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艺 术 > 艺 术 > 雕塑

中国雕塑故事/物质文化遗产故事丛书/中外故事书系

  • 定价: ¥46
  • ISBN:9787533341602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齐鲁
  • 页数:284页
  • 作者:马大勇
  • 立即节省:
  • 2020-01-01 第1版
  • 2020-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选取中国雕塑史上具有特定艺术审美价值的经典作品,介绍其所在的地域、类型、体量、材质、制作年代及来龙去脉,阐释其历史文化价值,叙述与雕塑相关的神话传说与秘闻秩事。
    本书图文互动,雅俗共赏,集资料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所选雕塑,远自史前时代的动物和人体雕塑,近到20世纪90年代普通平民和领袖人物,题材丰富,门类齐全,适合雕塑爱好者和广大社会公众阅读。

内容提要

  

    中国雕塑具有辉煌的艺术成就。本书选取我国历代具有特定艺术审美价值的古典名作,包括祭祀礼器、生活器皿、动物造型、宗教造像等,配实物照片约三百幅,以流畅生动的文字简要介绍其年代、地点、题材、材质、体量、艺术价值、有关神话传说或秘闻逸事,展示数千年来中国雕塑丰富的人文内涵。内容上力求全面准确、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具有资料性、故事性、趣味性,适合于雕塑爱好者、古典文化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马大勇,1976年生,广西南宁市宾阳县人,南宁市作协会员。2000年于北京鲁迅文学院结业。多年致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的写作,出版了《图说中华节令趣事》《瓶花清味》《华服美蕴》《云髻凤钗》《霞衣蝉带》《红妆翠眉》《青闺爱巧》等讲述中国节俗、插花、服饰、妆容、巧艺文化的书籍。发表过多篇小说、散文、诗歌。

目录

引言
一、史前至秦汉两晋时期的雕塑
  史前动物雕塑
  原始社会图腾雕塑
  史前生殖崇拜雕塑
  史前人像雕塑
  夏代绿松石龙
  殷墟妇好墓玉雕
  周代玉雕和石雕
  四羊方尊
  虎食人卣
  殷墟妇好墓鹗尊
  商周时期的铜象尊
  商周时期的犀牛尊
  商周时期的牛形尊
  盠驹尊
  莲鹤方壶
  三星堆雕塑
  商周时期的俑与偶
  春秋时期的镇墓兽
  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十二金狄和铜车马
  汉代羽人像
  长信宫灯
  汉代铜马和陶马
  霍去病墓石雕群
  李冰父子石像
  汉代牛郎织女石雕像
  汉代兵马俑
  汉代女俑
  汉代侍从俑、劳作俑和游艺俑
  汉代玉雕羽人、马和北极熊
  滇国石寨山铜塑
  汉代动物雕塑
  汉代镇墓石兽
  东汉佛教造像
二、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的雕塑
  敦煌石窟早期佛教造像
  云冈石窟佛教造像
  龙门石窟北朝佛教造像
  炳灵寺石窟佛教造像
  河南巩县石窟寺佛教造像
  麦积山石窟雕塑
  邺城响堂山石窟佛教造像群
  太原天龙山石窟佛教造像
  太原西山大佛
  南朝栖霞寺石窟艺术
  剡县大佛像
  释迦牟尼苦修像
  洛阳永宁寺佛教造像
  河北正定午猷造像
  河北曲阳白石佛像
  青州龙兴寺窖藏佛像
  南朝帝王陵墓石兽
  赵州桥石栏杆雕刻
  昭陵六骏
  唐代皇陵石刻
  隋唐敦煌莫高窟彩塑l
  五台山寺院唐塑
  龙门石窟奉先寺大佛
  四川广元千佛崖石窟艺术
  四川安岳石刻卧佛
  唐代大明宫菩萨石雕
  拉萨大昭寺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金像
