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中国史

北京老城圈儿

  • 定价: ¥78
  • ISBN:9787200147810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
  • 页数:329页
  • 作者:杨澄|绘画:盛锡珊
  • 立即节省:
  • 2020-02-01 第1版
  • 2020-12-01 第2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两位耄耋之年的老北京人联袂成书,用笔触生动的文字与绘画讲述古都历史,让人回味,引人思索。用“老北京话”与“老北京画”品评北京城的过往与现实,并启示未来。
    老北京的老城圈儿,牵挂着北京人剪不断、理还乱的纷乱心绪。……北京的一圈儿套一圈儿的城圈儿给人的印象太深了,甚至融进了一代代人的生命。
    在怀旧之中又发感慨,令人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杨澄先生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见证了北京八十余年的发展变化。作者从城墙、城门围成的城圈儿出发,串连起皇城、胡同、四合院、街巷、牌楼、王府、会馆等,用亲身经历讲述老北京的历史及老北京人的故事,展现了一代代老北京人追寻梦想的足迹。书中还收录了数十幅盛锡珊先生的“老北京市井风情画”,再现了逝去的老北京风貌。作者尝试着探寻老北京文化的根源,并从中悟出一番道理,启示北京城的未来。

目录

开篇  一梦到京城
第一章  饱经沧桑的老北京人
  一、初识皇弟
  二、显赫背后的隐忧
  三、惊惧牵来的安然
  四、心地平和度余年
第二章  老城圈儿的核心是那把金龙宝座
  一、从苦海爬上岸的北京人
  二、军事重要,政治更需要
  三、壮哉,元大都
  四、大明造就北京城
  五、清帝国的添彩与糟践
第三章  顺着城墙的影子找故事
第四章  胡同,老北京的血脉
  一、胡同是什么东西
  二、胡同俩字怎么讲
  三、胡同里藏着故事
  四、胡同怎么起名字
第五章  中规中矩的四合院
  一、四合院里说“四合”
  二、四合院的文化理念
  三、我住四合院的苦辣酸甜
第六章  长安街上说牌楼
第七章  日下出门全靠腿
  一、腿的日子
  二、腿和轮的日子
  三、轮子行的日子
  四、飞行的日子
第八章  两座安厝魂灵的皇寺
  一、法源寺:闪现北京身影的千年古刹
  二、三说隆福寺,至今议论不休
第九章  老会馆背后的功德
  一、从鲁迅进京下榻绍兴县馆说起
  二、进京赶考催生了北京会馆
  三、捡拾京城会馆的几块残片
第十章  当年豫王府,今日老“协和”
  一、奇特甲申
  二、多铎其人
  三、王府传说
  四、转身学院
  五、话外余音
第十一章  景山的歌声
第十二章  北京的荷花市场
第十三章  秋落黄花城
尾声  归去来兮,永定门
  一、旧光景
  二、“棚匠刘”
  三、归去来

前言

  

