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记叙的散板

  • 定价: ¥56
  • ISBN:9787560444253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西北大学
  • 页数:430页
  • 作者:郝小奇
  • 立即节省:
  • 2019-09-01 第1版
  • 2019-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作者以随笔、散文或釆访的手法,记录和表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新世纪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通过凡人小事、工作成长的经历及游历折射了新中国七十年建设的丰功伟绩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也表达了个人的思想情感及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的第二本散文集,在这部著作中,几乎全部是写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事实沧桑,是一段真实的社会生活的记录,他的这部作品有日记、有书信、有回忆录、有散文随笔、小品等。

目录


锦华情缘
  锦华情缘
  我的俩师傅
  门旗
  第一次辩护
  打官司
  我与秦腔
  调工资
  丢枪
  探望老董
  难事一桩
南院春晚
  我的小学
  我的中学和几位先生
  那年花好月未圆
  心中渴望的那套绿军装
  收音机里上大学
  难忘的公务员考季
  南院的爬墙虎
  南院春晚
  钟鼓楼下卖报歌
  加班
拥抱黑暗
  爸妈的饺子
  夏日吃瓜
  搬家
  复位
  儿子的高考
  年懂
  捉虱记
  拥抱黑暗
  学好本领上前线
  再见了我的加重坐骑
  买菜做饭话今昔
  词中之恋
  北石窟寺
  北川祭
阆中之恋
  九色甘南绿如蓝
  申藏乡义诊手记
  卓尼觅得一洮砚
  北海普度寺
  云盖古镇
  南疆行
  神仙的故乡
喝透茯茶
  喝透茯茶
  江螃踏青品茗香
  “地主菜”与“壮士出川宴
  悲喜两重涎水面
  烟雨潇潇光里湖
  东白茶·东阳酒与出缸肉
  钱溪村看房小记
  学做补品露一手
  云集三月试新酒
  红树林与蛋家粥
  工友福荣
  卖鸡蛋的瞎老汉
  同仁老赵
  高楼子村的小女孩
  阿兰
  坚守文学的神圣
工友福荣
  红军战士周兴汉
  果农赵老汉
  福利院的歌声
  秦岭之殇
  终南夏日觅清凉
  秦岭花好数杜鹃
  苍苍少华山
  黄柏塬秋记
秦岭之殇
  无字碑前话乾陵
  不夜的长安
  又见昆明池
  印度印象
  走过久违的红场
  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
  天鹅堡:一个凄美的童话
  雅典神庙的传说与建筑艺术
  埃及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
  美国一瞥
印度印象
  ——印度记行之一
  喃谛山下三家人
  印度记行之二
黄土情深
  满卷黄土香
  潜心黄土画主人
  ——历经十三年人民画家刘文西完成百米长卷《黄土地
  的主人》创作
  黄土地与黑土地的拥抱
  黄土情深
  黄土情黄河恋
  讴歌人民心声,描绘时代画卷
  ——在刘文西长卷首展暨研讨会上的发言
  从黄土高原到印度高原
  ——访黄土地走出的画家杨光利
  难忘黄土香,不了人民情
  ——《人民艺术家刘文西》序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精彩宁夏》序
  用心纪录历史的瞬间
后记

前言

  