  乐山大佛
  宁夏敦煌须弥山佛教石窟造像
  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造像
  日本收藏的中国佛像
  山西永济铁牛
  唐三彩珍品
  洪辩塑像
  日本唐招提寺鉴真塑像
  前蜀高祖王建永陵石像
  雷峰塔飞龙座铜佛
  角直杨惠之塑保圣寺罗汉像
  王处直墓汉白玉石雕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雕塑
  宋皇陵石雕
  沧州铁狮子王
  河北正定隆兴寺铜观音
  河北易县三彩罗汉群
  济南灵岩寺罗汉泥塑
  法兴寺十二圆觉菩萨
  大足石窟雕塑
  四川安岳毗卢洞宋代石雕
  大理阿嵯耶观音及鎏金金翅鸟
  大同下华严寺辽代雕塑厂
  晋祠塑像
  宋元木雕佛像
  白瓷孩儿枕
  泉州老君像
  渎山大玉海
  西湖飞来峰元代佛教造像
  太原龙山道教石窟造像
  晋城玉皇庙彩塑
  山西新绛福胜寺渡海观音
  明代皇陵石雕
  武当山雕像群
  山西平遥双林寺彩塑群
  北京法海寺雕塑
  孔子像和董仲舒像
  开封铁犀
  晋祠水母铜像
  何朝宗瓷塑
  明清时期的民间小雕塑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大铜佛
  昆明筇竹寺五百罗汉彩塑
主要参考文章

前言

  

    一、中国雕塑史的脉络
    中国的雕塑,和所有民族一样,起源于原始人手中的劳动工具。我们的先祖把石块、木头、骨牙等雕刻成各种用具,后来还学会用泥土制作陶器。在劳作中,人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了,手也灵巧了,也发展了审美的心理,利用各种材料来制作雕塑,装饰、美化生活。在一万多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中已经发现了砾石、贝壳等磨制而成的项链,这可视为雕塑的起源。
    中国真正的雕塑,是已经出土的距今约七八千年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器物,既有陶塑、泥塑,木雕、石雕、牙骨雕,也有蚌壳塑,题材主要是动物和人类本身。这些雕塑有的只是陶器的盖子、把手,或贴在陶器口肩部作装饰,或就把陶器造型塑成动物或人形。独立的小型雕塑也有,后来更发晨成大型的塑像。这就是大地上最初出现的艺术。它们的表现手法都此较朴素,但却呈现了我们的先祖一幕幕生动的生活故事,由此依稀可见他们朴拙而神秘的精神世界:人和动物互相依存和斗争的关系、人们对动物的崇拜、对事生殖繁衍的祈求,还有最重要的,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不断发现和认识。所以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中分析,以龙飞凤舞、以各种形态的动物的“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来代表原始社会的美。
    夏商周时代,中国社会已经步入了青铜时代,雕塑艺术获得更大发展,存留至今的很多玉雕,格调清新。商周时代的青铜冶炼、制范和浇铸技术高度发展,制作的青铜器皿极为精美,如众多鸟兽形的青铜器皿,造型雄奇,或夸张,或写实,又加以层叠纹饰,呈现勇猛狞厉的气概。而到了后期,则出现了轻灵的奇构,呈现清新的气象,各种镶嵌、错金的羽人走兽,预示着奴隶社会的崩溃和另一个时代的到来。(见李泽厚《美的历程》)
    商周直至春秋战国时期,用来代替人殉的俑、大型的雕像、儿童玩的雏、演木偶戏的偶,都已经出现,可以说中国人物雕像的四大类:俑、像、雏、偶齐备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四川的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商代大型青铜神像尤其令人震惊。战国时代还产生了初步的雕塑理论,如《韩非子·说林》记载:“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因为就木雕来说,鼻子大了可以改小,小了却无法改大,眼睛小了可以改大,大了却无法改小。在周代的庙堂上,还曾陈列玉人和金人,表示缄口不语,可见雕塑如图画一样也可以起到教化的作用。
