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世界史

美国的伤痕(独立战争与美国政治的暴力基因)

  • 定价: ¥78
  • ISBN:9787520711135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东方
  • 页数:356页
  • 作者:(德)霍尔格·霍克...
  • 立即节省:
  • 2019-11-01 第1版
  • 2019-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这是首部从暴力视角解析美国独立战争的作品,作者将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发生的种种暴力行为一一展示,并揭示了暴力的负面效果,如奴隶制的巩固、北美原住民的消亡,以及胜利者对对战争罪行的抹除、篡改和美化。作者试图从历史中发掘美国现当代种种对外政策的暴力基因,进而对通过暴力手段追求正义目标的行为做出批判和否定。这也是我们需要吸取的历史教训。

内容提要

  

    本书揭示了被粉饰过的美国独立战争的另一面——暴力,即美国实际诞生于一场充满暴力和血腥的内战。作者不但用生动翔实的文字展示了爱国者与保皇派、英国兵与平民、白人与黑人、印第安人之间的种种暴力行为,还展示出这种无处不在的暴力所带来的道德困境,即英国人对无休止战争的左右为难以及胜利者对战争罪行的抹除、篡改和美化。 本书试图从历史中发掘美国现当代种种对外政策的暴力基因,进而对通过暴力手段追求正义目标的行为做出批判和否定。因此可以说,美国是通过一场残忍无情、毁坏灵魂的战争建立起来的,无法理解这一点,就无法理解美国的过去与当下!

媒体推荐

    根据定义,战争是关于暴力的,但霍尔格·霍克的精彩著作也许是第一次将暴力作为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重点。他以扣人心弦(有时也会令人恶心)的笔法强调了一些真正令人震惊的暴力事例,双方都有。所有学习美国革命及其战争的学生都应该读这本书。
    ——斯蒂芬·康威,伦敦大学学院历史学教授、《美国独立战争简史》作者
    将革命战争从浪漫的国家神话中解脱出来是很困难的,但在《美国的伤痕》中,霍尔格·霍克提出了一项重要的修正。这是第一本研究暴力在冲突中扮演了怎样可悲而令人震惊的角色的书。
    ——安德鲁·奥肖内西,弗吉尼亚大学历史学教授、《谁丢了美国》作者
    作为美国人,我们更愿意相信我们的革命本质上与别人不同,更多的是在大陆会议议事厅里雄辩的演讲,而不是暴力和流血。但是霍尔格·霍克表明,我们的国家是通过一场残忍无情、毁坏灵魂的战争而建立起来的。这场长期而血腥的冲突以多种令人困扰的方式决定了美国将会如何发展,《美国的伤痕》对此进行了深具启发性的考察。
    ——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Nathaniel Philbrick),《勇敢的抱负》(Valiant Ambition)作者
    从对商人和海军官员涂上滚烫的柏油,到当众脱掉涉嫌同情保皇派的妇女的衣服,霍尔格·霍克以深入的研究和扣人心弦的文字揭露了美国革命的可怕暴力,颠覆了美国无血诞生的感性神话。
    一凯瑟琳·杜瓦尔(Kathleen Duval),北卡罗来纳大学历史学教授、《独立的失落》(Independence Lost)作者
    《美国的伤痕》是一部关于革命战争的杰出综合史,强调了这种血腥和破坏性的冲突如何触动了普通男女的生活。霍尔格·霍克关注的不是战争中众所周知的建国者,而是展现出降临在双方士兵和平民身上的暴力和恐怖。这是一本重要的书,所有希望能更好地理解美国独立战争本质的人都应该读一读。
    ——约翰·费林(JohnFerling),《旋风:美国革命和赢得革命的战争》(Whirlwind:The American Revolution and the War That Won It)作者当然,没有读者会把革命再想象成孩童时代看到的那种端着气枪的露天历史剧。霍克明智地认为,考虑到民族解放实际上是什么样的战争,美国人也许应该让自己对建国和民主输出的热情降降温。他向我们展示出,革命远比我们通常所知的更加残酷。
    ——亚当·高普尼克(Adam Gopnik),《组约客》
    霍克通过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对美国革命做出了原创和发人深省的贡献。他咄咄逼人地指出,和大众认知中为了争取自由而进行的高尚斗争不同,那个时代充斥着更普遍的身体虐待和心理暴行。通过精雕细琢的历史细节,他揭示了革命中释放的暴力如何广泛蔓延,几乎没有哪个社会能够幸免。
    ——《华尔街日报》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捕猎保皇派
  卑鄙的禽兽
  忠诚者之墓
第二章  不列颠的困境
  木已成舟
  嗜血的内战
  公然的叛乱
第三章  卢比孔河
  唇枪舌剑
  屡遭重创
  犹豫不决的入侵
  讨伐美洲保皇派
第四章  美洲护民官
  “副官的女儿”
  杀鸡儆猴
  赃物政治
第五章  肉体凌辱
  复述强奸
第六章  屠宰场
  从被俘到埋葬
  担心自己失去双腿
  一群肮脏的人形生物
第七章  战俘的黑牢房
  海面的骚动
  不自由,毋宁死
  漫长的归途
第八章  斩尽杀绝
  不装火石的格雷
  被乱砍的身体,道德上的胜利
  法国的匕首
第九章  城镇毁灭者
  完全的毁灭
  美利坚帝国
第十章  美国化战争
  猛兽
  哈利的头颅
第十一章  以命抵命
  公正
  报复
  伤感的爱国主义
第十二章  落魄而归
  最后的旅程
  和解
后记
注释与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前言

