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自然科学 > 自然科学 > 自然科学教育与普及

森林密语/阅读自然中国

  • 定价: ¥58
  • ISBN:9787552636512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宁波
  • 页数:209页
  • 作者:朱卓青
  • 立即节省:
  • 2019-10-01 第1版
  • 2019-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这本书是作者朱卓青多年来在野外观察、考察野外生物的生态记录。本书从身边的森林出发,去观察城市周边的丛林里的那些美丽的生物。随后故事来到中国西南边境,我国仅有的季风性热带雨林区域。该地区有国内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探险的历程进入紧张刺激的新大陆丛林之旅。作者曾于2016年独自在哥斯达黎加森林居住一星期,以及多次前往亚马孙丛林进行徒步探险。书中将揭开世界上原始森林的神秘面纱。
    本书适合博物爱好者阅读,也适合青少年阅读。

内容提要

  

    一只螳螂,让我坠入了与大自然的爱河。十几年来,我问自己:螳螂到底哪里吸引我?是帅气的外表,还是美丽的颜色,抑或是夸张的造型?翻开本书,把我的故事说给你听。

作者简介

    朱卓青(Jason),15岁前往新加坡,后往美国留学。资深自然爱好者。在国内和中南美等地探险考察,并拍摄大量珍稀昆虫图片。其中拍摄的兰花螳螂曾登《纽约时代》。多篇博物文章刊登在《人与自然》《博物》等杂志。2017年回国后在宁波开设虫堂自然社社,从事自然教育与昆虫科普展览等工作。开设的自然课程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目录

缘起
夜探天目山,暴雨过后的山谷
武夷丹霞,云雾里寻树皮图腾
黑暗中的天童山,都市边的精灵
探寻西南,最后的季雨林
拥抱中越边境,喀斯特探险
哥斯达黎加,只为了儿时的梦
徒步维拉瓜,自然给予的馈赠
亚马孙丛林,我的童年的梦境
暴雨中的帕斯塔萨,与美洲豹相遇
我的坛城,一叶一世界
云谷明多,冷与热的邂逅
云林可桑噶,亿万年的原始
瓦拉维达,丛林中的绿色脚印
加敦萨查,野猪惊魂
蔓绿绒的海洋,我的乌托邦
吊桥日出,梦境与现实的连接
后记

前言

  