    秦汉是统一的国家,当时的文化艺术多由楚地而来,也相袭中原的内容,加上大国的气度,形成独特的特点。秦汉所有的艺术门类如文学、绘画、建筑等无不沉雄伟岸,体现天入合一的辽阔胸怀,向往无限的宇宙时空,充满开拓进取的胸襟。秦汉雕塑也不例外。如秦俑的铺天盖地的阵容,如汉代把牛郎织女石雕像置于水畔,象征银河和双星,使得天上人间融合为一;如李冰石像是和自然界搏斗的纪念碑,如霍去病石雕是英雄的象征。汉代陵墓前有不少石雕,是凿通西域后中外文化交流的体现。
    统一的中国,强盛的国力,使秦汉时由国家主持的大型雕塑极为浩大,既显示国家的威严,又美化园苑、陵墓,也纪念当时完成的统一大业、驱除侵略者的赫赫业绩。这时候的雕塑非写实的浪漫气味和古拙的气势相结合,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但还不太注重细节,有着由楚文化继承而来的天真狂放的现实和幻想交织的浪漫主义,这是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的,是中华本土的传统。是博大气魄,而不是室内的赏玩之物。这些都是那么壮观、壮丽!(见李泽厚《美的历程》)
    魏晋六朝时代的雕塑有长足的发展。随着佛教传入,渐渐开始了大规模的佛像雕造,也不再如东汉末年连云港孔望山石雕那样稚拙,而是逐渐成熟了。
    一开始,中国佛教艺术受到印度犍陀罗艺术很大的影响。犍陀罗艺术是公元前3世纪印度艺术吸收了希腊元素发展起来的,隐含着希腊艺术严谨的写实、崇高的理想、庄重典雅的美学品格,连形象也有些类似于古希腊塑像。笈多王朝的马土腊式佛像更富于印度特征,强调了裸露的身躯,还有紧窄的衣服和衣褶重叠。北齐画家曹仲达的人物画有“曹衣出水”之誉,“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就是从它吸收而来。魏晋时代的佛像雕塑,也具有方硬、硕壮的气质,薄衣贴体,衣纹历历,与绘画相仿。但是中国艺术家们既吸收外来的技巧,又融合、继承秦汉传统,发展了本民族独有的艺术、精神内涵,使技巧更为圆熟。
    佛塑原本是广阔的额头、通入额部的高鼻子、大眼睛、螺发、眉间白毫,后来则成为了汉化的秀骨清像。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说,东晋时的名画家顾恺之画像“面如恨刻,削为容仪”,卷六记画家陆探微的作品是笔迹劲利如刀锥的“秀骨清像”,这都反映在塑像上。
    佛教徒对艺术的价值是很明白的,使用了无数的绘画、雕刻来宣讲佛法,建造了许多石窟、寺庙,如云冈、龙门、敦煌石窟等都开凿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巨作不断,呈现出宏伟盛大的风格。除石刻外,还有泥塑、金铜遣像留存。遣像多有华丽的身光项光,加以彩绘,置于佛龛,龛上加复杂的楣饰,龛外还有壁画衬托。
    佛教雕塑之中有佛教的主尊释迦牟尼佛,他们多显得庄严宏伟,两边还加上胁侍两菩萨——文殊、普贤,以及两名弟子一迦叶、阿难,其次,还有佛传故事,包括释迦牟尼佛的出家、游化、苦行、乞食、说法、降魔以及涅磐;另外,还有说释迦牟尼佛前生事迹的本生故事、说法故事等,以及依照《法华经》刻出的释迦佛、多宝佛和《维摩经》塑造的维摩诘说法,还有宣称弥勒菩萨主持弥勒净土、阿弥陀佛主持西方极乐世界,深受信徒欢迎,于是历史上也塑造了很多弥勒像、阿弥陀佛像。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做阿弥陀佛的胁侍,而菩萨多为美丽优雅的女郎形象。
