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中国史

旧京月色

  • 定价: ¥88
  • ISBN:9787200147827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
  • 页数:376页
  • 作者:杨澄|绘画:盛锡珊
  • 立即节省:
  • 2020-02-01 第1版
  • 2020-12-01 第2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两位耄耋之年的老北京人联袂成书,用亲身的感受、独到的见解品评旧京风貌,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用“老北京话”与“老北京画”重现旧京古朴的风貌,解读北京厚重的文化。
    在怀旧之中又发感慨,令人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杨澄先生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亲历了北京的过往。作者借朦胧的月色勾起人们对古老京城的遐忆,讲述旧京的故事,重现旧时年节的风俗、手工业者的辛劳以及老字号、商业街、餐馆、茶馆、戏楼之中的生活百态。书中还收录了数十幅盛锡珊先生的“老北京市井风情画”,展开一幅旧京的生活画卷。作者尝试着从故事、传说、风俗、习惯以及一代代人的记忆、思念、话语中,探寻老北京延续不断的生命和不失本色的根。

目录

开篇  想起旧京“杂拌儿”
第一章  再见了,龙须沟
  一、一个浅池,叫金鱼池
  二、一出好戏,叫《龙须沟》
第二章  年节很讲究
  一、春节
  二、正月十九,燕九节
  三、二月二,龙抬头
  四、清明节,寒食节
  五、五月节,端午节,端阳节,女儿节
  六、七夕节
  七、中元节,鬼节
  八、八月节,中秋节,团圆节,月饼节,兔儿爷节
  九、九九重阳节
第三章  飘然远去的老行业
  一、下磨脚底上磨肩
  二、冲风唤卖一声声
  三、巧手拾掇万家器
  四、饥饿逼出来的天才
第四章  城以街通,街以市兴
  一、想当初,鼓楼大街热闹非凡
  二、到后来,前门大街包罗万象
  三、看现在,王府井金光闪亮
第五章  老字号不老的奥秘
  一、六必居坚守“六必”
  二、瑞蚨祥志存高远
  三、亨得利智慧取胜
  四、同仁堂货真价实
  五、新记西服行诚而有信
  六、合盛永颜料铺以和为贵
第六章  三餐佳馔有味道
  一、食不厌精的“谭家菜”
  二、两种烤鸭一般香
  三、“砂锅白肉”,居、家皆然
  四、二荤铺“灶温”的“温”
  五、从“东来顺”粥摊儿,到赫赫清真馆
  六、东兴楼成事在人
  七、春节家宴说“和气”
第七章  老茶馆,另一个“家”
  一、北京人的茶缘
  二、饮茶的三六九等
  三、各色各样的老茶馆
第八章  京剧的摇篮
  一、没好角儿就没有京剧
  二、北京人别忘了“广和楼”
  三、锣鼓相当唱对台
  四、我也“票”了一回戏
第九章  可人的小黄鸟儿  外一则
  可人的小黄鸟儿
  雨后的蜻蜓
第十章  老地方藏着的老故事
  一、东胡林村:一万年前的项链和手镯
  二、董家林:最古老的“北京城”
  三、八宝山:西晋的骨尺
  四、温泉车儿营:北京最早的石雕像
  五、云居寺:千年不辍地刻经藏经
尾声  故事不远,就在眼前——从李连英说起

前言

  

