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乡的愁(精)

  • 定价: ¥58
  • ISBN:9787306065650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山大学
  • 页数:258页
  • 作者:徐世尧
  • 立即节省:
  • 2019-09-01 第1版
  • 2019-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乡的愁》布局了5个小篇章。分别为“古镇文脉”“萦梦老街”“水韵溇港”“乡愁处处”“屐痕山水”,文章写作时间跨度近10年,大多为地方报刊曾登载,现结集成书。整部书稿中,除了“屐痕山水”篇是作者亲历的几篇游记散文外,其余写的全是本土的陈年旧事、历史人文、乡昧乡情。他犹如一位白发老翁,在村子口的老槐树下悠闲地坐在斑驳的石鼓凳上,一手捏着竹竿做的旱烟管,一手摇着旧蒲扇,给一群孩子讲着古老的故事。从晟舍古镇到织里老街,从东迁故县到五湖书院,尽是古镇厚重的文化底蕴;自明代文豪凌漾初到当代名医毛先生,都是有情节有细节的动人故事。

内容提要

  

    本书获得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宣传文化中心项目经费支持。用文字记录乡愁,将过去和远方化为乡的愁。包括散文随笔、本土文史、游记共若干篇。分《古镇文脉》、《荦梦老街》、《水韵溇港》、《乡愁处处》、《屐痕山水》等篇。

作者简介

    徐世尧,乡野闲人。出生于吴兴故郡,行走于童装之都;惯看苇花摇曳,乐闻机杼之声。钟情太湖南岸的漤港、古宅、老街、桥梁、炊烟、小路,用浓郁的乡音低吟浅唱,歌之颂之。岁次戍戌,将沾满乡愁的文字结集,献给这块深沉的土地,献给新中国的七十华诞……

目录

一  古镇文脉
  晟舍古镇
  走近凌漾初
  走读利济文化公园
  陈溇五湖书院
  东迁故县人文旧馆
  耀人眼球的家族——晟舍闵氏
  守护利济禅寺的三位高僧
  寻古大港村
  金盖山麓尚书墓
  故里盼归美人峰
  岁月沧桑话轧村
  戴山与戴山塔、戴山庙会
二  萦梦老衔
  织里老街记
  梦绕魂牵的织里老街
  再话织里老街
  织里老街的人物脸谱
  那个清癯的背影
  老邻居
  那片桑园
  织里大队知青,40年后再相逢
  毛先生——老梅虬影亦芳华
  织里影剧院往事
  晟织公路纪事
三  水韵溇港
  寻访与溇港相关的丝丝印迹
  太湖芦苇
  太湖溇港之古桥
  太湖溇港之民俗
  太湖溇港之寺庙
  乾隆年间的太湖石塘碑
  伍浦村史馆里的记忆
  守护褛港的芦苇
  雨中游义皋古镇
  漫话西山漾
四  乡愁处处
  浓了又淡,织里乡村的人文记忆
  大港村传统文化活动纪行
  年味,从记忆深处飘来
  秧宅村情结
  追忆父亲
  父亲与他的棕蓑衣
  茶到淡处味犹在
  文化站老同事聚会
  湖城老北街怀旧
  病房里的感动
  东湾兜村的记忆
五  屐痕山水
  拜谒辛亥英烈墓
  游走三峡
  港澳印象
  踏遍南粤访丛林

前言

  

    捡起散落的乡愁
    宁云
    戊戌盛夏,我从国外考察回来,收到了徐世尧先生传来的《乡的愁》散文集目录和部分文稿,并嘱我为之作序。
    与老徐相识大约有10年了,虽然平时很少见面,却常有微信交流。他是年龄长我一辈的人,曾编写《人文织里》《大港村史》《织里民间文化》《晟舍利济禅寺志》等地方文史,因此我感受到他对本土文化的挚爱。我还读过他的个人专著《记忆滨湖古镇》,字里行间充满对乡土的深沉感情。记得当年,本镇政府与区文联还共同为该书举行了主题为“心中的故乡”的首发仪式。我想,为这一类书籍写点文字,无论出于怎样的理由,都是无法拒绝的。
    天气奇热,蝉声如雨。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和着空调送出的阵阵凉气,我打开电脑阅读起书稿来。“乡的愁”这个书名就很是灼人,让我情不自禁地踏人了余光中先生的那首传世名作《乡愁》的意境之中。
    《乡的愁》布局了5个小篇章。分别为“古镇文脉”“萦梦老街”“水韵溇港”“乡愁处处”“屐痕山水”,文章写作时间跨度近10年,大多为地方报刊曾登载,现结集成书。整部书稿中,除了“屐痕山水”篇是作者亲历的几篇游记散文外,其余写的全是本土的陈年旧事、历史人文、乡昧乡情。他犹如一位白发老翁,在村子口的老槐树下悠闲地坐在斑驳的石鼓凳上,一手捏着竹竿做的旱烟管,一手摇着旧蒲扇,给一群孩子讲着古老的故事。从晟舍古镇到织里老街,从东迁故县到五湖书院,尽是古镇厚重的文化底蕴;自明代文豪凌漾初到当代名医毛先生,都是有情节有细节的动人故事。
    2016年冬,太湖溇港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了湖州市沉甸甸、金灿灿的一张名片。“水韵溇港”篇中,《溇港文化之古桥》《溇港文化之民间习俗》《溇港文化之寺庙与地方神灵》系列文章,有专家阅后惊叹这是独一无二的溇港文化。而在《浓了又淡——织里乡村的人文记忆》这篇随笔中,清水兜村昔日的“换糖换捻线”,云村村的“打鸟打野猫”,秧宅村的“卖黄莲头”,东湾兜村的“编草囤织渔网”,秦家港村的“竹丝笤帚饭烧篡”,还有郑港村的“醃制香大头菜”,这些已经消失了的特色产业和乡村历史,重新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这可是我们曾经的乡村,是我们前辈的生活呵!
    老徐对故土的历史文化求索是有目共睹的。这些年来,尽管已年老体弱,且肺部动了手术,但他坦然面对生活。他行走了太湖南岸的大多村庄,寻觅了许多古桥、老宅、寺庙,走访了村子里的许多老人,还查阅了许多地方史志,才能写出关于溇港的系列文章。这些文章也成为多个行政村文化礼堂和义皋“崇义馆”的文字资料。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徐是行走在这块土地上的“文化拾荒者”。作为在织里老街工作和生活了20年的他,老街是他人生中刻骨铭心的记忆,从十几年前的散文《织里老街记》,到2016年发表在晚报上的《魂牵梦绕的织里老街》《再话织里老街》等纪实文章,写出了老街的前世今生,寄托了老街人的感情和对老街新生的期盼,赢得了老街人的支持与共鸣。文章中给政府提出的老街改造和古迹保护的建议,已被纳入规划或作为参考意见。
    读了《乡的愁》,我非常感慨,并产生了一些关于人文的想法。我觉得该书中多篇文章可以编入将来的《镇志镇史》,比如《东迁故县》《人文旧馆》《岁月沧桑话轧村》《晟织公路纪事》等。这些文章还可以编写成本镇的乡土教材。因此,非常感激老徐为撰写此书付出心血,非常感谢老徐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文化记忆。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2018年,是作者的70寿诞,我们谨祝徐老先生身体健康、笔耘不辍。预祝《乡的愁》成功出版发行。
    捡拾散落在太湖南岸的乡愁,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是为序。
    2018年8月
    (本序作者系中共湖州市吴兴区委常委、织里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