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人间世(精)

  • 定价: ¥55
  • ISBN:9787554016046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浙江古籍
  • 页数:300页
  • 作者:(美)葛烈腾|译者:...
  • 立即节省:
  • 2019-10-01 第1版
  • 2019-10-01 第2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所有的纪念都由细节构成,所有的细节都与记忆相关,所有的记忆都来自最深的心底。2017年12月13日,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而就在十天后的12月24日,杭州沦陷。这是难以忘却的历史记忆,和无法抚平的血色伤痕。
    《人间世》记录了葛烈腾在杭州度过的二十年生活,日军在华的暴力行径都被记录其中。杭州青少年乃至市民,通过此类历史普及教育,都能对这段不能忘却的过去保持一丝警醒,一份反思。

内容提要

  

    本书是葛烈腾的回忆见闻录。一方面,本书讲述了作者在蕙兰中学(今杭州第二中学)的办学生活,通过对当时教学方式、学生面貌、师生交流等的记叙,留下了蕙兰中学珍贵的校史资料。另一方面,本书反应了当时杭州的风土民情。在杭州的二十年间,作者通过旅行和交游,不断了解杭州的习俗、美景、城市建设、休闲娱乐等方方面面,西湖的美丽、莫干山的野性、钱塘江潮的汹涌和杭州市民的日常都被其以富有文学性的语言描绘记录,为我们留存了杭州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生活,而在字里行间也展示了作者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

媒体推荐

    作者虽然热爱中国,但脚踏实地,不偏不倚地写作。
    ——1944年《远东季刊》
    人们一般都不愿过多地去揭示创伤,但是它会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甚至会一直影响到我们的后代。所以,把真实的历史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是非常重要的。Heaven below这本书也为一个国家集体创伤的记录和认知,做出了很有价值的贡献。
    ——(美)凯瑟琳·葛烈腾
    作者以第一视角记录了杭州沦陷的历史,用博爱之心体恤和照耀着战乱中的苦难人生。
    ——黄健(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20世纪前半叶,葛烈腾是最了解杭州的外国人之一,回忆录《人间世》用生动的笔触描绘恢弘的历史画卷,这座人间天堂的苦难、坚韧和包容一一展现,读来令人动容。
    ——章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杭州第二中学校友)

作者简介

    葛烈腾(1889-1946),美国传教士。他于1912年来到中国,先在湖州开展教育和医疗工作,1923年被派往杭州担任蕙兰中学第五任校长。他广泛地参与到杭州的发展之中,敏锐地观察政治和社会局势的变迁,无论宗教、习俗、美景、人民,还是城市建设、农业、工业、休闲娱乐,他与他的家庭都用心去认识和理解,以平等的立场热爱着这个“人间天堂”。。1937年杭州沦陷,葛烈腾与日军多方斡旋,主持杭州最大的难民收容所。珍珠港事件爆发后,葛烈腾失去人身自由,1942年被日方强制遣送回国。1944年,FteoverlBelow在美国出版,他热切期盼能再返回中国,于两年后去世。

目录

第一章  救济
第二章  国内国外
第三章  一份传教士的工作
第四章  天堂之下
第五章  变革
第六章  暴风雨来临
第七章  风暴过后的残骸
第八章  归来
第九章  民主政府的诞生
第十章  休假
第十一章  在野外
第十二章  拯救中国
第十三章  战争席卷了人间的天堂
第十四章  摧毁
第十五章  战争时期的避难所
第十六章  占领
第十七章  东条英机的噩梦
第十八章  上海的生活
第十九章  孩童的天堂
第二十章  失乐园
第二十一章  结束语
《人间世》译后记

前言

  

    作家斯蒂文森有一首诗《点灯的人》,写了一个孩子的愿望:在日暮降临的时候,扛着梯子去点亮一盏盏街灯,因为“只要门前有街灯,我们就很幸福”。
    读《人间世》的中译本,掩卷之余,心中总能涌起一股暖流,感觉老校长葛烈腾(杭州二中前身之一——蕙兰中学美籍校长)就是一个点灯人,他留存了真,还原了善,诠释了美,给我们的心灵以温暖之火、思悟之光。
    拂去历史厚厚的封尘,通过这本写于70多年前的回忆录,我们仿佛又能真实地触摸那段历史。1937年12月24日,南京沦陷后的第11天,杭州这座“人间天堂”变成了“人间炼狱”。葛烈腾用真实、细腻的文字记录下那段让人唏嘘的杭州往事,一段段记忆的碎片集成了历史的拼图,日本法西斯侵华的罪行昭然若揭。然而,在这最为黑暗的时光,人间仍有光芒。葛烈腾留守“蕙兰”,冒着生命危险,、与杭卅1人民一起直面黑暗,共度时艰。那时的蕙兰中学成了妇女儿童的庇护所,它在长达四年的时间中养活了近两千名孤儿,救助了数千名妇女。书末提到了一幅桥基石上的粉笔画:一艘船上,有人正在把救生圈抛给那些在水中挣扎的人,还有一些人已经被安全地救上了小船,船上用大大的汉字写着“蕙兰中学”。在这段风云变幻的动荡岁月中,葛烈腾和朋友们竭尽全力地救助蒙难中的人们,传递了人性的温度,点亮了人们的心灯。
    在这样的苦难中,人们守望相助,成为彼此的一盏明灯。游击队机智勇敢地开展抗日活动的事迹,葛烈腾身边一个普通工作人员拒绝向日军鞠躬的挺直背影,一张照片中被救助孩子脸上天真烂漫的笑容……这何尝不是一盏盏明亮的灯光?
    今天去读这本书,再次与历史对话,与自己对话。这是一段永远不能被忘却的记忆,值得每一个人在心中铭记,从而去点亮自己和他人心中的灯光。铭记这段历史,我们不是为了激发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时刻警醒,更好地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就像拉贝的那句名言:“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
    大爱无疆,我们为曾经庇护同胞的国际友人而吟哦;大道无垠,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怀揣大爱,心存大道,做_个善良、丰富、理性、高贵的人,那闪耀在历史长河里的人性光辉必将照进你我心灵,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未来,无论你走向何方,会走多远,愿我们都能心怀大爱;无论你走向何方,会走多远,愿你我都是世间的“点灯人”。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校长
    2019年7月于杭州