    深入观察自然,你会对世间万物有更好的理解。
    ——爱因斯坦
    我有一位良师益友。他桀骜、随性、不拘,却又内敛、仔细、专注。每当从异地归来,甚至来不及收拾行头,他便放下书包,变戏法似的从那只经历了大风大浪的包裹中拿出一只又一只“稀世珍宝”,放在桌子上小心翼翼地摆开,给我讲每一只如宝石般精美的昆虫的来历。大自然就是如此的迷人,不是吗?或许我们早就习惯了在夏天听到来自树上的蝉鸣,但是当有一日它们飞下来的时候,我们又会惊喜地抓住身边的朋友:“你看!那就是知了啊,第一次看见。”我们习惯于昆虫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却又几乎从来不会仔细观察它们。
    我出生在杭州。小时候的夏天,我经常去金华永康的爷爷奶奶家。永康是一个小县城,爷爷家在顶楼,不远处就可以看到大山和田野。在屋顶上,爷爷种了许多丝瓜藤,于是经常会有一些小昆虫飞过来在丝瓜藤上安家。爷爷经常把虫子抓来,放在一个自制的木质小笼子里给我玩。在这些小昆虫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螳螂了。它大大的、绿绿的,两把“大刀”看上去非常威武。在五岁暑假的一天下午,爷爷给我抓了一只特别大的螳螂,现在想起来,应该是广斧螳的雌性成虫。可那时候,还是熊孩子的我并不懂得如何去珍惜一件自己喜爱的东西。
    我竟把螳螂的后腿给拔了下来。
    由于昆虫并不会因为失去一只足而死亡,螳螂只是挣扎了一下便恢复了冷静。我内心的小恶魔又开始作祟,它似乎控制着我。我残忍地一条一条地把这只可怜的螳螂的腿拔到只剩下一只中足,之后,我便离开了。傍晚,再次路过放着螳螂的小笼子时,我发现,还剩下一只足的它挂在笼子的侧面,扭过头来看着我。
    那一瞬间,我好似被闪电击中一样,那也是一个五岁的小孩第一次拷问自己,为什么要做出如此残忍的事。以至于,就算过去二十多年,我还是会因为那一次的事感到非常内疚和自责。
    所谓悲剧就是把一切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你看。
    而我,亲自把自己最爱的昆虫给撕碎了。
    从事物的另一面来看,我似乎又是幸运的,我在足够年幼的时候学到了如何去珍惜、爱护自己喜欢的事物。
    上了小学之后,我记得堂姐给我写过一封信。信中写道,爷爷抓了一只很大的螳螂,他把螳螂养在笼子里,养了很久之后,螳螂产了三个卵。信中的文字不多,但是短短几句话,让我联想到爷爷每天在菜地里抓青虫喂螳螂吃以及最后大螳螂产下卵时的情形。当你喜欢一件事物,你就会着魔一样地想念着它。七岁的我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学会饲养螳螂。尽管那时,我甚至没有亲自抓到过螳螂。
    不过,事情很快就有了转机。小学一年级春游的时候,我有幸在杭州植物园抓到了第一只属于自己的螳螂。我清晰地记得那是一只褐色的静螳。那也是我第一次发现,原来螳螂并不是永远都和我想象中那样,如翡翠般碧绿。在那之后,我经常缠着我的母亲,要求去植物园抓螳螂,甚至在小学作文中,我还写了一首小小的打油诗:“植物园里螳螂多,我去那里抓螳螂,抓的螳螂全归我,到了最后全死光。”不得不说,短短几句打油诗,写出了我当时对螳螂这个物种的喜爱以及不过关的饲养技术。秋天很快过去,我第一次有了讨厌冬天的想法。那时,我还不知道这样的想法会伴随我今后的日子。寒冷的空气抹去了公园中所有的绿色,也抹去了昆虫活动的痕迹。死气沉沉的野外意味着抓虫成为奢望。我不止一次地问我的父母,到底什么时候夏天才会到来。我的父母只是苦笑着摇头。看着桌子上撒满的画纸,几乎每一个角落都画满了螳螂,他们不禁疑惑:“这孩子怎么就这么喜欢螳螂呢?”
    春天终于来了,我却似等了好几个世纪。我的父母拗不过我,满足了我日日夜夜的请求,把我带到了植物园。和别的小朋友放风筝、捉迷藏不同,我只会自信地盯着草丛看,恨不得一下子抓到个大家伙。我的父亲看我趴着抓虫,或许觉得好玩,就用脚踢了我一下。在我翻滚的一刹那,还真的发现了两只非常小的螳螂。我依旧很清楚地记得,那是两只中华大刀螳。我开心地大吼大叫,似乎中了彩票一般。那时候的我也不知道,这种发现螳螂的喜悦会驱使着我在今后的生活中做出改变。
    两只小螳螂被带回了家。我兴高采烈地用塑料给它们做了两个小盒子,几乎一有时间就趴在桌子上盯着它们看。家里的米蛾成了它们唯一的食物。也许是凑巧,米蛾非常适合作为小螳螂的食物。
    每当我把小飞蛾放进盒子里,小螳螂就会飞快地靠近,抓住小蛾子迅速吃掉。一次次,我甚至觉得看它们进食,比我自己吃饭还要享受。
    由于对螳螂非常痴迷,我每天都要滔滔不绝地讲自己和螳螂的故事。很快,学校里的人都给我取了外号,叫“螳螂”。渐渐地,我也不满足于螳螂,而是对昆虫,对整个自然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别的孩子打开电视机寻找动画片的时候,我则是寻找探索频道、国家地理纪录片,甚至是中央七套的农业节目。任何关于森林、关于动物、关于自然的节目,我几乎一个不落。当年很多电视台转播国外探索频道的时间在半夜,作为一个起床困难户的我甚至会半夜悄悄爬起来摸黑看电视。
    三年级时,母亲给我办了一张杭州图书馆的借阅证。其实我并不是特别喜欢读书的孩子,然而关于昆虫的每一本书,我都愿意甚至非常渴望去阅读。图书馆阅览室中几乎所有关于昆虫和自然的书本我都从头到尾地读了个遍。有些书被我借回家之后反复阅读到不肯归还。
    记得中考前的最后一天下午,我实在无心复习。看出我的心思的父母自然明白如何缓解我的焦虑,于是提出带我去植物园捉螳螂放松一下。我已经忘记那个下午我抓到了什么,我的印象里有明媚的阳光照在植物园翠绿的草坪上。当然,那也是我父母陪着我捉螳螂的最后一个下午。
    中考结束之后,我有幸被选中前往新加坡读书。这是一个在东南亚的有着温暖气候的美丽国家。我幼年时读的众多的书本里有许许多多的奇异生物,它们都来自东南亚,所以我对东南亚无比向往。我终于来到了一个梦想的地方。新加坡的学习虽然繁忙,但是我总会想办法抽出时间,独自一人来到位于中央自然保护区的武吉知马热带雨林中,一待就是一整天。虽然那时候的我和现在比起来,并不算非常擅长寻找各类昆虫,但是在丛林中的感觉永远是我最喜欢和热爱的。许多时候,我并不奢求从自然界中索取什么,更多的只是让自己沉浸在丛林里。
    ……
    很快,我大规模饲养螳螂的事情还是被房东知道了。因为有一天,我网购了几千只蟋蟀,准备为即将来到的冬天囤一点“口粮”,而热心的商家用了FedEx快递中最贵的活体邮寄方式来邮寄蟋蟀,整个包裹还用网纱网住,以做到透气。直到今天,我依旧记得那天上课的时候,接到房东尖叫着打来的电话。原来,包裹是她帮我签收的。
    虽然房东并没有逼着我离开,但是我依旧感到非常抱歉。因为我能看得出来,她非常非常害怕昆虫。于是,我主动提出了搬离。
    很快,我找到了一处一室一厅的小公寓,与世隔绝的我马上就把其中的一室变成了饲养螳螂的工作室。当然,饲养的螳螂多了之后,打理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每天必须花两个多小时来照顾所有的螳螂。对于自己热爱的事情,做得再多也不会累。有了工作室之后,我便开始探索拍摄螳螂使用的各类光源。之后的半年,我每天都在尝试不同的螳螂拍摄主题。
    我最喜欢的,绝对要数兰花螳螂了。兰花螳螂以外表酷似花朵而闻名,主要分布于中南半岛、马来群岛等热带雨林中,我国的云南南部也有分布。在纪录片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镜头:一只莽撞的蜜蜂或者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当它准备停留在其中一朵“兰花”上吸食花蜜的时候,一片花瓣突然伸出了锋利的钳子……这样的场景一次一次地出现在我的梦中。
    成体之后,兰花螳螂的尾部被一条长长的纬纱覆盖着。它们的外翅远远长于身体,所以看上去似乎穿着一件白色的小礼服。
    昆虫摄影上的突破给了我非常大的信心,在室内拍摄昆虫作品也渐渐地不再让我感到满足。
    我知道,外面的世界有无穷无尽的生物等着我去发现和记录,大自然每天都上演着各种惊喜。那么,就让我们从这里起航,去探索大自然的杰作吧!

