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作品集

萧红作品精选/名家作品精选

  • 定价: ¥30
  • ISBN:9787570210640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长江文艺
  • 页数:286页
  • 作者:萧红
  • 立即节省:
  • 2019-11-01 第1版
  • 2019-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长江精品,珍藏书系。百余年文脉传承,四十部现当代名家作品。硬朗墙纹+暖煦木纹装帧,全方位展现现当代经典作家的创作风貌。
    本书是著名作家萧红的作品精选,选取了萧红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呼兰河传》《小城三月》《马伯乐》等,也包含了萧红的散文名作,如《商市街》部分选文和《回忆鲁迅先生》等,写出了东北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折射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命运,反映了萧红文学作品的特色和风貌。

内容提要

  

    《萧红作品精选》收录了萧红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呼兰河传》《小城三月》《马伯乐》等,也包含了萧红的散文名作,如《商市街》部分选文和《回忆鲁迅先生》等。其小说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命运为描写对象.具有浓厚的东北风味。

媒体推荐

    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
    ——鲁迅
    《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矛盾

作者简介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廼莹,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目录

生死场(节选)

逃难
黄河
小城三月
呼兰河传(节选)
马伯乐(节选)
他去追求职业
家庭教师
来客
提篮者
饿
搬家
最末的一块木柈
黑“列巴”和白盐
度日
同命运的小鱼
几个欢快的日子
女教师
春意挂上了树梢
小偷、车夫和老头
公园
夏夜
一个南方的姑娘
生人
又是春天
拍卖家具
最后的一个星期
小黑狗
索非亚的愁苦
蹲在洋车上
初冬
三个无聊人
鲁迅先生记(一)
鲁迅先生记(二)
回忆鲁迅先生
天空的点缀

前言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童年的萧红因生辰的不吉利而不为父母和奶奶喜欢,却得到了爷爷的疼爱,也从家里的长工身上感受到普通人的质朴。她从小就亲近大自然,自家屋后两千多平米的后花园是她童年的乐土。1927年,萧红就读于哈尔滨市第一女中,在学校里她最喜欢美术。从来自上海的美术老师高仰山那里,萧红学到了初步系统的艺术知识。她还和班上要好的几个女同学组织了“画会”,在休息日去野外写生。另一位对她产生了影响的老师是姓姜的史地教员,来自北平。他将现代的国内外文学介绍给学生,使萧红接触到新思想。
    1930年,萧红为反抗封建家庭包办的婚姻而离家出走。经过许多曲折后,她和萧军在哈尔滨相识,并在患难中共同生活、创作。1933年,萧红以“悄吟”的署名与萧军合出小说散文集《跋涉》。为躲避日伪特务机关的迫害,1934年萧红、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经由大连去青岛,为《青岛晨报》编辑副刊,并完成中篇小说《生死场》的写作。是年冬赴上海,通过鲁迅的大力扶持,渐为上海文坛所接纳。1935年。萧红第一次以“萧红”这个名字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随着生活的安定,她和萧军性格上的差异渐渐显露,两人之间产生了感情的裂痕。1936年,萧红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沙粒》等。次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萧红情系祖国的命运,立即回国,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战文艺事业中。1938年她应李公朴之约,从武汉到临汾,去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活动,宣传抗日救亡。在西安,她谢绝了萧军最后的挽留,也谢绝了丁玲等友人前往延安过一种“火热生活”的邀请,选择了一条比较独立,也比较孤独的创作和生活道路。经历了由武汉到四川的颠沛流离后,萧红于1940年和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长篇小说《马伯乐》和《呼兰河传》。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和九龙。当时萧红已身患重病,陷落在九龙。在战乱中,她未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于翌年1月去世,年仅31岁。萧红的一生非常坎坷,也很凄婉。是生活的挫折漂泊以及战争的灾难过早夺去了她的生命。她自己在临终时亦心有不甘,说:“留着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去了……”
    萧红的文学创作开始于1932年,到她去世,只有9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9年中,她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三本短篇小说与散文合集《跋涉》《桥》和《牛车上》;另有《商市街》《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等三本散文专集。以及一些散见于报刊的作品。萧红独特的创造在于她打破了现代文学中小说通常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使小说取得另一种特殊意义的存在。萧红小说正是以其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的文体风格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萧红公认的代表作是《生死场》,发表后轰动了当时的文坛,不到两年即出到第十版。鲁迅先生为之作序,给以中肯的评价:“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胡风也在《生死场》读后记中说:“真实而质朴,在我们已有的农民文学里面似乎还未见过这样动人的诗篇。”现在看来,《生死场》的重要价值在于它对生存本身的揭示,而且是从生存本身出发,从生存感出发,以生存为最本真最原初的本体,在这之上逐渐进入某种文化的或意识形态的层面。东北这片广阔的黑土不同于关内,从某种程度上是礼教的“化外之地”。《生死场》对这样一种原始生存形态的揭示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首创性。萧红另一部代表作《呼兰河传》是一部追忆童年的小说。童年在这里不止是一个时间范畴,在小说里,具体体现为“城——我——人”的叙述过程。它的结构和其中包含的时空感有着更为开放的特性,似乎每一章节都可以独立成篇。有人认为《呼兰河传》不是一部小说。茅盾在《呼兰河传》的序言中认为:“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部作品堪称是中国现代文学“诗化小说”中的经典。在它的童年视角中,灌注着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和独特的人生感:“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在这些充满童味、童心、童趣的语言里,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自在。
    本作品中编选的小说大多是比较典型的“萧红体”作品,其中的《手》和《小城三月》还是她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逃难》《马伯乐》等幽默的讽刺类作品在萧红的创作中并不多见,既是学术界萧红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也是读者较少阅读的。但从这些作品中可见萧红多方面的创造才能,因此我们也将其选入,作为这一类作品的代表。
    除小说创作外,萧红写有大量的散文,鲁迅先生读了她的散文后认为她在散文创作方面“比谁都更有前途”(《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第10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萧红的许多散文都是她的自叙传,她人生所形成的“无字”文本和散文创作的语言文本之间有着很强的“互文性”。《商市街》是一本自传体的散文集,它取材自“二萧”在哈尔滨商市街的一段生活。萧红用生动而质朴的文字记述了“我”和郎华窘困的生活,凸显出生存的主题。他们没钱、没食物,用脸盆喝水,幻想着美味,简直要成为“受饿受冻的犬”(《他去追求职业》)。生存的艰难甚至达到了动摇道德的程度。饥饿对人的心理产生了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准备偷,饥饿和道德斗争开了(《饿》)。萧红以她独特的感受将一对身无分文的年轻情侣艰窘的生活描绘出来,但-笔调并不沉重,“相反地,处处洋溢着‘乐天知命’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她很成功地掌握住当时那种焦虑、悬疑的心境,时而穿插上一些幽默轻松的情节,使萧军和她自己的音容跃然纸上”(葛浩文《萧红评传》)。萧红的其他大多数散文作品都是作者的自述传,取材于她的亲身经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写的《回忆鲁迅先生》,从平凡事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写出了鲁迅作为一个人,一个慈爱、幽默,有着生活情趣的人的形象,迥然有别于左翼文化界对鲁迅的主流阐发。在当时,连萧军都觉得这篇回忆太“琐碎”。这倒恰恰说明萧红散文之所以真挚、清新、感人,有着打动人心的魅力,正是由于这种“琐碎”,在这“琐碎”中写出了普通人的悲欢,没有丝毫的造作,显出一种琐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