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致命天空(美国二战航空兵)

  • 定价: ¥68
  • ISBN:9787556121526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湖南人民
  • 页数:525页
  • 作者:(美)约翰·C.麦克...
  • 立即节省:
  • 2019-12-01 第1版
  • 2019-1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麦克玛纳斯借助成千上万份回忆录、口述故事及面对面的采访,为我们构建出美国航空兵们从空中视角里看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此书栩栩如生地展现了那些参战的美国年轻小伙子们所经历的一切。
    他们从刻苦的学生、温顺的儿子、搞怪的兄弟、浪漫的男友等身份中志愿走出,为了人类的文明与自由穿越在致命天际,他们不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只是普普通通的美国人,他们在战争中成长蜕变,在战争中经历感悟,他们是离战争真相与本质、也是离生死最近的人。
    本书有大量的细节和个案描写,他们有的孤独蜷缩在B17轰炸机的球型炮塔里,有的绝望敲击着落水后卡死的防弹玻璃座舱,有的随着被高炮打断的机尾带着眷恋和遗憾随风而去,这些细腻的场景刻画和心理状态的呈现,会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内容提要

  

    在本书中,麦克玛纳斯通过整理大量老兵的回忆录,用他们的视角向我们介绍了从平民到航空兵的过程,以及美国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航空队的建制体系。本书超越了我们所熟悉的英雄主义故事,捕捉了景象与声音、痛苦与恐惧,以生动的细节描述和细腻的感情讲述了航空兵这个杰出团体的英勇、训练有素、大胆,以及他们之间的兄弟情谊,揭示了二战致命天空中死亡和战争的本质,把我们带进拥挤难耐险象环生的机舱:穿过厚厚的黑烟和致命的防空火力网,到达目标上空,摧毁法西斯战争。

媒体推荐

    “一名亲身参战的斗士用精彩绝伦的口述把读者置身于炮轰德国纳粹的战争实景中。它汇聚着无穷的力量,饱含着浓浓的真情,述说了那个凶险战场上与敌人的厮杀。麦克玛纳斯不但是杰出的二战历史学家之一,还不愧为一位口述历史的艺术大师。”
    唐纳德·L.米勒,著有《空战大师》
    (Donald L.Miller,Masters of the Air)
    “麦克玛纳斯借助成千上万份回忆录、口述故事及面对面的采访,为我们构建出美国航空兵们从空中视角里看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从训练营到执行作战任务,此书栩栩如生地展现了那些参战的美国年轻小伙子们所经历的一切,他们是来自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飞行员、投弹手、领航员和枪炮射手。这部作品引人入胜而真实地为读者们再现了1941年到1945年间的空中战斗。”
    ——克雷格·L.西蒙兹,著有《中途岛与海神之战》
    (Craig L.Symonds,The Battle of Midway and Neptune)
    “用他们自己的话语,系统但又不失生动地反映了美国二战航空兵小伙子们的个性和战时的心理。这是一本意义重大,同时也能带来极佳阅读体验的书。”
    ——杰拉尔德·阿斯特,著有《第八航空队》
    (Gerald Astor,The Mighty Eighth)
    “《致命天空》是我读过的关于战场中士兵的最精彩的故事之一。它将整个二战全世界范围的空中战斗都进行了精彩绝伦的分析,同时又结合了那些现场参与者们引人入胜并令人心碎的亲口描述……真是很棒的一本书。”
    ——托马斯·弗莱明,著有《生死关头》
    (Thomas Fleming.The Great Divide)
    “那些深刻经历过战争的恐惧和残酷,并曾在其中苦苦挣扎的人们,他们的话语里无不渗透着感人肺腑的情愫。他们不是因战争而衍生出的普通附属品,而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意识并且明确知道自己所作所为的活生生的人。”
    ——《航空航天,史密森尼》杂志
    (Air&Space/Smithsonian)
    “这是一幅足以让每一位战争史学者和军事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真实战争画卷……所有军阶的二战航空兵将士们坦诚讲述了他们在战时经历的方方面面——他们的作战任务和曾驾驶的飞机;他们的敌人;他们的所到之处和所见之人;他们的风纪、心中的恐惧以及领导能力;还有一直让他们坚持到底的兄弟之情。”
    ——《二战》杂志
    (World War Ⅱ)
    “用生动的目击描述、日记、书信和回忆录,向读者展示了二战期间在全世界范围作战的美国航空兵的战斗经历……翔实记录了他们的训练、生活、亲身感受和作战时的种种细节……并真实讲述了他们面对敌军时、被击中或被击落时的恐惧之情。”
    ——《军事历史》杂志
    (The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作者简介

