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正在发射(文昌发射场与长征五号纪实)/强军进行时报告文学丛书

  • 定价: ¥45
  • ISBN:9787506574570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解放军
  • 页数:307页
  • 作者:王秋燕
  • 立即节省:
  • 2019-10-01 第1版
  • 2019-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把文学写在官兵的心里,吹响强军兴军伟大征程集结号,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开发空间,利用空间资源是一个国家科技能力的象征,它既是物理空间的制高点,又是技术空间的制高点。如果中国的大火箭长征五号首飞成功,就意味着中国科技水平向新的制高点迈出了重大的一步,也是中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一个关键性路标!
    本书详细记录了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发射过程。

内容提要

  

    快速进入空间的能力,是一个国家作战能力的重要标志。长篇报告文学《正在发射》记述文昌发射中心,从论证,到建设,到发射长征五号与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过程中,从国家决策层,到大批科技人员,到最近层施工发射工作人员等,他们献身国防事业的感人事迹。
    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第四个卫星发射基地,是中国首个滨海发射基地,也是目前国内最大、发射条件最好的卫星发射基地。基地不但符合发射所要求的“安全管理区域”特征,而且地处低纬度滨海,能借助接近赤道的较大线速及惯性带来的离心现象,使火箭燃料消耗大大减少,推力可增加10%,与酒泉发射场相比,可提高运载能力15%至19%。如果按照国际商业发射有效载荷每公斤1.2万美元计算,一次发射任务可降低成本约1800万美元,还可通过海运解决巨型火箭运输难题并提升残骸坠落的安全性。发射中心完全对外开放,普通百姓进出自如。参照法国库鲁航天发射场等国外大型航天发射场建设经验,本着科学发展、统筹兼顾、军民共用原则建设而成。

作者简介

    王秋燕,1960年出生,浙江云和人,1978年入伍,1989年毕业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200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远离发射场的地方》《太爱》《纯金时光》《向天倾诉》等短、中、长篇小说;《女人出海》长篇散文和《将军令》等多篇报告文学。作品多次获奖。现供职战略支援部队航天系统部政治工作部政工保障中心。

目录

序幕
第一章  射大箭需要用强弓
  1  为什么要新建一座发射场
  2  选址立项费周章
第二章  最先做出牺牲的是农民兄弟
  3  张荣宽和他的五人小组
  4  每个战斗员都是炊事员
  5  世上最难办的事
  6  把农民的利益放在心上
  7  用颤抖的手签下自己的名字
  8  拆迁第一户
  9  淳朴的民风
  10  为百姓利益奔走的人
  11  一个母亲唯一的请求
  12  “钉子户”也不那么“钉”
  13  这个“英雄”是谁?
  14  人物素描:爱哭的男子汉
第三章  新发射场在他们手中拔地而起
  15  我是“01”(指挥员)
  16  人物素描:他眼中的光芒
  17  工程指挥部遇到了哪些难事
  18  新发射场新在哪里?
  19  人物素描:芬芳的丁香花
  20  特殊的“民工”
  21  几个小故事
  22  人物素描:一辈子就干一件事
  23  谁来承担急难险重的任务
  24  导流槽施工遇到拦路虎
  25  为大火箭付出:值!
  26  涂装还是出现了问题
第四章  台风!台风!台风1
  27  人物素描:他是气象“神人”
  28  台风吹不弯腰的航天人
  29  另外一种保障
  30  恶台风:威马逊
  31  在小小的琛航岛上
第五章  程序停在倒计时7小时
  32  发射场建成之日,就是能力形成之时
  33  沾至4“漏”都很可怕
  34  归零意味着什么
  35  归零官
  36  泄漏!又是泄漏!
  37  聚光灯永远不会打在这些人身上
第六章  推动大火箭项目的重量级人物
  38  大火箭为什么难搞
  39  大火箭的总指挥
第七章  把命运捏在自己的手里
  40  没有设计,就没有这个发射场
  41  搞特殊装备的人
第八章  尖峰时刻
  42  特殊岗位上的人们
  43  又一个大故障袭来
  44  特别的“手术”
  45  加注女神
  46  冒着风险给火箭“喂食”
  47  留守妇女和亲爱的宝贝们
  48  倒计时:最后一分钟
尾声