    佛教雕塑中的罗汉形象,是现实中僧侣的化身,威武如军人的金刚、天王、力士,以及包括八种天神的八部天龙,里边有著名的作少女状的飞天,是歌舞演员的化身;供养人像,有贵族、帝后,也有一般老百姓,此外,还有高僧、祖师像等。这一切,构成了佛教雕塑恢宏的内涵,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雕塑题材之一。
    魏晋南北朝是极为动乱不安的社会,战乱不断,灾异频仍。为了从佛教中获得慰藉,人们投身于佛门。这时候的雕塑是以静态的人体表达高度概括性的对象和理想。到了隋唐,随着社会的富足,佛教艺术就成为欢乐幸福的颂歌,宋代之后更走向世俗化了。“六朝的佛是悲惨世界中希望、美好、理想的寄托。”六朝的佛以理想胜,宋代以后以现实胜,唐以二者结合胜。(见李泽厚《美的历程》)
    魏晋南北朝时,大型陵墓石雕和俑人、各种观赏性的动物雕塑也有不少佳作,道教雕塑也已经开始制作,并显露其特有的美。这些都反映出当时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的精神生活。
    当时对于雕塑材料的运用也已经完全成熟了。石头、陶瓷、泥土、金银、漆、木、丹青颜料无不广为使用,塑造时能够按照题材要求来发挥它们各自的长处。黑格尔的《美学》,对雕塑材料有着很高的要求。此时的中国艺术家也已经明白了材料美的意义。
    这些,都使当时的雕塑上继秦汉,下启唐宋,获得了持续的繁荣。
    隋唐时期是国家强盛、经济发达、社会文化欣欣向荣的时代,雕塑艺术也获得蓬勃发展,涌现了一大批艺术修养极高、成就卓著的雕塑名家。当时的塑像,与社会面貌相适应,造型一变而成为丰厚圆满的基本形态,唐代《画断》有云“像人之妙,张得其肉”。以丰腴形象为主的张僧繇画派,深深影响了盛唐之风。《五代名画补遗》说:“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杨惠之等当时的大批著名雕塑家都是走的张僧繇画派的路子。此时,北齐画家曹仲达的曹衣出永的样式更加盛行,衣纹流畅舒展。雕塑家宋法智曾随将军王玄策出使天竺,接触到古印度雕塑,回国后曾参与佛教雕塑,于是域外的艺术也被融和进盛唐的雕塑艺术之中。当时雕塑人物的神情都是庄重大方,几乎没有拘谨悲伤的;其色彩妆扮华美艳丽,富于装饰风格。这一切共同构成了隋唐雕塑艺术的时代特征。
    在佛教雕塑方面,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的寺院绘画、雕塑,令人赞叹。而今以敦煌莫高窟保存的大量泥彩塑最为闻名,内地则以五台山寺庙泥塑为代表;唐代的石雕大型佛像也有突出成就。黑格尔认为,人的形体作为精神的表现是现成的;雕塑作品要提倡个性和精神的统一。宗教作品既有宗教本身的理念,又要有个性,而不是僵化的说教,单薄的姿态。这些在龙门奉先寺石佛等作品中做到了,而且其中所流露的世俗气息十分浓厚。如粱思成先生所说“日常生活殆已渐渐侵入宗教观念之中,于是美术其实完全受宗教之驱使者,亦与俗世发生较密切之接触。”
    不管是佛教、道教艺术、帝王陵墓前的雕刻,还是唐三彩俑,唐代雕塑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很高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千变万化的雕塑作品迎来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最高峰。
    当然,唐代雕塑仍具备中国雕塑的基本艺术特征含蓄而不过分张扬,具有内敛稳重的东方理性之光辉,而无突凸、尖利、刺激的喧杂之韵。如唐代的菩萨,怡然自得,衣饰华美,色彩绚丽,身躯曲线婀娜,但并不会陷入肉感、感官的刺激而流于浅薄;衣饰华贵,只是作为美的修饰,而不是炫耀富贵。她们是爱人也被人爱的,是纯真高贵和端庄持重的。人物的心灵中包含着理想的追求,体现了人的尊严。
    和大量的艺术实物相比,唐代雕塑的艺术理论著作却是惊人的缺乏。但是,艺术实物表明,当时的雕塑家了解人体结构,懂得形神兼备的艺术真谛,以至达到了得鱼忘筌、信手挥洒、自成文章的境界。
