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作品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报告文学卷上下)(精)

  • 定价: ¥159
  • ISBN:9787530219669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
  • 页数:1191页
  • 作者:编者:李朝全
  • 立即节省:
  • 2019-09-01 第1版
  • 2019-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
    检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经典文学作品,汇集成卷,不忘本来、继往开来,传承当代文学的精神和理想,以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对文学的虔诚之心,潜心精品创作,使文学成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本书为报告文学卷。

内容提要

  

    本书共收入报告文学31篇。从当代报告文学发展的实际出发,兼顾不同创作风格、不同地区(包括港澳台)和不同作家的作品,遴选出的均是经过时代淬炼与读者检验、兼具经典性和文献性的文学佳作,全面准确地反映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来报告文学发展的风貌,呈现出了这一文学体裁在艺术上的高峰走线。

作者简介

    李朝全,文学评论家、作家。生于福建仙游,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著有理论专著《文艺创作与国家形象》《非虚构文学论》《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报告文学《最好的时代》《国家书房》《梦想照亮生活》《梦工场追梦人》《震后灾区纪行》《少年英雄》等。主编《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报告文学卷》《中国纪实文学佳作2000-2011》,2000年起主编“中国报告文学年选”等。多次任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评委;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口文化奖、庄重文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抗震救灾特别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目录

上册
  与时代和社会发展同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报告文学发展概述/李朝全
  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
  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巴金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王石  房树民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穆青  冯健  周原
  哥德巴赫猜想/徐迟
  扬眉剑出鞘/理由
  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给我的爸爸陶铸/陶斯亮
  大雁情/黄宗英
  正气歌/张书绅
  祖国高于一切/陈祖芬
  三门李轶闻/乔迈
  中国姑娘/鲁光
  “希望工程”纪实/黄传会
  生死一线——嫩江万名囚犯千里生死大营救/杨黎光
  西部的倾诉——中国西部女性生存现状忧思录/梅洁
  护士长日记——写在抗非典的日子里/张积慧
  老年悲歌——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曲兰
  4万:400万的牵挂/张雅文
下册
  天使在作战/朱晓军
  一种精神/李青松
  中国农村的“留守”孩子/阮梅
  木棉花开/李春雷
  废墟上的儿童节/李鸣生
  守望天山——一个老兵24年的感恩故事/党益民
  胡风案中人与事/李洁非
  闪着泪光的事业——和谐号:“中国创造”的加速度/蒋巍
  亮剑湄公河——中国警方“10·5”案件侦破纪实/冯锐
  低天空:珠三角女工的痛与爱/丁燕
  板仓绝唱——杨开慧手稿还原毛泽东爱情/余艳
  塘约道路/王宏甲
  大桥/何建明
  附录
    中国当代报告文学作品(1949-2019年)存目
    1977-1991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篇目
    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篇目

前言

  