  

    《美国的伤痕》是一部暴力史。它是首部从暴力的角度叙述和解析美国革命和独立战争的研究作品。因此,它讲述了那些作为暴力的驱动者、见证者以及受害人——那些士兵、俘虏和平民,以及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男人和女人的故事。《美国的伤痕》也是关于故事的故事:它讲述了由生理和心理暴力所引发的迫害与受难,野蛮与文明,复仇与和解。遭逢乱世的人们以这样的叙述阐明暴力斗争的必要性,为各自的事业进行辩解。
    暴力体验会激发人生理、情感和智力等诸多层面的反应。同时我们也该意识到,对暴行与痛苦的记录本身就是极具感染力的修辞,正如学者雷切尔·克里夫斯指出的那样:“目睹暴力……既令人厌恶又让人着迷。”确实,恶言恶语本身便是伤人的利器。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我努力试图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来处理这一敏感话题,结果从马尔库斯·雷迪克痛苦而辉煌的历史著作《奴隶船》中找到了灵感。他警告我们无须为剥离了道德与政治语境的“抽象的暴力”感到内疚——相反,暴力应当被理解为具体的现实存在。正如研究战争与暴力的文化史专家韦恩·E. 李提醒我们的:“学术很少触及恐惧、饥饿、流血牺牲等战争暴力的话题。另一方面,仅仅讲述故事又很难展现出身处困境之人为何大开杀戒或甘愿赴死。”本书的读者对象既有专家又有普通读者,因此在我的论述中既有抽象分析又有具体事例。本书基于英美两国搜集到的最新档案资料,并非要对革命、战争甚至这一时期的暴力行径做综合而全面的研究。与之相反,我选择聚焦于其中最主要的政治与军事暴力,牵涉到美洲的爱国者与效忠英国的保皇派、非裔美洲人与美洲土著居民、英军与其德国盟友。[1]
    两个多世纪以来,这一话题不仅被美化、粉饰,而且遭遇选择性遗忘。战争的亲历者对分裂、纷争和暴行记忆犹新,而后人则沉湎于这一国家诞生的罗曼蒂克神话。为恢复革命年代暴力的本来面目,我们可以从参与双方如何理解这一场斗争以及幸存者与后人如何理解和误解这一场斗争中获得启发。
    身为作者,亲手将终稿交付出版社是相当愉悦的一件事。我希望借此机会向曾经对本项目给予大力支持的机构和个人表示衷心感谢。感谢国会图书馆约翰·W. 克鲁格中心授予我克鲁格研究员职位,感谢费城图书公司和费城历史学会授予我巴拉基金会关于美国历史与文化的国际研究员职位,感谢麻省历史学会授予我麻省学会辛辛那提研究员职位,感谢纽约公共图书馆和大卫美国独立战争图书馆授予我研究员职位。此外,还要感谢康斯坦茨大学高研院授予我高级访问学者职位,感谢弗赖堡大学以及SFB 948 机构提供我访学的机会,以上机遇对我的研究和写作都大有裨益。在上述机构的居留不乏卓有成效且令人愉悦的成果。为此我还要感谢卡洛琳·布朗、詹姆斯·N. 格林、梅格·麦克斯文尼、康拉德·E. 怀特、乌尔里奇·高特、纳德·阿特和拉尔夫·冯·邓·霍夫以及他们各自的团队和助手。本书的第5、8、10 章部分立论最早分别以“强奸、兽行和美国独立战争中的英军”为题发表在2015 年的《军事伦理杂志》和以“肢解的尸体: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暴行”为题发表在2016 年的《过去与现在》。