    约翰·C.麦克玛纳斯,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军事史特聘教授,军事历史学家,美国现代史研究士兵战斗方面的杰出专家之一,《探索频道》军事顾问。

目录

本书获誉
致谢
引言
第一章  这些航空兵是谁?
第二章  航空兵的战机战服秀
第三章  人—地—食——欧洲战场见闻录
第四章  人—地—食——太平洋战场见闻录
第五章  飞行使命
第六章  坠机
第七章  记忆里的敌军
第八章  陆军航空队领袖
第九章  士气、思考与使命
第十一章  手足之情
后记
注释
参考文献
有关作者

前言

  

    我曾经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之一。在这次历史性的世界大战中,我是微不足道的一分子,但回顾全程,正是在众多像我这样不起眼的人的共同努力下,铸就了所有这一切令人难以置信的今天。
    ——J.弗雷德·鲍曼,飞行员,第52战斗机大队
    引擎在黎明薄雾环绕中的美军航空基地里咆哮着。小伙子们操纵着他们的致命飞行器挨个进入预备起飞的位置。太阳从东方渐渐升起,越过地平线,层层雾气渐渐消退。第一架战机滑入跑道后加速直冲云霄,其他飞机紧随其后,很快,第二架、第三架……直至所有的战机都安全离地,驶向被危险和恐惧笼罩着的敌方空域。短短几分钟内,他们的英姿渐渐在视野里模糊,直到成为空中翩翩起舞的星星点点,与云朵和万丈阳光纵横交织。下一刻,他们将去面对一天中未知的危险,有的能顺利返航,安然无恙;有的会伤痕累累,血泪交加;还有的,将会随风而去,散落在致命的天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熟悉的英格兰诺里奇,到法国巴黎和意大利的福贾,再到无人问津的瓜达尔卡纳尔岛亨德森机场、印度皮亚多巴以及马里亚纳群岛的塞班岛,此情此景,这些驾驶着飞机的美国男孩们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上演过成百上千次。
    对于蜷缩在机舱里的这些美国小伙子们来说,他们的战争生活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去执行一次次飞行任务,直至他们被击落或参加了足够次数的飞行任务或凑足了一次执勤周期内规定的作战飞行小时数。这当中有一些人确实比其他人有更好的运气得以幸存,但在下一个执勤周期里,当他们又得从头开始执行第一次任务时,没人能确定自己是否会再次有幸凑足作战小时数而平安返回家乡。这种未知感是每一个二战期间美国航空兵所面对的现实,不论他是在白天穿越危险的德国领空,还是在夜晚进入可怕而险恶的日本空域,抑或是在相对平静的中南部太平洋上空,每个人都一样。今天的任务会不会把好运用尽?或者在明天?或者好运已经在执行上次任务时被用尽了?勇气、能力或某些私人幸运符能影响命运对我们的最终裁决吗?每一个参战的航空兵都带着这些问题,有意或无意地,在一次次的战斗中去挣扎着寻求解答。
    潜在的灾难是真实而可怕的。飞机经常在半空中相撞,之后燃起熊熊大火焚烧着机组人员并急速坠向地面。有些飞机满载着炸弹和燃料在起飞时出现故障,导致直接坠毁并葬身火海。敌方战斗机和防空力量击落了成千上万架的美国飞机,通常,里面的人员随之阵亡。被击落后如果有幸存活,航空兵们最好的,也是他们最希望的结局是能够逃脱或躲开敌人的搜捕,也许这通常意味着将经历几个月甚至几年漫长而艰难的逃亡生活。被击落后可能性最大的结局是沦为战俘——在欧洲战场,这诚然是比较糟糕和可怕的后果,但若在太平洋战场的话,那么这将会是一场可怕到你几乎无法想象的灾难,那里的日军会疯狂地虐待战俘,使其受尽折磨或挨饿而死。
    尽管危险重重,成千上万的美国小伙子依然自愿加入航空兵队伍服役。事实上,当时的航空兵队伍里几乎所有的人员都是自愿加入的。为了成为航空兵队伍中的一员,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热情和极大的努力。只要进入战斗状态,除非被敌军击落,他们都一定会坚定地履行使命到最后一刻,很少见到有人掉转航向临阵退缩或是拒绝执行命令。他们愿意为了那份与强者并肩作战的荣誉而挑战生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航空兵们都为自己经过的那些艰苦卓绝的训练(大部分人员都成功地完成了至少一年的高强度训练)和强大的战斗力而倍感自豪。这些经历和品质使其得以胜任作战中的各项任务,并经常在致命的险境中临危不乱。然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并肩经受着所有的一切。第二次世界大战空中战场的致命险境以及大伙为了生存而凝聚形成的团队精神,一起构筑了航空兵们深厚而永恒的兄弟情谊。