    五代、宋代是战乱较多、国势走向下坡路的时代,佛教、道教也都世俗化,和宋代的儒家理学一样,整体上比较欠缺前期雄壮的体魄、博大精深的思辨和强烈的精神,雕塑艺术也比唐代的全盛时期衰落了不少。北宋的皇陵石雕虽然气魄仍存,却难与盛唐相颉颃。佛教艺术在宋代更走向世俗化,著名的大足石窟也不例外。不论是菩萨,还是供养人,体现的都是活生生的人的情感和人间的理想生活,并和道教、儒教造像艺术融合起来,体现传统的孝道、儒教思想,而不是神秘幽玄的彼岸世界。和唐代的宗教作品相比,宋代造像虽然个性突出,却缺乏精神性。当然,整体上来看,这个时期的雕塑纵然没有魏晋以来的宗教精神,但仍有杰出的成就,在美学上也自有其独特价值。雕塑艺术的中心以四川、杭州一带为主,今天在这些地区还能看见大量的雕塑。大型造像如正定隆兴寺的铜铸观音、峨眉山万年寺的铜铸普贤,都是大铜像。天津蓟县极乐寺的16米高的十一面观音是大型泥塑。
    在生活化的瓷塑、墓室砖雕、俑人、玉雕等工艺美术雕塑中,能看见不少宋代真实生活的场景,对后代的工艺小品雕塑很有影响,代表着宋代的市民文化。在墓室中常能发现的墓主人雕像,当是主人的肖像制作。当时还有位女雕刻师,叫严氏夫人,能用檀香木雕刻成瑞莲山,中有五百罗汉侍从,被宋真宗赞美为技巧夫人。
    从整体上来说,明清时期是中国雕塑的衰落期,这是和封建社会的面貌有直接关系的。当时的中国国力已经衰落,社会上毫无进取之心,宗教也失却了权威而走向世俗化。于是,不论是皇家陵寝、宫苑雕刻还是宗教造像,多是形神俱无,却又富丽繁缛,直接映照了当时颓唐庸俗的社会精神风貌。
    明清时的雕塑,石窟是不搞了,变成庙堂的雕塑,然后又不停地压缩,变成了小型工艺美术雕塑(金保升先生语),走向大众,走向小孩子,走向深闺的少年男女,走向普通民众,也仍有它的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包括瓷塑、石雕、牙雕、竹木雕、玉雕,以及泥人、面人、干漆、金属和牙角制作,甚至小小的果核雕,全都技艺精湛,但是雄强浩大的汉唐风格已经无可挽回地衰退了。
    不过明清雕塑也有不少佳作,民间雕塑作品也保持着活力,双林寺、筠竹寺等佛教雕塑、武当山道教雕塑也都还有可圈可点之处。
    从明清观音像来看,明清雕塑与前代具有继承关系:唐代观音是丰满的长圆形脸;宋代是鹅卵形的,清纯秀丽,姿态活泼,明清观音也是这卵形脸,活泼的姿态仍存宋代水月观音的韵昧,但装饰更为繁丽,姿态更为活泼,脸客更为圆秀娇媚。如山西长治观音堂的观音、隆兴寺摩尼殿的明代观自在观音,都是如此。但渡海观音则是位慈爱仁厚的母亲。渡海观音都是庄重的,大概是要救度世人出苦海,所以必须富于精神力量,而不能是娇柔俏丽;明代如双林寺渡海观音、何超宗的瓷塑渡海观音等都是杰作。
    工艺美术雕塑中,故宫的大禹治水玉山是大型玉雕,堪称国宝。建筑雕塑装饰,有故宫太和殿三层台基石雕云龙;曲阜孔庙石雕龙柱采用高浮雕、透雕,远远望去只见龙不见柱子;北京智化寺藻井、泉州开元寺飞天、山西运城关帝庙和贵州安顺大成殿龙柱、清代陵墓楠木龙凤浮雕、广东佛山祖庙瓦脊透雕、广州陈家祠装饰、山东聊城山陕会馆、安徽亳县花戏楼、自贡关帝庙等等,都是建筑雕刻的佳作。明清也注意用景观雕塑装饰园林,如北京的颐和园、北海公园都有这类点景用的雕塑作品。民间的石雕桥栏杆、牌坊、拴马桩、石狗、石旗杆等也分布各地,有一定的文化含义。
    现代雕塑艺术是在五四运动后蓬勃开展起来的。传统雕塑无论从技法上还是内容上,都无法满足新时代和新生活。不少雕塑家出国留学,把西方雕塑技法介绍进来,如早期的李金发、江小鹣、刘开渠、王临乙、曾竹韶、滑田友、王子云等,他们在各地留下了一些佳作。如李金发的《蔡元培头像》《黄少强头像》,江小鹣的《孙中山先生铜像》,以及抗日战争中一些表现爱国志士的塑像等。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浮雕、《收租院》等大量佳作,出现了钱绍武、张德蒂等雕塑名家。