    与时代和社会发展同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报告文学发展概述
    李朝全
    一  历史与渊源
    报告文学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文体。通常认为,报告文学就是“报告+文学”,是新闻和文学的联姻,是一种“艺术的文告”,因此,报告文学既具有新闻性,又具有文学性,新闻性又决定了报告文学必须具备真实性、非虚构性,能够提供新鲜的信息资讯,具有时效性。
    广义的报告文学大体相当于纪实文学、写实文学和叙事文学,它包括了传记,从属于非虚构文学创作类型。报告文学最鲜明最根本的审美特质就是真实性、新闻性。它区别于其他体裁文学作品的特征亦在于此。
    报告文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体样式,国际上较早的现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包括美国记者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捷克记者基希的《秘密的中国》,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墨西哥爱密勒的《上海,冒险家的乐园》,捷克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等。这些在20世纪10~40年代在国际文坛产生较大反响的作品,通常被视为现代报告文学早期的代表作。
    中国的报告文学,更是有着悠远历史。研究者通常认为,以《尚书》《左传》《春秋》《战国策》《史记》等为代表的中国上古或者古代的历史典籍,大都可被视为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的雏形,而《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更被看作是“文史一家”传统早期的代表。《史记》等奠定了中国文学创作的纪传传统。在中国本土,由《史记》等文史合一著作所开辟的史传和历史纪实的传统延续至今。在今天的表现之一就是,出现了众多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它们也属于广义的报告文学。
    国际上,从早期的报告文学创作,到20世纪50年代苏联出现了“干预生活”的特写作品,对扩大报告文学的影响产生了积极作用,也是报告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随后美国出现了非虚构创作潮流,六七十年代涌现了包括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诺曼·梅勒的《刽子手之歌》等一批所谓新闻主义纪实作品。从严格的文体的意义上审视,这些所谓的“非虚构”其实都应被归入小说,但它们都披着新闻纪实的外衣出现,因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这,反过来也对报告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的纪实文学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这位记者出身的女作家创作领域涉及苏联卫国战争、阿富汗战争、核灾难等人类灾难备忘录。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获奖,被认为是非虚构纪实文学的胜利。20世纪80年代初,非虚构创作的理念被引入中国。2010年以后,由于《人民文学》等杂志的推动,非虚构创作一度影响广泛,倍受关注,也对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反拨和推动作用。
    中国早期报告文学的萌芽,有人认为发生于清末民初。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创作的《戊戌政变记》、五四运动期间冰心的《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等一批纪实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近现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的萌芽。
    比较成熟的报告文学出现于1922年,瞿秋白发表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这两部作品,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与这些作品几乎同时的,包括周恩来的《旅欧通信》、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记》、谢冰莹的《从军日记》、郭沫若的《请看今日之蒋介石》,都被视为这个时期报告文学的代表性作品。
    通常认为在20世纪30年代,“报告文学”这个概念被正式译介到中国,有人认为它是由阿英(钱杏邨)首先引进的,也有人认为它是由茅盾率先介绍的。茅盾关于报告文学的论述一直被经常引用。他主编《中国一日》,以及《上海一日》等都是当时影响深远的报告文学征集或创作活动。这期间,出现了像《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萧乾的《流民图》、夏衍的《包身工》等杰作,都被视为这一时期报告文学开始走向成熟繁荣的标志。
    抗日战争时期,出现了像丘东平的《第七连》等一批为抗战鼓与呼的有影响的报告文学。解放战争时期,也出现了像刘白羽的一些反映抗战生活、歌颂抗日军民的特写作品。
    绵延2000多年的史传传统和现代报告文学的开辟,都为新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做了理论上、艺术上的充分的准备,“报告文学”这个外来词、舶来品,在中国的土地上深深地扎根,并日渐枝繁叶茂。
    ……
    除了现实人物的传记之外,还有许多是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譬如作家出版社组织创作出版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己陆续推出了数十种。李洁非的《胡风案中人与事》、寓真的《聂绀弩刑事案件调查》等也是对历史人物及其遭遇的一种深刻挖掘。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报告文学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就是能够始终不渝地与时代同步伐,与时代和社会同向而行,及时记录和书写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思考在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下世道人心的变化和社会的暗流涌动。
    同时,报告文学很好地充当了“文学轻骑兵”、吹号手的作用,站在时代大潮的前沿,站在人民的前列,发人民之心声,发时代之先声,预见到时代发展进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疑惑,面对国家、民族、社会之未来发展走向进行深入的思考探析,提出了一些堪称真知灼见的观点和看法。
    报告文学始终与社会与人民在一起,坚定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国计民生,关注百姓关切,很好地发挥了文学参与社会生活、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作用,彰显出报告文学这种兼具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文体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捍卫了报告文学的尊严。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报告文学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需要提高与改进的地方,这主要体现在报告文学作家更多地重视新鲜事物的报告,重视抢抓题材抢热点抓焦点,而较少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文学性、艺术性的提升,忽略了对人物的精心刻画和故事情节的生动展开、对人心人性秘密的探究与追索和对思想内涵的深度挖掘,许多作品失之肤浅粗陋,有一些作品语言粗糙,表达乏善可陈。
    时代大变革为报告文学创造了空前丰富的素材和题材,也提供了无尽的发展空间与可能,未来的报告文学必定是充满无限可能性、富于蓬勃生机与活力的一种存在,它将继续成为中国文学系列中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2019年3-4月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