    解读小奇
    张月赓
    写下这个题目,又直直称谓“小奇”大名,我多少有点儿担心是否恰当。小奇在报社任职期间,我已退休多年了,谈不到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仅就参加过他邀请退休老同志的两次座谈会。第一次主持人介绍,我俩握手时,他过于谦恭地用一句成语对我有些过誉,使我极难担承。第二次见面是为了纪念报社成立60周年,希望我们几个退休的老记者、老编辑都能写写回忆文章,他说要汇集出版一本纪念文集。
    他的话多是谈工作问题,没与我们每个人再单独说什么。但是他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平易近人的领导风范,给我们到会的老同志留下极好的印象。
    由小奇主持编辑的《今生的幸运》一书,把我写的那一篇《我的记者生涯》放在该书醒目的第一篇,我内心十分不安,对主编郝社长及编辑者,也不曾有过任何形式的谢意表示,至今内心尚有点儿歉然。
    2018年12月,退休了的郝社长还记得我,委托老干处的同志给我送来他新出版的第一本书《行走的快板》,扉页上的签名也极其客气。
    我翻阅《行走的快板》,从栏目到许多篇文字的内容都使我感到亲切,无意间拉近了彼此之间的一段距离。读着读着,有如偶然遇到一个熟悉的老朋友面对面高谈起来了。当中第一篇《雍村记忆》深深打动了我,原来60多年前小奇三岁时就居住在当时陕西省委所在地的雍村家属宿舍,而此时的我于1956年春天由山东参加工作在和平门外的西安煤矿设计研究院。该单位的家属宿舍就在紧挨雍村的仁爱巷与金家巷两处,每天都会来回穿越雍村。那时一般的普通市民,都把省委办公地和省委家属院的雍村视为极神秘的地方。郝小奇笔下的雍村所记载的大多是极其平常的老房子,还有他的童年、少年经历与当时市民没多大区别。他描述的省委幼儿园、建国路小学j市26中、张学良公馆……还有后来“文革”开始学生在雍村省委门前静坐,在整条建国路两旁围墙刷的“炮轰陕西省委”“火烧西北局”的大标语,我俩人都是亲眼看见过的。今天联想一下我和小奇说不定在那些年月,也许会一同走在一条路上,相逢不相识,失去难得的交往机缘。再从他这本书当中看到数年之后他调到南院门市委工作,我却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已在南四府街的西安晚报社供职多年,也常常去市委某个部门办事,认识上下许许多多有关领导和同志,但是十分遗憾的是没有见过小奇,更未打过交道。他在报社任职期间,我早退休了。本来有机会成为忘年交却又失之交臂了。
    认识小奇熟悉小奇完全是靠《行走的快板》和他刚刚完成的第二本散文集《记叙的散板》的打印稿。小奇在这两本著作中,几乎全部是写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世事沧桑,是一段真实的社会生活的记录,他这些作品在体裁方面都不拘一格。有日记、有书信、有回忆录、有散文随笔、小品,完全使用自传的形式自己和自己重新交流一番,也给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场景。把这些逐渐逝去的、平常的历史陈迹显现出来肯定具备突显时代风貌和较大的历史价值。
    本人在此感谢小奇大书特书为我的老友老兄周明老先生树了一块丰碑,祝福周老健康长寿“百岁人生”。阎纲老也是一样的。
    小奇大半生的经历丰富多彩,交友广多,他在文学作品中自述:“自小就种下的一颗文学的种子,但没写出工厂生活的小说。”在二轻系统做宣传干事时,看到身边的几个同道改行当了记者、编辑异常羡慕,“没想到多年后自己却成了管他们的老大”。当了党报的社长。此语掷地有声,发自小奇的内心,充分表现出小奇的大气魄!写到这里时,我猛地想起大约二十年前与老友贾平凹一次闲坐聊天时,他拿着一本《收获》大型文学刊物,是叹气也是不服气地发出:“我现在难道被两个小女子作家甩在后面了吗?”平凹此语与小奇发出的内心感叹,反映了他俩异于常人的大志向,大气势,熊熊火焰在心中燃起……今天平凹已有16个长篇问世,小奇也正在酝酿陕北题材的长篇。
    当今我们这个社会,有极少数领导干部离退休之后,的确感到寂寞难耐、闲散无聊,个别领导干部还利用他们的社会关系和曾经拥有的资源,很容易被一些私人公司或什么大集团单位聘请去当顾问或什么副职,自然可得到某些利益。这实质上便使年轻人失去一个工作岗位。小奇退休之际,也曾有过放慢脚步,从容面对夕阳的消极状态,但他从未考虑过再谋求一份差事。闲散一段日子里,他曾在长安一位兄长家幽静的小院里深思冥想,也获得了一些老友的启发,迅速振作精神,行动起来,重新清点了一下写出的作品竟多达百余篇,于是自感还拥有一些才情和力量,继续找点自己曾经孜孜以求的初心,在文学写作的道路上再向前迈进一步也是大有意义的。此间,他偶然得到邢小俊赠新著《居山·活法》,感悟到这是一番新天地,大境界,也无形进入自己的“道场”和“修行”的新途径。
    解读小奇,反省自己。我退休二十年,没有像小奇那样退休前、退休后,顺境中、逆境中,都“怀揣希望”,“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志”和积极勤奋的精神状态。抱定“上班时做好工作”,退休后学会休息,学习点养生之道。小奇近几年总结出的慢生活,慢节奏,淡泊低调的生活元素,我从内心钦佩且也尝试着学学。但是年龄不饶人,负面的影响挥之不去……记得十多年前在东大街邂逅老友李星,亲切地握着手,他挪揄地说:“你老兄真成了出土文物了。”我说:“工作时忙编写,退休了多‘歇坐’。”这虽是一句玩笑话,多少也有点儿忏悔自省的意思。事后在本报前社长郝小奇的积极鼓励下,也写了几篇文字,但读书从没间断过,而且多为修身养性指导生活的书籍,悠闲地保持着每天早晚两次饮绿茶的养生习惯:“喝好茶,睡好觉”,耄耋之年无灾无病最可靠,忘年之交的小奇并相识不相识的盛年诸君切莫仿效!

后记

  

