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哲学总论

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书系

  • 定价: ¥78
  • ISBN:9787300273884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 页数:382页
  • 作者:陈先达
  • 立即节省:
  • 2019-10-01 第1版
  • 2019-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在一个曾经饱受帝国主义欺凌、贫困落后的中国,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在实践中不断取得辉煌成就。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嘱托仍然回荡在耳边。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

内容提要

  

    唯物史观是人类探索历史规律最光辉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唯物史观,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与功能、中国道路和中国文化这三个领域入手,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和当代价值、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唯物史观、中国历史百年变革的辩证法、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历史周期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文化自信的本质等问题做了有现实意义的理论探索,体现了学术性与政治性的结合。本书行文流畅、深入浅出,具有理论深度和可读性。

作者简介

    陈先达,出生于193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著有《陈先达文集》《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伟大的马克思: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与信仰》《马克思主义十五讲》《哲学与人生》《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等。著作及论文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教育部优秀著作奖和吴玉章著作奖等多种奖项,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目录

上篇: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与功能
  第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不是实证科学
    二、社会规律是社会的规律,而不是人的规律
    三、关于社会形态理论
    四、经济因素的最终作用与经济决定论
  第二章  历唯与辩唯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实践唯物主义”的不同含义和争论的本质
    二、作为马克思哲学本质特征与作为教科书不能完全等同
    三、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不可分
  第三章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争论与当代意义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是争论焦点
    二、不能以教科书的缺点来否定历史唯物主义
    三、正确理解历史的主客体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四、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规律的逻辑表述、理论阐述和实际应用问题
    五、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意义
  第四章  历史的客观性
    一、历史的客观性与历史认识的间接性
    二、历史顺向运动与历史研究的逆向思维
    三、历史事实与历史文本
  第五章  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目的性
    一、规律性与目的性
    二、规律的人化和异化
    三、作为新发展观依据的客观规律
  第六章  历史主体与社会更替
    一、劳动主体与异化社会
    二、人民群众与社会更替
    三、执政者与政权兴衰
  第七章  历史规律论与历史选择论
    一、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三、人的行为的选择性
  第八章  历史唯物主义关注现实的方式
    一、哲学要透过经济理论问题与现实对话
    二、关注时代的课题和政治与价值取向
    三、多视角地考察市场经济问题
  第九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
    一、重视史学功能
    二、历史事实的一次性
    三、历史现象的相似性
    四、历史规律的重复性
  第十章  历史的价值评价与道德评价
    一、历史的重要性与价值评价
    二、历史学与历史的价值评价
    三、历史的道德评价
中篇: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唯物史观
    一、社会主义实践提出新问题
    二、正确处理所有制结构的相互关系和矛盾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使命
    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各种社会主义思潮
  第十二章  中国历史百年变革的辩证法
    一、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
    二、历史在解决老问题、提出新问题中前进
    三、强起来要主动解决富起来留下来的旧问题,积极破解强起来的新问题
    四、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受辩证法规律支配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实现方式
    一、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二、毛泽东的远见和历史的局限
    三、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
  第十四章  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
    一、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
    二、中国道路之争
    三、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
    结语
  第十五章  历史周期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历史周期率问题对社会主义社会同样重要
    二、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教训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伟大意义
    四、居安思危和增强忧患意识
  第十六章  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道路
    一、区分人的概念的不同语境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防止抽象人本主义误读
    三、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超越纯逻辑推论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的新财富观
    一、小国寡民与安贫乐道
    二、“经济人”假设与财富异化
    三、解放生产力和共同富裕
  第十八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观
    一、拒斥西方“普世价值”
    二、重视人类“价值共识”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下篇: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文化
  第十九章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
    一、站在社会形态更替的高度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二、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变革中国社会
    三、只有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取得胜利
    四、正确评价儒家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五、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六、可不可以“尊孔读经”
  第二十章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一、文化自信与民族解放
    二、文化是有机整体
    三、文化自信与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第二十一章  文化自信的本质
    一、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的大问题
    二、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自信
    三、文化自信是对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标识的自信
    四、文化自信的使命是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二十二章  文化自信的底气
    一、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中华文化的特质
    二、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底气的中流砥柱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成就是文化自信底气的基础
    四、正确的文化政策是增强文化自信底气的制度化保证
    五、民族自强是文化自信底气的永恒力量
  第二十三章  文化自信中的政治与学术
    一、文化自信既具有政治性又具有学术性
    二、文化自信视角的历史审视
    三、树立文化自信之路
  第二十四章  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和制度性
    一、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
    二、立德树人,殊途同归
    三、论据各异,智慧相通
  第二十五章  文化经典与民族精神
    一、文化经典的标志性作用
    二、中华民族文化与中国人民
    三、杰出人物是中华文化精神人格化的样板
  第二十六章  哲学的困境与中国哲学的前景
    一、科技与人文主导地位的赠变
    二、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暂时困境
    三、精神家园的重建与中国哲学的前景
  第二十七章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先进文化问题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二、先进文化与主流文化
    三、文化的教化功能
    四、正确处理科技与人文的关系
    五、马克思主义在先进文化中的指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