    开篇  想起旧京“杂拌儿”
    旧京的月色,清冷皎洁,却隐隐地透发出一袭暖意,撞人心扉,尤其是上元节和中秋节的那一轮明月,总是勾引起人们对团圆的渴求和甜蜜的回想。每到春节,我就想起八仙桌上那类如满月的如意八宝漆盒以及漆盒里面的“杂拌儿”。
    金漆描绘外黑内红的圆盒里,八个梯形小簸箕拱卫中心的小八边盒,小簸箕分门别类地盛着瓜条、青梅、杏脯、蜜枣、芝圆、麻圆、花生蘸、核桃蘸八样糖渍蜜饯的果脯,中心八角盒是一盈鲜红的榅椁(炒红果)。那可是北京人过年怎么也少不了的吉祥甜食。就如同北墙上供奉的神像、条案上的祖先牌位和锃光瓦亮的白铜五供,还有案前插着八仙人的丰盛供品。所不同的,供品是祭奉神佛和祖先的,不可轻举妄动;唯独这盒“杂拌儿”却可以任人开盒品尝,就连我们这些淘气的孩子也可以偷觑大人的脸色,适量地索取而不受呵斥。
    怪了,神佛面前的“杂拌儿”究竟是何物呢?
    大明万历年间有个太监叫刘若愚,受奸佞魏忠贤一案的牵连,判了斩监候,囚在狱中,他一面不停地上诉申辩,一面学着司马迁在牢房写书,把他十六岁因梦白宫当太监以来,在宫里的所见所闻,一一写下,集成《酌中志》一书,记录翔实,文笔生动,成了了解明代宫廷生活的一本难得的好书。书中就记载宫里过春节时把“柿饼、荔枝、圆眼(桂圆)、栗子、熟枣”放在一个“百事大吉盒儿”里,可以随手品尝,取意百事美好大吉。这或许是刘若愚透过监牢的铁窗,望见了高挂夜空的一轮明月,触动心弦,想起了宫里过春节时摆在案上的“百事大吉盒儿”。
    旧京人聪明,到了清朝,这个吃食有了改进,将一些剥皮费事的干果,用蜜汁或糖水腌渍加工,成为看着五光十色、吃着香甜美味、取用随心所欲的吉祥小吃。传说慈禧太后吃得很高兴,顺口给起了个“杂拌儿”的名字,一下子传到民间,赢得了“宫廷小吃”的美名,进而成了代表北京的风味食品。然而京城子民更有创新,既然“杂拌儿”杂七杂八的没规矩,谁都可以量着口味和财力选料凑热闹,于是乎“杂拌儿”就有了不同的拼凑,三六九等,质分高下,怎么合适怎么“杂”怎么“拌儿”,五花八门。
    这就有了三种“杂拌儿”:
    一等的高杂拌儿,也叫细杂拌儿,是将鲜杏、蜜桃、大枣、桂圆、荔枝、山楂、藕片等,经过糖蜜渍汁加工成的干果和蜜饯杂拌儿,看着漂亮,吃着可口。价格自然高,专供住在大宅门里的有钱人家享用或馈赠亲友。过去的东安市场、有名的干果店,常出售这种鲜亮味美的蜜饯果脯,渐渐地它就成了外地来京旅客常购买的伴手礼。
    二等的中杂拌儿,也叫粗杂拌儿,其中有梨干儿、苹果干儿、柿饼条、山楂条、脆枣、榛子仁、花生蘸什么的。常出现在戏园子门口、庙会的摊上。用秤约,打包拿走,有点儿类似于如今看电影吃的爆米花。
    最次的杂拌儿,叫“杂抓”,也叫“一把抓”。里面都是最便宜的瓜子、花生、酥进豆什么的,自然价钱便宜。吃着解馋、耗时候解闷儿。过去,各大干果店都能买到细粗杂拌儿,“杂抓”则由小商贩推着小车儿或挑着担儿走街串胡同叫卖,一声吆喝吸引来众多买主儿,有首民谣唱道:
    过大年好喜欢,吃杂抓能抓钱,
    学生抓识字,大姑娘抓针线,
    抓到嘴里甜如蜜,抓到福气在眼前……
    卖“杂抓”的小贩不带秤,只用手一抓,往旧画报卷成的三角形纸筒里一倒,就算交易成功,因而有了“杂抓”的名字。
    一般京城人家一进腊月,日子过得再紧绷,也要撙(节省)出一笔钱来置办年货,选购足够的细杂拌儿是其中一项,为的是除夕守岁和招待拜年来的亲友。红烛高烧,炉火正旺,饮着香茗,吃着杂拌儿,阖家围炉叙话,喜气盈盈,这才叫年味儿。
    描金盒里的细杂拌儿随吃随添,不许空,老是满的,圆圆满满,甜甜蜜蜜,直吃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年的甜味、家的浓情才悄然地流进记忆,沉淀到心底……
    物资匮乏的年月,食不果腹,哪里还有零食可享?政府却循理儿有份民心。春节前凭票证,按人头准购二两葵花子、半斤花生和适量的水果糖,写在副食本上。虽然数量不多,却能在除夕围炉迎新时,不干坐着。那时没有电视,绝无“春晚”之扰,夜色渐浓,妈妈端出一碟花生、一碟瓜子和一碟水果糖,权当既往的“杂拌儿”。此刻,一家人菜色的脸上才绽露出一丝笑模样。吃食寡少,留下的记忆却深刻,“杂拌儿”“杂拌儿”,唯杂而拌之,才有色彩、才有甜味,进而升华为一种厚重的亲情。进而悟出皇皇都城在年深日久的跌宕中,不也是由四面八方的“杂”人们前赴后继而共筑的吗?光分七色,声有五音,人分三六九等,地有南北西东,试观天地万物,哪一处不是杂而拌之?顺而悟出,旧时北京人过春节吃杂拌儿,既是磨时候吃零嘴儿,也是点滴入心,不忘生活之本。往开了说,北京城从古到今,从东到西,从大到小,哪一处不融着“杂拌儿”的神采呢?
    于是,我想起了用“杂拌儿”的道理,说说北京城处处的零碎儿,摸摸古城的温度,找找那些平实憨厚的老北京人。哪想,抬头一看,当头的星空,月色正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