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地理 > 中国地理、旅游

六百年间天安门/走近天安门系列

  • 定价: ¥65.8
  • ISBN:9787516220030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
  • 页数:406页
  • 作者:贾英廷
  • 立即节省:
  • 2019-10-01 第1版
  • 2019-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六百年间天安门/走近天安门系列》是一部全新视角下的天安门史,丰富你对天安门的既有认知,用详尽扎实的史料复原百余年来天安门的沧桑巨变,带你了解许多不为人知的珍闻逸事。全书近470幅珍贵的历史图片,有大量精准的数据与宝贵的一手资料,是一部具有较高文献价值的力作,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鼎力推荐。本书结构宏阔,覆盖面广,涉及建筑、历史、艺术、地理、典故、民俗等方面,语言平实又极富有感染力,是一本知识含量高、适合大众阅读的佳作。

内容提要

  

    本书追溯了天安门600年的历史,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介绍了皇权象征的天子五门、封建王朝的左祖右社、九脊封十龙、金凤颁诏、金殿传胪、内九外七皇城四等内容,将波澜壮阔的中国传统文化生动地传递给读者。此外,书中详细介绍了一些极具历史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建筑物,如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使读者对天安门以及这些雄伟建筑的来龙去脉有清晰深刻的认识。全书有数百幅精美且珍贵的图片,融经铸史,兼采雅俗,全面叙述了天安门的往古来今,是了解天安门的不二之选。

作者简介

    贾英廷,原籍河北省井陉县,1955年生于山西省阳泉市。197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在北京卫戍区和武警北京总队某部服役。1990年转业到北京市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工作,历任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主要作品有:
    《天安门》(1998年)
    《天安门百年聚焦》(2000年)
    《百年天安门》(2013年)
    《天安门的中国记忆》(2015年)
    《百年天安门》(英文版)(2016年)
    《人民英雄纪念碑》(2018年)
    2014年《百年天安门》荣获“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图书,作为国家外向型出版物输出至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

目录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天安门的历史追溯
  一、天安门的由来
  二、天安门的营造
  三、天安门所体现的“皇权至上
  四、天安门的设计者
  五、天安之门匾额之谜
第二章  承天启运的天安门
  一、雄伟壮丽的城楼
  二、浑厚稳重的城台
  三、古朴典雅的宫灯
  四、金黄色的琉璃瓦
  五、“九脊封十龙”之说
  六、精美的斗拱与梁枋
  七、天安门的城门与马道
第三章  天安门的皇权至尊
  一、天安门上的“金凤颁诏
  二、天安门前的“金殿传肪
  三、帝王至尊的“皇室礼法
  四、天安门前的“秋审”与“朝审
  五、“天子五门”乃吉祥之门
第四章  完美和谐的宫廷景致
  一、碧波荡漾的“金水河
  二、雍容典雅的“金水桥
  三、威武雄健的“石狮子
  四、浑圆挺拔的“华表
  五、“华表”的历史沿革
  六、“天街”与长安街
第五章  天安门的宫廷广场
  一、宫廷广场的历史沿革
  二、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
  三、素有国号之称的大明门
  四、商贾会集的“棋盘街
第六章  封建王朝的左祖右社
  一、明清两代的皇家祖庙
  二、封建王权的社稷之坛
第七章  京师九门之首—正阳门
  一、京城帝都之门一—正阳门
  二、正阳门箭楼与瓮城
  三、京城“内九外七皇城四
  四、箭楼“添盐”的神秘之说
  五、缘何“九门八点一口钟
第八章  人民的广场历史的舞台
  一、天安门广场的前世今生
  二、天安门广场第一次整修建设
  三、天安门广场第二次规划建设
  四、天安门广场第三次扩展建设
  五、天安门广场第四次完善建设
  六、天安门广场上的“华夏第一灯
  七、天安门观礼台的由来与变迁
第九章  天安门上的毛泽东画像
  一、伟人画像的历史性定格
  二、毛泽东画像摹本的由来
  三、毛泽东画像的八个版本
  四、毛泽东标准像如何诞生
  五、天安门挂画像的历史沿革
  六、毛泽东画像要永远保留吗
  七、毛泽东画像背后的画家们
第十章  共和国的开篇巨制
  一、为人民共和国成立奠基
  二、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三、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
  四、“人民至上”的碑题和碑文
  五、周恩来亲定纪念碑位置
  六、纪念碑规划设计高瞻远瞩
  七、百吨碑心石如何采运到京
  八、浓缩百年革命史诗的创作
  九、壮阔精美的汉白玉石浮雕
第十一章  伟人安息的地方
  一、伟人逝世举国震颤
  二、万众瞩目宏伟建筑
  三、精心选址缜密严谨
  四、设计方案百里挑一
  五、工程建设举国之力
  六、银胎馏金隶书秘事
  七、人民领袖永远缅怀
第十二章  华夏文明的瑰宝
  一、悠久历史灿烂文明
  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三、气势恢宏功能强大
  四、倒计时牌的吉祥之地
  五、国博珍藏的五星红旗
第十三章  国家主人的殿堂
  一、人民的圣殿伟大的创举
  二、万人大礼堂的历史由来
  三、毛泽东命名人民大会堂
  四、大会堂东门廊柱巧搬家
  五、大宴会厅启用前的风波
  六、揭开大会堂神秘的面纱
第十四章  欢乐祥和的广场
  一、绚丽的金水河喷泉
  二、花团锦簇的天安门
  三、共和国礼炮的由来
  四、中国公路零公里点
  五、超高清电子大屏幕
附录
  一、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
  二、特别鸣谢
  三、图片和文史资料作者名录
后记

