世”
第四篇  神骏超迈国脉所系
第五篇  高逸低处是凄凉
第六篇  茶香浓时琵琶醉
第七篇  道德镜鉴招魂经幡
第八篇  美人如花花如梦
第九篇  兰亭远眺话风流
第十篇  一梦可奠百世基
第十一篇  风雅“中兴颂”徘徊“幸蜀图”
结束语
附:唐朝历史文化大事简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前言

  

    1400年前的大唐王朝(618—907)在后世反复耕耘观照中,一方面花团锦簇、华光照眼,一方面迷雾重重、纷乱如麻。大唐这份遗产实在太丰厚了,并不因反复咀嚼而失去滋味和魅力。风月无边的289年江山像一场太阳和月亮的战争永无休止,又像是一幕流水落花的盛宴看不到尽头,还像一季琵琶起舞、唐诗咏唱的狂欢,让人不忍移开目光……缤纷大唐恰如一枚陈年橄榄,滋味深长。
    说不尽的大唐故事总是从长安开始。
    长安(今之西安)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城市,也是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今天,它和雅典、罗马、开罗比肩,成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都。
    周朝的丰镐(后来的长安)典籍太少,已难寻踪迹。
    秦建都咸阳时,长安其地为秦都的一个乡聚,是秦始皇的兄弟长安君的封地,因此被称为“长安”。长安,长安?并非长居久安。秦时的阿房宫、汉时的未央宫等城市标志性建筑早已在战火中灰飞烟灭。
    直至公元618年唐朝建立,改隋都“大兴”为“长安”后大兴土木,一步步修建和完善。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问先后增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等“以家代城”的宫殿,与最初的太极宫合称“三内”,形成了长安城“非均衡对称性”的格局。长安城的英雄气概、千般风流和帝都轮廓至此才逐渐清晰起来。
    唐长安城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7.27平方公里,是如今西安城墙内面积的9.7倍,西汉长安城的2.4倍,元大都的1.7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5世纪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9世纪所修巴格达的6.2倍以及古代罗马城的7倍。盛唐时的长安无疑为当时规模最大、最繁华的魔都。
    整座城市,宛如棋盘,井井有条。长安城分三部分: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后来因皇城地势低又潮湿,再在龙首原上建了大明宫。宫城在北,皇城在宫城北。纵横交错的大街将城划分为109个区域,东西各有两市,老百姓住在各个坊里。当时的长安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街道名称,是以对着城门的通衢大道为线和坊问格局为点来划分城市的。如白居易所说,“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那时城市正中的朱雀大街,宽约150米,绵延5000多米。遥想当年那些第一次来长安的人,城墙高得让人仰望时抬头掉帽,马路宽阔得让人横穿时迷茫无措。行人如织,欢声笑语,灯火辉煌。盛世,总令人神往。
    唐长安城鼎盛时期常住的200万人口中,除居民、皇族、达官贵人、兵士、奴仆杂役、佛道僧尼、少数民族外,外国的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僧等总数不下3万人。当时来长安与唐通使的国家、地区多达300个。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饮食风尚等从长安传播至世界各地。另外,西方文化通过唐长安城消化再创造后又辗转传至周边的日本、朝鲜、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唐长安成为西方和东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
    对于长安的印象,是由一个人进入这个城市的切口来决定的。或者说,你由哪一级台阶踏人帝京看到的景观便是哪一级风景。
    先说一个出身“世敦儒业”小官僚家庭的书生白居易,他年轻时去长安求学拜见诗人顾况。顾况一听他这名字便不停地摇头:“长安米珠薪桂,居大不易啊”,顾况之一声叹息可谓是看到了帝都万家灯火下的阴影,他不是有意抹黑长安,而是对于当时“长漂”们艰辛的同情。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说得更加清楚明白: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白香山后来考中进士,便在雁塔题名: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其得意无疑是缘于生活大为改观。杜甫却不然,虽也曾官拜“左拾遗”和“杜工部”,由于“性格决定命运”,两人晚景大不相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语成谶,成了杜甫自己的悲情宿命。但长安的大门都曾为这些有才华的年轻人打开过。长安是开放大唐的象征。它像一面招摇的旗帜,吸引着人们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
    对于诗仙李白来说,长安又是另一番光景。他的诗里写道:
    五陵年少金市东,
    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
    笑入胡姬酒肆中。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不知有多少人醉倒在绿眼卷发的迷梦中,醉倒在这富贵温柔乡里不愿醒来。李白后来赐宴金殿,写出: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乐》三首也就顺理成章。甚至被“赐金还山”踢出京城后,也依然揪心揪肺地喊着:“长相思,在长安……”我们再来看看站在丹墀高处一些人眼中的长安。
    唐朝政治家文学家苏味道是一位明哲保身的官油子。武则天在位时强权当政,苏味道深谙台阁故事,为避免得罪各方,他处事圆滑模棱两可,人称“苏模棱”的写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裱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宗楚客曾为韦后朋党,景龙四年李隆基率兵诛韦后,楚客亦伏诛。死前一年,楚客是这样描写长安风景的:
    窈窕神仙阁,参差云汉问。
    九重中叶启,七日早春还。
    太液天为水,蓬莱雪作山。
    今朝上林树,无处不堪攀。
    九五至尊帝王眼中的长安又是如何呢?
    太宗李世民眼中的帝京: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
    连薨遥接汉,飞观迥凌虚。
    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玄宗李隆基眼中的长安依然是歌舞升平,夜夜笙箫,纸醉金迷:
    九达长安道,三阳别馆春。
    还将听朝暇,回作豫游晨。
    不战要荒服,无刑礼乐新。
    合酺覃土宇,欢宴接群臣。
    玉單飞千日,琼筵荐八珍。
    舞衣云曳影,歌扇月开轮。
    伐鼓鱼龙杂,撞钟角牴陈。
    曲终酣兴晚,须有醉归人。
    今天我们已经不知道这些语焉不详的诗歌离长安的历史真相究竟有多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诗歌还不能概括长安城的浮生世相。因为人们一无例外地相信:盛唐的长安是美女之都、美食之都、美乐之都、美文之都、美酒之都,是吃货的天堂、诗人的乐园、商贾的钱库和帝王君临四方的万世基业……各见所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长安,就连市井百姓在面对“万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时,也能感受到它的酒气、香气、花气、骚气、豪气、文气、富气,浩浩荡荡,千年不绝。每个人用自己的想象去勾勒盛世繁华。一千多年过去了,西方史学家相信“凡是存在的文明都终将会消亡”,他们也许永远也不会明白,“大唐之国”没有因王朝的更迭而消失,长安还活着!千年的长安文脉悠远、风骨犹在,盛唐的辉煌早已融在一草一木、只等春风吹又生,一砖一瓦、且待收拾金瓯缺,一画一书、但凭一眼识大唐。
    中国人的文化就是中国人的宗教,中国人相信:
    文明若未断绝,记忆便可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