    他们的故事从未被全面讲述。我们大多听到的是声名赫赫的第八航空队的英勇事迹,但是那些在其他战区服役的航空兵们的故事在哪里呢?如在新几内亚岛屿上空作战的第五航空队或者中一缅一印战区里各种战斗机飞行员与轰炸机机组人员的故事呢?因此,集中讲述二战中美国陆军航空兵们的故事——或是海军与海军陆战队飞行员的故事,都是十分必要的。
    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在战争中都有着不同的经历,因而他们能够以其独特的视角讲述形式多样的故事。韦斯利·威尔斯是第379轰炸机大队的球形炮塔枪炮手,他在完成飞行任务之后……
    在美国二战航空老兵心里能永远留存下来的就是他们的战时经历。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一生所有经历中,战争经历是独一无二且最重要的,不管他们喜欢与否,这些记忆永远不会消逝。雷·祖克明白,那些在德国上空驾驶B.17轰炸机的日子永远改变了他:“也许这些早年经历不会给你留下太多细节记忆,但是这些经历是会深入内心留下烙印的,它改变了我们接下去的人生。战争经历通常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并永久改变我们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第52战斗机大队飞行员J.弗雷德·鲍曼很惊奇地发现当自己坐下来开始写他的战争回忆录时,能够清晰地记起每个细节:“在开始努力回想并写下他的个人回忆录时,他惊异地发现作战时的很多事件都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这是一个似乎永不会终结的链式反应,一个名字、一张照片、一次事件,或是一个日期都带着当时的情感,将一些几乎要忘记的记忆唤醒。”
    对大多数老兵来说,重拾战争的记忆无不掺杂着某种程度的情感,但是第366战斗机大队飞行员昆丁·安纳森讲道,回忆往事有时还是一种疗伤过程:  “对我来说,回忆起所有这些事情真的极其痛苦。但这也许……让我倾吐出了50年来一直萦绕心头的几乎一切恐怖记忆。”对大卫·麦卡锡来说,将他作为第381轰炸机大队领航员的战争岁月写出来十分困难,但他仍旧从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找到了动力,因为他明白,他那段轰炸机机组成员的青春岁月有其特殊意义:“那是我人生中最令人振奋、害怕又感恩的岁月,能获得直接的成就感。我和最棒的英雄们一起共度了那段时光。”第491轰炸机大队飞行员约翰·克罗在兄弟手足之情上有同感,他也认为他们在欧洲战场的空战对二战的全局都有重要意义:  “我……深深地感谢那些陪在我身边执行任务、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而奋斗的非凡的战友们,我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将我们紧紧连在一起。银色机翼带着我们爬升,穿越无尽的云中长廊,再从顶部冲入那片广袤而宁静的寒冷蓝天,那里只有刺眼的阳光,以及在上千架飞机的螺旋桨后面拉出的好几英里长的雪白尾迹。这段了不起的经历使得我们在这短暂的日子里仿佛共度了一生,然而对有些人而言,这不是短暂的日子,这就是他们短暂的一生。”
    为什么要记住所有这一切?知晓并理解二战美国航空兵们的生活与经历最终是为了什么?著名的第332战斗机大队(通常被称作“塔斯克基飞行员”)的飞行员路德·史密斯恰好在他的回忆录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有成千上万的故事都与我的故事一样精彩。未来的世世代代必须永远牢记,那些曾经为了捍卫我们的自由而团结一致并付出的巨大牺牲。

