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星空下的火车/锐眼撷花文丛

  • 定价: ¥39.8
  • ISBN:9787517132073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言实
  • 页数:295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陈应松,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给予他和他的作品高度评价。
    他的作品直面现实和人性,展现诗意与严峻,让人读后不禁想走近他的内心世界以及他用文字营造出的那个不同寻常的世界。
    在这个用文字营造出的不同寻常的世界里,人与人,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好像可以从中找到些许线索。

内容提要

  

    本书是湖北作家陈应松的10篇中短篇小说组成的小说集,也是其乡土小说的代表。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情怀,用极富个性的语言,充满诗意和悲悯的情怀,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不同色彩和感情基调的关乎人、事、物、景、情的画卷,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媒体推荐

    陈应松用极富个性的语言,营造了一个瑰丽多姿、充满了梦魇和幻觉的艺术世界。这是属于他的王国,也是中国文学版图上的一个亮点。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 莫言
    陈应松写神农架的小说,是我所看到的当代魅力的文字之一。他的诗意和悲悯其实是充盈在所有的文字中的,不过它们在这些写神农架的作品中更为浓烈。即便是他的随笔,一些很短小的思绪之章,也都蓄饱了真情。应松笔下的故事和人物完全不同于这个时代那些似曾相识的套路和面目,而是带着另一种山野气息,一个独特世界的逼真,直扑眼前,让人在战栗中迎接一次次心灵的激荡。美好和温婉的,以及粗砺狂野的冲撞,都统一在这些神奇的篇章之中。读他的书是沉醉,是昂奋,也是绵长的回忆。
    —— 著名作家、中国作国副主席 张炜

作者简介

    陈应松,生于1956年,祖籍江西余干县,生于湖北公安县。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代表作家。现为湖北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国家一级作家。
    出版有长篇小说《猎人峰》《到天边收割》《魂不守舍》《失语的村庄》,小说集《陈应松中篇小说自选集》《无鼠之家》《一个人的遭遇》《陈应松小说》《陈应松作品精选》《呆头呆脑的春天》《暗杀者的后代》《太平狗》《松鸦为什么呜叫》《狂犬事件》《马嘶岭血案》《豹子最后的舞蹈》《大街上的水手》《星空下的火车》,随笔集《春夏的恍惚》《灵魂是囚不住的》《所谓故乡》《世纪末偷想》《在拇指上耕田》《小镇逝水录》,诗集《梦游的歌手》《中国瓷器》等50多部:《陈应松文集》6卷:《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选》4卷。
    小说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大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中篇小说选刊》奖、《小说选刊》小说奖、中国环境文学奖、上海中长篇小说大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梁斌文学奖、华文成就奖(加拿大)、湖北文学奖、屈原文艺奖等。2014年获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颁发的“湖北文化名家”称号。曾7年进入中国小说学会的“中国小说排行榜”中篇小说十佳。
    作品被翻译成英、法、俄、波兰、罗马尼亚、日、韩等文字。

目录

弥留
豹子最后的舞蹈
星空下的火车
豹子沟
荆江某段
牧歌
木材采购员的女儿
神鹫过境
鱼骨天线
云彩擦过的悬崖
后记说何锐

前言

  