后记

  

    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一周之后,也就是2014年12月21日,杭州日报以“不能忘却的纪念”为题,以两封长信的形式披露了杭州蕙兰中学(杭州第二中学前身之一)美籍校长葛烈腾的杭城沦陷亲历记。信中详细讲述了他在杭州办难民救济站遇到的种种困难,并且以大量的篇幅提到了日军在杭卅f城内所犯下的累累暴行……整整四个版面啊,翔实的目击报道,震撼了杭州市民的心!
    两封长信的译者、浙江大学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弘先生,是英国文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研究的专家。令人激动不已的是,沈弘教授在对蕙兰中学历史进行专题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收藏于台北辅仁大学图书馆的葛烈腾回忆录——Hea唧Belowr,书中记录了他在杭州度过的二十年难忘生活,其中包括了日军侵占杭州期间他留在杭州蕙兰中学办难民救济站,救死扶伤的全过程。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有关杭州的罕见珍贵史料;同时,足以弥补百年名校杭州第二中学在抗战期间的重要历史空白!我们怀着迫切的心情,希望早日一睹此书真容。于是,2015年赴美访问的1986届校友叶钟、谢苏杨伉俪,千方百计从美国坊间购得了珍贵的Heaye力BeloⅣ原版,并专程转送到了母校。
    2017年底,学校启动对这本书的翻译。尚可校长和原副校长闻乾先生亲赴浙大拜望沈弘教授,寻求指导并特邀沈弘教授来校担任顾问,帮助开展校史研究;沈弘教授则借赴美考察之机,协助搜寻史料、查访葛烈腾后人,并指导本书的翻译。在蒋凤英老师带领之下,教工团支部发起并成立了翻译团队。面对七十多年前的美式英语,数十位青年教师,在接下来的日日夜夜里,大家互相校对,仔细推敲,力求信达雅,同时,凭借译文,搜集了许多可借以为此书背景的图文资料,渐渐清晰地呈现了那座曾经沦为地狱的遥远的“天堂”……  从原文翻译、史料查证、民俗地理核实到最后的文字润色及校稿,老师们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此书的翻译初稿。
    此前,这本书还没有中文版,只有很少量的史学专家阅读过。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恰逢我校120周年校庆,Heaven Below中文版的出版,作为一份大礼献给杭州第二中学建校120周年,将足以告慰先人。  葛烈腾(Edward H.Clayton,1889--1946),自1923年5月赴任蕙兰校长,成为第五任美籍校长。他在杭州度过了二十年的难忘生活。1937年12月24日杭州沦陷,在蕙兰任教的葛烈腾夫妇,与留守校园的王翼年、徐君锡、吴竟成诸位先生,冒着生命危险,向杭州城的老百姓,尤其是向妇女、儿童提供人道主义的救助,先后收容难民近万人。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蕙兰中学这个杭城最大的难民收容所救济了近两千名战争孤儿;同时它还使数千名妇女摆脱了被日军强奸的命运,或是在被强奸之后及时得到了救助;在杭城敲严密封锁、许多家庭已经断粮的一段最艰难时期,蕙兰中学曾经为杭州市的五千多个家庭分发救济粮……这样感人的“杭州辛德勒”事迹,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看来,堪称惊天地泣鬼神,值得杭州人民永远铭记!
    1941年冬,“珍珠港事件”爆发,蕙兰校舍被封,所有美籍人士失去自由,所有物资被日军冻结,难民悉被遣散。1942年6月10日,葛烈腾夫妇被日军强制遣送回国。此后,校舍即为日伪特务机关“政治保卫局”据有,成为迫害抗日分子的“凶宅…‘黑狱”……在葛烈腾先生去世前的两年(1944年),他终于在美国完成并出版了Heaven Below一书,为我们留下了—份以心血凝成的珍贵记忆遗产。葛烈腾校长在战乱之中表现出的人道主义大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仰。 作为“蕙兰人”的后继者,在为拥有这样一位老校长而自豪的同时,我们更有责任和使命,通过本书的翻译,去了解这段历史,弘扬这种精神,并让更多的国人能够认识这一段属于杭城、更属于世界的历史。 本书的翻译团队水平有限,诚挚地希望读者对不当之处给予批评与指正,以待我们后期再加完善。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党委书记 2019年7月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