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教体育 > 教 育 > 高等教育、师范

攀登--锦城技术型文科人才培养及就业探索故事集

  • 定价: ¥28
  • ISBN:9787569030495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四川大学
  • 页数:186页
  • 作者:编者:宋玲//张超
  • 立即节省:
  • 2019-09-01 第1版
  • 2019-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中的十八个学生用自己的成长经历—从进入校园之初的懵懂迷茫到离开校园之时的优秀成熟—诠释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精神,相信也能为在校生注入力量去度过更充实的大学生活。故事之外,这本书还可以为高校教育,尤其是文科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本书探讨和呈现的“泛媒体时代以写作为核心竞争力,以网络技术为重要辅助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文科生培养所面临的困境总结出了具有价值的解决路径。

内容提要

  

    本书讲述了18位文传学子在文传学院“技术型文科人才”理念的培养下,如何成长为文化内涵深、技术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他们代表着锦城学子、文传学子的拼搏与进取精神,代表着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结出的硕果。

目录

让文字跳跃,让时光起舞——访2010级新闻学专业吴宇婷
忙碌催生压力,却摧毁不了乐观——访2009级新闻学专业刘丽娟
生活总辜负期待,别怕我依然carry全场——访2007级新闻学专业杨沁弦
追逐你的胜利,别留下任何空隙——访2011级新闻学专业孟祥
离去与归来,他用了十二年——访2005级对外汉语专业何亚虎
夺得考研成绩第一名的平凡之路——访2014级新闻学专业姚雪梅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访2010级新闻学专业苟珊珊
探索无止境,笃行方致远——访2012级新闻学专业马阳
敢为人先,方获“晴天”——访2012级新闻学专业秦天
如水之形,忱于探索——访2013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王帅
躁动的心灵,不停的脚步——访2008级对外汉语专业钟雨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访2008级对外汉语专业鲁川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访2013级新闻学专业尹梦娇
继续前行,遇见更好的自己——访2013级新闻学专业邓瑕
技术人生,别样精彩——访2014级行政管理专业彭梵
寻找内心深处的喜欢——访2014级行政管理专业李佩蔺
拍摄世间百态,成就自我人生——访2006级广告学专业张浪
心中所想,终成所为——访20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陈禹佑
后记

前言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校文科生的培养都颇受诟病,不管是针对教学方面的批评,如课程体系落后、理论和实践“两张皮”,还是针对毕业生质量的质疑,如上手慢需要再次培训、动手能力差只能“纸上谈兵”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给文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全媒体背景下,此类问题变得愈发尖锐,文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也让诸多考生望而却步。
    面对挑战,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以下简称文传学院)进行思考和探索,在深度解读锦城学院“应用型大学”定位的基础上,结合教育部提出的高水平本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四个回归”理念,并积极探索新文科的深刻内涵,明确提出“技术型文科人才”的培养思路,即“培养泛媒体时代以写作为核心竞争力,以网络技术为重要辅助手段,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型文科人才”。经过数年的探索总结,文传学院在专业定位、课程建设、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教学实习和实验、实训平台和实习基地等软硬件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夯实了一定的基础,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需要强调的是,文传学院在教学环节,尤其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起点,构建多维度的教学课堂:其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媒体实践案例,在学好基础学科的前提下,注重将最新的媒体动向、媒体经验及媒体实践有机地引入课程体系中;其二是在校内建立各种实训平台,如《锦城深瞳报》《青年观察报》、文传电视台、夸父网、“魔格工厂”等培养学生的各种实际操作技能;其三是与校外各种媒体和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基地。
    正是有了“技术型文科人才”的培养理念,有了成才强化措施,文传学院的毕业生才广受欢迎,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更有不少学生实现了职业生涯的飞跃。《攀登——锦城技术型文科人才培养及就业探索故事集》这本书,正是对这一培养理念的总结。本书讲述了18位文传学子在文传学院“技术型文科人才”理念的培养下,如何成长为文化内涵深、技术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他们代表着锦城学子、文传学子的拼搏与进取精神,代表着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结出的硕果。
    文传学院曾前后获得第七届(2013年)和第八届(2017年)高等教育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这些荣誉既是鼓励,也是一种证明,证明了文传学院的“技术型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已被社会广泛认同。
    本书是文传学院师生集思广益,共同完成的。文传学院召集了一部分具有出色写作功底的在校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采取“学生访学生、学生写学生”的方式,对已经毕业的“技术型文科人才”典型进行报道,了解他们毕业之后的生活轨迹,追踪他们在就业道路上的成长历程,以此来检验我们教学的成果。我们相信,这样的文集在一定程度上能为文科生培养所面临的困境给出具有价值的解决思路。
    毛建华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2019年4月

后记

  

    从策划选题、组织采写到成书,在相关各方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这本书即将正式出版。在此,我们向给予支持和帮助的校院领导、毕业生所在单位负责人以及各位指导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校文科人才培养面临种种挑战,我们该如何因时而变、应需而变,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经世致用的应用型文科人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融合媒体的要求,要“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建立融合传播矩阵”,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已经做出了前瞻性的探索,创新了独具特色的“技术型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在把学生培养成为好人、能人的同时,力争把一部分优秀学子培养成融合媒体时代需要的“全能人才”。同时,文传学院为六个专业的同学量身定做了一整套“读、写、听、做”成才强化措施。十四年来,通过特色培养,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活跃在新闻一线及其他行业。
    文学与传媒学院在校学生通过采访记录了这些优秀校友的成长故事。从他们曾经的大学求学生活,到步入职业生涯的种种历练收获,这本书都一一呈现。他们各自不同的成长历程都在告诉我们:“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我们希望能向阅读本书的读者传递止于至善、艰苦奋斗的精神。
    本书共采访实录了18名毕业生的事迹。成书之际,我们对于采写、编辑、校稿、印刷、出版等给予积极付出和大力支持的朋友和校友,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紧,教学任务重,加之信息收集不足,此书所采访的毕业生大多在媒体工作,其他行业的优秀毕业生未能逐一收入。不过我们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优秀毕业生进入我们的“故事集”,还望读者对于我们的问题和不足给予批评指正。
    锦城学院虽只有十四年的发展历史,但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支持学院发展、关心国家未来的有识之士,有这么一批心系文传、感恩锦城的校友,有这样一批谆谆教导、无怨无悔的教职员工,有这样一批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的文传青年,此书才能如期与读者见面。
    我们坚信,锦城的明天会更好!
    编者
    2019年5月于锦城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