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艺 术 > 艺 术 > 艺术理论

如何看懂艺术(2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翁昕说艺术系列

  • 定价: ¥75
  • ISBN:9787559634696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联合
  • 页数:264页
  • 作者:翁昕
  • 立即节省:
  • 2019-10-01 第1版
  • 2019-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如何看懂艺术》上市之后即获读者广泛好评,得到河森堡、博物君等大V热赞,入选豆瓣2018年度读书榜单及“阅读之城”2018年请读书目。《如何看懂艺术2》仍将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为我们讲述艺术品背后的故事。
    如今我们看到的艺术作品多陈列在展馆中,而当我们随着翁昕来到15世纪的佛罗伦萨和威尼斯,走进艺术大师们的世界时,会发现曾经似乎熟知的艺术作品,都焕发出了全新的面貌。
    艺术经纪人翁昕对于每件名作的前世今生了然于胸,他在书中不仅将不同人物不同作品交织成故事长卷,还补充了作品的身世资料,有助于读者了解一件作品的前世今生。
    翁昕结合多次游历意大利的经验,贴心撰写意大利艺术之旅推荐线路,不管是匆匆一瞥还是深入探访,都将不虚此行。书中收录的实用信息还可通过二维码获取电子版,方便旅行携带。

内容提要

  

    由《如何看懂艺术》开启意大利艺术之旅后,艺术经纪人、知乎艺术达人翁昕带领我们来到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在这两座于文艺复兴时期大放异彩的历史名城中深入探究艺术之美。
    《如何看懂艺术2》帮我们把一幅幅画作还原到诞生之初的历史情境中,当艺术家、赞助人、普通市民等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如闪光的丝线般一一浮现,当这些人物所担纲的故事重新变得鲜活,我们会看到,原本简单的一幅画也拥有了更丰富的含义。

作者简介

    翁昕,艺术经纪人,知乎艺术达人。出身于艺术世家,先后毕业于知名艺术学府中央美术学院和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回国后成为独立艺术经纪人,为中国藏家介绍并寻找海外经典大师名作,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大小博物馆、画廊、艺术机构、私人基金会等,服务藏家包括大型私人银行顶级客户。热衷于创作,自2014年在知乎创作专栏「不艺术不幸福」,是知乎「艺术」「艺术史论」话题优秀回答者。

目录

1  在很久很久以前……
  模糊的开端
  一板一眼画故事
2  七百年来一乔托
  横空出世的年轻人
  画布上的真性情
  见证改变艺术史的瞬间
3  透视法的进步
  魔法师菲利波
  看似寻常的一小步
  短命奇才马萨乔
4  师父领进门
  无师自通的名家
  拜师也是个技术活儿
  师徒一场的佳话
5  天堂之门
  行会、竞赛和青年艺术家
  技与艺的较量
  两扇门中的一生
6  佛罗伦萨大教堂顶
  废墟里的秘密
  没顶的大教堂
  鸡蛋的故事
  突发“怪病”的发明家
  秘诀揭晓
7  安杰利科修士
  修道院里的“天使”
  删繁就简的表达
  风格的取舍
8  为艺术,为爱情
  风流修士利皮
  第二个春天
  两个修士
9  生逢其时的天才
  盛世的前奏
  气质忧郁的天才
  一鸣惊人的新秀
  “伯乐”一家
10  文艺的复兴
  婚房里的神秘图画
  诗画同源
  未完待续的寓言
11  新艺术的诞生
  从诗到画的创新
  波提切利的理想美
12  佛罗伦萨的守护者
  英雄
  少年
  巨人
13  写故事的人
  失落的杰作
  改变艺术史的一顿饭
  瓦萨里密码
14  逆水行舟
  唯美至上
  美化与写实
  时代的巨轮
15  盛世之乱
  玻璃王国
  先知或狂人
  一场高烧
16  东游记
  到东方去
  画像外交
  东学西渐
  承上启下的大师
17  水城的风流才子
18  一派宗师
  一方水土养一方画家
  近水楼台
  另辟蹊径
  色彩的平衡
  斜躺的女神
  运动的色彩
19  同诗人和疯子们一样
  委罗内塞笔下的绿
  换汤不换药的妙计
20  热血男儿奋斗记
  师出无门
  时不我待的画法
  我行我素的挑战者
  捷足先登
  笔耕不辍
21  共和国的黄昏
  日渐紧缩的商路
  通往画中的天国
  孤掌难鸣的幻景师
22  威尼斯的肖像
  两趟旅程
  造景大师
  永恒的水城
旅行建议及展馆信息速查
注释及图片来源
后记

