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作品集

谌容文集(共6册)

  • 定价: ¥288
  • ISBN:9787521206012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作家
  • 页数:2288页
  • 作者:谌容
  • 立即节省:
  • 2019-09-01 第1版
  • 2019-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中年时,作者已是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巴金、孙犁等一批大家对她的小说交口称赞,黄永玉主动给她的作品插画。可即使在最火的时候,她也鲜少将自己暴露在公众视野中,近年来更是近乎消失了。巴金曾说:“作者的名字应该署在作品上。”她非常赞同,严格遵守,尽量谢绝采访、上封面、上镜头、介绍写作经验。能见到她的原因,一定与作品有关。

内容提要

  

    本文集收录了谌容历年来的各类作品,包括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杂文等,其中《人到中年》《减去十岁》《懒得离婚》等皆为其代表作,蜚声文坛,屡屡获奖。谌容善于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开掘出重大的社会主题,追求小说的诗意美和艺术表现的新颖独到,格调清新明丽、委婉细腻、朴实深沉。

作者简介

    湛容,女,中国当代作家。祖籍重庆巫山小三峡,1935年10月25日出生于湖北汉口。1937年抗目战争爆发随父母入川,1945年抗战胜利至北京,毕业于东城私立明明小学,后考人北京女二中。1948年初随家人回重庆,就读于重庆女二中至初中二年级。
    1951年参加工作,在重庆西南工人出版社门市部(书店)售书。1952年调入《西南工人日报》编辑部任干事。1954年考人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现北京外国语大学),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享有国家调干助学金的大学生。1957年毕业分配至中央广播事业局从事翻译工作。1961年病休。1962年调入北京市教育局待分配。病休中开始练习写作。
    1975年第一部长篇小说《万年青》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79年在《收获》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永远是春天》。1980年调入北京市作家协会为专业作家。改革开放四十年间,谌容在全国各地期刊发表多部中、短篇小说,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多次获得各种奖项。由作者改编的电影《人到中年》,获得当年“百花”“金鸡”“华表”三大奖,得到广泛赞誉。

目录

《谌容文集:梦中的河》
  代总序
  《随想录》之五十《人到中年》
  梦中的河
  人到老年
  卷后记
  真正的“人到老年”
《谌容文集:人到中年》
  人到中年
    附:写给《人到中年》的读者
  永远是春天
  太子村的秘密
  赞歌
    附:一号文件到密云
  卷后记
  县委书记们
《谌容文集:真真假假》
  真真假假
  杨月月与萨特之研究
  散淡的人
    附:关于《散淡的人》
  献上一束夜来香
《谌容文集:懒得离婚》
  懒得离婚
    附:无题
  错,错,错!
  得乎?失乎?
  啼笑皆非
  第七种颜色
  天伦之乐
  我是怎样养猫的
  空巢颂
《谌容文集:减去十岁》
  减去十岁
    附:省得费事
  花开花落
  烦恼的星期日
  心
  周末
  玫瑰色的晚餐
  褪色的信
  关于仔猪过冬问题
  燕燕的作文
  彩色宽银幕故事片
  弯弯的月亮
  一个不正常的女人
  大公鸡悲喜剧
  心绞痛
  007337
  生死前后
  等待电话
  同窗
  八八综合征
  淅沥沥的小雨
  卷后记一
  求画记
  卷后记二
  令人愉悦的短篇创作
《谌容文集:兴趣种种》
  病中
  中年苦短
  悲欢与共四十秋
  劝酒
  别了,手稿!
  更多的意思
  兴趣种种
  大头菜夹锅盔
  “穷人商店”思考
  从王朔的“过把瘾就死”说起
  痛苦中的抉择
  编辑和我
  小说三味
  《望乡》的背后
  纽约地铁探险记
  酒吧女郎
  从哈佛大学演讲谈起
  “轮子上的美国人”
  在爱荷华作客的日子
  一位美国家庭妇女
  黑人朋友拉蒙·哈尔顿
  狗
  阿里娜和她的外祖母
  卷后记  关于翻译小说
  湛容小传
  湛容主要作品创作年表
编辑的话
后记

前言

  