    记叙的散板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又是新春,在三亚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与和煦的海风整理书稿,思绪却随着漫天飘浮的彩云,回到“长相思,最忆是长安”的故乡。的确,人至将老,更觉“天时人事日相催”,愈发眷恋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常常回忆梳理起旧情往事。刚刚过去的2018年,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又吹响了新时代再出发的嘹亮号角。回望长安,故都新貌,丝路长歌,古调重弹。为曾亲历的建强创佳、板块突破,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为高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的大西安鼓与呼而由衷的喜悦和自豪。
    戊戌年自己甲子有三,开始荣享退休金,过上了令许多故旧同事羡慕的闲散日子。养生健体、买菜做饭之余,读书上网、寻道访友、游历山川,不由设古说秀、案绕以年、聊发胸寒,倍觉新生,乐此不疲。在众人愿通卡,于5月份整理了养病期间和退体后集中记录的文学,以及部分过去已发表的旧作,结集出版了《行走的快板》,颇为惩意,您引发出写作的激情。于是就有了这本《记叙的散板》来记叙那些难以忘怀的故事及思绪。
    回顾往事,那些并不遥远的回忆:《锦华情缘》历历在目,唱秦腔的刘线玲与《丢枪》的任全成来电的感慨万千,而一同《探望老董》的王新建竞半年多后违然长逝;追忆学习工作,从青涩至成熟的光阴,难忘《我的小学》《我的中学和几位先生》《收音机里上大学》,虽然《那年花好月未圆》,但《南院的爬墙虎》和《加班》《钟鼓楼下卖报歌》却挥之不去;思付成长生活,多次《搬家》,学会《拥抱黑暗》,怀念《爸妈的饺子》,度过《年健》《陪儿子商考》,再《学好本领上前线》,一个家庭的变化映照着时代的变迁。而去《九色甘南绿如蓝》,参加《申藏乡义诊记》,拜谒《北石窟寺》《北海普度寺》和到《北川祭》奠“5·12”大地震罹难同胞,就不能不思索生命的可贵与轮回;《喝透茯茶》后,《走过久违的红场》,欣赏了《雅典神庙的传说与建筑艺术》,再偶遇《阿兰》《卖鸡蛋的瞎老汉》,品尝了《东白茶·东阳酒与出缸肉》,就更想《又见昆明池》和《不夜的长安》,去寻觅《江垮踏青品著香》《云集三月试新酒》的恬淡;不忘《黄土情深》,就会更执着《坚守文学的神圣》和《用心记录历史的瞬间》……
    在我少年时代,心中就曾有过文学的萌芽;在当工人时,也曾尝试写过小说、诗歌、剧本,多少也显露出些绘画、歌唱的天赋。使我重回文艺或是重新发芽生长文学的梦想,是得益于我在西安日报社工作的那一段经历。我报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参加吴克敬老兄《状元羊》的研讨。第一次得知是晚报的张月赛老师,曾经帮助和支持了陈忠实、贾平凹等最初的创作,从晚报走出了许多大家和大师级的人物,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写出不少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作品,成为知名作家或画家、书法家;也是在这次会议上,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星提出了“西安晚报现象”这个概念;于是便产生了一定要高扬文化的旗帜,要为报社的文化人、西安的文化做点事的想法。当时我就被在座的一群可敬的文化人,感动得满眼泪光。 五年后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报社联合省作协等单位召开了“西安晚报现象研讨会”,并出版了《西安晚报文化丛书》。陈忠实、贾平凹、白烨、李炳银、王西京、赵振川、范华、高建群、李星、娜夜、李艳秋、王芳闻、吴克敬、韩养民、李震、韩隽、宋艳刚、穆涛等文化名流出席,言之凿凿,使我终生难忘。在此期间,西安两报开设了诸多文化栏目,与《美文》杂志发起了“中国报人散文奖”,支持庞进先生成立了西安中华龙凤文化研究院,还为报社的徐剑铭、马师雄、崔正来等同志的作品召开过专题研讨会。尤其是徐剑铭、商子雍老师退休以后,仍笔耕不辍,佳作迭出,对我影响颇大。商老师对我讲他退休后,基本上是每年出一本散文集,既使我惊讶又让我羡慕和感动。 在编辑这本集子时,我十分想请本报退休多年、已经81岁的张月赛老师能给把把脉,渴求为之作序。他欣然应允,也算是一种机缘,使我备受鼓舞,感到莫大的荣幸。另外,我要感谢《西安电视台》的孔保尔、《西部文学网》的洛沙、《金秋》的李亚新、《西安日报》的肖雪、《文化陕西》的张小军、《魅西安》的谢馨、《闻是书画》的王磊、《黄土画派艺术报》的王美、《国医国药》的袁利晖给予的帮助鼓励;还有崔煜老同学、王宝成文友的中肯意见,锦华木器厂工友、报社和南北两院同事的关注,西北大学出版社的精心编辑,乡党惠达、麻旭东先生的鼎力资助;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默默地支持与父亲在天之灵的佑护,在他最后的时光里为我们儿女、孙辈留下的《难忘的岁月》。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雨露,我们这一代实在是幸运的。尽管也曾受过三年自然灾害的《饥值》与“文革”十年动乱的浩劫,亦感叹过《秦岭之殇》与身边“两面人”的沉舟侧畔。但幸运的是目睹和分享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和福祉,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越来越接近伟大复兴的梦想,也使个人的理想和才华得以充分地展示和自由地表达。在庆祝共和国七十周年华诞的时候,能奉献出这本小册子,亦是我回报祖国和时代,感谢关心爱护我的各位首长、朋友的一种方式。 我们应该学会感恩这个时代,更好地奋斗与生活。特别是在渐渐老去的时候,就要像克敬老兄所说的那样,“听话”“不怕”和“小心”了。努力做一个明理、有趣,豁达、仁爱,友善和快乐之人,而少给他人增添麻烦足矣。 郝小奇 2019.5.9于文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