前言

  

    早在最初构思的时候,我就在想:怎样才可以既把艺术佳作的亮点讲得清楚有趣,又不需要将整部艺术通史搬到纸面上?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阅读乃至学习艺术史,和享受看懂艺术的乐趣是有所区别的两件事。透过这本书,我想要实现的就是陪着你享受意大利艺术的精华,把艺术杰作的妙处用一个一个故事聊出来。
    故事存在于每一件艺术品中。很多作品中包括丰富的细节,本身就能解读出故事;艺术家苦思冥想,将一件杰作从一张白纸、一块石头中创作出来的过程,也是一个故事;这件作品历经沧桑,几经辗转,从最初安置的环境到最终展现在数百年后的我们面前,又是另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并非艺术品本身,但正是这些故事让我们跨越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穿越至数百年前创作这件杰作的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件艺术作品的伟大。
    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只需支付机票和博物馆门票,就可以走到几乎任何一件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真迹面前,它和我们所站的位置相隔不到一米。但当我们在明亮的博物馆内,面对着恒温恒湿的展柜中的圣像画时,很难体会它曾经陈列于教堂里的样子。我们既听不见圣歌或者管风琴奏出的音乐,也闻不到礼拜活动时点燃的熏香。这些当年让信徒们在摇曳的烛光和空灵的圣歌中流泪的圣像,在博物馆中更像是一件件孤单的文物。假如我们面对一幅15世纪的画作没有感觉,常常不仅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作品描绘的宗教故事本身,还由于在作品以外尚有一系列与它有关的故事没有被讲出来。倘若没有这些故事,作品本身或许仍然完整,但它和我们之间的隔膜,却往往会更深一些。因此,当我构思这本讲述如何看懂艺术品的书时,我就为你准备了一个个故事。我无法代表数百年前的艺术家本人,但希望可以透过这些故事,陪你走到距离大师更近一点儿的地方。
    这本书中讲述的关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故事大多发生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这两座城市。之所以要选定这两个地方,是因为它们在西方艺术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均在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了众多艺术大师,无论是他们的创作和工作方法,还是作品本身,甚至是作为“艺术家”的形象,都对接下来几百年的整个西方艺术世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以不同视角展开的故事逐步推进,你会发现这些在艺术史教科书上分列各个词条的艺术大师彼此并不是孤立的,他们可能是师徒、父子、挚友甚至是宿敌。另外,在围绕这两个城市发生的艺术故事中出现的不仅仅有艺术家,还包括赞助人、艺术史家……甚至还有老百姓,他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在每个章节之前,我还用一页的篇幅额外讲述了一个有关作品身世的故事,它是对该章主角故事的补充,可谓艺术家将作品创作完成后的续集。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原因,以这样“双城记”的方式来撰写,还包含了我对这本书的另一个期待:我希望它能在未来真正陪着你走完一趟意大利艺术之旅。书中每个章节正文部分所涉及的作品,绝大多数仍保留在这两个城市的博物馆或宗教场所并公开展出,倘若以这些作品为线索,恰好可以组织一趟为期七至十天的艺术旅程。如果我的讲述能够引起你的兴趣,有朝一日,你真的走到这些当初曾经感动过我的作品面前,那便是对我最大的赞赏。

后记

  