后记

  

    我将永远记得在海军服役的这三年四个月,只有与我们并肩作战的人才能理解这种感受。在我的脑海里,服役时的战友和经历比上周所做之事和所见之人更加记忆犹新。那是我一生中最伟大的四十个月,但我再也不想重新来过。
    ——尤金·帕,战斗机飞行员,海军第13特混编队
    退役后不久,第483轰炸机大队的无线电操作员默尔.帕金斯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散步,在这鸟语花香的春天,战争似乎离他已很遥远,逐渐被遗忘了。然而帕金斯发现,虽然自己投入了全新的生活,但还是无法将那段过去抛诸脑后,那段时光里他离死神只有一步之遥:  “有时我回忆起和牺牲的战友相聚一堂的时光,我们一起走过帐篷间的小路,走进以前中队的食堂,食堂里大家互相问候,嬉笑打闹。提起和咖啡有关的话 题时,我会隐隐听到那时的欢声笑语。仅仅持续几秒钟!然后便是沉寂,那些想象的人影便会消失。”正如帕金斯一样,很多空战中幸存下来的美国士兵永不会真正地将战争抛诸脑后。 那段时光深深影响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的余生。
    1945年8月,战争最终结束了。幸存的陆军航空兵大都终于从疲惫中解脱,松了一口气。威廉·路德是B一29轰炸机的机组成员,他的服役期才过半,二战就结束了。路德在写给祖母的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欣喜若狂:“战争结束了,你无法想象我们此刻感到多么轻松。我们再也不用去执行那些漫长的任务,再也不用战战兢兢,紧张难耐,或吓得满是冷汗,也不用去想自己的号牌何时会出现在牺牲簿里,去想谁将是下一个受难者,我们所知道的就是接下来几个月的某时,我们就会返回家乡的怀抱,回到一直以来朝思暮想的人与物中。”
    大部分人都不会停下来回忆过去,而是想象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昆丁·安纳森给妻子写信说,自己之所以努力战斗“是因为在这深刻恐惧的背后,我一直期盼着幸福。我曾上百次冒着生命危险战斗,为的就是我的儿子们不再经受我这样的磨难”。弥尔顿·玛尼是第464轰炸机大队的一名枪炮手,他给家人写过这样一封信,在信中思考了一些更宏观的问题:“战争结束后,我们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当我们回到家乡时,那个世界是怎样的?’  ‘多久后还会迎来新的一场战争呢?’是的,我们也有我们的问题,但是无论生活会是怎样的情形或色彩,都会一直进行下去。”
    战争结束后士兵结束服役即刻返回家园,他们经常发现,整个美国除了他们,生活依旧在按部就班地进行,所以开始将精力专注于适应战后生活。约瑟夫·贝斯维克是第483轰炸机大队的机顶炮塔枪炮手兼机械师,他回家时的经历十分难忘,二战后凯旋归国的美国士兵都记得那个画面:  “我们在美国的码头停靠后,我看到一位瘦小的老太太在码头上挥舞着一面美国国旗,并大声呼喊:  ‘欢迎回国,孩子们。’每每想到她时,我便会哽咽起来,我永远不会忘了她。”一些士兵像贝斯维克那样衣锦还乡,但还有一些士兵默默回到家乡,他们不知道祖国人民是否感激自己这些年牺牲的生活。毫无疑问,其他美国人一定会感激他们为国家做出的牺牲。但是士兵们远赴国外在战场上拼杀时,对于留在国内的人来说,生活还在继续着。战争结束后,士兵们自己决定是否调整自己以尽快回归社会生活,但其实他们没有其他选择。杰克·诺维是第96轰炸机大队的一名腹部球形炮塔枪炮手,他返回自己所生活的芝加哥社区时,发现了这一点:“我身着军装,佩戴着飞行徽章、中士条纹、紫心徽章和杰出飞行十字勋章……但没有一个人多看我一眼。