    大量同事和友人阅读初稿,回答询问,分享观点并提供了建设性建议,他们是:苏珊娜·伯索德、凯瑟琳·波、雪莱·布克斯潘、约翰·布鲁尔、理查德·卡普兰、艾瑞卡·查特斯、约书亚·色文、琳达·科雷、席拉·考德利、马丁·丹通、芭芭拉·冬那干、蒂姆·达根、菲利普·德怀尔、希瑟·E.尤因、比尔·弗罗斯特、尼克拉斯·弗里曼、彼得·金纳、乌尔里克·戈特、拉腊·赫尔默特、朱莉亚·E.希基、乔安娜·英尼斯、摩耶·贾萨诺夫、简·卡门斯基、韦恩·E.李、伊丽莎白·劳登、威廉·罗杰·路易斯、尤尔根·卢、尼诺·卢拉吉、彼得·曼德拉、霍利·迈耶、迈克尔·麦克唐纳、拉纳·米特、布鲁斯·尼科尔斯、马西·诺顿、安德鲁·欧肖内西、埃德·帕彭富斯、萨拉·皮尔索尔、威尔·佩蒂格鲁、托德·里斯、丹尼尔·里克特、罗布·拉克、汉纳·史密斯、斯特拉·蒂利亚德、詹·沃尔德伦以及莫莉·瓦什。斯蒂芬·康威和保罗·韩礼德对本书手稿的重要章节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国会图书馆、约克镇胜利基金会、亨廷顿图书馆、麦吉尔大学以及康斯坦茨大学、牛津大学、匹兹堡大学等地举办的各种讲座和研讨会,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在匹兹堡大学,我有幸先后接触到三位系主任:马尔库斯·雷克斯、雷德·安德鲁斯和拉腊·普特曼,与其他几位富于灵感的同事乔纳森·阿拉克、西·德雷舍尔、贾内尔·格林伯格、迭戈·霍尔斯坦、帕特里克·曼宁、佩妮莱·罗杰、布鲁斯·维纳德和莫利·马什以及诸位18世纪美国史研究的领军人物也相处甚欢。对以下各位孜孜不倦的研究助理我深表感激:阿什利·布莱克尼、米雷尔·利克、卢克·马丁内斯、凯蒂·帕克和斯蒂夫·皮特。马尔库斯·雷迪克是学者的楷模,是我的良师益友。他对本书初稿进行了全面阅读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自始至终、他对我本人和我的著作都充满信心。在我遇到困难时,他总是慷慨给予帮助和鼓励。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系主任N.约翰·库柏,多亏他的大力支持,为我创造出良好的写作环境,我才得以抛开系务杂事,埋首编辑《英国研究杂志》,同时进行本书的撰写。
    我的出版代理人苏珊·拉比勒一开始就是本项目坚定不移的支持者和鼓动者,并最终与皇冠出版社达成协议。与责任编辑阿曼达·库克相处也令我受益匪浅,他的编辑信函充满挑战性的批评和建设性的意见,教我如何去完善修正。爱玛·贝里作为助理编辑,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包括行文的节奏与步调—它们在定稿中已大为改进。我还要感谢皇冠出版社的出版人莫莉·斯特恩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感谢各位编辑、版面设计和其他人员合力将一本手稿打造成一部精美图书,尤其是克雷格·亚当斯、大卫·切萨诺、乔恩·达加、萨利·富兰克林、埃琳娜·贾瓦尔蒂、伊丽莎白·伦德弗莱舍、安娜·汤普森以及凯文·卡拉哈姆、萨拉·格里姆、雷切尔·罗区奇领导的市场和公关团队,以及阿莱娜·瓦格纳,他们共同负责将本书推向市场,介绍给读者。
    最后要感谢在写作过程中与本书作者共始终的两位家人:海伦在我写作和研究过程中给予我无微不至的爱心与帮助,作为心理学家,她从心理学角度为修正本书若干论点提供了宝贵建议。在本书写至一半时,佛罗莱恩·弗雷德里克从天而降,为我们这个德商家庭增添了一份美国本土色彩。尽管其影响尚未完全显现,但他的到来确实极大丰富了我的生活。本书为他们而作。
    2016年7月4日于匹兹堡