    开篇  一梦到京城
    老北京是用梦堆积起来的地方。
    追寻老北京的路途,暗合了我八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虽微不足道,却如江中渔火,明明灭灭,引出我不尽的回忆和联想。
    那是20世纪30年代,父亲从山西省太谷县南门外东庄村的乡下,先后两次流落到北京求生,终于扎下了根,有了我们一家。我成了北京人。
    传说,那年太谷老家门前的无花果,开了一朵朵挺大挺大的白花。全村人都吓坏了,不敢从父亲家门前经过。果然,不到一个月,爷爷、奶奶、伯伯、伯母、叔叔,先后去世,只剩下十一岁的父亲和六岁的小姑姑,除了哭,茫然无措。村里人都很同情,却不敢靠近。他们说,这是无花果开花带来的祸,谁沾上,谁家破人亡!住在外村的远亲心中不忍,夜里偷着来到家里,悄悄地把亲人埋葬了,把小姑姑领到太原矿上,送给穷苦的窑工当了童养媳;又把父亲领到邻村的豆腐房干点儿杂活,讨碗豆渣吃。一个七口之家,就这样破灭了。
    1952年,费了很大周折,父亲在太原找到了小姑姑;她却什么都不记得了,只是拉着父亲的手,一个劲儿地傻笑,翻开父亲的上衣口袋,把东西和钱都掏出来。父亲走后的第三天,她疯疯癫癫地跑了,再无消息。这是后话。
    都说,北京是皇上住的地方,好活人。十二岁的父亲攥着磨豆腐挣来的两块大洋,顺着铁道,走到北京,找到前门楼子,找到粮食店街,又找到亨达店。离家的时候,乡亲说,找到亨达店,就会有人照看你,给你一条活路。果然,店里的乡亲让父亲歇了两天,就把他领到街南的兴盛馆当了个小伙计。他每天烧火、刷碗、淘米、洗菜,干些粗活。靠着实诚、勤快和用心,五年后他掌了灶,学了一把炒菜的好手艺。
    一年伏天,天正热,广顺木厂的高志广掌柜同朋友来兴盛馆吃饭。会账的时候,不小心把塞在袜筒里的钱掉在地上,也没察觉。父亲捡起追到街口,把钱还给了高掌柜。从此高掌柜时常来兴盛馆吃饭,有一搭没一搭地和父亲聊天,心里有了底,就把给木厂伙计缝穷的养女刘秀珍说给了父亲,并出钱办了婚事。这年,父亲已经三十多岁。婚后第二年有了姐姐,添人进口本是件喜事,偏偏赶上兵荒马乱,城里人心惶惶,父亲失了业,求告无门,一家三口只好回归无房、无地、无亲人的老家。谁承想,太谷的乡亲们也一样揭不开锅,世道一样的乱。汾河的水再好喝,也解不了饿,救不了穷。父亲拼死拼活地打了半年短工,还攒不够下一顿的半碗小米。一家三口怎么活?一连几天,父亲梦见高大的前门楼子,梦见前门大街西侧、那条饭馆挨着饭馆的粮食店街。
    既然老家的热土焐不热穷苦人凉透了的心,那就只有离开,把东庄村深深地埋进心底,再也不想!父亲、母亲怀抱着姐姐,再次投奔北京城宽大的胸怀。
    北京城收留了一家人,还把我送进了这个家。1937年年根儿底下,我出生的那天,失业多时的父亲正好找到了事由儿:给老乡开的“同太永”商号做饭。乡亲和街坊都祝贺他双喜临门。他高兴地抱着我说,就叫他“双喜”吧。从此,父亲总是把我带在身旁,好像我会给这一家人带来吉兆。
    我是在北京的山西人圈儿里长大的,吃惯了山西面食,听惯了软软的山西话。我最熟悉的地方是前门大街、珠市口和天桥,因为姥姥家住在天桥的福长街头条。那个从小哄我玩、给我说故事的旗人文瑞大爷,成了我有生以来第一位老师,教材就是老北京的故事。
    ……
    鲁迅先生曾经深恶痛绝地鞭笞国民的麻木不仁,失却记性,他指出:
    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再犯前人的错误。
    遗忘先人,失却记忆,该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呀!
    唯此,摒弃“记吃不记打”、丧失记性的恶习,是多么重要的事。人们可以不在乎过去,但未来终究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令后代斥责前辈的愚昧与昏聩。因而,今日追寻老北京,正是忙着在捡拾失却的记忆过程中,去审慎地自省、检讨,既非一味地怀旧猎奇,更不是无聊的消遣。
    其实,从“破四旧”噩梦中苏醒过来的老北京情结是一种可喜的觉悟,不管它用什么形式表达,都是对历史的尊重和认同,对现实的希冀和补充。
    我很喜欢在四九城游走,从老辈人和书本提供的线索中,结合自己的经历,按图索骥,去回望老北京的故事。我发现,回望老北京,也是在审视自己,这不光需要毅力和智慧,也需要勇气和襟怀。脚下的路途远了,头脑中的思想和情感境界便会不断升高。
    我想起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的一段名言。他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细想起来,回望老北京的过程,又何尝不是经历这三种境界而发现“自己”呢?及至回望得远了、深了、广了,头脑里逝去了藩篱,我们于灯火阑珊处觅得的,不光是一个本真的“老北京”,还应该有一个本真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