前言

  

    1403年1月23日,燕王朱棣在南京登基,年号为永乐。身居皇位的朱棣,虽以南京为都,但对北平很是看重,1403年(明永乐元年)即下诏改北平为北京。1406年(明永乐四年),朱棣感到兴建北京城的时机已臻成熟,遂命大臣着手营造北京城。这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人力物力的耗费可想而知。
    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朝廷集中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征调二三十万农民和部分卫军做壮丁,在北京大兴土木,开始了新都城的建设。北京城的营造工程,从筹备到完工整整花费了14年时间。最终,一座规模宏大、前所未有的都城诞生在明王朝的“永乐盛世”里。其中,经过精心设计建造的天安门,成为北京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420年冬天,也就是明永乐十八年冬天,明成祖朱棣由南京回到北京。1421年正月,朱棣在紫禁城奉天殿举行迁都大典,接受群臣朝贺,标志着大明王朝正式迁都北京。由此,中国历史上的“永乐盛世”跨入巅峰时代。
    天安门兴建于明永乐年间,完成于清顺治年间。这座天生拥有皇家血统的经典之作,从建成之日起就登上了华夏的政治舞台,成为不断让历史拥抱的“宠儿”。600年来,天安门虽然饱经风霜,但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濡养中,愈加雄伟壮观。作为中国古典建筑中的翘楚,天安门不仅是中华民族永恒的骄 傲,更是中国人民永恒的向往。
    天安门这600年,似是弹指一挥间。只要一提起北京,每个中国人,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人,首先就会想到天安门。每个初到北京的人,第一个要去看的地方,也是天安门。不管是第一次到北京来的人,还是自小儿在北京土生土长的,甚至是来自远方异域的外国人,天安门给他们留下的记忆是那么的深刻,那么的鲜明,仿佛拥有一种铭思铭心的神奇魅力。的确也是,在中国,又有哪座门,能像天安门一样,在历经了600年风雨历程,饱尝了长期忧患和灾难之后,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依然屹立,依然壮丽,依然神圣,在华夏儿女的心目中依然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翻开历史的扉页,我们会清楚的看到,雄伟壮丽的天安门,600年间之所以能够一枝独秀,风华尽显,这不仅因为她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更因为她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享有的崇高的荣誉和非凡的地位。
    天安门作为皇城的主要门户,坐落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地位十分显赫。她的北面是金碧流辉、宫阙九重的紫禁城;两翼是代表着封建王朝最为神圣的太庙和社稷坛;南面是一个红墙封闭的“T”字形宫廷广场。这里是举行“金凤颁诏”“金殿传胪”“秋审和朝审”的地方,是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的鲜明标志。正是由于天安门享有封建皇权唯我独尊的特殊地位,她的规制、装饰和气势都是北京城其他城楼不可比拟的。
    600年前,天安门的诞生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今朝,她的辉煌同样得益于天时、地利与人和。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聆听了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发出的庄严宣告,仰慕了新中国开国元勋的革命风采。从那时起,天安门无可争议地成为了中国政治的晴雨表,成为新中国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作为共和国的心脏,成为了国徽图案的组成部分,成为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的圣地。一座古代建筑被赋予这样浓重的政治色彩,而且在一个泱泱大国的民族的心理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
    天安门作为新中国的象征,不仅是因为这座古代建筑蕴涵着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也不仅是因为其庄严雄伟的造型凝集了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更重要的是,饱经600年风雨沧桑的天安门,作为中国历史的见证者,她目睹了封建王朝的兴衰更迭;见证了中国人民一次次要民主争自由,反抗外国侵略和反动统治的斗争;经历了共和国成立初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写下了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辈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曾多次修缮乃至秘密重建,天安门广场也曾数度扩建。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一起构成了中国在世界上最具代表性、象征性的重要标志。
    人民的广场,历史的舞台。站在宽阔壮丽的天安门广场,环顾四周,旧日作为宫廷前卫的天安门和正阳门,尽管位置依旧,功能却不同于前。两座古老的城楼,重檐飞翘,飘逸洒脱,是天安门广场南、北边界的鲜明标志。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分列广场东西两厢,庄严雄伟,气势恢宏,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充分体现。广场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高耸挺拔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庄严肃穆的毛主席纪念堂,相互映衬,蔚为壮观,进一步强化了天安门广场的时代气息和政治氛围。这些新老建筑,在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上整齐对称、和谐壮美,形成了浑然一体的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可谓是一座古今相融,博大精深,极具民族特色的广场博物馆。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先生讲过,综观当今世界各国首都的中心广场,古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历史之悠久,面积之宏大,影响之深远,世人之瞩目。令人赞叹不已。
    如今的天安门广场,已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成为中国政治的中心和世界瞩目的焦点;成为国家举行重要会议、重大庆典、盛大集会和外事迎宾的重要场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几代国家领导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每一次历史性变革,世界范围内的每一次重大事件,几乎都会在天安门前有所体现。使人们对天安门充满了向往和敬仰之情。
    今天,当您漫步在壮阔的天安门广场,凝视这宏伟的布局、磅礴的气势、浩瀚而深邃的景观时,无不心潮澎湃,流连忘返。这就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广场!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心脏!
    《六百年间天安门》是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走近天安门”系列丛书献礼天安门诞辰600年的一部专著。在最初酝酿选题时,我就殷切期待着她能早日与读者见面,这是多年以来的一个心愿。在完成这部作品写作时,我体会到,真正的爱必是植根在真正的认知和理解之中的。《六百年间天安门》能够如期完成,我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在此,也诚挚地向为编辑和出版本书而倾注了心血和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各位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
    贾英廷