后记

  

    去年暑假前后,出版社友人邀我审读《美国的伤痕》一书电子版(当时纸质本尚未入手)。万料不到一年半后的今天,我会成为它的译者。
    感觉犹如炒房炒成房东。
    由于工作原因(配合出版社引进之前的把关),每年审读的书稿不在少数,感兴趣的也非止一二,但真正下决心接盘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至少要有充足理由说服自己。
    反对的理由倒是现成的。前年冲动之下,施施然接手30余万字的美国历史著作《永不消逝的墨迹》。尽管该书已于去年年底由东方出版社推出,但其中过程一波三折,至今心有余悸。其问已不止一次私下立誓,在手头国家项目大限(deadline)将至之前,绝不轻许诺言,惹火烧身。否则剁手。
    言犹在耳。但花费半月时间通读该书之后,意志动摇。
    架不住一番劝诱,瞬间人设崩塌。
    记得当时给编辑的审读意见有如下三条:
    1.这是一部关于美国建国史的颠覆性杰作。美国人有自己的“国家神话”,以美国革命为起源形成了一整套英雄主义叙事,奠定了今天美国人关于自己的国家及其历史的深刻观念。本书则“冒天下之大不韪’’深入研究美国革命(本书作者认为美国独立战争事实上是英国内战)中滥用暴力的问题,指出美国独立及建国的历程,本质上是包括美国国父在内的奴隶主从害怕革命到利用革命并最终独享革命成果的历程,其最终结果造就的是社会不公和种族阶级仇恨——19世纪60年代的南北战争,乃至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都是当年这一粒仇恨的种子结出的恶果。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撩起这一道道疤痕(Scars)以警醒世人。
    2.作者生于德国,在英国求学执教,此前曾出版多部英国史研究著作,备受学界赞誉。他历时7年多撰写本书,在以英国为主的20余个图书档案馆查阅海量资料,可谓呕心沥血。作者自谓他试图表达的观点是:人类总是倾向于牢记自己遭受的暴力,而忽视他人忍受的暴力。
    3.作者文笔流畅,故事生动形象,相信本书是专家学者和普通读者都会感兴趣的历史读物。
    其实总体评价只有一句话:“本书堪称解构美国建国神话的一部杰作。”因为一提到、想到美国独立战争,我们就会想到英勇的爱国者们(如“自由之子”)奋勇反抗专制,捍卫崇高理想;还有“无代表不纳税”“不自由毋宁死”,多么激动人心,何等慷慨激昂。但本书作者告诉我们,历史真相是复杂的:革命不只是高尚的,还是暴力的——交战的英美双方皆难辞其咎。两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的主流话语建构并粉饰了这段血腥的革命史,而《美国的伤痕》一书则让我们以更加坦诚的态度重估那段历史,还原事实真相,并对当下美国的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反思。
    作为著名历史学家,本书作者霍尔格·霍克以手术刀般的犀利与精准揭示出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暴力。美国的爱国者折磨保皇派,把他们囚禁在康涅狄格矿洞;英国军队烧杀抢劫,强奸妇女,令人发指——他们还惨无人道地把濒死的囚犯驱赶到疾病肆虐的囚船上,甚至遣送到加尔各答黑牢房;英美双方都征募非洲裔美国人,用他们做炮灰或诱饵;华盛顿军队发动种族灭绝的战争,旨在消灭与英军结盟的易洛魁人;等等。不仅如此,在生动翔实的文字中,霍克教授还阐发了这种无处不在的暴力所引发的道德困境:英国人发现自己在镇压殖民地叛乱和屠杀手足同胞这一两难选项中进退维谷,而爱国者则巧妙地记录并彰显英军的战争罪行,以此增强国族的凝聚力,进而成功实现国家统一大业,与此同时,却刻意掩盖并最终抹除了保皇派在独立战争期间所遭受的凌辱和伤害。当然,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类似的悲喜剧,照黑格尔的说法,总是反复交替一再上演。被噤声的一方永远只能保持缄默:众所周知,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 这令我联想到250年前因言获罪的纽约印刷商约翰·彼得·曾格,更联想到400年前以思想罪被控异端的科学家布鲁诺。他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为确保他在最后几分钟内保持沉默,他的舌头被钢钉刺穿。 或许正是这一点让我怦然心动。 然而,承诺是慷慨的,交稿是困难的。 一把辛酸泪。仅以本书第一及第十章两度出现的“Regualtor wars”为例,初译为“调解战争”,然始终内不自安。后经多方查证(甚至惊动海外友人),乃定名为“自订约章者战役”。译名颇为拗口,但非此不足以准确传达原文之意。所谓异化策略,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文中诸如此类强扭之瓜,在在皆是,尚希读者诸君明鉴。 本书翻译工作一如既往得到所在单位、家庭以及各种微信群群众和朋友圈圈友的鼎力支持,在此一(zhi)并(ming)谢(bu)过(iu)。一方面因为每年要拜读不可胜数的论文AcknowledgementS(致谢),大多浮皮潦草言不由衷,难免产生审美疲劳;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这一片谢忱是平素点滴累积、发自内心的感激,因此宁愿让它积压在心底,像戴望舒笔下羞怯的诗人——“你(们)的名字我不敢说出”,以此珍藏永久鲜活的记忆。 年关将至,后山神学院一年一度的新年钟声近在眼前。像惊恐万状的小学生,明知手中答卷破绽百出惨不忍睹,还得要硬起头皮交卷——从而将更头疼的点窜订正,转呈编辑老师去完成。 是为记。 杨靖 2018年岁末于金陵依山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