前言

  

    元末明初,有一个叫万户的中国人,用一把椅子加47支爆竹捆绑在一起,试图把自己发射上天,最终却被炸得粉身碎骨。从这之后,制造火箭征服太空就成了人类“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梦想,直到有一个叫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俄国人出现,这一梦想才开始初露曙光。但不幸的是,最先制造出火箭的却是德国人,他们不是把火箭用来征服太空,而是把它变成了杀戮的工具。这就是在“二战”的末期,令人闻之色变的V—1、V—2火箭。此后,美国人和苏联人以胜利者的姿态瓜分了德国人领先世界的火箭技术,展开了历史上长达三十余年人类征服太空的激烈竞争。
    先是苏联人用他们的火箭把一颗卫星和一个叫加加林的宇航员送上了太空,然后是美国人奋起直追,用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完成了对苏联人的超越。这之后,大火箭开始成为美苏以及紧随其后都想进一步探索和征服“高边疆”的国家竞相角逐的目标。
    大火箭,是大国重器,也是大国的标志。
    征服太空,首先要驾驭大火箭,这如同蒙古人要征服世界,首先要驾驭骏马。今天,中国人也加人了这个竞逐大火箭的行列,开始了他们在太空轨道上的万里长征。
    那么,什么是大火箭?
    我请教了两个业内大咖级的航天专家:古一和王珏。
    古一的回答简捷又幽默:大火箭不是专业名词,没有明确定义,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是比以前的火箭腰围大,直径5米左右都可称大火箭。
    长征五号火箭的总指挥王珏也说没有确切的划分,人们只是根据火箭运载能力的大小大致划分为重、大、中、小几个等级。这也是根据火箭起飞的重量和运载能力的规模来定义的。近地轨道运输能力1吨级或几百公斤以下属于小型火箭;中型火箭近地轨道运输能力大约几吨或10吨左右;大型火箭运载能力20吨级以上,也可能是30吨、50吨,它的起飞推力达到八九百吨甚至上千吨,长征五号就属于这个级别。还有重型火箭,它的推力更大,达到几千吨起飞重量,比如我国计划中的载人登月,所要使用的火箭就属于这个级别。
    现在,几个航天大国,都非常看重大型火箭。因为大型火箭,标志着一个国家进入空间的能力和水平。
    运载火箭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
    开发空间,利用空间资源是一个国家科技能力的象征,它既是物理空间的制高点,又是技术空间的制高点。如果中国的大火箭长征五号首飞成功,就意味着中国科技水平向新的制高点迈出了重大的一步,也是中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一个关键性路标!

后记

  