    山花为什么这样红
    在花开的日子用短句送别一株远方的落花,这是诗人吟于三月的葬花词,因这株落花最初是诗人和诗评家。小说家不这样,小说家要用他生前所钟爱的方式让他继续生在生前。我从很多的送别文章里也像他撷花一样,选出十位情深的作者,自然首先是我,将他生前一粒一粒摩挲过的文字结集成一套书,以此来作别样的纪念。这套书的名字叫“锐眼撷花”,锐是何锐,花是《山花》。如陆游说,开在驿外断桥边的这株花儿多年来寂寞无主,上世纪末的一个风雨黄昏是经了他的全新改版,方才蜚声海内,原因乃在他用好的眼力,将好的作家的好的作品不断引进这本一天天变好的文学期刊。回溯多年前,他正半夜三更催着我们写个好稿子的时候,我曾写过一次对他的印象,当时是好笑的,不料多年后却把一位名叫陈绍陟的资深牙医读得哭了。这位牙医自然也是余华式的诗人和作家:
    “野莽所写的这人前天躺到了冰冷的水晶棺材里,一会儿就要火化了……在这个时候,我读到这些文字,这的确就是他,这些故事让人忍不住发笑,也忍不住落泪……阿弥陀佛!”“他把荣誉和骄傲都给了别人,把沉默给了自己,乐此不疲。他走了,人们发现他是那么的不容易,那么的有趣,那么的可爱。”
    水晶棺材是牙医兼诗人为他镶嵌的童话。他的学生谢挺则用了纪实体:“一位殡仪工人扛来一副亮锃锃的不锈钢担架,我们四人将何老师的遗体抬上担架,抬出重症监护室,抬进电梯,抬上殡仪车。”另一名学生李晁接着叙述:“没想到,最后抬何老师一程的是寂荡老师、谢挺老师和我。谢老师说,这是缘。”我想起八十三年前的上海,抬着鲁迅的棺材去往万国公墓的胡风、巴金、聂绀弩和萧军们。
    他当然不是鲁迅,当今之世,谁又是呢?然而他们一定有着何其相似乃尔的珍稀的品质,诸如奉献与牺牲,还有冰冷的外壳里面那一腔烈火般疯狂的热情。同样地,抬棺者一定也有着胡风们的忠诚。
    一方高原、边塞、以阳光缺少为域名、当年李白被流放而未达的,历史上曾经有个叫夜郎国的僻壤,一位只会编稿的老爷子驾鹤西去,悲恸者虽不比追随演艺明星的亿万粉丝更多,但一个足以顶一万个。如此换算下来,这在全民娱乐时代已是传奇。
    这人一生不知何为娱乐,也未曾有过娱乐,抑或说他的娱乐是不舍昼夜地用含糊不清的男低音催促着被他看上的作家给他写稿子,写好稿子。催来了好稿子反复品咂,逢人就夸,凌晨便凌晨,半夜便半夜,随后迫不及待地编发进他执掌的新刊。
    这个世界原来还有这等可乐的事。在没有网络之前,在有了文学之后,书籍和期刊不知何时已成为写作者们的驿站,这群人暗怀托孤的悲壮,将灵魂寄存于此,让肉身继续旅行。而他为自己私定的终身,正是断桥边永远寂寞的驿站长。
    他有着别人所无的招魂术,点将台前所向披靡,被他盯上并登记在册者,几乎不会成为漏网之鱼。他真有一双锐眼,撷的也真是一朵朵好花,这些花儿甫一绽放,转眼便被选载,被收录,被上榜,被佳评,被奖赏,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被译成多种文字传播于全世界。
    人问文坛何为名编,明白人想一想会如此回答,所谓名编者,往往不会在有名的期刊和出版社里倚重门面坐享其成,而会仗着一己之力,使原本无名的社刊变得赫赫有名,让人闻香下马并给他而不给别人留下一件件优秀的作品。
    时下文坛,这样的角色舍何锐其谁?
    人又思量着,假使这位撷花使者年少时没有从四川天府去往贵州偏隅,却来到得天独厚的皇城根下,在这悠长的半个世纪里,他已浸淫出一座怎样的花园。在重要的日子里纪念作家和诗人,常常会忘了背后一些使其成为作家和诗人的人。说是作嫁的裁缝,其实也像拉船的纤夫,他们时而在前拖拽着,时而在后推搡着,文学的船队就这样在逆水的河滩上艰难行进,把他们累得狼狈不堪。没有这号人物的献身,多少只小船会搁浅在它们本没打算留在的滩头。
    我想起有一年的秋天,这人从北京的王府井书店抱了一摞西书出来,和我进一家店里吃有脸的鲽鱼,还喝他从贵州带来的茅台酒。因他比我年长十岁,我就喝了酒说,我从鲁迅那里知道,诗人死了上帝要请去吃糖果,你若是到了那一天,我将为你编一套书。
    此前我为他出版过一套“黄果树”丛书,名出支持《山花》的集团;一套“走遍中国”丛书,源于《山花》开创的栏目。他笑着看我,相信了我不是玩笑。他的笑没有声音,只把双唇向两边拉开,让人看出一种宽阔的幸福。
    现在,我和我的朋友们正在履行着这件重大的事,我们以这种方式纪念一具倒下的先驱,同时也鼓舞一批身后的来者。唯愿我们在梦中还能听到那个低沉而短促的声音,它以夜半三更的电话铃声唤醒我们,天亮了再写个好稿子。
    兴许他们一生没有太多的著作,他们的著作著在我们的著作中,他们为文学所做的奉献,不是每一个写作者都愿做和能做到的。
    有良心的写作者大抵会同意我的说法,而文学首先得有良心。

后记

  