    二、中国雕塑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雕塑,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题目。它的发展历史是那么悠久,作品是那么丰富多彩,随处都能看见雕塑的佳构。我们中华大地,岂不就是雕塑艺术的王国、一座伟大的雕塑博物馆?在高高山崖上、滚滚大江边,有摩崖巨像庄严耸立,高接天穹;在无数个幽深的石窟、千万座壮丽的寺观里,有雕刻塑像千姿百态,美不胜牧,在历代宫苑、陵墓、桥梁、关隘,有仙人神兽,渲染佳境,衬托气概,还有宅院大门外的石狮、石犬、石敢当,堤防上镇水用的铜牛、铁犀,甚至于寺庙铸造的铜殿铁塔,建筑模型,也可以列为雕塑。更有泥塑木雕,小巧玲珑,出现在风俗礼仪之中,陪伴在民众的日常生活里,做书斋居室、农家小院的点缀,做节日装饰、祝寿、驱邪、祈求子嗣、追寻爱情的寄托,做儿童手里的可爱的玩具。
    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以热血和汗水灌注它,以全部的生命哺育它,才能盛开这么绚丽的艺术奇葩。他们以中华大地上的出产为原料:黄土和岩石、漆、木、青铜、金银、美玉、象牙、牛角、面团……他们用锋锐的刻刀、斧凿,精心雕和塑;他们生起熊熊烈焰,冶铸、烧造。他们或者就以木石金铜的天然质地为美,或者再贴上金箔,嵌上珠宝,披上丝绸,涂上油漆和颜料、釉彩的彩绘。他们制作的千变万化的雕塑杰作,随着时代的变迁,由原始时代延续至今,绵绵不绝,留下人类真实的相貌和心灵史,留下无比丰厚的人类文明的内涵。
    从远古时的彩陶、石刻,到商代的玉人、青铜像;从秦始皇的兵马俑,到魏晋唐宋的石雕泥塑的佛与菩萨,从晋祠的侍女,到近代泥人张的泥塑它们或者有史前的原始崇拜的体现,鸟兽和先祖的形象,或者有武士屹立、骏马飞奔,无声诉说中华民族勇猛直前、不畏强暴的伟业丰功,或者有大漠、热带丛林的鸵鸟、犀牛、大象,展示民族开阔的胸襟。
    它们或者是庄严肃穆的国家威仪,或者表现儒、佛、道的深奥义理,或者呈现猛士的威武雄奇,或者呈现佳人的娟妙风韵,或者是纪念性的先祖、民族英雄、各行各业的祖师,或者是墓中的俑,或者是宗教的造像,或者是儿童玩的雏,或者是演戏的偶,或者是园林、民居的装饰点景。
    仙佛星宿、花鸟虫鱼、历史和现实、故事与生活,无比广阔的一切,都集中在雕塑中显现。在风格上既有壮美阳刚,大刀阔斧;也有精雕细刻,秀丽阴柔,既有朴拙大方,也有细腻华贵,既传神写意,又写实逼真。它们在苍天之下凸现,浴着日月的光辉,以辽阔大地为舞台,将巍巍山崖、浩浩江海作了背景。
    尽管近代以来,被强盗勾结奸商不断偷盗,被“文革”的狂热摧残,尽管被时光的风雨侵蚀,风化严重,伤痕累累,但是仍然幸存有无数精品,仍然蕴含着无限的风韵、永恒的魅力,仍然激荡着广裹、浩瀚的气息。如今,中国最伟大的雕塑群落:秦始皇陵兵马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大足石窟、乐山大佛和平遥双林寺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此外还有数不清的珍奇布列在中华大地上。它们使得中华大地成为雕塑的王国。它们和自然界的名山胜水、繁花绿树、奇异鸟兽一起,和人力所造的宫殿楼阁、绘画、工艺一起,使中华成为庄严壮丽的美的国度。
    这是世界上最宏大的雕塑之林,是我们的珍藏。我们中国人和所有热爱人类文明的人们一齐共同拥有这么多的人类的瑰宝。
    我们用心去观赏这一件件杰作,就像诵读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它们是静止的,又是有生命的,洋溢着千万年不曾衰竭的活力。我们在这美的长河之之中游目骋怀,心醉神迷。我们还要记得去弘扬与它们相伴相随的文化。
    我们要认知雕塑中的义理,瞻仰雕塑的纪念丰碑,继承雕塑中的阳刚之气,濡染雕塑中的妩媚之美。还要让它们美化我们的生活,成为园林的点景,成为互相馈赠的礼物,在节日寿诞等风俗礼仪中出现。还要让它们在儿童的手中玩耍,让它们成为一颗种籽,让热爱中华文明的情愫在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心中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