我不知道自己在期待着什么。我猜我想要人们以某种方式承认我,甚至向我走过来,与我紧紧握手,对我致以感激之情,但他们似乎能够看透我的内心,并没有按照我想象的这样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多数回国的士兵都没有受到庆祝游行的接待。在美国,人们的生活只是一直继续着。” 战争结束后,海军飞行员塞缪尔·海因斯回到圣地亚哥那些经常去的训练场,他不由自主地摇摇头,发现这里的生活并无太大改变。海因斯发现那种普遍的疲惫感仍旧存在:“圣地亚哥那些流浪者们还在那里晃荡,还是衣不蔽体,一边饮酒一边用低沉的声音和陌生人聊着天。但生活也有深刻的差异。现在再也没有兴奋紧张之感了,再没有人会等待奔赴战场的军令了,再也没有急切热忱的年轻人围着老兵转,等着听他们讲在腊包尔发生的故事。我们都曾经去过那里,在某些地方,我们共同经历了这一切。就像你输掉了一场比赛,赛后大家一起进入更衣室。或者类似于一场派对之后醒来的早晨,你想起了昨晚经历了什么,但昨日之事再也不能改变了。” ……架B-24或B-17轰炸机,英姿勃发、斗志昂扬地飞到敌人领空,但最终却血染沙场。那样的高空距离地面5英里(约8000米),没有增压舱,没有增暖机舱,很少戴氧气面罩。我不知你们现在是否能做到这一点。”罗伯特·斐什米尔曾是第492轰炸机大队的飞行员,在战争中执行秘密飞行任务。斐什米尔对他的战友给予最高评价:  “这些话他们每一个人都当之无愧:如果未来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具备他们这样的品性,那我们国家会继续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 许多航空兵回忆起服役的岁月,不仅流露出自豪,而且对那段时光十分留恋。提起那段时光,他们说,航空兵经历的一切都不外乎如下因素——骄傲自豪,牺牲奉献,恐惧害怕,幽默风趣,团队合作,烦恼苦闷——这些因素伴随着他们到老。吉姆·林奇是第379轰炸机大队的无线电操作员,他在战后回忆录的结尾提供了一些感人的片段来展示战争的本质与内涵:“德国被摧毁的城池如今早己被现代化的建筑奇观所取代,废弃的机场已经杂草丛生。我们旧时军事基地上的建筑如今已被苔藓覆盖,慢慢沉沦,变得沉寂。曾经那些年轻机组战友们之间友善开怀的戏谑引发的阵阵大笑,还有飞机引擎启动的断断续续的声响,如今已被长久湮没。我们……也不再是那些乳臭未干而单纯的孩子,带着一番浪漫侠义的梦想,驾驶战机,横跨天空,笃信通过我们的自身毁灭便可拯救整个世界。我们现在老了,但更加睿智了。我们是那些退休的年长公民们,战后将自己的儿子们两次派赴战场,就是为了结束所有战争。我们已经……组建了家庭,过上了美国人朴实的寻常生活,我们对这样的生活心存感激。” 在另一部关于老兵的书籍中,有位航空兵记录了战争结束后自己50年的生活,也许这段记录最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美国航空兵的二战经历。也正是这段经历造就了这样一类人:“二战中所有的航空兵都殊途同归,战前指挥室的战时地图帘幕揭开时,抱怨声此起彼伏。我们看到了那条长长的红线从我们的基地……延伸到目的地……我们都仅仅攥起对讲机,戴上面具,穿上我们的梅·维斯特牌制服,然后将自己塞进那震颤、晃动的铝制死亡之机,那里弥漫着强烈的汽油味、烟火味以及屎尿味。高射炮袭来……撞击在周围时,我们都会祈祷一番。得知军队要削减战机数量时,我们都会大声咒骂,我们的死亡蜡烛已将飞机徽章熏得通红。我们都会为战友的牺牲痛苦不已。” 的确,这是献给二战中美国航空兵最得体也是最伟大的墓志铭。