    何锐的去世在文坛引起的强烈反应,超乎人们的意料。人们对他的评价之高,是十分少见的,这让我们深思。不过是一份边地文学刊物的主编,不过是一个编辑,何锐为何让麻木的文学界感到震惊?这其中有什么隐情?也只有当何锐走后,大家回过头来看,才发现中国文学的发展与繁荣,特别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黄金时期,并不都是由作家造成的,有很大一份功劳应该属于刊物和编辑,特别是像《山花》这样坚如磐石、心明眼亮、昂首向前的刊物和何锐这样优秀的编辑。
    类似《山花》的省级刊物,全国非常多,但为何《山花》能够脱颖而出,与国内的一流刊物比肩而立,而且还是中国最为先锋的期刊?我只能说,一是何锐的眼光。作为一个批评家出身的编辑,何锐有自己对文学的独特看法,也许他认为先锋作家的姿态就奠定了一个好作家的基础,这与我的想法是一样的。文学如果没有先锋性,就会失去其内在的活力、变革的野心和驱动的能量。二是何锐生活在边地,心地比较干净和安静,冷眼静心,不赶潮流迎合大众,也不取悦任何人配合演出。何锐作为纯粹的文学人,想办一份纯粹的好刊物,干一件纯粹的正经事,得一个纯粹的好名声。
    这样的人在这样的文学氛围里,是少之又少,如凤毛麟角。
    有一阵子,我听说何锐根本没有办刊经费,可他又想要全国名家的稿子,还想稿费高于全国刊物,钱从哪儿来?都是他到处筹的。我有时会想,这个“刊痴”,这是何苦呢?找作家要稿也近乎低三下四,办刊办得这么艰难,搁谁都没有这个耐心,混日子算了。
    何锐办《山花》的故事有点儿“堂·吉诃德”——充满悲壮的英雄主义献身精神。这也是中国文学成长的一件奇事,他作为一个奇人,成就了一个奇迹。
    何锐自1994年接手《山花》,就开始了他的“折腾”,首先成立贵州企业决策研究会,主编《企业决策》,说白了就是找企业筹钱。有了钱,就在刊物上搞许多新颖的、有冲击力和号召力的栏目,整合和聚集中国最优秀的作家和评论家。这个几乎没有生活情趣和个人魅力的主编,何德何能在文坛呼风唤雨、啸聚山林?只能说,他的个人魅力就是对中国文学发展的一片赤诚、一片丹心。
    何锐说:  “我的职业几乎不是寻找过去,而是寻找未来的大作家。”这个人真是放下小我的一个文学圣人,从不搞小圈子,不搞亲疏,不当老大,这种朴实憨厚的圣德,是人们怀念他的重要原因。
    在北京开一个会时,我与何锐见过一面,他一副苦相,瘦弱,戴眼镜,似乎没有享受过生活的乐趣,就是一个编辑机器。见了面,他就说:  “我是何锐,给我们写稿。”此后,我会经常接到他的催稿电话。他总是夜晚打来,说:  “我是何锐,不跟你拉家常,套近乎,开门见山。应松哪,最近有稿子没有?等你的稿子。”听说,他跟所有作家都是这样,晚上打电话,直奔主题:要稿,然后挂断电话。这种锲而不舍的“骚扰”,是《山花》好稿成堆的原因。他后来安排了一个编辑跟我联系,也挺热情的,但没有何锐亲自出马这么固执敬业。我真佩服何锐的钉子精神,简直到了不谈私交、公事公办但能成事的地步。何锐是一个苦行僧式的文学编辑,这种人自他离去,基本绝迹了。何锐是一个伟大的令人尊敬的编辑,一个生而为文学的人。 我并不是《山花》的老作者,我的写作也不太勤奋,一年就写那么多,两三个中篇,一两个短篇。有一次,我写完了一个短篇《星空下的火车》,本来没想给《山花》的,因为约稿太多,且是大刊,实话说,对纯粹的《山花》虽有尊敬,但也没真想给他们稿子。可是,何锐的电话又来了,点名最好是给中篇。中篇太难写,写好了真的不会给《山花》,就想算了吧,给个短篇吧。这可能是老何的策略,要你的大的,你不给,碍情面不过,总会给我个小的。行吧行吧,交差吧,结束这种“骚扰”吧,于是就将这小说给了他,他很快就在头条发表了。 这个《星空下的火车》应该是我最好的短篇,我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子就是以此为书名的,可见我对这个小说的喜爱。过了几个月,他的电话又来了,我说实在没有了,他说他现在好稿太缺,是不是弄一个给他救急。我那时手头刚完成一个短篇《弥留》,只好给了他。这两个都是神农架题材的,都发在2005年的《山花》上。 我在《山花》上发的不多,也就两三篇,我的印象就是如此。后来我越写越少,再没有给过他稿子。这些年,看起来我写得很多,主要的印象来自选刊,因为一个小说会有几家选刊选,方方总说我是写作劳模,其实我真的写得太少了,惭愧惭愧。 我的同学野莽兄,正在编一套纪念何锐的“锐眼撷花”文丛,要我加入,算是对何锐先生的一个纪念。野莽是何锐的好朋友,这件事对逝者和生者都是很有意义的,是一种特别的文字感恩和怀念。最后想说的是:但愿天堂里没有文学,文学太累太苦了,何锐老兄,你在那边还是好好享受生活吧。 2019年5月1日于神农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