后记

  

    自从2011年家里配置了第一台佳能60D之后,我便开始拍摄自己在野外所见,以及在室内所饲养的昆虫。这种记录对我来说是简单、快乐的。我学习光线的角度和柔光程度,不断地捣鼓如何才能拍出清晰美丽的昆虫照片。2012年末,我决定把拍摄的满意的照片整理起来,并且萌发了写一本书的想法。这个想法在当时还显得很稚嫩,我并没有想好到底如何去展现这些美丽的生物。
    2014年,我开始了较为艰苦的野外科考活动,并且持续记录每一次的所见所闻。当我把照片保存下来细细品味时,已经是2016年。看着这三年来拍摄的上千张照片,我有了更大的动力与激情。2016年也是我开始进行单人美洲雨林考察活动的第一年。一个人在深山老林里徒步,很多人问我怕不怕,老实说,更多的是兴奋与激动。世界那么大,如果我们不去寻找那些散落在地球各处的美丽生物,岂不是太浪费这个世界的美丽?
    2019年,我开始着手写这一本《森林密语》。回顾我八年来的摄影经历和野外经历,这更像是一场记忆之旅。记忆中的那些经历,包括和一起考察的朋友在野外互相鼓励,检查对方身上是否落了毒虫,以及发现我们的梦想物种之后的喜悦,在多年之后回想起来依旧能让我心潮澎湃。独自在丛林里徒步数个小时,发现自己梦想的物种叶背螳之后的那种内心的狂喜,就如同一坛老酒,无论我回味多少次,都感到兴奋,浑身充满能量。
    在写大部分文稿的时候,我正坐在亚马孙的丛林小屋里。屋外自然的声音赋予了我写作的灵感。没有什么比沉浸在大自然中写着大自然的故事更让人着迷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