后记

  

    天安门600年风雨历程,在人类整个历史进程中,或许只是一瞬,但这个瞬间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足以铭刻下一段永恒的记忆。
    天安门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典建筑,无论在封建王朝、民国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始终都是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个焦点。古往今来,天安门坐看历史风云,经历了封建王朝一次次更迭,目睹了中华民族几百年来的辛酸苦难和奋斗振兴。可以说,一部天安门史,几乎可以串起新旧中国发生的所有大事。
    本书以天安门为主线,通过叙述历史的形式,记述和反映了600年间天安门的历史变迁,既注重资料的完整性、客观性,又力求使叙述方式通俗生动、简洁明了,给人以史鉴今、温故知新的启迪,以更好地帮助读者了解天安门的过去,认识天安门的现在,展望天安门的未来,在汲取文化营养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知史以明鉴,查古而知今。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应当借助多种方式进行还原与展现。在写作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从中得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在听取专家、学者细数天安门过往历史时,我有幸获得了一手的信息资料和弥足珍贵的历史图片。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先生认真向我讲述天安门的历史过往,还把自己研究的学术成果拿来让我参考使用,受益匪浅。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解立红馆长在图书架构、体例设计方面,与我多次沟通,细心指导。天安门设计者蒯祥的故乡,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胥口镇渔帆村。2019年7月,在赴蒯祥故乡考察时,我得到了“蒯祥园”的大力支持,他们将许多尚未公开展示的资料、图片等稀世珍品让我先睹为快,裨益颇多。这些宝贵的素材,既丰富了书中内容,又拓展了叙史深度。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天安门地区管委会、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相关领导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学者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北京市规划学会秘书长李文琏先生向我提供了诸多有关天安门历史变迁中的文本资料和珍贵图片,给予了真挚的帮助和指导。天安门管委会广场管理处冯剑飞处长、信息宣传处李东良处长协助我实地勘查,确认数据;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王建明、邱元品二位处长为本书提供素材,补充史料;李志鹏先生、贾智博先生、刘佳女士协助我梳理资料,校对书稿;饶升强先生精心配置图片,认真制作图表。在此,一并向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倾注大量心血和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感谢!
    《六百年间天安门》是一部具有历史与现实双重品格的图书,无论是书中内容还是著述形式,由于时间久远,对过往历史的叙述难免有肤浅、片面和不妥之处,恳请关注和研究这段历史的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天安门诞辰600周年,对天安门而言,可谓是双喜临“门”。此时此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用一部追溯天安门历史文化的专著,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并献礼天安门诞辰600周年,无疑是一个积极睿智的举措。同时,撰写出版这本书,既是我们共同的义务,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贾英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