    包括我在2018年出版的第一本《如何看懂艺术》在内,我用前后两本书的篇幅,以罗马、米兰、那不勒斯、佛罗伦萨和威尼斯这五个城市为线索,讲述了发生在意大利这片土地上的艺术故事。之所以要将同一个国家的故事拆成两本书,源于我对这本书在功能上的期待。我希望它能成为一本既可以捧在手上顺畅读下来的艺术读物,也能够被装进行李箱,在美术馆和教堂里陪着你完成一趟亲身体验的艺术之旅。十多年前,当我筹备自己的第一趟艺术旅行时,便曾在大部头的艺术通史和旅行指南之间感到束手无策。前者涉及的作品囊括全球各地,很难用作某一趟旅程之用;后者则只是提及了目的地的博物馆基础参观信息,对于艺术作品缺少深人的分析。可以说,想要撰写这本书的念头,在我第一次出行时便已经萌生了。正因如此,我希望这本书既要能够从头到尾自成体系,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又需要兼顾长度,在内容上和一趟可以在现实中完成的旅程相匹配。于是,这套书就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在写作的过程中,“未读”的各位朋友为这套书最终的呈现付出了很多辛苦努力,我也想在这里对他们表示感谢。
    18世纪的英国绅士们将意大利视为壮游的重点,放在今天来看,意大利仍然值得至少一次壮游。早在撰写这本书之前,我便曾一次又一次前往意大利,站在书中所提到的这些杰作面前。有时是和亲友一起,有时是独自一人。在我为之震撼或感动的同时,亦为这些不太容易见得到的佳作感到惋惜:很多作品仍陈列于当初拜访的原处,这既最大限度为观看者还原了当年的体验,但散落各地的作品也为参观者的到访带来了难度。每当自己大饱眼福的时候,我便会畅想日后有机会和朋友们故地重游,和他们一边看一边分享感受的情景。于是,当我下笔写这本书时,便时常假定自己正和看这本书的你一同站在每一件作品前面,既是在给你讲述一个个故事,也是在和你一同享受每一件作品。
    由于我在被这些作品打动时,曾经有过“难以言表”的体验,这让我一度认为,欣赏艺术不应听他人讲解,而是应该在不带任何成见的前提下,直接面对作品本身。但在之后的经验中,我发现艺术史和背景知识的阅读,和视觉的直观感受同样有价值,它们都是一件艺术品带给我们的体验的一环。可以说,任何一件跨越成百上千年的时光,陈列在我们面前的艺术品身上都有一个值得被讲述的故事。何况,当年的艺术家们在今天被我们视为天才大师,但他们也曾经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终日奔波的凡人,我相信那些对他们“艺术家光环”之外的叙述并不会有损于他们艺术的伟大,而正是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要为生活操心,才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杰作诞生的不易。因此,这本书中既包括我对艺术品风格、技法的解析,也包括围绕作品的众多人物的喜怒哀乐。希望这些内容加在一起,能够尽量为距离这些作品万里之外的你还原出一个享受它们的环境。
    在整本书中,有关波提切利的篇章着墨最多。尽管每当我们谈及文艺复兴的代表画家时,他在国内的名气仿佛不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或拉斐尔这“文艺复兴三杰”来得响亮,但他自始至终生活在佛罗伦萨,尤其能够体现这座“孕育了文艺复兴”的城市伟大的地方。在撰写这一部分时,鲍勃·迪伦的一首长歌《Sad Eyed Lady of the Lowlands》给了我很多灵感。虽然这首歌并非为波提切利的艺术所作,但在我听来,它却完美地还原了波提切利画中的那种忧郁情愫。自从我在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Botticelli Reimagined”展览中听到这首歌,便再难忘怀。当我苦于波提切利的画作“难以言表”时,就是从歌声中找到了阐释的角度。 当然,无论我着墨再多,都无法尽数意大利的种种艺术奇迹。我在写作时常常觉得,自己手中拿的并不是笔,而是一把斧头。尤其是当涉及一些流散海外的意大利艺术佳作时,让我每每为这些受限于篇幅而不得不忍痛砍掉的故事感到可惜。因此,我还会接着写下去,希望接下来还有机会让我在讲述其他国家的艺术故事时,能够将这些源自意大利的艺术故事继续分享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