    北京:“各号注意,我是北京。根据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报告,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上面级和卫星组合体已准确进入地点×××公里、远地点×××公里、轨道倾角×××度的预定轨道。”
    “北京”调度呼点各号。
    这一情景我太熟悉了。有关这方面的线路保障,那就是通信总站的功劳了。我采访过通信总站的芮科慧和宫翔,一个毕业于西安某通信学院,一个毕业于某雷达学院。芮科慧是最早一批进场区保障通信的成员之一。他们俩详细介绍了发射场区的通信状况。我简直不能相信通信发展如此神速!早年,我也是个话务员,对各种机型都了解,最早的交换机是掉牌的,机台上面一个铁片一样的东西啪地往下一掉,就是有用户进来了,赶紧用塞绳插上去接听,十分原始。这次,我是第一次听说“软交换”这个新鲜的名词。芮科慧说,他们是最先使用“软交换”,无比先进,可打视频电话,可彩铃,还可在电脑上通电话,想象不出有多少功能!有一个晚上,还看见总站的女孩子上台演出。这些女孩子个个能干又泼辣。好亲切!仿佛看到30多年前的自己。
    旷平昌还带我去山城村通信气象站。记得张荣宽说过,山城村这50亩地征的是最顺利的。通信气象站的成员,把周边生产搞得像模像样,主任关成涛就像个农场主一样带我参观花椒园、菠萝园,还养了鸡、鹅、羊……只是离城镇偏远了一些,听说,领导们一上去,就待上个把星期,和他们同吃同住……
    ……
    “文昌明白!”
    “文昌”又呼喊“北京”:“我是文昌,下面请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王书记、发射场区指挥部指挥长宣布发射结果!”
    此刻的画面,就是电视屏幕看见的那样,指挥长大步走上主席台,用激动颤抖的声音:……我宣布,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在这样隆重庄严的场合,指挥长即使诗兴大发,也没有时间让他开怀吟诵一首了,他的遗憾由古一来弥补吧!
    古一在微信里这样写道: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历时63天后首发圆满成功!我在25年的航天发射历程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艰难,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努力,终于在“窗口”关闭前完成最后的动作!
    “长五”首飞
    飞云渡海几桑田,
    一箭穿越九重天!
    铁血凝筑巡天路,
    百战长征鬓生烟!
    霓虹散去涛依旧,
    独坐栏台思华年。
    六十三天如过隙,
    放下战袍我是仙!
    写于2016年11月3日夜 这一夜,注定是不眠之夜! 此刻,让我们用快速回放的镜头,看看为这次中国大火箭首飞作出巨大贡献的那些人们吧! “五人小组”组长张荣宽说:“首长,你走吧,这边的事有我呢……”他这才真正意识到自己领受的任务是何等的艰巨! 褚鹏非说:“刚来发射场时,这里没一条像样的路,车开进去,就找不出来了……这些年,我就是在他的骂声中一点一点成长起来的。” 王维昌说:“为了施工过程中怎么提高工作效率,让设计出图快一点,出完图施工又快一点,工程往前再多赶一点,每一步都要花费很多心思。” 雷双庆:“征地是世上最难办的事情。” 拆迁第一户许达逢说:“为了航天发射场的建设,为国家做一件好事,早搬是搬,迟搬也是搬,早搬早安心,早搬早享受,我们何乐不为呢?先拆我家的!” 张平说:“我们把急难险重的任务,都交给总队。每个任务,他们都完成得特别好!这是一支作风过硬、纪律严明、能吃苦又能打硬仗的队伍!” 刘孟起说:“2012年、2013年、2014年整三年时间,我们现场代表几乎没有假期,也不知道什么叫周末,施工的工人没有休息日,我们就没有休息日,他们到工地干活,我们也必须赶到工地现场。” 工程指挥部孟令军:“2012年、2013年、2014年,每个人都扒了好几层皮……” 周湘虎问医生:“那我的眼睛还能看图纸吗?我不怕吃苦,能参加发射场建设,是我的荣幸。” 工程指挥部第四任指挥长广记说:“我就是一个帮助你们解决问题的协调员。” 薛献伟说:“我还是感谢邵平书主任,他的一番话打动了我:‘农民兄弟,你们辛苦了!为了支持祖国的航天事业,你们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我理解你们的心情……’” 赵铁山说:“整个发射场,都成了我们的考场,每台设备、每个操作手,都是考官。” 唐功建说:“来海南,我就是挑战自己。还真遇上了挑战。” 陈虹说:“我赶上了一个好机遇,这不是每个人都能赶上的。” 王珏说:“只要长征五号首飞成功,就标志着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 某指挥长说:“文昌发射场建设的特点,就是科学管理。它是高精工程、优质工程、安全工程、廉洁工程、人才培养工程。” …… 但是,我们不是在这里要论功行赏,只是想铭记这些为中国第四座航天发射场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们,也许更值得我们记住的,不是他们每一个人做了什么,而是他们所做的一切对这个国家是多么有意义!因为有了这次中国大火箭的首飞成功,我们已经加入世界航天大国第一梯队的行列,我们可以与那些傲视全球的航天大国比肩而立!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壮举! 在这场世界航天大国的马拉松赛跑中,我们已经成为领跑方阵的成员,虽然我们与顶级航天大国还有一定的距离,但与当年我们和他们的差距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这一点从几年前他们还拒绝我们加入航天大国俱乐部,今天他们纷纷放下身段,主动与我们合作,就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终将成为国际航天界的强者,想必已为期不远1 2017年6月26日初稿 2017年10月29日二稿 2018年1月10日三稿 2018年6月5日四稿 2018年8月1日五稿 2019年2月16日六稿 2019年6月8日七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