    《随想录》之五十《人到中年》  巴金
    几个月前我的一个侄女从遥远的边疆写信来说:“我们工作很忙,设计任务一个接着一个。作为技术骨干,总想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到四化中去,加班加点经常工作到深夜,回到家中,家务劳动又重,真有筋疲力尽之感。最近《收获》中《人到中年》里的陆大夫就是我们这些中年科技人员的写照……一些基层干部总喜欢那些‘唯唯诺诺’、无所作为的人,而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总有些格格不入……”
    《人到中年》是谌容同志的中篇小说,陆大夫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眼科医生陆文婷。半年多来我听见不少的人谈论这部小说,有各种各样的看法;起初还听说有一份省的文艺刊物要批判它。以后越来越多的读者出来讲话,越来越多的读者在小说中看见了自己的面影。的确到处都有陆大夫,她(他)们就在我们的四周。她(他)们工作、受苦、奋斗、前进,或者做出成绩,或者憔悴死去……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现实生活。
    三十年来我对自己周围的一切绝非视若无睹。但是读了《人到中年》后我一直忘不了这样一个事实:今天在各条战线上干工作、起作用,在艰苦条件下任劳任怨、鞠躬尽瘁的人多数是解放后培养出来的一代知识分子,也就是像陆文婷那样的“臭老九”。(“臭老九”这个称号固然已经不用了,但是在某些人的心里它们还藏得好好的、深深的,准备到时候再拿出来使用。)正是靠了这无数默默地坚持工作的中年人,我们的国家才能够前进。要搞“四化”,即使是搞中国式的“四化”吧,也离不开他们。那么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让他们心情舒畅,多做工作、多做贡献,有什么不好?!即使办不到这个,把他们的真实情况写出来,让大家多关心他们,多爱护他们,又有什么不好?!
    读了小说的人没有不同情陆大夫处境的;但是我更敬佩她的“勇气和毅力”,敬佩她那平凡的不自私,她那没有尘埃的精神世界使我向往,使我感动。有人说作者不应该把陆大夫的道遇写得那样凄惨,也不应该在“外流”的姜亚芬医生的身上倾注太多的同情;还有人责备作者“给生活蒙一层阴影”。有人质问:“难道我们新社会就这样对待知识分子?”“难道外流的人会有爱国心?”但是更多的人,越来越多的人却说:“小说讲了我们心里的话。”
    我们已经吃够了谎言的亏,现在到了多讲真话的时候了。我们的生活里究竟有没有阴影,大家都知道,吹牛解决不了问题。我喜欢这本小说。我有这么一个习惯,读了好的作品,我会感到心灵充实,我会充满对生活的热爱;我有一种愿望,想使自己变得善良些、纯洁些、对别人有用些。《人到中年》写了我们社会的缺点,但作者塑造的人物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感情,这种感情不是空洞的、虚假的,而是深沉的,用行动表示出来的。我接触到地(他)们的心,我更想到我那位遍体伤痕的母亲,我深深感觉到我和祖国血肉相连的关系。是她把我养育大的,是她使我拿起笔走上文学道路的,我从她那里不断地吸取养料。她有伤,所有她的儿女都应当献出自己的一切给她治疗。陆大夫就是这样的人,她就是不自私地献出一切的。在中国她(他)们何止千千万万!同她(他)们一起为社会主义祖国尽力,我感到自豪,我充满信心。还有姜亚芬医生,对她,对她(他)们,祖国母亲也会张开两只胳膊欢迎。难道海外华侨就不热爱祖国?难道外籍华人对故土就没有感情?只要改善工作条件,“外流”也可以变为“内流”。建设新中国,人人有责任。这个伟大的、严肃的工作决不是少数人可以垄断的,文学的事业也是这样,一部作品的最好的载判员是大多数的读者,而不是一两位长官。作者在作品里究竟是说真话还是贩卖谎言,读者们最清楚。
    九月二十二日(一九八○年)

后记

  

    真正的“人到老年”
    重读《人到老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是把老年人的年龄弄错了,还是现代中国的老年人变得年轻了?究竟该如何界定“老年”才算对?
    记得有一种说法,好像是把老年分为三等:五十五岁至六十五岁,初老年;六十五岁至七十五岁,中老年;七十五岁以上才配称之为真正的老年。这种论点我倒觉得有它的合理性。
    书中的人物都是六十岁左右刚退休,照此说法也就是初老年,还没有“到”老年。如此一来,这书名似乎就值得商椎:是否应该叫“初到老年”?“老年将至”?“走进老年”?总而言之一句话,用“人到老年”来写这一群人,早啦!这个题目用到他们身上至少应该再过二十年!
    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有幸于我们国家经济的繁荣与人民生活的节节高升,随之而来的就是国民体质的增强。人们有能力关注自己的健康与寿命,一股养生的热潮早已席卷了老人的世界。六十来岁的老人活得健康滋润,七十岁的老人比比皆是,他们跳舞唱歌旅游,身手矫捷红光满面,哪里有一点老态?“人生古来七十稀”的古谚,于今日之中国早已是风马牛不相及。
    对比之下,再来看我这本《人到老年》中的老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群刚刚退休的知识分子——他们为什么那么纠结?为什么那么痛苦?为什么那么执着地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为什么千方百计要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余热?现在看来似乎就难于理解,甚至觉得这群人有点儿傻!
    如果把这“傻”动儿全算到他们头上,似乎又欠公平。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包括作者)的思想观念,皆如大梦方醒不知何以自处,或者说尚未从思想的禁细中解脱出来。因而,现在来看书中人会觉得他们庸人自扰甚至有点可笑!他们看不惯意华厅堂大厦,看不惯凡人就能办公司,看不惯从香港回来穿着讲究的同胞,看不惯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一句话,社会的变革让他们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那么,真正的“人到老年”是什么样子呢?
    这些年,作者仍在关注老人这个群体,记住了许多令我钦佩的老人:泰安西林山村一百零四岁怀英老人,不依赖山下的晚辈,坚持生活在空气清新的高山上,她身体康健笑口常开,不但自己日常生活有序,还照顾七十岁偏瘫的寡居儿媳;山东莱芜干休所九十六岁老革命高太学同志,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真正戎马一生,虽然人在干休所,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学习按摩,关注养生,从不服老;九十五岁表演艺术家秦怡冒严寒拍戏;九十四岁国画大师黄永玉敢跨界撰写长篇小说,还有许许多多可亲可敬的老人。他们境遇不同,社会身份各异,但,这些老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活得自尊!任凭岁月无情,倍增了他们的年龄,但是,作为老人的尊严却是那样的神圣不可侵犯! 这样的老年,才应是为之著书立说的“人到老年”吧? 二○一八年二月二十八日 作者亦是八十三岁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